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内动脉瘤有家族聚集性

    作者:朱小刚

    陈老太今年70多岁了.6年前,她感到肢体乏力,同时呕吐、头痛,结果是突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经过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专家给予介入栓塞治疗后,转危为安.不久前,陈女士50岁的儿子也出现同样的症状.他早晨起床后突发头痛、呕吐,家人紧急将他送至江苏省人民医院,经检查,又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医生当天就给他施行了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也恢复良好.

  • 强化逆向撕裂的A型主动脉夹层近端锚定区预防放大率相关不良事件的研究

    作者:张荣杰;侯钦茂;赵玉玺;鲍贤豪;冯家烜;刘军军;李振江;景在平;冯睿

    目的 探讨强化逆向撕裂的A型主动脉夹层(RTAD)近端锚定区的两阶段策略腔内治疗RT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使用强化RTAD近端锚定区的两阶段策略腔内治疗RTAD患者的临床资料.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逆向撕裂的位于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的假腔,从而创造血栓化的微环境作为第一阶段治疗;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联合烟囱技术作为第二阶段治疗. 结果 共治疗9例RTAD患者,其中8例男性(88.9%),平均年龄(52.0±9.4)岁.通过进行第一阶段治疗后,9例患者的逆向撕裂的假腔在第二阶段治疗前均完全血栓化,第二阶段手术中6例使用单烟囱重建左锁骨下动脉,3例使用双烟囱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动脉,第二阶段手术的成功率为100%.在平均12(6~18)个月的随访中,无再发夹层等并发症出现,无患者死亡. 结论 强化RTAD近端锚定区的两阶段策略腔内治疗RTAD的短期疗效令人满意,栓塞逆向撕裂的位于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的假腔以强化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近端锚定区,是对于RTAD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弹簧圈填塞治疗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评价

    作者:雷勇前;华力明;刘剑萍

    目的:评价弹簧圈填塞治疗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60例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行弹簧圈填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通过在保守治疗基础上行弹簧圈填塞治疗,总有效率93.3%,同期对照组为8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脊液内皮素、一氧化氮、平均血流速度、血压方面,两组患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簧圈填塞治疗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确切,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 肾动脉瘤的不同介入治疗方法

    作者:林俊清;杨维竹;江娜;郑曲彬;黄兢姚;黄宁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的肾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并总结其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肾动脉瘤患者15例,共16个肾动脉瘤,其中肾动脉主干动脉瘤4个,肾动脉一级分支3个,肾动脉二级分支3个,肾动脉末梢分支5个。肾动脉主干动脉瘤,采用裸支架联合凝血酶方法进行治疗;位于各级分支肾动脉瘤选用弹簧圈进行填塞治疗。结果:1个肾动脉主干动脉瘤因术后复查肾动脉造影发现动脉瘤仍显影,予以补充行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后,瘤腔完全闭塞;其余肾动脉瘤术后复查造影瘤腔内无造影剂充填,手术成功率100%。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复发、增大;无相关严重并发症或死亡;尿常规、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采用裸支架联合凝血酶方法治疗肾动脉主干动脉瘤,可以达到保持肾动脉通畅及完全栓塞肾动脉瘤的目的;而对于肾实质内动脉瘤,选用弹簧圈进行填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1例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护理体会

    作者:沈玉慧;郑清

    目的:探讨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前、术后的观察与护理.方法: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股动脉穿刺置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定颅内动脉瘤的部位,血管管径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在瘤体内放一个弹簧圈进行栓塞.结果:患者成功释放弹簧圈栓塞术,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充分作好弹簧圈栓塞术的术前、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腔内治疗孤立性髂内动脉瘤21例

    作者:胡双龙;赵杰;朱月琳;张业鹏;乔彤;周敏;刘长建;李晓强

    目的 探讨孤立性髂内动脉瘤(IIIAA)患者行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7年7月本科收治的21例行腔内治疗IIIA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76.7±13.5)min,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9±1.2)d,平均随访时间(24.3±6.7)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除2例患者出现轻微臀肌跛行外,其余患者未有不适.结论腔内治疗术对IIIAA患者治疗效果好,且相对于开放手术而言,其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的身体条件要求较低.

  • 双C臂造影机在拟诊为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罗永良;张文胜;姬云翔;肖仕印;曾思铭;殷建瑞;杨新光;龙友明;梁建峰

    目的:探讨双C臂造影机在拟诊为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中诊断和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科收治的32例拟诊为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2例拟诊为动脉瘤破裂的患者中,男9人,女23人,平均年龄54.75±9.97岁,动脉瘤检出率为93.75%,均行3D重建造影,共发现35个动脉瘤,累及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行Dyna-CT排除中线移位和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后,均在全麻下行弹簧圈填塞术,术后3~6月复查有2例复发,予弹簧圈再次补充填塞.造影未发现动脉瘤的患者起病1月后复查时未发现动脉瘤.结论:双C臂造影机对于动脉瘤的诊出率高且准确性强,可以帮助手术医生精确填塞动脉瘤,且对于动脉瘤复发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 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

    作者:孙巧梅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部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患者出现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1,2].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发展,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被广大患者所接受,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35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经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翀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行弹簧圈血管内治疗方案的老年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情况.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高龄患者92例,按照血管内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实验组以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共47例,对照组45例,以开颅脑动脉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变化.结果:术后,实验组MRS评分(3.27±1.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6±1.28)分(P<0.05);实验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26%)和并发症率(8.5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33%)、(20.00%)(P<0.05).结论: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对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预防脑血管痉挛有显著意义,可明显改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降低并发症.

  • 颅内动脉瘤介入器械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赵振心;刘道志;罗七一;谢志永

    颅内动脉瘤介入器械在临床已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并已成为主要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对栓塞弹簧圈与辅助颅内支架、液体栓塞材料、颅内覆膜支架以及新型的血管重建装置等颅内瘤介入器械的治疗方法与原理、设计特点、技术改进方向及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 血管内使用生物活性弹簧圈研究进展

    作者:文振超;陈旭东

    近年来针对颅内动脉的诊疗,介入微创诊疗成为人们的首要选择,动脉瘤栓塞所用弹簧圈成为介入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器材,但传统裸铂金弹簧圈生物活性差,存在一定的复发率,而改进的生物活性弹簧圈需求量逐渐增大.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针对传统裸铂金弹簧圈不足之处而改进的生物活性弹簧圈.

  • 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作者:李蝶;程云章;王盛强

    弹簧圈栓塞术是目前普遍应用的脑动脉瘤治疗手段,近年来关于脑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逐渐深入.基于医学图像的数值模拟在脑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文章首先介绍了影响脑动脉瘤栓塞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然后对比分析了多种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的数值模拟方法.多数研究者采用了简化的方法,如采用牛顿血液模型、刚性或非刚性血管壁、定常流环境及弹簧圈的等效模拟等方法,这些方法得出的结果与采用流固耦合方法、脉动流、非牛顿血流模型及真实弹簧圈模型得出的结果存在差异.后对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血流导向装置与弹簧圈联合治疗巨型颅内动脉瘤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作者:高卉;程云章

    血管内弹簧圈(coil)栓塞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成为目前普遍应用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段.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主要体现为从动脉瘤囊内填塞到载瘤动脉重塑治疗理念的转变,为巨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FD与弹簧圈的数值模拟方法,然后列出常见的影响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详细说明了FD孔率、弹簧圈填塞率与壁面切应力对改善瘤囊内血流动力学的重要作用,后结合FD与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特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了二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使用FD治疗巨型颅内动脉瘤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更多的研究表明FD联合疏松弹簧圈栓塞治疗时,动脉瘤的延迟破裂率与复发率更低.结论进一步说明了FD与弹簧圈栓塞巨型颅内动脉瘤的发展方向.

  • 建立猪心大静脉阻塞的动物模型

    作者:

    心大静脉作为冠状静脉窦(简称冠状窦)系统的主要属支,在心脏血液循环中起重要的回流作用,也是现代心脏起搏技术常用的导管放置部位[1],新近研究发现,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电极所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为进一步了解静脉管腔阻塞后心脏结构、功能及电生理参数的变化,指导临床工作,我们采用经皮穿刺技术,放置金属弹簧圈于猪心大静脉近中段,建立心大静脉阻塞的动物模型,并通过X线造影在不同时段进行评估.

  • 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形态学特点与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

    作者:史跃;蔡廷江;黄玉杰;王安明;陈凯;高从敬

    目的:探讨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形态学特点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术前采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检查筛选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患者31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3D DSA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动脉瘤的不同解剖学形态选用合适的弹簧圈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31例患者共36枚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完全栓塞28枚(77.78%),大部分栓塞8枚(22.22%).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再出血或脑血栓形成.结论:术前根据DSCTA检查资料和DSA图像对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的形态进行分析,能为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形态学特点选用合适的弹簧圈进行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

    作者:赵继明;魏民;李茜;王丽;谷莹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要点、并发症的防治及疗效.方法对10例宽颈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10例病人全部治愈出院.9例致密栓塞,1例大部填塞.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治疗效果肯定,正确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 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引起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袁晓丽;毛燕君;王瑜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术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2例病人采取相应的预防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结果手术顺利,护理措施得当,效果良好.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明显提高了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其中合理、有效的护理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1例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大咯血的抢救及介入手术护理

    作者:王丽静;吉兰英;李芳;王洪波;汪洋

    总结1例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大咯血的抢救及介入手术护理体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弹簧圈栓塞,快速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绝对卧床休息,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及预防,患者手术成功的保障.

  • 医源性动脉出血的介入栓塞治疗

    作者:何忠明;王祁;陈文华;张敏;王慧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医源性动脉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35例医源性动脉出血、接受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介入栓塞治疗医源性动脉出血的疗效.结果 对35例外科术后动脉出血患者均成功进行介入栓塞治疗.5例肠道术后出血DSA示局部血管紊乱,其中3例见少量对比剂外漏进入肠管,给予适量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余30例DSA均可见对比剂外漏,其中17例伴假性动脉瘤形成,均采用微弹簧圈予以栓塞.随访10~15天,33例出血停止,2例肠道术后出血患者仍有持续性少量便血,进行再次手术止血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器官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医源性动脉出血具有一定优势;对于外科术后导致动脉出血、尤其是病情危重的患者,采取介入栓塞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Neuroform Ⅱ支架联合Matrix 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作者:肖兵;赵卫;宋建琼;胡继红;刘传森

    目的 探讨Neuroform Ⅱ支架植入联合Matrix 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诊断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病人11例,其中大脑前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椎基底动脉瘤2例.7例先行Neuroform Ⅱ支架瘤颈成形,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4例先置入微导管于动脉瘤内,再释放支架后栓塞,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 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其中致密填塞8例,部分致密填塞3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4例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 Neuroform Ⅱ支架联合Matrix 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447 条记录 1/23 页 « 12345678...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