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北京市海淀区啮齿类动物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状况调查

蔡伟;敦哲;王磊;王炳才;苏璇;丁洁

摘要: 目的 调查海淀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啮齿类动物中汉坦病毒(HV)的自然感染情况,为HFRS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夹夜法在海淀区捕鼠,捕获的啮齿动物进行分类鉴定并解剖取肺脏,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V.结果 在辖区内共捕获啮齿类动物2属3种225只,褐家鼠为优势鼠种.该区HV自然感染率范围为4.60%~20.00%,平均6.22%.其中不同鼠种自然感染率褐家鼠为6.96%,小家鼠为6.06%,黑线姬鼠为0.结论 海淀区啮齿类动物自然感染HV普遍,主要存在以家鼠属为宿主的HV感染.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三氟氯氰菊酯对家蝇的毒力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作者:欧晓明;王永江;林雪梅;乔广行;裴爱宝;喻快

    目的:研究三氟氯氰菊酯对家蝇的毒杀作用,探讨环境因子和化学因子对三氟氯氰菊酯的影响,为该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毛细管微量点滴法,密闭圆筒喷雾法.结果:4种杀虫剂对家蝇成虫的LD 50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三氟氯氰菊酯( 0.013 1μg/蝇)>甲基嘧啶磷( 0.906 6μg/蝇)>仲丁威( 31.58μg/蝇)>敌百虫( 54.67μg/蝇);而击倒活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三氟氯氰菊酯( 4.44 min)>甲基嘧啶磷( 5.17 min)>敌百虫( 6.08 min)>仲丁威( 6.17 min);增效作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TPP>PB>SV1>氮酮>广效液>DEM>SV2,其中以TPP和PB对三氟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明显;三氟氯氰菊酯对家蝇的毒效以18℃处理时高,LD 50为 0.012 6μg/蝇,分别是24℃和30℃时的 2.15倍和 3.69倍,表现出负温度效应;吐温-80、斯潘85和复合乳化剂0206能明显提高三氟氯氰菊酯对家蝇的触杀毒力,其增效系数分别为 138.19、 183.58和 125.96,但索帕270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毒力几乎无影响.结论:在生产实践中若将增效剂、表面活性剂与三氟氯氰菊酯以适当的比例进行科学配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3株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作者:徐芳;姚苹苹;朱函坪;谢荣辉

    目的 了解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PS)流行特点及汉坦病毒(HV)型别,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肺HV抗原检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病毒分离采用阳性鼠肺研磨液接种幼龄长爪沙鼠,再经Vero-E6细胞传代,用单克隆抗体DFA鉴定毒株及分型.结果 从捕自浙江省龙泉地区的8份阳性鼠肺中分离到3株HV,经DFA鉴定均为汉滩型(Ⅰ型)病毒,3株病毒在Vearo-E6细胞中的感染滴度为104.75~105.25OCID50/ml.结论 从鼠类肺组织中分离到3株汉滩型HV,毒株均能在Vero-E6细胞中较好增殖,有可能成为HFRS疫苗后备毒株.

  • 从塔里木兔体内首次分离出婴儿利什曼原虫

    作者:廖力夫;燕顺生;乌守巴特;吴敏;徐兵;张勇;侯岩岩;雷刚

    目的 调查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的保存宿主.方法 开展动物与传播媒介及其环境的调查.冬季采集动物样品,用ELISA筛选抗体阳性动物;接种草原兔尾鼠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离利什曼原虫;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从当地黑热病患者、动物和传播媒介分离出的利什曼原虫特定基因序列.结果 塔里木兔和家犬有抗利什曼原虫抗体;从44只抗体阳性塔里木兔中分离出3株利什曼原虫;塔里木兔、黑热病患者和吴氏白蛉分离出的利什曼原虫测定的NAGT核基因序列相同,与GenBank注册的婴儿利什曼原虫AF205934一致.结论 塔里木兔是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的野生宿主之一.

  • 黑龙江省兴凯湖鼠类的调查研究

    作者:刘国平;王春梅;李东力;陈春田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兴凯湖鼠的种类及生态习性.方法:夹日法捕鼠.结果:在兴凯湖共捕鼠2 177只,计7属8种,黑线姬鼠(73.3%)为野外优势种,小家鼠(75.9%)为室内优势种.不同生境、场所和月份鼠种组成有所不同.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在5~11月间出现一次高峰.结论:为有效开展调查地区的鼠类防制提供了生态学依据.

  • 淡色库蚊对残杀威抗性与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春晓;董言德;赵彤言

    目的 研究淡色库蚊对残杀威抗性与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关系.方法 WHO浸渍法检测蚊虫抗性指数;分光光度法检测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结果使用残杀威对淡色库蚊野外品系进行筛选,筛选8代后抗性指数由原来的4.77倍上升至12.07倍.对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分别进行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二者的羧酸酯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高浓度残杀威抑制浓度(100×10-6、10×10-6、1×10-6)下,抑制率敏感品系分别为(93.92±0.65)%、(91.69±0.54)%和(87.03±1.14)%,抗性品系分别为(89.81±0.92)%、(87.41±1.66)%和(83.84±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羧酸酯酶在对残杀威的抗性形成中作用较小,而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性降低与抗性品系的抗性形成有关.

  • 宿主动物对不同宿主型猫栉首蚤吸血率和饱血率的影响

    作者:康东梅;师灿南;开文龙;孟凤霞

    目的 通过实验室驯化的不同宿主型猫栉首蚤对宿主动物的吸血率和饱血率比较研究,为开展猫栉首蚤的传染病传播机制及媒介效能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刚刚羽化、30 rain内羽化和1~4日龄的大白鼠宿主型、小白鼠宿主型和猫宿主型猫栉首蚤,在不同时间内对大白鼠、小白鼠和猫的吸血和饱血情况,并利用SAS 9.4软件对吸血率和饱血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d内羽化及3、4日龄的大白鼠株与小白鼠株猫栉首蚤其吸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日龄的猫栉首蚤饱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白鼠株猫栉首蚤:x2:136.206,P<0.001;小白鼠株猫栉首蚤:X2=219.709,P<O.001);大白鼠株及小白鼠株猫栉首蚤的吸血率和饱血率均随着吸血时间的延长呈递增趋势;猫株猫栉首蚤对3种供血动物的喜好顺序为猫>大白鼠=小白鼠,大白鼠株猫栉首蚤为大白鼠>猫>小白鼠,小白鼠株猫栉首蚤为小白鼠=猫>大白鼠.结论羽化后不同时间、不同吸血时间及不同供血宿主均对猫栉首蚤的吸血率和饱血率产生影响,提示猫栉首蚤的适应能力强,可产生宿主分化并能发挥更大的媒介效能.

  • 海南省小型兽类巴尔通体的分离培养和序列分析

    作者:宋秀平;刘起勇;鲁亮;赵伟;李贵昌;栗冬梅;孙继民;黄儒婷

    目的 调查海南省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状况以及携带巴尔通体的种类,为巴尔通体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鼠笼法捕获小型兽类,取心脏血,抗凝,取100 μl抗凝血用胰酶大豆肉汤按1:4稀释后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上,置含5%CO_2的培养箱中37℃培养45 d.挑选疑似菌落涂片,革兰染色、Gimanez染色后做镜检进行初筛,将革兰阴性杆菌用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然后对其PCR产物测序,将所测核酸序列提交到GenBank,做相似性比较及序列分析.结果 从65份样本中分离培养出疑似菌落6株,革兰染色镜检均见阴性小杆菌,Gimanez染色为红色杆菌,经PCR证实6株均为巴尔通体,其中分离自黄毛鼠和屋顶鼠各2株,针毛鼠和臭(鼠句)(鼠青)各1株.经过序列分析证实,所分离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 rattimassiliensis、B. tribocorum和B.queenslandeasis 3种巴尔通体相似度高.结论 海南省小型兽类中有巴尔通体感染,存在人群感染的风险.

  • 从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作者:万康林;郭衍;许世锷;张哲夫;谢林崇;潘林祥;罗敬平

    目的:探讨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从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2株疏螺旋体,经用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均为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21和MD55.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鼠类为粤东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

  • 黄胸鼠和褐家鼠对15种食物的选择性试验

    作者:王国良;李斌;陶开会

    目的为控制黄胸鼠和褐家鼠,筛选配制毒饵所用的基饵及工具捕捉用诱饵.方法用稻谷、大米、玉米、小米、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蚕豆、豌豆、黄豆、油条、馒头、马铃薯、苹果、梨等15种食物分别与小麦对照,进行实验室有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两种家鼠对所试食物的适口性以小米好,其次为谷物、水果类,豆类差.结论药物控制黄胸鼠以小米、大米、稻谷、碎玉米粒、小麦作基饵较好;褐家鼠可用小米和小麦作基饵.用工具捕捉这两种家鼠好的诱饵是馒头.

  • 骚扰阿蚊叮刺周环及其影响因素的观察与分析

    作者:景晓;霍新北;李兆凰;张世水;宫学诗

    目的观察和分析蒙山大洼林场骚扰阿蚊的叮刺周环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等捕获成蚊,分类记数,并记录环境气象因素.结果骚扰阿蚊的叮刺活动主要在夜间,有2个明显的高峰,昏峰出现在18:00~21:00,晨峰发生在2:00~3:0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不同月份所形成的峰值其高低、宽窄亦不同.人帐诱捕法在研究叮刺周环方面更为重要.环境因素综合影响骚扰阿蚊的叮刺活动.结论骚扰阿蚊为野栖性蚊种,夏天的晚上应尽量减少户外宿息.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3-6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