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중국실용부과여과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9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2216
- 国内刊号: 21-133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不同个性中国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及其应对方式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个性类型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相关症状及其应对方式的差异,为不同个性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国不同地区12所大学,72个班2508名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月经症状量表以及月经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资料分析利用SPSS Windows Program 18.0进行单向分类-方差分析.结果 不同个性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总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8,P<0.001).不同个性女大学生的PMS症状6个领域即疼痛、注意力下降、行为改变、自主神经反应、钠水潴留、否定情绪反应分数之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内向稳定型和外向稳定型、内向不稳定型和外向不稳定型分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向稳定型、外向稳定型分别与内向不稳定型、外向不稳定型分数进行比较,不稳定型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个性女大学生PMS各种应对方式即一般应对方式、积极行为应对方式、积极认知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的分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向稳定型分别和内向不稳定型、外向稳定型、外向不稳定型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不同个性女大学生的PMS相关症状及其应对方式存在差异,应根据不同个性类别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为女大学生个体化性健康教育程序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雌激素水平对体外受精新鲜及冻融周期妊娠结局影响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IVF)周期中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不同血清雌二醇(E2)水平对新鲜周期及随后胚胎冻融移植(FET)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的820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注射HCG日血清E2水平分为6组:A组(<7340 pmol/L),B组(7340~<11010 pmol/L),C组(11010~<14680 pmol/L),D组(14680~<18350 pmol/L),E组(18350~<22020 pmol/L)和F组(≥22020pmol/L);为预防严重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而放弃移植随后进行的首次FET周期,根据其取卵周期注射HCG日血清E2水平分为4组:Ⅰ组(14680~<18350 pmol/L),Ⅱ组(18350~<22020 pmol/L),Ⅲ组(22020~<25690 pmol/L),Ⅳ组(≥25690 pmol/L),比较各组妊娠结局.结果 随着E2水平的增加,受精率、卵裂率均呈增高趋势(P<0.05);新鲜移植(ET)周期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及继续妊娠率A、B组略低,C、D、E、F组较高,但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胚冻存后的首次FET周期,Ⅰ~Ⅳ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继续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FET周期临床妊娠率(51.09%)和种植率(31.68%)明显高于总ET周期(38.90%,25.32%) (P <0.05).结论 促排卵周期中HCG日血清E2水平与IVF结局没有显著相关性,与随后FET结局也没有显著相关性.
-
δ-catenin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δ-catenin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手术切除的卵巢癌组织143例,并收集其临床病理特征.采用鼠抗人δ-catenin单克隆抗体以SP免疫组化法进行研究,并分析δ-catenin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δ-catenin在11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为阴性或低表达,69.93%的卵巢癌(100/143)出现δ-catenin阳性表达,并且都是胞浆表达.δ-catenin表达阳性率在卵巢浆液性腺癌,子宫内膜样癌,黏液性腺癌和透明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81% (62/84),67.57%(25/37),57.89%(11/19)和66.67%(2/3).且δ-catenin在浆液性腺癌与其他类型卵巢癌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率分别为73.81%和64.40%,P=0.1957).δ-catenin的表达在Ⅲ~Ⅳ期卵巢癌(Ⅲ期83.33%,Ⅳ期77.78%)中显著高于Ⅰ~Ⅱ期卵巢癌(Ⅰ期55.81%,Ⅱ期64.53%,P=0.0308).结论 δ-catenin在卵巢癌中过表达并且与FIGO分期正相关,δ-catenin可能成为卵巢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一个新靶点.
-
改良宫颈锥切术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宫颈锥切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对87例患者实施改良宫颈锥切术的手术效果、并发症进行观察,随机选取同期62例行常规宫颈锥切术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宫颈锥切术与改良宫颈锥切术手术时间分别是(40.08±9.16) min和(17.08 ±3.90)min,常规宫颈锥切术与改良宫颈锥切术术中出血量分别是(44.66±22.64) mL和(13.09±4.44)mL,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常规宫颈锥切组和改良宫颈锥切组切除锥体高度分别为(21.94±2.34) mm、(22.04±2.29)mm,P>0.05.常规宫颈锥切术术后出血率29.03%,改良宫颈锥切组术后出血率3.45%,差异具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两组术后发热、切缘阳性率、宫颈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宫颈锥切术能达到常规宫颈锥切术的手术范围,不影响切缘病理诊断;比常规宫颈锥切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更少.
-
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病理情况及临床处理原则.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绝经后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而无症状者184例(无症状组)行宫腔镜检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与同期伴有阴道出血或阴道排液的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99例(出血组)进行比较.结果 无症状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经宫腔镜检查病理多数为子宫内膜息肉(119例,64.67%)或黏膜下小肌瘤(17例,14.67%),符合绝经后正常表现16例(7.61%),仅有9例(4.89%)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出血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子宫内膜息肉28例(28.28%),黏膜下小肌瘤4例(4.04%),符合绝经后正常表现18例(18.18%),子宫内膜癌37例(37.37%).结论 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经宫腔镜检查病变阳性检出率高(>90%),以子宫内膜息肉为主.宫腔镜检查是探查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首选方法.
-
腹腔镜手术治疗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5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bowel endometriosis,B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54例BE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的有效性通过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症状改善的主观感觉(完全缓解、显著缓解、无缓解、加重)进行评价,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妊娠情况.结果 54例BE患者中15例患者行肠道表面病灶切除术,8例患者行病灶碟形切除术,31例进行腹腔镜节段性肠管切除及吻合术.术后患者各种疼痛症状的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术后并发症13例,发生率24.1% (13/54),包括直肠阴道瘘2例、尿潴留10例、盆腔脓肿1例.在术后随访超过6个月恢复正常月经的14例不孕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中,7例患者妊娠,术后妊娠率50.0% (7/14),其中6例自然受孕(2例足月经阴道分娩、1例足月剖宫产、1例现孕30周、1例孕20周因胎膜早破难免流产、1例孕8周因胚胎停育行清宫术),1例因双侧输卵管阻塞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于孕足月剖宫产.结论 腹腔镜手术能有效缓解BE患者的相关疼痛症状,改善术后妊娠情况,是治疗BE的首选手术方式.
-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后创面电凝和缝合止血对残留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不同解剖位置卵巢囊肿剥除术后残留卵巢创面采用双极电凝和缝合止血方法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双侧卵巢囊肿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电凝组(60例)和缝合组(60例).比较两组不同解剖位置卵巢囊肿剥除术后的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以及窦卵泡计数(AFC)的变化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两组中位于卵巢门以外卵巢囊肿,术后雌二醇(E2)、FSH以及A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位于卵巢门附近的卵巢囊肿,电凝术后E2和AFC均显著下降,FSH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术后的E2、FSH以及A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卵巢门附近的卵巢囊肿剥除术后采用电凝止血组术后卵巢功能衰竭病例发生5例,而采用缝合组没有卵巢功能衰竭发生.结论 为保护残留卵巢功能,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离后的创面出血采用何种止血方式与囊肿的解剖位置有关.对于囊肿位于卵巢门部位外的,双极电凝简便易行,对残留卵巢功能影响小;而对于囊肿位于卵巢门部位的,应尽量采用缝合止血的方法,并注意缝合的深度.
-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导致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及排便痛等症状.由于疾病本身及其治疗过程,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DIE现阶段的治疗目的.该文主要从DIE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性生活和排便功能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发病机制及目前治疗问题探讨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疼痛的机制可能是病灶内周期性出血、腹腔内慢性炎症以及病灶神经出芽生长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诱发痛觉过敏.虽然手术彻底切除内异症病灶是内异症疼痛治疗的先决条件,但术后药物长期治疗也是必须的.选择兼顾炎症性、伤害性及神经病理性作用的药物是获得有效治疗内异症疼痛的关键.
-
子宫腺肌病及其保守性手术治疗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多发生于30 ~50岁之间的妇女,造成严重的痛经、慢性盆腔痛、经量增多及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子宫切除术是根治性的治疗方法.保守性手术治疗包括子宫腺肌瘤楔形切除术及宫腔镜子宫内膜及子宫腺肌病病灶电切术的局部病灶切除和子宫动脉结扎术、腹腔镜子宫骶神经切断术、骶前神经切断术.恰当的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有无生育要求、病变部位及范围而决定.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对于提高手术疗效、缓解症状有重要的作用.
-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症状的关系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是一组浸润深度≥5mm的子宫内膜异位病变,多分布于后盆腔,常累及输尿管、膀胱等重要器官.DIE具备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变化,疼痛(包括痛经、性交痛、排便疼痛和慢性盆腔痛)是其主要临床症状.DIE的解剖分布及病变的范围与临床疼痛症状密切相关.
-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型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内异症不同的临床分型,主要包括目前常用的rAFS分期、盆腔深部浸润型内异症分型(包括Koninckx分型、Martin分型、Chapron分型和ENZIAN分型),以及预测内异症不孕患者自然妊娠预后的EFI评分和AAGL新推出的表格评分系统.同时介绍了各分型的特点和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统一的临床分型,理想的临床分型仍在继续探索中.
-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是指病灶浸润深度≥5mm,可导致病经、慢性盆腔痛及性交痛等症状.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高.药物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术后药物治疗可以延长复发时间.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DNA甲基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1935年由Stein和Leventhal两位学者首先发现并描述,当时称之为Stein-Leventhal综合征[1],是一种遗传异质性内分泌疾病,以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血症、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为特征.PCOS不仅影响患者生育功能,而且引起代谢失调,如出现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失调、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生率为7%~10%[2],是引起无排卵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临床主要表现为多毛、闭经、肥胖等.
-
产程图研究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三阶段全球调查,全球的剖宫产率在不断提高,其中对亚洲2007-2008年的剖宫产率调查显示,中国的总剖宫产率高,高达46.2%[1].究其原因,除了经常讨论的社会因素、对剖宫产风险意识不够、患者教育等;其重要的原因还是对产程认识的不足及不当的产程干预措施的应用.既往对产程的认识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分娩人群[2],新的分娩模式正在被相继提出[3],而反映产程进展、帮助产程管理的产程图经历着从WHO推荐的产程管理使用常规,以及数次的改进,到不断被质疑,终WHO不再建议作为常规的剧变.本文将简述产程图的类型更替及所面临的质疑,综合新研究进展以展望新的产程图设计与应用的方向.
-
癌抗原125、附睾特异性蛋白-4在评估卵巢上皮性癌化疗效果中的价值
目前,卵巢癌全球新发病例大约在16.5万人次/年.如果肿瘤能在早期被诊断,或者在治疗后复发的早期被诊断,都将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很大的益处.然而,在多年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中,针对卵巢癌的特异性标志物,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只有癌抗原125(CA125).在近的10年中,虽然已经有多个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患者的血液中被发现,但是他们在预测疾病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远不如CA125[1].然而,CA125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CA125在80%的卵巢癌患者中升高,有着较高的敏感性,但是临床上仅仅使用CA125来确诊卵巢癌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个指标也常常会在一些患有良性妇科肿瘤性疾病的患者中明显升高,甚至在一些患有腹膜炎症类疾病的妇女中也会升高[2],在一些消化道肿瘤中也有近30%的患者升高.基于这些原因,全球各地的研究机构都致力于想寻找一个针对卵巢癌诊断有着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标志物.
-
重视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eep-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指浸润深度≥5 mm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盆腔内异症的一种重要类型.由于常常累及重要脏器如肠道、输尿管以及膀胱等,而且与疼痛、不孕关系密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加上治疗困难,手术治疗风险大,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复发机会多,因而成为内异症研究和治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
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1例报告
恶性苗勒管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müllerian tumor,MMMT)较为罕见,依次好发于子宫、卵巢、输卵管及阴道.该病很少发生于生殖道以外的部位,生殖道以外部位MMMT多见于腹膜,其次为大网膜,国外报道不足50例,预后较差[1-4].现将我院治疗1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72岁,主因"腹痛伴腹胀1个月余"于2011-12-31收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患者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腹痛及腹胀,无排便习惯改变.14d前就诊于当地医院,超声提示腹腔积液,未予治疗.9d前就诊于外院,查血清CA125635.2 kU/L.盆腔MRI提示:双侧附件区占位性病变.考虑卵巢癌伴腹盆腔积液,子宫直肠间隙多发肿大淋巴结.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足月妊娠1例报告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以不同程度贫血、间发性黄疸、脾肿大、球形红细胞增多及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为特征.若患有HS的妇女处于妊娠状态,对母体及胎儿都有巨大影响.目前,HS并发脾肿大、溶血危象且合并足月妊娠的病例在国内外文献中并无报道,我院近期收治l例此类患者.现报道如下.
-
耐药与敏感卵巢癌组织中microRNA表达差异谱检测及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浆液性癌化疗耐药与敏感组织中microRNA(miRNA)表达差异及参与卵巢浆液性癌耐药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 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选取化疗耐药与敏感卵巢浆液性癌患者经手术切除的卵巢癌组织标本各4例,分别提取总RNA和miRNA,在miRNA微阵列芯片中杂交检测分析,获得miRNA表达差异谱;利用real-time PCR技术进一步验证化疗耐药与敏感卵巢浆液性癌各4例组织中miRNA表达水平.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表达差异miRNA可能的靶基因.结果 芯片筛选出3个与卵巢浆液性癌耐药相关miRNA,其中2个(has-miR-210与has-miR-1307)表达差异上调,1个(has-miR-134)表达差异下调.Real-time PCR显示has-miR-134、has-miR-210和has-miR-1307表达差异结果与miRNA微阵列芯片结果一致.经过生物信息学预测has-miR-134可能靶基因为MRP1/ABCC1,K-ras,Rho GDI2;has-miR-210可能靶基因为HOXA9,FGFRL1,EFNA3;has-miR-1307可能靶基因为BCL-2,SCN5,CIC.结论 miRNA微阵列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的研究生物信息的分子生物学技术;has-miR-134、has-miR-210和has-miR-1307可能通过预测的靶基因参与卵巢浆液性癌耐药形成.
-
宫颈癌相关宫旁韧带内淋巴定性定量研究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子宫主韧带、骶子宫韧带、阴道旁组织中淋巴的含量及分布.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0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3家医院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术后主韧带、骶子宫韧带、阴道旁组织新鲜标本各22条、29条、28条,将标本分为近、中及远3段;主韧带标记浅、深两层,骶子宫韧带分别标记浅、深两层及内、外侧面.对所有标本分别采用HE染色、D2-40染色进行定性分析后,采用Impro图像分析软件和生物体视学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定性研究:各韧带均可见特异标记淋巴的抗体D2-40染色阳性,HE染色进一步显示了散在分布的淋巴管、粗细不等的各级淋巴管分支,偶见淋巴结.定量研究:主韧带、阴道旁组织中淋巴呈散在分布;骶子宫韧带中淋巴相对集中分布于骶子宫韧带内侧面(P<0.01),且近子宫段多(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内淋巴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其分布特点对指导术中对宫旁组织的正确处理具有重要作用.
-
纳米技术在卵巢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死亡率高的肿瘤,由于卵巢癌发病隐匿,多数患者诊断时已属晚期[1].虽然肿瘤细胞减灭术和紫杉醇类、铂类联合化疗方案的广泛应用,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卵巢癌较高的复发率以及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等,使卵巢癌的诊治并无突破性进展[2].缺乏早期诊断技术、没有持久有效的治疗方案仍然是卵巢癌诊治中存在的棘手问题.近年来,将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乃至疾病的诊断治疗,取得了大量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成果,纳米技术应用于卵巢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有着广阔的前景,是医学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重大突破.本文就纳米技术在卵巢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