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중국체외순환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1403
- 国内刊号: 11-494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婴幼儿无血体外循环实施策略的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综合策略实施婴幼儿无血体外循环的可行性并对其围术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共选择6~14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0名,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 n=40)采用传统体外循环方式,实验组( n=40)实施无血体外循环策略。结果实验组患儿全部成功实施了无血体外循环,其中有33例实现了全程无血心脏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围术期实验组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但均在安全范围;体外循环20 min时乳酸值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实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24 h引流量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ICU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体重和血红蛋白浓度合适的患儿实施无血体外循环是安全的,对患儿围术期无不良影响,且可以节约用血,可以避免库血对患儿的不良影响,更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
体外膜肺氧合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的应用研究
目的:报道体外膜肺氧合( ECMO)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辅助情况,并分析影响辅助结果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系统性回顾本中心2004年6月至2013年12月,5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现难治性心源性低心排或术中难以脱离体外循环行ECMO辅助的患者,分析哪些相关危险因素影响ECMO辅助结果。结果所有ECMO患者中43例男性(76%),15例女性(24%),平均年龄(60.0±9.5)岁,平均辅助时间(105.9±53.2)h。45例成功脱离ECMO(77.6%),其中28例存活出院(48.3%)。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CMO前心肺复苏(CPR)是影响ECMO辅助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1,95%CI:0.05~0.87, P<0.05)。结论 ECMO前CPR是影响辅助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的冠心病患者,ECMO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在该群ECMO辅助患者中,男性、年龄较小和体表面积较大的患者生存机率可能更高。
-
比较三种胶体液用于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的胶体液用于体重小于15 kg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 CPB)预充时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根据CPB管路预充胶体液种类的不同,将120例在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佳乐施组、万汶组和血浆组。采用血栓弹力图( TEG)评估三组患儿麻醉诱导后及鱼精蛋白中和15 min后凝血系统的功能。记录各组术后肝肾功能、出血量、血液制品及凝血制剂的使用量、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无二次开胸止血。万汶组及佳乐施组预充液的胶体渗透压高于血浆组( P<0.05),但转前及转后三组间无明显差异( P>0.05)。三组患儿术后凝血反应时间(R)均较术前升高,其余参数均较术前降低。血浆组术后功能性纤维蛋白原含量( FLEV)及由纤维蛋白原产生的血栓强度( MAf)均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 P<0.01),但三组间凝血因子水平( R值)、血小板功能( MAp)及终形成的血凝块强度( MA)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三组患儿术后出血量、血液制品使用量及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人工胶体万汶和佳乐施用于CPB预充时,在维持凝血、减少术后出血和输血方面与血浆预充具有同等效用,故人工胶体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可安全有效的替代血浆用于CPB管路预充。 TEG可实时有效的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凝血功能。
-
体外膜肺氧合在成人心外科术后心源性休克应用早期死亡率及临床结果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 ECMO)对心脏手术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提供临时机械循环支持的应用效果及早期死亡率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6986名成人心脏术后患者中有54例(0.77%)患者因为术后心源性休克而应用静脉动脉( VA) ECMO支持。使用指证包括:心脏术后难以脱离体外循环,容量合适的情况下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和/或者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IABP )仍难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有11例(20%)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支持时间少于24 h未纳入统计分析。结果4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9.0岁,男性30例,女性13例。 ECMO平均支持时间是5.1 d。31例(72.1%)患者成功脱离ECMO辅助。30 d及1年死亡率分别为60.5%(27/43)和69.8%(30/43)。ECMO患者院内死亡率为65.1%(28/43)。对出院患者进行门诊随访,ECMO患者1年生存率为30.2%(13/43)。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应用ECMO后72 h左室射血分数( LVEF)≤30%和ECMO应用3 d内悬浮红细胞输入量是院内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子( OR=14.76,95% CI=2.34-93.25, P =0.004;OR=0.60,95% CI=0.38-0.94, P =0.03)。结论 ECMO为心脏术后严重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临时心肺支持。辅助期间较低的LVEF和较多的悬浮红细胞输入量是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在 ECMO辅助支持期间,应该每日监测LVEF变化及悬浮红细胞的输入量。
-
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移植围术期的支持策略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体外膜肺氧合( ECMO)在心脏移植围术期的支持策略。方法自2008年9月至2014年7月武汉协和医院共行150例原位心脏移植术,其中1例为心肝联合移植。在围术期因严重心肺衰竭使用ECMO辅助11例,其中1例患者在等待供心期间急性左心衰行ECMO过渡后行心脏移植,4例边缘供心移植术中低心排中转ECMO辅助,5例心脏移植术后右心衰行ECMO辅助,1例移植术后左心衰行ECMO辅助。 ECMO辅助主要采用静脉-动脉( VA)模式,温度维持在36~37℃,流量维持在2.5~3.5 L/min,全血激活凝固时间维持在160~180 s,转流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平稳。结果11例心脏移植围术期ECMO辅助后8例脱机,脱机率72.7%。 ECMO辅助时间15~1532 h ,平均315 h。 ECMO期间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减少。 ECMO 期间1例出现插管远端肢体缺血,经远端血管插管供血后缓解。此外,出血2例,溶血1例,肾功能衰竭2例,经积极对应治疗后6例ECMO辅助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ECMO能对心脏移植围术期的心肺功能衰竭提供强有效的支持治疗,并且提高“边缘供心”的使用成功率,扩大了供心来源。
-
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与传统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比较
目的:评价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与传统手术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重建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6月至2014年1月,39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手术方式分成2组。 A组:术中直视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置入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3~57(43.46±6.23)岁。同期升主动脉行单纯置换15例,主动脉根部置换3例。 B组:实施传统全弓替换+象鼻支架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39~59(45.23±7.10)岁。同期升主动脉单纯置换8例,主动脉根部置换10例,主动脉瓣成形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结果 A组: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脑卒中2例,术后院内死亡4例,其中肾功能衰竭2例治疗无效后死亡,移植物及胸骨感染各死亡1例。存活14例患者平均随访(34.26±16.12)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支架血管段假腔血栓化占77.5%。 B组:术后二次开胸止血2例,脑卒中1例,术后院内死亡3例,其中心功能衰竭2例治疗无效后死亡,下肢缺血坏死导致感染死亡1例。存活18例患者平均随访(35.19±17.20)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支架血管段假腔血栓化占98.7%。结论应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取得同样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但其手术适应症窄,选择时要更慎重。相对于传统支架血管象鼻术,其假腔血栓化率低。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 -
改装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改装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8月,将改装的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用于体外循环转流14例。主要病种包括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4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3例、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3例、大血管转位合并室间隔完整3例以及1例法洛四联症术后低氧再次手术。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内的管道及膜肺均有肝素涂层材料。在套包的静脉回路上安装一个储血罐,利用套包内的小儿离心泵为主泵,驱动静脉血从储血罐到膜肺,氧合后灌注到体内。如需要转为体外膜肺氧合( ECMO)支持,只需将体外循环中的储血罐去除,离心泵泵头直接连接静脉回路,恢复密闭式转流方式。结果平均转流时间(164.4±71.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71.4±21.9)min,有6例患儿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脱离体外循环12例,存活10例,死亡2例(均为Norwood Ⅰ期手术患儿)。转ECMO支持2例,其中死亡1例。总体死亡率21.4%。结论将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中的离心泵、肝素涂层管道和膜肺用于复杂先心病手术,改装技术可行,术中转换成ECMO支持简便,在本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丙酮酸钠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选择性脑灌注中的脑保护作用
目的:探索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期间,顺行选择性脑灌注(ASCP)含丙酮酸钠(Pyr)的血液能否有效缓解氧化应激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方法随机选取45只新西兰兔,18只作为供血兔,27只用于建立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 Sham)组( n=9)、ASCP组( n=9)和Pyr组( n=9)。 Sham组麻醉后开胸,建立体外循环但不转机;Pyr组在DHCA中ASCP 含Pyr溶液(154 mmol/L)与血液的混合液;ASCP组则为氯化钠溶液(154 mmol/L)与血液混合液。在麻醉后(T1)、降温至28℃( T2)、开放升主动脉后10 min( T3)、停机后10 min( T4)及停机后120 min( T5)五个时点采集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动脉血气和采集颈静脉球部血液。停机后安乐死动物并进行脑组织取材。检测样本中丙二醛(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及S100B蛋白含量。结果 ASCP组MDA含量高于Sham组和Pyr组( P<0.05)。 ASCP组SOD活性低于Sham组和Pyr组( P<0.05),与Pyr组在T3、T4和T5三个时点血浆S100B蛋白较组内T1时点高( P<0.05),ASCP组T3、T4和T5时点血浆S100B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同时点的Sham组和Pyr组( P<0.05)。结论 DHCA期间ASCP含外源性Pyr的血液可通过缓解氧化应激发挥较为完善的脑保护作用。
-
低温低流量保护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非感染性疾病的首要死因,在活产儿的发病率大约是1%[1],在自然流产的胎儿中约为5%~10%,在中国高发地区报告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0.73%[2]。近年来,随着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相关技术(如深低温停循环、深低温低流量灌注等)的迅速发展及术后监护水平的提高,不少复杂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到了满意的治疗。
-
磷酸肌酸钠脑保护的实验研究和机制探讨
由于脑缺血缺氧损伤具有高发性、高致残性、高死亡率,从新发病例情况看,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平均为140/10万到200/10万,但中国脑血管病中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近年来脑保护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脑损伤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仍不可忽视,因此,有很多药物被用来研究是否具有脑保护作用。脑缺血缺氧损伤时的能量衰竭是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磷酸肌酸分子能直接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为细胞膜损伤所带来的不正常能量代谢反应链的重新运作创造了条件,为此,本文就磷酸肌酸钠( creatine phosphate sodium,CP )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和可能的脑保护机制进行综述。
-
2004年至2013年中国心脏手术发展情况
目的:总结2004至2013年十年间全国各医院开展心脏手术的情况。方法对收集的2004至2013年全国所有开展心脏手术的医院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年心脏手术总数,年心肺转流( CPB)手术数量,氧合器使用数量、产地(进口或国产)和种类,年体外膜肺氧合( ECMO)实施情况。结果全国心脏手术数量从2004年90812例,上升到2013年207881例,总增长2.29倍,年增长率为9.64%。 CPB手术例数从2004年的74840例增长到2013年的162254例,总增长2.1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8.93%。 ECMO例数从2004年84例上升到2013年539例。各省市、各医院间的手术数量仍有较大差距。在氧合器使用中仍是进口氧合器占主导地位。结论2004至2013年,我国心脏手术和CPB手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总体发展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相关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与进口产品相比也有相当的差距。
-
华西医院体外循环不良事件报告的分析
目的:总结华西医院麻醉科体外循环亚专业不良事件报告并进行根因分析,以提高心脏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管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3年间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总例数以及其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近7年来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共12937例,其中不良事件报告38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40,体外循环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不良后果发生率为1/2156,引起后遗症和死亡各2例。根因分析结果为体外循环技术人员人为因素占不良事件的39.47%,且导致的不良后果占50%;耗材因素居第二(31.58%),但无相关不良后果。结论体外循环期间人为因素是导致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耗材因素。因此,灌注人员临床技能规范化培训和制定标准化流程可有效地降低体外循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大血管手术中康斯特保护液与含血停搏液心肌保护效果比较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血管手术中采用康斯特保护液( HTK液)与含血停搏液的心肌保护效果,为临床合理使用心脏停搏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6年12月100例采用多次灌注含血停搏液的大血管手术患者作为含血停搏液组( BC组),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100例使用单次灌注HTK液的大血管手术患者作为HTK液组( HTK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在上述资料中选择合适病例进行匹配,消除体外循环时间上的差异。共获得BC组43例与HTK组43例配对。结果 BC组平均阻断时间为(102±40)min;HTK组阻断时间为(103±31) min( P =0.87)。主动脉开放后两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没有差别。血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在手术当天显著增高,术后第1d、2d逐渐回落,统计显示两组之间没有差异。术后两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也无差异。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HTK液在大血管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同含血停搏液多次灌注一致。单次灌注HTK液具有简化外科操作的临床优越性。
-
深低温停循环下大剂量乌司他丁对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肺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剂量乌司他丁在深低温停循环( DHCA)状态下对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 CPB)患者肺脏的保护作用。方法36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行DHCA下大血管手术。患者被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 n=18,接受总剂量为20000 IU/kg乌司他丁)和对照组(n=18,接受等体积的0.9%生理盐水)。在麻醉诱导后(T0),主动脉阻断后30 min(T1)、停机后3 h ( T2)、停机后6 h( T3)和停机后9 h( T4)五个时间点测定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介素( IL)-6和IL-8,肺功能参数(除外T1)等。结果乌司他丁组细胞炎性因子浓度较对照组在T1到T4之间显著降低,两组均在T2时间点出现峰值。与对照组在T2~T4的肺功能参数相比,乌司他丁组术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生理死腔、吸气峰压和平台压均显著降低,且静态顺应性和动态顺应性更好,显著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可降低DHCA术后患者的细胞炎性因子水平,减少肺部损伤,改善CPB后肺功能,终缩短气管插管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
-
133例心脏移植供心保护回顾分析
目的:总结133例心脏移植的供心获取及其保护经验并做回顾分析。方法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外科2008年9月至2014年5月共完成133例原位心脏移植,其中非停搏供心103例,停搏供心30例。非停搏供心经主动脉根部灌注4℃改良St. Thomas液,供心快速停搏,取下供心后再灌注8℃康斯特保护液( HTK液)并置于HTK液中低温浸泡保存。停搏供心经主动脉根部灌注8℃HTK液,取下供心后再灌注HTK液并置于HTK液中保存。在供心修剪时均经主动脉根部再次灌注HTK液。结果非停搏供心组,92例供心自动复跳,11例电除颤复跳;热缺血时间(3.25±2.25)min,冷缺血时间(253.22±136.73) min,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9.5%,术后三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65.52±6.72)%,术后一年生存率92.55%。停搏供心组,23例供心自动复跳,7例电除颤复跳。热缺血时间(5.78±2.82)min,冷缺血时间(179.12±52.43)min,术后IABP使用率10.1%,术后三周LVEF值(65.78±7.22)%,术后一年生存率91.07%。结论本中心对两类供心采用不同获取及保护方法均确切有效,扩大了边缘供心的使用范围,提高了手术疗效。
-
气管插管辅助器在现场应急救治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验证我院自行研制的现场急救可视气管插管辅助器的使用效果。方法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救治150名患者,比较其气管插管成功率。结果气管插管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场急救可视气管插管辅助器可以显著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