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导管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邵亚新

    传统的外科手术需开胸,部分需体外心肺转流,损伤大,住院时间长,手术本身及输血后会有种种并发症,并有一定的死亡率,这些促使人们试图通过非开胸途径,将特种的导管及装置由外周血管插入,到达所需治疗的心血管腔内,以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即称为介入性心导管术。我院近十年来主要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现报道如下。

  • 备体外循环辅助下气管切开手术配合1例

    作者:潘晓婷

    体外循环实际应用于心外科手术,是指应用人工管道将人体大血管于人工心肺机连接,从静脉系统引出静脉血,并在体外氧和,再经血泵将氧合血输回动脉系统的全过程,又称心肺转流,主要应用心脏、大血管手术.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抢救急危重患者的术式.2012年2月13日成功进行了1例备体外循环辅助下气管切开手术,现报告如下.

  • 无叶片离心泵结构对体外循环关键参数的影响

    作者:胡兆燕;潘友联;陈正龙;路力军

    目的 探讨无叶片离心泵结构和体外循环关键参数之间的关系,为无叶片离心泵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方法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对无叶片离心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离心泵的结构和转速与血液流量、泵内流动状态、预充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叶轮与蜗壳之间距离一定时,两层叶轮结构比一层叶轮结构驱动血液能力强,但是预充量大;进出口导管直径小,有利于调节流量;泵体结构和叶轮转速影响泵内的血液速度分布,从而会对血液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结论 无叶片离心泵结构和叶轮转速对体外循环流量的控制、泵内血液速度分布、预充量有很大影响.

  •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与术后认知功能

    作者:郭向阳;罗爱伦;尹毅青;任洪智;叶铁虎;黄宇光;李立环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浓度及术后认知功能.方法 40例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男性患者,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每组20例.在术前、术后6、12、18和24 h采血,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NSE浓度.在术前1天和术后7~10天进行神经心理测试.结果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6 h血浆NSE浓度比术前显著升高,同时高于非体外循环组;非体外循环组患者各时点无差别.非体外循环组患者在数字广度测验(逆向)、斯特鲁字色干扰测验改正反应和阻塞反应的结果显著优于体外循环组患者.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6 h NSE水平与连线测验A型相关,术后12 h NSE浓度与数字广度测验(顺向)、连线测验A型、斯特鲁字色干扰测验时间分项相关.结论心脏手术后血浆NSE浓度的升高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但在具体应用时应考虑NSE的组织多源性及体外循环因素的影响.

  • 低温闭胸心肺转流对狗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黄培志;顾国嵘;顾俭勇;李颍川;周光华;陈安青;王哲;胡克俭;刘祖谮

    目的观察闭胸低温心肺转流(CPB)对狗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狗心搏骤停模型,停搏15min后行浅低温(33~34℃)(n=5)和深低温(26~27℃)(n=5)闭胸CPB复苏.于停搏前、停搏后15min、CPB开始后1h、3h抽血,于3h取大脑皮层,测定血浆和脑组织肌酸磷酸激酶-BB(CK-BB)浓度.另设5只为缺血对照组.结果 CPB开始后3h,浅低温组和深低温组血浆CK-BB浓度明显高于停搏前(P<0.05),深低温组大脑皮层中CK-BB浓度明显低于浅低温组(P<0.05).结论狗心脏停搏15min后行深低温闭胸CPB复苏对大脑皮层的损伤较轻,有一定保护作用.

  • 参附注射液改善心脏直视手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作用

    作者:郑传东;闵苏

    目的 研究经体外循环(CPB)注入参附注射液(SFI)对二尖瓣置换术(MVR)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作用.方法 择期MVR患者50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Ⅰ、Ⅱ组分别于CPB预充液中加入SFI 1.0 ml/kg和1.5 ml/kg;Ⅲ组在开放主动脉时经CPB注入SFI 1.5 ml/kg;Ⅳ组分别于CPB预充液和开放主动脉时经CPB注入SFI 1.5 ml/kg;Ⅴ组(对照组)手术全程都不用SFI.分别于术前(T1)、术毕(T2)、术后3 h(T3)、24 h(T4)及48 h(T5)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起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T1、T4和T5进行视觉模拟疲劳评分(VAFS),并记录各组术后呼吸机脱离、重症监护室(ICU)滞留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①Ⅲ、Ⅳ组脱机时间较短;Ⅳ组ICU滞留时间较短;Ⅱ、Ⅲ组和Ⅳ组术后住院时间均较Ⅴ组缩短.②T4时各组VAFS均较术前增高,Ⅲ、Ⅳ组较其他组低;T5时只有Ⅴ组VAFS较术前明显增高.③各组术后MDA含量及SOD活性均较术前增高.而Ⅲ、Ⅳ组术后MDA含量较Ⅴ组低;Ⅳ组术后SOD活力高于Ⅴ组.结论 ①SFI可抑制心脏直视手术后炎症反应,增强机体抗炎能力,减轻POFS.②预充和开放主动脉时经CPB注入1.5 ml/kg SFI具有较好抗POFS作用.

  • 高原地区体外循环手术中自体输血的应用

    作者:陈月华

    机体进入高原后,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即有明显增加.[1]特别是患有紫绀型心脏病的病人,RBC和Hb增加更为显著,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大.在行体外循环手术时,术中低温可造成组织灌注不良.[2]加之体外循环转流中血球破坏严重、库血使用量大、交叉配血频繁,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易感染经血液传播性疾病,引起输血并发症和免疫抑制.我院1991~1999年采用手术当日采集病人未经心肺转流的血液、待转流结束后回输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现将护理操作报告如下.

  • 急诊心肺转流成功救治妇科腔镜术中大出血一例

    作者:王葵亮;任悦义;张蓓;任立彦;邢泉生;曹倩

    患者,女,38岁,因“子宫肌瘤,神经纤维瘤”入住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欲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置镜检查过程中突然出现盆腔底部大量出血,紧急转开腹探查,因出血凶猛,具体出血点难以辨别,只得纱布垫压迫止血。期间立即开放静脉通路维持合适血压,安装自体血液回收机,将患者腹腔失血快速回输到体内,并联系普外科、血管外科、心外科等科室专家会诊,终决定由心外科实施急诊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下深低温低流量或停循环下修补破裂血管。此时,患者动脉血气pH值为7.28,碱剩余为8 mmol/L,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为24%,血红蛋白水平为81 g/L,乳酸浓度为5.2 mmol/L。

  • 大血管病合并复杂畸形长时间CPB选择性脑灌注的体会

    作者:张秀明;龙村

    本文报告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5例大血管病合并复杂畸形长时间心肺转流(CPB)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选择性脑灌注的体会.

  • 低温室颤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

    作者:屈根学;马骏;万峰;王海新;孙建平

    目的观察与评价低温室颤状态下冠脉旁路移植心肌保护的效果与临床应用,为冠脉外科心肌保护技术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方法对照分析低温室颤组(HF)35例和冷血停跳液组(BC)20例,心电图变化、心肌酶指标及临床疗效,观察低温室颤组心肺转流前、中、后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电镜检查结果.结果二组中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于术后1 d均高于术前,而LDH于术后一周仍维持较高水平,3种心肌酶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肺转流(CPB)与辅助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HF组较(BC)组缩短(P<0.05),ST-T段异常发生比例、心肌变力药应用HF组也较BC组低,HF组转前、转中、转后心肌超微结构电镜观察无明显改变.结论 HF组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在手术期间无缺血期,是冠脉搭桥手术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作者:纪宏文;陈雷;刘进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凝血、血小板功能变化.方法:34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随机分为非体外循环组(n=16)和体外循环组(n=18).分别于切皮前1 min、肝素化前1 min、手术结束时、术后6 h和术后24 h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结果:与切皮前1 min比较,两组病人CD62p从肝素化前1 min至术后6 h均升高(P<0.01).与切皮前1 min比较,两组病人纤维蛋白原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6 h降低(P<0.05~0.01),术后24 h升高(p<0.05).与体外循环组比较,非体外循环组凝血酶原时间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6 h缩短(P<0.01),而血小板计数在手术结束时至术后24 h均增高(P<0.01).非体外循环组术中回输血量和术后出血量成正相关(r=0.711,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及术后早期均存在血小板激活.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尽管血小板数量和术后早期止血功能得到一定保护,但术后出血和同种输血量并未减少.

  • 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

    作者:孙善权;李虹;李博;邹鹏;彭勃;杨伟健;邓春凤;尚宝朋;孔娟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的近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2010年11月至2013年5月收住我院心脏中心17例新生儿TAPVC的临床及手术资料。男15例,女2例,平均手术年龄10.4±5.0天,手术体重3.3±0.4 kg。临床分型:心上型8例(47.1%),心内型5例(29.4%),心下型3例(17.6%),混合型1例(5.9%),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单支、多支或双侧肺静脉狭窄及回流梗阻8例(47.1%),限制性房间隔交通1例,主动脉缩窄(CoA)1例。术前需要机械通气8例(47.1%),急诊手术7例(41.2%)。所有患儿均在中度低温心肺转流下实施肺静脉连接左心房的矫治,心上型垂直静脉均予以结扎,心下型降垂直静脉连接门静脉予以保留,连接肝静脉予以结扎,伴CoA者因术前漏诊予二期手术矫治。

  • 补充10%及20%浓度人血白蛋白对心肺转流术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猛;陆璇;李程浩;孟文晴;潘正慧;赵文静

    目的 探讨10%及20%的人血白蛋白(HSA)对心肺转流(CPB)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接受CPB心脏手术后低蛋白血症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接受10%HSA组及20%HSA组,每组各50例.2组患者给予对应浓度HSA,至白蛋白(ALB)水平>35 g/L.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临床相关指标、肾功能、HSA使用量、药物使用情况、尿量及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或 χ2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当天ALB均较术前明显下降,补充HSA后第1、2天ALB水平有所上升但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当天2组患者血肌酐(SCr)水平升高不明显,但术后第1、2天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尿素氮(BUN)水平在手术当天、第1、2天呈上升趋势,但第1、2天水平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手术当天2组患者血红蛋白(Hb)显著低于手术前,术后第1、2天有不同程度升高,但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前及术后2组患者各时间点ALB、SCr、BUN、尿酸(UA)、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0%HSA组比较,20%HSA组HSA用量降低[(21.20±8.81)vs(30.00±10.41)g,P<0.01],术后第2天尿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0.67)vs(2.13±0.82)ml/(kg·h),P<0.05].其他相关指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及20%浓度的HSA对CPB心脏手术后低蛋白血症患者肾功能无明显不同影响,但20%的HSA使用总量少,且在增加术后尿量方面效果较好.

  • 吗啡加入心肌停跳液中在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杨宝会;卢立春;马玲;赵立明

    目的:吗啡加入心肌停跳液中在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20例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均分成2组:吗啡组,心肌停跳液中加吗啡2μmol/L;对照组,停跳液中未加吗啡作为对照.比较2组心肌细胞凋亡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术后低心排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拔除气管导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测定主动脉开放后2、12、24小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水平.结果:2组术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但吗啡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吗啡组在主动脉开放后2、24小时的血cTnI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肌停跳液中加入一定剂量的吗啡对瓣置换术者缺血再灌注心肌功能有显著保护作用.

  • 儿童心肺转流中不同预充基础液的应用比较

    作者:王伟;朱德明;张蔚;傅惟定;陈虹;黄惠民

    目的比较不同预充基础液勃脉力-A和乳酸林格氏液在小儿心脏病手术中的使用结果.方法选取①5kg以下行深低温停循环(DHCA)病例,②10 kg以下常规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病例,③20 kg~40 kg常温CPB病例各20例.将这三类病例都随机分为乳酸林格氏液组和勃脉力-A组,每组10例,分别使用不同预充基础液.检测预充液和CPB过程中乳酸、葡萄糖和钾离子浓度.结果预充液中,三类患者两组间乳酸浓度都有非常显著差异,此后逐渐趋向减少.葡萄糖和钾离子浓度在同类患者两组间都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婴幼儿CPB采用勃脉力-A优于乳酸林格氏液,可以显著降低CPB过程中的乳酸浓度.

    关键词: 心肺转流 预充液
  • 心肌肌钙蛋白Ⅰ对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

    作者:郭训;刘琴湘;岑欢;邵兵;胡宁东;周海波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对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方法4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冷晶体停跳液组(A组),温血停跳液组(B组)每组20例,分别于围术期多时点采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CK及CK-MB的水平.结果术前两组的cTnl、CK及CK-MB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开放主动脉后l h至术后24 h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术后24 h、48 h温血停跳液组cTnI水平明显低于冷晶体停跳液组(P<0.05),CK-MB在开放主动脉后1 b温血停跳液组低于冷晶体停跳液组.cTnl峰值浓度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呈直线正相关.结论cTnl判定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优于CK、CK-MB,对围术期心肌缺血损伤的诊断、预后及心肌保护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中补钾的临床经验

    作者:骆荩;李佳春;丁振元;王加利

    目的回顾性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氯化钾(KCl)的补充方法、剂量、时机及相关因素.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5月期间,186例各类先天性心脏病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术前及CPB停机时的血钾进行比较.结果术前血钾(4.10±0.28)mmol/L和CPB停机时血钾(4.44±0.35)mmol/L均在正常生理值(3.5~5.5)mmol/L内,二者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先天性心脏病CPB中血钾水平维持可根据尿量及进入循环的停跳液量,按(32±14.4)mg/kg给予补充是安全可靠的.

  • 长时间心肺转流患者应用微聚体滤器处理剩余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铭月;李勇男;刘刚;闫姝洁;张巧妮;楼松;吉冰洋

    目的 在长时间心肺转流(CPB)患者中,对比研究应用微聚体滤器(SQ40s滤器)与普通输血器处理剩余机血与Cellsaver回收血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CPB需低温停循环或低流量的成人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SQ40s滤器,n=30)与对照组(普通输血器,n=30),组内随机分为剩余机血组(n=15)和Cellsaver回收血组(n=15).主要临床终点指标:扫描电镜滤膜残留物观察.次要临床终点指标:CPB前、CPB停机时、滤过后、术后24 h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肌酐.术毕及术后1h、3h、12h、24 h的呼吸指数、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机械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扫描电镜半定量分析,实验组滤膜残留拦截物明显多于对照组[(0.633±0.127) vs (0.245±0.040),P=0.001 .呼吸指数呈现时间效应且实验组患者术后12 h呼吸指数低于对照组(P=0.027),术后24 h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96.73(89.58~119.04)μmol/L vs 113.93(97.65 ~ 153.38) μmol/L,P=0.029].其他临床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长时间心肺转流过程中,应用SQ40s微聚体滤器可以拦截回收血液中的微聚体,并对血液成份无影响,潜在改善患者预后.

  • 肺动脉内膜剥脱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

    作者:楼松;闫姝洁;朱家德;王惠;李景文;华潞;刘刚;吉冰洋;宋云虎;刘盛

    目的 总结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完成的58例因CTEPH行PEA手术患者资料,体外循环采用离心泵转流,于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完成手术操作.结果 58例患者平均转机时间(230±46) min,阻断时间(111±30) min,DH-CA总时间(40±15) min,术后肺动脉压力较术前明显下降[(49±13)mm Hg vs 27(20~31) mm Hg,P<0.001],肺血管阻力也有显著改善[724(538~1 108) dyn·s/cm5 vs 206(141~284)dyn·s/cm5,P <0.001].术后院内死亡1例(1.7%).结论 体外循环是PEA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关键是DHCA和器官保护.

  • 体外循环温度对炎性介质的影响

    作者:朱德明;王伟;李怀远;黄惠民;沈立松

    目的本研究探讨小儿心脏畸形矫治手术中常温和浅低温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对部分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室间隔缺损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分别为常温CPB(35℃)组和浅低温CPB(32℃)组.在CPB开始前,CPB结束时和术后20 h抽取动脉血液标本测量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1(IL-1).结果TNF-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组间没有显著差异,IL-1在CPB结束前后无明显变化,术后20 h有显著上升,其中常温组较浅低温组略高,但是组间差异仍不明显(P>0.05).结论常温CPB在简单病例手术时对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并不显著.

282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