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BW-8100A型自体血回收机分离血液的流变学和成分分析
摘要: 目的为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减少库血的应用,预防血液传染病,使国产血液回收技术更安全可靠.方法分别使用国产BW-8100A型和进口Hemonetics Cell Saver V型自体血回收机分离20例心外手术患者的术野失血;从血液流变学和生化方面与患者自体血进行比较,明确回收血液的性质.结果①血液流变学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全血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0.01);前两组回收血液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0.05);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浆粘度低于自体血组(P<0.05);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聚集指数高于自体血组(P<0.01).②生化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红细胞压积高于自体血组(P<0.01);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小板数、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总蛋白含量都低于自体血组(P<0.01).结论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血液流变学、生化指标相似,经洗涤、浓缩处理后可安全回输.
-
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保守治疗无效行鼓膜切开置管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8月—2017年11月58例(96耳)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全麻下鼓膜切开置管术,随访半年以上观察疗效.结果其中鼓膜通气管早期脱出2例,门诊复诊过程中发现置管自行脱落32例,置管未自行脱落门诊取管24例.未发生鼓膜残留大穿孔,胆脂瘤增生等并发症.结论 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行全麻下鼓膜切开置管术,安全有效.
-
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应用体会(附202例报告)
目的 探讨输尿管软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及肾结石的疗效.方法 采用Olympus输尿管软镜及科医人钬激光配合272μm光纤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共202例.其中肾结石9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10例.结石直径为0.8~2.2 cm.结果185例患者一次成功置入输尿管输送鞘(占91.6%),输尿管软镜碎石成功率92.6%(187/202),其中碎石失败4例,11例置鞘或置入软镜失败.手术时间20~70 min,平均40 min,术后住院时间2~4 d,术中及术后无脓毒血症、大出血、输尿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是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有效方法.
-
73例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诊断及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特点及其诊治情况.方法 收集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共73例,回顾性分析其一般特点、血生化指标、诊治分析及疗效预后.结果 73例患者平均年龄(63.28±14.12)岁,单次复发56例,多次复发17例.有胆囊切除史51例,胆道切开手术史28例,有乳头旁憩室26例,单发结石33例,多发结石40例,结石大小平均(10.25±6.14)cm,胆总管直径平均(13.95±4.31)cm.胆汁培养阳性率为89.0%.大多数患者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胺转肽酶偏高,41.1%患者总胆红素偏高,且以直接胆红素为主.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9.12±4.87)d.ERCP取石术后乳头出血2例,并发胰腺炎4例,高淀粉酶血症4例,经治疗好转.结论 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结石复发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认识这一部分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能有益于今后的临床实践.
-
不同途径介入治疗对高龄冠心病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途径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中的近远期预后.方法 用单双号分组法将2014年2月—2016年3月接受治疗的100例高龄冠心病患者分成2组.一组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另一组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中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以及2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术中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2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4.08±1.25)h]、术后住院天数[(3.05±0.41)d]更短(P均<0.05).结论 经桡动脉、股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的基本疗效相当,但前者有利于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缩短卧床时间,总体疗效稍好.
-
肿瘤异常蛋白在大肠癌及大肠息肉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肿瘤异常蛋白(TAP)在大肠息肉(CRP)、大肠癌(CR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TAP对CRC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和病情评估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消化内科、胃肠肿瘤外科2017年10月—2018年8月收治的CRP患者63例、CRC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同期查体的健康成人42名为对照,分析TAP的检测结果,探讨CRP、CRC的发病年龄、性别、病灶大小、生长部位、病理分型等临床特点与TAP的相关性.结果近1年来,健康成人、CRP患者、CRC患者的TAP阳性率分别为2.38%、14.29%、73.33%.TAP在CRC检测中,灵敏度亦高于肿瘤标志物CEA.CRP的发病年龄、性别、息肉个数、大小、病理分型对TAP无影响(P>0.05),但直肠、乙降结肠息肉患者的TAP阳性率显著高于横结肠、升结肠息肉患者(P<0.05).CR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与TAP无关(P>0.05),但Ⅳ期TAP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Ⅲ期(P<0.05),而不同分期患者的TAP凝集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直肠癌患者的TAP阳性率也明显高于结肠癌患者(P<0.05).结论 TAP在正常人群、CRP患者、CRC患者中阳性率呈递增趋势,直肠息肉、直肠癌患者的TAP阳性率更高.同时,TAP检测CRC时较CEA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提示TAP联合CEA检测有助于早期干预CRC癌前病变,并作为CRC早期筛查的一种重要手段.
-
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充血性心衰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心肌酶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充血性心衰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TnT)、心肌酶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TnT、心肌酶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低于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用于充血性心衰能有效减轻心肌缺血,改善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吸烟对肥胖患者血栓弹力图的影响
目的 了解吸烟对男性肥胖患者血栓弹力图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7年12月接受减重手术的男性肥胖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 d清晨空腹抽取血标本,测定血栓弹力图.根据是否吸烟,将患者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R、K、Angle、MA.结果 110例肥胖患者中共89例符合入组标准,非吸烟者51例,吸烟者38例.吸烟组患者的R值[(5.61±1.69)min vs(6.96±2.34)min]、K值[(2.26±1.94)min vs(3.19±2.07)min]较非吸烟组均缩短(P<0.05),Angle值[(69.92±6.10)°vs(64.33±8.69)°]、MA值[(58.26±10.28)mm vs(52.36±13.07)mm]较非吸烟组均增大(P<0.05).结论 与非吸烟组比较,吸烟组的肥胖症患者的血液更加高凝.
-
侧支循环形成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无复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形成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无复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2013年6月—2017年12月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227例,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是否等于3级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其中无复流组33例,正常血流组194例.结果 (1)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相比侧支循环形成更多(P<0.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吸烟、卒中、血小板计数和侧支循环形成是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保护)因素.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侧支循环形成可以减少无复流发生.
-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9月—2017年8月治疗的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则采取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可对患者症状缓解、血流变改变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延缓疾病自然进展.
-
纤维蛋白原对DIC患者疾病诊断及预后的价值
目的 评价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疾病诊断的影响,探究纤维蛋白原输注对DIC疾病预后的意义.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4年5月—2018年5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10例DIC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机选择同期不具有DIC的110例相同基础疾病的病人作为对照,分析纤维蛋白原水平与DIC病人疾病的诊断、诱因、进展与生存的关系.结果 采用2017年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进行DIC诊断,110例DIC病人中男58例,女52例,中位年龄42(13~77)岁,其中恶性血液病65例(59.0%),感染13例(11.8%),实体肿瘤13例(11.8%),病理产科8例(7.3%),手术外伤6例(5.5%),其它疾病5例(4.5%).多因素分析显示APTT延长、PT延长、初始纤维蛋白原较高及低纤维蛋白原较低均是DI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DIC病人死亡率40.9%,多因素分析显示DIC病人的年龄、APTT延长、初始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是28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调整后,纤维蛋白原制品输注有效提高了DIC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恢复速度(中位时间分别为9 d和16 d).ROC曲线显示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用于诊断D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佳界值为1.575 g/L.结论 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DIC患者具有一定诊断意义和预后预测的价值,输注纤维蛋白原制品有助于加速纤维蛋白原水平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