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共表达稳转株对HT-29结肠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袁禧先;张蒙蒙;曹雅;袁晓岚;张书娟;张玉健;温超

摘要: 目的 探讨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共表达稳转株对HT-29结肠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情况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裸鼠分成5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空载组、Survivin shRNA组、APC组、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组.阴性对照组:接种HT-29细胞,空载组:接种空载稳转株,Survivin shRNA组:Survivin shRNA稳转株,APC组:接种APC稳转株,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组:接种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组共表达稳转株.将各组稳转株及HT-29结肠癌细胞进行培养,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重悬使细胞密度达到2×107/ml,每只裸鼠右前腋下分别接种相对应的细胞悬液,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待接种6周后统一处死所有裸鼠,剥离移植瘤,分别应用Real time 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细胞中VEGF、COX-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选取CD34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每只裸鼠皮下均形成肿瘤.VEGF及COX-2mRNA表达相对含量SurvivinshRNA组[(50.84±3.64)%、(50.11±3.91)%]、APC组[(74.28±6.87)%、(72.39±6.55)%]、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组[(21.78±4.00)%、(20.74±5.12)%]较空载组[(100.00±0.00)%、(100.00±0.00)%]、阴性对照组[(98.22±0.38)%、(97.61±0.77)%]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组中VEGF、COX-2 mRNA表达相对含量较Survivin shRNA组、APC组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EGF、COX-2蛋白表达量Survivin shRNA组(5.15±1.02、5.26±0.91)、APC组(4.96土1.12、4.93± 1.18)、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组(1.86±0.84,1.80±0.81)较阴性对照组(8.95±0.55、8.77±0.60)和空载组(9.17±0.49、9.01±0.80)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组中VEGF、COX-2蛋白表达量较Survivin shRNA组、APC组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urvivin shRNA组(12.14±3.45)、APC组(11.39±2.94)、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组(3.96±2.20) MVD值较阴性对照组(25.09±5.59)和空载组(27.87±7.36)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组MVD值较Survivin shRNA组、APC组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共表达稳转株能明显下调移植瘤组织细胞中VEGF、COX-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而有效抑制移植瘤组织新生血管形成,并且其抑制效果较Survivin shRNA及APC单基因稳转株更为显著.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校正Q-T间期测定及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唐莉;程春瑞;王强华;史若飞

    目的 探讨QTc值对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的诊断和对死亡预测的价值。方法 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n=38)的QTc均值428.2903±33.9541)毫秒与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n=46)的QTc均值(405.5238±30.3212)毫秒进行比较,并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QTc均值与糖尿病死亡病例12例QTc均值434.0000±34.5861)毫秒比较。结果 两组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后者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QTc延长对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糖尿病 校正QT间期
  • 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作者:林传水;卢浩;李世军;贺国凤

    目的 观察抗抑郁剂氟西汀(百优解)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4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氟西汀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6周分别进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HAMD评分和MESSS评分的减分率均较高,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氟西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状,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且副作用小.

  • 白细胞介素-8及白细胞介素-10与支气管哮喘发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徐子平;石玉枝;刘晓民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搜集3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28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和20例健康者的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中IL-8及I L-10水平,同时对以上人员常规测定血中PO 2、PCO 2以及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并把它与IL-8及IL-10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后血清IL-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血清IL-10明显高于治疗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FEV1占预计值% 明显低于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血清中IL-8水平与FEV1占预计值%呈负相关,而IL-10 水平与FEV1占预计值%呈正相关.结论 IL-8与IL-10参与了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反应.

  • 双腔球囊漂浮导管定位闭合性气胸肺破裂支气管方法评价

    作者:金普乐;李枝巧

    目的 比较双腔球囊漂浮导管2种不同方法 定位闭合性气胸肺破裂支气管的优劣,并评价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6例闭合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双腔球囊漂浮导管与纤维支气管镜并行气道内介入,球囊充气、阻断气流,定位气胸肺破裂支气管.B组:向充气球囊远端气道注气、测压,定位气胸破裂支气管.结果 A组成功定位5例,B组12例,2组间定位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远端气道充气、测压是定位气胸肺破裂支气管的准确方法.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拮抗剂基因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作者:王璇;管丽娟;秦秋;李翠;朱远凤;张进安

    目的 探讨利用携带人工合成的共刺激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拮抗剂(CTLA4Ig)的真核表达载体,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进行基因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辅助性T淋巴细胞1型(Th1)倾向的C57BL/6J雌性小鼠,构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动物模型20只,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模型组),每组各10只,分别行甲状腺内质粒pCI/CTLA4Ig和空质粒pCI局部注射,另设非干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10只.获得血清和甲状腺、脾脏组织,通过实时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样本中甲状腺自身抗体及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甲状腺组织CTLA-4的表达升高近两倍(P=0.038),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16及0.042),而Th2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显著升高(P=0.044).脾脏组织和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显示了同样的改变.血清中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在治疗前后改变不显著.结论 甲状腺局部CTLA4Ig基因的注射可通过诱导Th1优势向Th2偏移而对EAT起治疗作用.

  • 轻度肾功能不全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作者:沈丽;王一尘;徐燕玲;潘永瑜;袁惠敏;刘芳

    目的探讨轻度肾功能不全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64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冠脉造影,按入院时血清肌酐是否>106.08μmol/L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及肾功能不全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用造影图像处理系统测量,并以病变损害的程度评分.分析轻度肾功能不全和冠脉狭窄程度的定性及定量关系.结果轻度肾功能不全独立于其他冠心病易患因素,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结论轻度肾功能不全可以作为评估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 经皮肺活检对老年肺部孤立病灶患者诊断的安全性探讨

    作者:杨志雄;吴斌;廖思海;何强

    目的探讨经皮肺活检对老年肺部孤立病灶诊断的安全性.方法应用模拟定位机进行定位,以外径0.95 mm和1.2 mm的活检枪穿刺活检,观察气胸和咯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气胸的总发生率11.8%,其患伴COPD患者气胸发生率15.3%,较无COPD患者气胸发生率高(P<0.05).病灶直径<4.0 cm,较>4.0 cm的气胸发生率高(P<0.05).病灶深度>5.0 cm,较<5.0 cm气胸发生率高(P<0.05).穿刺次数越多气胸发生率越高.气胸发生率与活检枪的外径(0.95 mm和1.2 mm)无关.半数以上患者气胸量<30%,经相应治疗后气胸治愈.咯血的发生率4.2%,穿刺3次以上较2次以下咯血发率高(P<0.05).用止血药后咯血很快得到控制.结论对老年肺部孤立病灶患者,经皮肺活检仍是一种安全的检查的方法,但对伴有COPD患者应慎重,尽可能减少多次穿刺,以降低气胸和咯血的发生率.

  • α-细辛脑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43例疗效观察

    作者:郝冬荣;武国霞

    目的观察α-细辛脑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43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入院后以α-细辛脑,0.5~1.0 mg/kg,用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0.01%~0.02%的溶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并与42例未用α-细辛脑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对照分析.结果α-细辛脑组喘憋消失时间、肺部喘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为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常规治疗(抗感染、补液、吸痰、吸氧、镇静等)基础上加用α-细辛脑效果良好.

  • 贝那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和肽素及N端脑钠肽前体的影响

    作者:陈福生;罗莘;蒲晓群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和肽素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探讨贝那普利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8例(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120例(常规药物治疗±贝那普利).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行血清和肽素、NT-proBNP浓度检测;并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对比两组各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和肽素[(17.8±7.9)、(4.9±1.3) pmol/L,t=7.331,P=0.008]、NT-proBNP[(1779.6±838.3)、(327.8±226.8)ng/L,t=10.236,P=0.002]、LVEF[(33.5±6.2)%、(50.5±5.2)%,t=3.336,P =0.009]、LVESD[(47.6±8.9)、(32.9±5.7) mm,t=2.767,P=0.010]、LVEDD[(60.2±7.1)、(43.2±5.6) mm,t=2.882,P=0.0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治疗组各指标与对照组[对照组:和肽素为(10.5±2.4) nmol/L; NT-proBNP为(1076.6±486.6) pg/L,LVEF为(36.6±5.6)%,LVESD为(45.9±6.8) mm,LVEDD为(57.5±5.4) 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9、0.010、0.035、0.038、0.048).结论 贝那普利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和肽素、NT-proBNP的浓度,抑制神经内分泌因子,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内科综合治疗(附68例分析)

    作者:吴楠;王寿九;王盛根;潘桂红;谷丽娟

    目的总结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内科综合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6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治疗经验.结果全组58例患者经内科综合治疗治愈,9例中转手术治愈,死亡4例,病死率5.88%.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内科综合治疗除在严密监护下的常规治疗外特别强调抑制胰腺分泌、抑制胰酶活性、营养支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早进行腹腔灌洗、处治胰外脏器损害及行内镜下十二指肠胆总管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中国综合临床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