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胃癌患者血清Endostatin和VEGF水平变化及意义

黄晓烽;周建波;杜桄;潘小红;徐瑞华

摘要: 1997年由哈佛大学O'Reilly等[1]发现的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胶原ⅩⅧ的COOH2末端片段,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强的内源性血管生长抑制剂之一,可以完全抑制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而且反复使用没有耐药性的产生[2].但内皮抑素与胃癌的临床研究目前尚无报道,我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健康对照组及胃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VEGF的水平,探讨外周血内皮抑素含量水平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消化道瘘内镜处理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幸;周书成;史冬涛;张德庆;李锐;陈卫昌

    目的 评估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钛夹夹闭术及耙状金属夹系统(OTSC)对消化道瘘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8例消化道瘘患者资料,其中单纯行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空肠管组)13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术(钛夹组)20例,OTSC闭合(OTSC组)5例.对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治愈率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了内镜下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内镜操作相关并发症.空肠管组4例瘘口完全愈合,3例瘘口较前缩小,5例瘘口未见明显变化,1例死亡,完全治愈率30.8%(4/13);患者术后住院(47.4±14.1)d.钛夹组16例瘘口完全愈合,3例瘘口未见缩小,1例死亡,完全治愈率80.0%(16/20);术后住院(17.9±8.9)d.OTSC组5例患者均完全治愈,完全治愈率100.0%(5/5).其中1例难治性食管瘘患者采用多次OTSC联合钛夹夹闭的方式逐步缩小瘘口直至完全愈合,瘘口愈合时长为102 d,剩余4例患者采用单纯OTSC治疗,术后住院(5.3±1.7)d.OTSC组与钛夹组及空肠管组相比较,其瘘口完全愈合率更高(P=0.03,P<0.001),术后住院时长更短(P=0.04,P<0.001).结论 内镜下微创技术可有效治疗消化道瘘,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愈合快、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窄带光成像联合超声内镜在壶腹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唐硕;覃山羽;姜海行;罗薇;卢东红;陶霖;宁红建;苏思标

    目的 探讨窄带光成像联合超声内镜检查术(EUS)用于壶腹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21例影像学或内镜检查怀疑壶腹部病变的患者纳入前瞻性研究,入组患者均行窄带光成像和EUS,其中20例患者还进行了活检,根据术前检查预测壶腹部肿瘤性质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结合活检、手术病理及临床6个月以上随访明确终诊断,并以此为金标准计算窄带光成像联合EUS、活检方法诊断壶腹部恶性肿瘤的准确性指标值,诊断准确率两种方法间比较行卡方检验.结果 窄带光成像联合EUS诊断壶腹部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4.1%(16/17),特异度为100.0%(4/4),准确率为95.2%(20/21),阳性预测值为100.0%(16/16),阴性预测值为80.0%(4/5).术前活检诊断壶腹部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41.2%(7/17),特异度为100.0%(3/3),准确率为50.0%(10/20),阳性预测值为100.0%(7/7),阴性预测值为23.1%(3/13).窄带光成像联合EUS诊断壶腹部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术前活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窄带光成像联合EUS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壶腹部肿瘤的良恶性,较术前活检有明显优势,可以更好地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 内镜下醋酸染色联合窄带光成像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蓉;邓传婕;朱军;姜新;华国安;陈迎莹;黄笑欢;徐晓东

    目的 评价醋酸染色联合窄带光成像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胃镜检查怀疑胃癌和癌前病变的132例患者136个病灶,分别依次用单一窄带光成像(窄带光成像组)、单一醋酸染色(醋染组)、醋酸染色联合窄带光成像(联合组)观察病灶内镜图像清晰度、微腺管表型、微血管表型、病灶分界线和黏膜变白至恢复正常的时间(白化时间),分析不同方法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结果 联合组微腺管的内镜图像清晰度优于窄带光成像组和醋染组(χ2=8.766,P=0.003;χ2=5.273,P=0.022),微血管的内镜图像清晰度优于窄带光成像组(χ2=7.457,P=0.006).联合组、窄带光成像组、醋染组对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与病理诊断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1.9%(125/136)、85.3%(116/136)、89.7%(122/136).联合组微腺管不规则/消失、微血管不规则/消失、明显的分界线、白化时间<30 s对癌性病灶(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和浸润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92.3%、91.3%、92.3%、90.4%,特异度分别为93.8%、93.8%、96.9%、90.6%,准确率分别为92.6%、91.9%、93.4%、90.4%.观察微腺管,联合组优于窄带光成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8,P=0.007);亦优于醋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7,P=0.513);醋染组优于窄带光成像组(χ2=4.405,P=0.036).观察微血管,联合组优于窄带光成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8,P=0.122);观察分界线,联合组优于窄带光成像组(χ2=2.722,P=0.099)及醋染组(χ2=0.216,P=0.6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醋染联合窄带光成像能清晰显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微腺管和微血管,与病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分界线、白化时间,有助于病变性质的判断,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 近端锯齿状息肉检出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作者:李青云;肖鹏;凌亭生;孙洋洋;罗丽君;梁蓉;邓子杰;司徒伟基

    目的 探讨结直肠近端锯齿状息肉的检出情况并筛选其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内镜中心22位医师完成的9010例结肠镜检查病例资料,计算腺瘤检出率(ADR)和近端锯齿状息肉检出率(PSDR),并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两者的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不同医师的PSDR.结果 22位医师的全部受检者平均ADR为30.07%(20.00%~40.78%),PSDR为4.70%(1.52%~9.28%),男性PSDR为女性的1.38倍(OR=1.38,95%CI:1.13~1.69,P<0.01).≥50岁受检者3560例(39.51%),平均ADR为45.01%(28.99%~57.78%),PSDR为6.08%(2.07%~10.56%).在≥50岁受检者中,ADR与PSDR存在中等相关性(r=0.48,P=0.02),男性PSDR为女性的1.36倍(OR=1.36,95%CI:1.04~1.80,P=0.03).不同内镜医师是近端锯齿状息肉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与PSDR高的医师相比,其他医师PSDR的OR值范围为0.16(95%CI:0.06~0.40,P<0.01)到0.83(95%CI:0.53~1.32,P=0.44).结论 近端锯齿状息肉在男性以及5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多见,检出率与内镜医师显著相关,不同医师的检出率差异巨大,结肠镜检查存在漏诊锯齿状息肉的风险.

  • 导丝引导法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唐丽欣;唐秀芬;张彬彬

    目的 探究导丝引导法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BD)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胆道疾病在黑龙江省医院行PTBD治疗的174例患者资料,其中85例为常规步骤操作(常规组),89例在胆管穿刺成功后不注入造影剂,先借助导丝引导穿刺针外套管进入胆管深部,抽取胆汁充分减压后再造影(导丝引导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及术后PTBD相关胆管炎发生率.结果 导丝引导组与常规组比较,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84/89)比97.6%(83/85),χ2=1.200,P=0.273],但PTBD相关胆管炎发生率低于后者[10.1%(9/89)比21.2%(18/85),χ2=5.270,P=0.022].结论 导丝引导法PTBD与常规方法PTBD比较,操作成功率相当,但可降低术后胆管炎发生率.

  • 内镜超声联合肝硬度与肝脏病理联合评估早期肝硬化的价值

    作者:周学超;李嘉;陆伟;王春妍;高敏;周莉;马莹;王静;翟璐

    目的 研究内镜超声检查术(EUS)辅助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价值,以及分析EUS联合肝脏病理(LH)和肝硬度(LSM)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天津市人民医院226例存在慢性肝损伤行内镜检查和EUS的患者资料,评估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情况,行LH检查明确肝纤维化情况,行Fibroscan检查明确LSM.分别构建EUS-LSM、EUS-LH、LSM-LH和ELL(EUS,LSM和LH)肝硬化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ROC曲线下面积(AUROC)评价不同诊断方法预测早期肝硬化的效能.结果 经过临床诊断为慢性肝病患者149例,诊断为早期肝硬化(Child-Pugh A级)患者77例.早期肝硬化组EUS下静脉曲张比例高于内镜[68.8%(53/77)比32.5%(25/77),P<0.05].LSM预测早期肝硬化cutoff值为8.65 kPa.早期肝硬化组LH可见假小叶有42例(54.5%).ELL的AUROC是0.919(95%CI:0.875~0.951),灵敏度=0.792,特异度=0.913,阳性预测值=0.824,阴性预测值=0.895,阳性似然比=9.08,阴性似然比=0.23,准确度=0.872,其预测早期肝硬化优于EUS(P<0.0001)、LSM(P<0.0001)、LH(P<0.0001)、EUS-LSM(P<0.0001)、EUS-LH(P=0.0134)和LSM-LH(P=0.0022).结论 早期肝硬化时EUS在发现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方面优于内镜.EUS、LH和LSM联合诊断可显著提高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效能.

  • 口服醋酸泼尼松预防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疗效观察

    作者:石亮亮;凌亭生;王雷;吕瑛;张晓琦;邹晓平

    目的 观察口服醋酸泼尼松对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预防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ESD治疗的病变周径≥3/4周的56例食管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服用醋酸泼尼松预防狭窄分为醋酸泼尼松组(n=26)和对照组(n=30).2组患者如出现吞咽困难则予内镜下扩张治疗,比较2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扩张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变长度、病变形态、术后病理以及浸润深度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醋酸泼尼松组食管全周型病变比例高于对照组[53.85%(14/26)比23.33%(7/30),χ2=5.53,P=0.02].醋酸泼尼松组与对照组相比,狭窄发生率下降[30.77%(8/26)比60.00%(18/30),χ2=4.78,P=0.03],解决狭窄所需的扩张次数减少[(3.85±2.57)次比(9.83±5.82)次,t=7.22,P=0.00].2组均无手术相关死亡事件发生,醋酸泼尼松组患者使用激素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 口服醋酸泼尼松预防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ESD术后食管狭窄安全有效.

  •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新生儿食管闭锁术后食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献良;孙忠源;潘登;谢文雅;穆鑫;刘会锋;杨敏;邵雷朋;侯广军

    目的 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食管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218例Ⅲ型食管闭锁患儿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食管狭窄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效果.结果 218例患儿中,Ⅲa型92例,Ⅲb型126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6例(21.1%),其中Ⅲa型29例(31.5%),Ⅲb型17例(13.5%);发生吻合口狭窄53例(24.3%),其中Ⅲa型29例(31.5%),Ⅲb型24例(19.0%),食管闭锁不同分型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3,P=0.001;χ2=4.497,P=0.034).53例吻合口狭窄患儿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术123例次,每例(3.5±1.6)次,临床痊愈,无食管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其中Ⅲa型扩张73例次,每例(4.0±1.8)次;Ⅲb型扩张50例次,每例(2.5±0.7)次;Ⅲa型患儿术后食管狭窄扩张次数更多(t=-4.053,P=0.027).结论 Ⅲa型食管闭锁较Ⅲb型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发生率高,食管扩张次数更多.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是治疗食管闭锁术后食管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 Bristol粪便性状评估表在儿童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余卓文;顾莺;黄瑛;吴婕;徐晓凤

    目的 评价Bristol粪便性状评估表(BSFS)用于儿童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临床价值,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拟行结肠镜检查的患儿为研究对象,经排除标准排除后共202例患儿纳入研究,统一使用聚乙二醇-4000分剂量服用联合饮食限制行肠道准备的方案.术前使用BSFS评估每次解便的性状,检查当日6:00查看近1次解便的性状,BSFS≤5分者加服聚乙二醇-4000(20 mL/kg),11:00查看末次解便的性状,BSFS≤5分者取消当日结肠镜检查并延长肠道准备时间,BSFS 6分者予温生理盐水灌肠(灌肠组),BSFS 7分者不予温生理盐水灌肠(不灌肠组).13:00行结肠镜检查,术中使用Boston肠道准备评分表(BBPS)记录镜下视野清晰度,分为优、良、一般、差,其中优、良定义为肠道准备合格.灌肠组和不灌肠组肠道准备合格率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按肠道准备是否合格分成2组(合格组和不合格组),根据数据类型,使用t(或t')检验或卡方检验分析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寻求影响肠道准备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 202例患儿在肠道准备期间平均排便次数为(14.4±6.8)次,不灌肠组165例(81.7%),灌肠组37例(18.3%),肠道准备合格患儿154例(76.2%),其中不灌肠组肠道准备合格率为75.2%(124/165),灌肠组肠道准备合格率为81.1%(30/37),2组肠道准备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7,P=0.526).单因素分析发现,合格组与不合格组在便秘史(χ2=32.588,P=0.000)、解便总次数(t=3.432,P=0.001)、BSFS 7分的次数(t'=2.877,P=0.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便秘史是肠道准备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OR=12.620,95%CI:4.850~32.800).结论 对于儿童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术前肉眼观察粪便性状并采用BSFS进行把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肠道准备合格率较高.但对于有便秘史的患儿,建议适当延长肠道准备时间以确保镜下视野清晰度.

  • 低容量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分次服用时间对儿童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影响的 前瞻性对比研究

    作者:沙莎;刘佐嘉

    目的 探讨低容量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分次服用时间对儿童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的影响,以寻求优化的服药方案.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消化内科行麻醉下结肠镜检查的3~18岁患儿,先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后使用方便抽样方法进行分组,其中2016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入院患儿纳入对照组(n=64),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的入院患儿纳入干预组(n=97).对照组肠道准备采用术前二日19:00和术前一日19:00的分次服药方式,干预组采用术前一日19:00和术日4:30的分次服药方式,先后两次服药剂量同,总剂量依据患儿年龄确定.主要观察肠道清洁度和术中是否需要灌肠,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服药依从性、接受度和耐受度,以上指标2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统一为α=0.05.结果 2组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适应证构成及服药依从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肠道清洁合格率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3.8%(91/97)比42.2%(2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02,P=0.000);术中灌肠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7.5%(17/97)比96.9%(6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145,P=0.000).服药接受度方面,干预组易接受率高于对照组[51.5%(50/97)比39.1%(25/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5,P=0.643).服药耐受度方面,干预组服药后无症状率高于对照组[36.1%(35/97)比14.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62,P=0.007);恶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1/97)比6.3%(4/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90,P=0.082);呕吐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9.9%(29/97)比29.7%(19/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1.000);腹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8%(25/97)比43.8%(2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3,P=0.025);肛门不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7.2%(7/97)比6.3%(4/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7,P=1.000).结论 对于儿童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术前一日19:00和术日4:30的分次服药方案,其肠道准备效果优于术前二日19:00和术前一日19:00的分次服药方案,并且可以有效减少服药后腹痛的发生.

中华消化内镜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