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不同原理仪器引导的球差个性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可行性及视觉质量观察

刘磊;汤欣;宋慧

摘要: 目的 比较iTrace像差仪和Pentacam系统分别引导的个性化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后的视觉质量,探讨分别利用这2种仪器引导IOL植入使术后全眼球差为+0.1 μm的可行性.方法 的瞻性病例研究.分别应用Pentacam系统及iTrace像差仪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非球面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5例(58眼)术前1d测量6 mm瞳孔直径下的角膜球差(Z40),分为iTrace组(31眼)和Pentaeam组(27眼).据测量结果分别为患者植入Tecnis IOL、AcrySof IQ IOL、ADAPT-AO IOL,使患者术后全眼球差的预测值在0.05~0.15 μm范围内.术后3个月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6 mm瞳孔直径下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全眼及内眼C40.对相关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成组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①术后2组患者的UCVA、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3、0.37,P>0.05).②所有患者术前预测的6 mm瞳孔直径的全眼球差值与+0.1 μ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0、0.64,P>0.05);术后6 mm瞳孔直径时2组实际全眼球差与+0.1 μm比较,iTrac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05),Pentac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5).③2组患者术前全眼球差预测值与术后全眼球差实际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5、-2.04,P>0.05);2组患者术后实际内眼球差与IOL本身的球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5、0.73,P>0.05).2组患者术后全眼球差实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P>0.05).④2组患者术后6 mm瞳孔时在5、10、15、20、25、30 c/d 6种空间频率下,高阶像差的MT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0.47、0.34、0.02、-0.57、-0.23,P>0.05);球差的MTF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37、-0.46、-0.43、-0.39、-0.68、-1.08,P>0.05).结论 iTrace与Pentacam分别引导的非球面IOL植入术后均能获得较满意的目标球差,iTrace组预测值更趋近于实际值;2种仪器分别引导的非球面IOL植入均能获得良好的术后视觉质量.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TPRK与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疗效的比较

    作者:阳珊;李莹;姜洋;王忠海;金玉梅

    目的:观察比较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的疗效及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1-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患者120例(240眼),其中接受TPRK手术60例(TPRK组),FS-LASIK手术60例(FS-LASIK组).术前及术后1年检查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及柱镜度.采用国家眼科研究所屈光生命质量(NEI-RQL)调查问卷对2组术后总体评价、术后与术前佳矫正时的视觉质量及视觉症状进行比较.视力及屈光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视觉质量评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术后3d,FS-LASIK组较TPRK组UCVA更佳(86.7% vs.39.2%,x2=12.80,P=0.007),而术后1个月至随访结束TPRK组与FS-LASIK组UCVA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PRK组与FS-LASIK组总体满意度均为96.7%,91.7%的患者如再次选择还愿意选择手术替代眼镜,其中白天远视力优于术前是显著项目,夜间眩光、视近阅读评分较低,男性夜视力差的比例多于女性(x2=10.68,P=0.046);近处阅读疲劳女性患者比例多于男性(x2=11.32,P=0.002).结论:TPRK与FS-LASIK术后长期视觉质量并无明显差异,夜间眩光、视疲劳是准分子术后常见的不适症状且存在性别差异.

  • 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再手术原因及安全性

    作者:代云海;张静;吴晓明;荆丽丽;张晶;谢立信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后再手术原因以及长期眼内植入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接受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PIO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后接受再次眼内手术治疗的患者11例(17眼).分析再次手术的时间、方式以及原因.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再次手术的时间为PIOL植入术后6~ 108个月.12眼(12/17)因为外伤导致PIOL脱位于前房而接受了再次手术,该12眼再手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植入术前比较,出现不同程度下降(t=5.968,P<0.001),其中1眼因脱位时间较长(1个月)而终出现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另有2眼(2/17)虽未出现PIOL脱位,但由于PIOL所夹虹膜较少或部分萎缩,PIOL位置松动,角膜内皮细胞非预期性明显减少,从而接受了人工晶状体再固定术;1眼(1/17)因为对侧眼PIOL脱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下降明显,患者出于恐慌,而决定手术取出PIOL;1例(1眼)患者(1/17)因为PIOL植入后出现视网膜脱离接受了视网膜复位手术,由于术后长期俯卧位,对侧眼(1/17)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下降明显(658个/mm2)而接受PIOL再固定手术.结论:外伤后PIOL脱位,PIOL松动后非预期性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下降是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PIOL植入术后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对于长期植入的患者需增加随访排查潜在的安全隐患.

  • 华南地区某眼科医院的感染性角膜炎病原菌谱特征

    作者:段芳;廖靖愉;唐水敏;林丽萍;刘秀平;吴开力

    目的:探讨华南地区某眼科医院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菌谱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3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行角膜取材和微生物检测的角膜感染患者3 914例.表面麻醉后刮取病灶边缘的病灶组织,进行细菌、真菌培养及鉴定.培养结果阳性的细菌采用生化比色或质谱进行种属鉴定;真菌依据形态学进行种属鉴定.各季节菌谱阳性率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感染性角膜炎患者中,男2468例(63.1%),女1 446例(36.9%),年龄(49.5±16.8)岁.病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共1 673例(42.7%),其中单纯细菌749例(44.8%),单纯真菌849例(50.7%),混合感染75例(4.5%).常见的细菌是葡萄球菌属(20.1%),其次是假单胞菌属(7.5%);常见的真菌是镰刀菌属(25.5%),其次是曲霉菌属(10.3%).细菌的阳性率在5-8月明显高于1-2月和9-12月(P<0.05),真菌的阳性率在5-6月明显低于1-2月和9-12月(P<0.05).结论:在华南地区一所三甲眼科医院的感染性角膜炎中,真菌感染略高于细菌感染,且细菌和真菌感染存在季节性差异.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估

    作者:常枫;陈云辉;陈晓;李梅;周萍;周和政

    目的: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并评估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眼科确诊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18例.收集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神经内科会诊情况,眼前节及眼底、远近斜视度、双眼视觉状态、头颅影像学检查.随访2~8个月,平均3.9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21~52 (29.7±10.3)岁.戴镜看远斜视度为+9△ ~ +60△(+36±13)△;看近斜视度为+7△~+45△(+28±12)△.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P<0.001).所有患者全身查体、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使用底朝外三棱镜按照1:1的比例分别加到左右眼上.3例在随访期间不接受三棱镜矫正,改行斜视手术;其余患者均坚持戴镜,末次随访未诉戴镜看远复视明显,戴镜看远斜视度+6△+23△,看近斜视度+4△+18△.11例表示满意,4例认为一般,3例不满意.结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主要发生在近视人群,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三棱镜验配对于改善大部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看远复视及斜视具有较好疗效,达到了治疗目的且避开了因患者处于发病早期斜视度数尚不稳定带来的手术治疗的风险,但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 Fe3+及血红蛋白铁对眼源性蜡样芽胞杆菌生长能力的影响

    作者:李彧钰;朱葛菁;徐芳依;杨媛媛;徐一;毛丽萍;郑美琴

    目的:探讨Fe3+及血红蛋白铁对眼源性蜡样芽胞杆菌生长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收集2011年6月至2017年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外伤性蜡样芽胞杆菌性眼内炎患者26例并分离出蜡样芽胞杆菌26株.根据患者治疗后有无光感将菌株分为有光感(LP)组和无光感(NLP)组,以蜡样芽胞杆菌模式菌株ATCC 14579作为对照组,检测不同菌株在缺铁环境、不同Fe3+浓度环境、富含Hb环境中生长的光密度(OD)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株眼部来源的蜡样芽胞杆菌在缺铁环境中生长的OD值小于模式菌株ATCC 14579(t=54.098,P<0.001).在一定范围内(0~ 500 μmol/L)增加Fe3+浓度,菌株生长的OD值随之逐渐增加,当Fe3+浓度高于1 000 μmol/L时,细菌生长的OD值开始下降.在Fe3+或血红蛋白铁为主要铁资源的环境中,NLP组菌株生长的OD值均高于LP组(t=2.618,P=0.015;t=2.202,P=0.037).结论:眼源性蜡样芽胞杆菌的生长对Fe3+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Fe3+或血红蛋白铁为主的铁资源环境中生长较快的菌株感染患者,其临床预后较差.

  •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

    作者:游舒棋;梁勇;鲍永珍;何燕玲;孙晶晶;英鑫;王妍妍;赵明威

    目的:应用Cirrus HD OCT观察成年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mGCIPL)厚度的分布规律,探讨mGCIPL随着眼轴长度改变的变化规律.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的患者170例(276眼),采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CirrusHDOCT测量mGCIPL厚度,得到平均,6个扇形区域(颞上、上方、鼻上、颞下、下方、鼻下),小mGCIPL厚度共8个参数.研究mGCIPL厚度的分布规律,采用Spearman进行mGCIPL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分析,应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mGCIPL厚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该276只眼的6个扇形区域中鼻上mGCIPL厚度大,为83.5(78.0,89.0) μm,下方mGCIPL厚度小,为79.0 (73.0,84.0)μm,分布规律为鼻上>上方>颞上≈颞下≈鼻下>下方.8个参数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504 ~-0.395,P<0.001).8个参数除了受眼轴长度(β=-3.201,P<0.001)影响外,还受年龄(β=-0.185,P<0.001)影响.结论:mGCIPL厚度分布规律为鼻上>上方>颞上≈颞下≈鼻下>下方.mGCIPL厚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因此在应用mGCIPL厚度进行青光眼诊断时应考虑眼轴长度的影响,尤其在高度近视人群更应排除其干扰.

  • LASIK术后角膜变形和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陈修国;沈珉;王雁;吴迪;张琳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的变形及内力变化,探究矫正屈光度、术前角膜厚度对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Gasser-Holzapfel-Ogden超弹性本构关系描述角膜材料的力学行为,建立术前和术后人眼角膜生物力学的有限元模型,计算LASIK术前、术后角膜后表面中央点的位移差,分析不同矫正屈光度和术前角膜厚度对术后角膜变形和Mises应力的影响.结果: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中央点位移差随矫正屈光度的变化呈非线性递增.在矫正屈光度较低时,LASIK术前角膜厚度对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中央点位移差影响较弱,在矫正屈光度较高时影响比较明显.结论:矫正高度数屈光度情况下角膜厚度对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影响较大,LASIK由于角膜瓣的存在容易引起术后角膜应力增加.

  • SMILE术后调节功能变化

    作者:陈晓琴;王雁;杨悦;李晓文;刘瑞林;李丽华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双眼视及调节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3-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接受SMILE的近视散光患者2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测量调节功能参数,包括单眼调节幅度(MAA)、单眼调节灵敏度(MAF)、双眼交叉柱镜法(BCC)测量的调节反应、正相对调节(PRA)及负相对调节(NRA).不同时间段之间参数的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MAA在SMILE手术后1周下降,术后3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18,P=0.002);MAF及PRA在SMILE术后1周轻微下降,术后3个月较术前显著增加(F=8.090,P<0.001;F=5.466,P=0.002).BCC测量的调节反应及NRA在术后各个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45,P=0.071;F=0.536,P=0.659).结论:SMILE可暂时性降低调节功能,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好转.

  • 角膜后基质与后弹力层交界面的超微结构

    作者:林威;朱奕睿;陈蔚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角膜后基质与后弹力层交界面的超微结构.方法:实验研究.选取不同年龄来源的新鲜供体角膜植片14枚,分为婴幼儿组(3枚)、成年组(5枚)、老年组(6枚).将供体植片固定于钻台上,台盼蓝溶液染色,8.0 mm环钻轻压,用无齿显微镊将后弹力层和角膜内皮层撕离,暴露一层光滑的界面(CⅠ);显微镊继续撕除一半光滑的界面,暴露出相对粗糙的界面(CⅡ).取2个界面组织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胶原纤维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可见3组供体角膜CⅠ界面均光滑,CⅡ界面均粗糙.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发现3组供体角膜CⅠ界面位于后弹力层之前,为一层光滑的后弹力层前膜,CⅡ界面可见粗大呈束状的后基质层胶原纤维.HE染色可见角膜后弹力层附着于基质,撕除完整后弹力层,暴露光滑的后弹力层前膜,3组供体角膜未见明显差别.3组供体角膜胶原纤维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后弹力层前膜存在Ⅰ、Ⅲ、Ⅵ型胶原纤维,后弹力层含Ⅳ型胶原纤维.结论:不同年龄段角膜后弹力层与后基质层之间均存在一层薄且光滑的后弹力层前膜,主要由Ⅰ、Ⅲ、Ⅵ型胶原纤维组成.后弹力层前膜与后弹力层连接疏松,与后基质连接紧密.

  • 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艾欣;张学辉;叶璐

    目的:就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2017年1月前发表的角膜塑形镜控制儿童近视进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资料为目标,检索Medline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通过Stata 11.0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算1年和2年时间的眼轴长度改变的加权均数差(WMD)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值比(OR及95%CI),并按研究类型、种族、测量仪器等因素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病例共2 563例,其中塑形镜组1 339例,框架镜组1 22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年观察中,塑形镜组和框架镜组眼轴的变化量有显著差异,WMD=-0.361,95%CI:-0.604~0.118,1年观察中,塑形镜组和框架镜组眼轴的变化量有显著差异,WMD=-0.356,95%CI:-0.610-0.102.随访1年后塑形镜组近视控制率为66.6%,随访2年后为51.3%[近视控制率=(塑形镜组眼轴变化量-框架镜组眼轴变化量)/框架镜组眼轴变化量].2年随访时间内,塑形镜组和框架镜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OR=6.408,95%CI:2.460~ 16.688.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个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方法.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

CSCD核心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