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arasitic Diseases 국제의학기생충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影响因子: 0.4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122
- 国内刊号: 31-196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恶性疟原虫表面抗原及其与致病的关系
恶性疟原虫在感染红细胞后,会将一些蛋白质运输到红细胞表面,这些蛋白质与红细胞本身的膜蛋白质相互作用,造成宿主细胞在形态学、生理学和功能上的本质变化,而由这些变化所导致的病理特征,正是每年150万~300万恶性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对于这些表面抗原分子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该文就恶性疟原虫起到黏附和抗原变异作用的分子进行了概述.
-
PCR-RFLP技术在寄生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是一种简便、快速的鉴定寄生虫种类的方法.目前,PCR-RFLP技术广泛应用于寄生虫学领域.该文综述了PCR-RFLP技术在医学原虫和蠕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现状.
-
鸡球虫病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球虫病是目前养鸡(尤其是肉用仔鸡)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艾美属球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文对其病原特性、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防制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旨在为有效地防治鸡球虫病提供依据.
-
植物源杀虫剂和驱避剂在蚊虫防制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使用化学杀虫剂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开发高效、低毒或无毒、不易产生抗性的植物源杀虫剂和驱避剂已成为蚊虫化学防制的热点.该文综述了近5年植物源杀虫剂和驱避剂在蚊虫防制中的研究进展.
-
微孢子虫病研究现状
微孢子虫病是一种新兴的机会致病性传染病,过去认为该虫通常感染免疫缺陷患者,但近年来微孢子虫感染健康者的报道越来越多,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该文对肠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intestinalis)、兔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cuniculi)、比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等多种感染人的微孢子虫的临床症状、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及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
日本血吸虫疫苗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血吸虫疫苗的研究已经纳入了WHO和我国主要疾病防治规划,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血吸虫疫苗的研究历史经历了从死疫苗、致弱活疫苗、亚单仲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到多价联合疫苗等的探索过程.近年来开展的血吸虫免疫机制和血吸虫基因组的研究对血吸虫疫苗的研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文主要对日本血吸虫疫苗近十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鼠类非适宜宿主抗血吸虫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吸虫的非适宜宿主体内存在血吸虫的抗性机制,是研究血吸虫病免疫机制的重要动物模型.该文对鼠类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体内抗性相关基因、蛋白和细胞等3个层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阐明抗血吸虫免疫机制及进一步研发血吸虫病疫苗提供思路.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带绦虫分类中的应用
传统的带绦虫分类是根据成虫和囊尾蚴的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形态相近的虫种鉴别困难.近年来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检测带绦虫种间或种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若将两者有机结合,虫种鉴别将更加全面和客观.该文综述了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带绦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
尘螨Ⅱ类变应原研究进展
尘螨是常见的室内变应原之一,其主要的变应原是Ⅰ类变应原和Ⅱ类变应原.该文从尘螨Ⅱ类变应原的研究概况、在螨体内的定位、结构和生化特性研究与同源性和多态性分析、螨性过敏性疾病的致病机制及其疫苗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脑囊尾蚴病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脑囊尾蚴病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1例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应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脑囊尾蚴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11例患者中有9例脑室内囊尾蚴,1例外侧裂池内脑囊尾蚴,1例脑实质囊尾蚴,其中l例行脑室腹腔分流,1例行三脑室底脚尖池造漏术,1例行立体定向辅助.结果 11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2~12个月,10例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缓解,3例癫痫患者控制良好,有共济失调症的1例患者症状明显减轻,MRI复查未见囊尾蚴复发.结论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脑囊尾蚴病恢复快,并发症少,有较好的疗效.
-
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收集
目的 探索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收集时间与方法.方法 20只成年大鼠,每只大鼠经口感染3000条旋毛虫脱囊幼虫,分别于第14、15、16、17、18、19、20天将大鼠处死,用人工胃蛋白酶消化肌肉收集旋毛虫.结果 感染后第14、15、16大膈肌均未见旋毛虫,第17、18、19、20天膈肌有旋毛虫的侵入并逐渐增多;第14、15、16天均未收集到旋毛虫,第17、18、19、20天平均每只大鼠分别收集5000、8000、10000、30000条旋毛虫.结论 旋毛虫在感染后第20天是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收集的佳时期.人工胃蛋白酶消化肌肉可以收集成囊前期幼虫.
-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子孢子期SSU rRNA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 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子孢子期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SSU rRNA)编码基因片段,分析其序列特征.方法 根据恶性疟原虫基因库相关核酸序列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方法从海南恶性疟患者血样核酸提取物中扩增出恶性疟原虫SSU rRNA基因片段,纯化后与pGEM-Teasy质粒连接,构建重组子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经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采用BLAST软件分析其特征.结果 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期SSU rRNA基因扩增片段大小约为347bp;阳性克隆重组质粒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核酸序列测定显示插入的SSU rRNA基因扩增片段含有347个核苷酸,与GenBank中的恶性疟原虫3D7株相同序列进行比对,其同源性为100%,而与7G8株的同源性则为98.0%,其中第153位碱基发生了缺失,第184位碱基由C取代了T,而第188位T碱基与第189位A碱基为插入碱基,第243位碱基则由T取代了C.结论 成功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孢子期SSU rRNA编码基因序列,该序列相对保守,不同地理株间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
-
河南省疟疾发病与太阳磁暴关系初探
目的 探索太阳磁暴对河南省疟疾发病的影响,为河南省疟疾的防治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68-2007年河南省疟疾发病资料和同期的太阳磁暴指数资料,用研究灾变规律的关键时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出统计量U,若|U|值超过某限度μ_α,就在相应显著性水平下认为当与关键时错位l个时刻时,因素|X_t|可能有灾异发生.结果 1968-2007年河南省疟疾发病率为0.04/万~1695.98/万,平均为172.43/万,同期太阳磁暴指数为14.95~37.08,平均为23.8.在太阳磁暴指数高年后的第2、3年,河南省疟疾发病率升高的可能性超过90%.结论 太阳磁暴指数可能对河南省疟疾发病率有影响.
-
2010年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
我国白蛉生物学调查研究工作补遗
该文记述了作者以往在自蛉生物学的调查研究工作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涉及自蛉的季节消长、栖息习性、吸血、寿命、生殖和白蛉体内外的寄生物等内容,可作为以往的调查研究工作的补充,并对今后有关白蛉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年 | 期数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