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arasitic Diseases 국제의학기생충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影响因子: 0.4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122
- 国内刊号: 31-196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血吸虫病临床检验现状与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为目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早期诊断对于血吸虫病治疗意义重大.目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包括病原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各种检测方法均有其适用范围及优劣势.该文总结分析近年来血吸虫病临床检验的常用方法,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检测方法.
-
HIV感染者弓形虫伴随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
弓形虫是一种重要的机会性致病原虫,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一种机会性感染寄生虫,其感染率占全部机会性感染的10%~30%.通常根据基因型的不同将弓形虫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HIV感染者感染的弓形虫多为Ⅰ型,Ⅰ型弓形虫与其它类型弓形虫的致病性有很大差异,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致病基因的不同,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包括SAG1、SA G2、B1等.该文从弓形虫感染现状、伴随感染弓形虫的主要类型和各个类型之间的差异基因等方面,阐述HIV感染者弓形虫伴随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
-
沃尔巴克氏体诱导细胞质不相容的模型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由蚊媒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等已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但至今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沃尔巴克氏体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经母系遗传的共生菌,可诱导蚊群产生胞质不相容.迄今为止,胞质不相容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但“锁-钥匙”模型(lock and key model)、“移除-归还”模型(titration-restitution model)和“减速”模型(slow-motion model)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胞质不相容现象.胞质不相容产生的整个过程极为复杂,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文就胞质不相容的模型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
旋毛虫传播途径及对宿主影响的研究进展
旋毛虫病是一种严重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旋毛虫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水平传播,但也可以通过机械传播和垂直传播感染宿主.旋毛虫对患者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等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该文综述了旋毛虫的传播途径及其对宿主的影响.
-
2008-2014年扬中市渔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目的 分析2008-2014年扬中市渔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为血吸虫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钉螺监测,每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的方法对全市沿江渔民集散地采集钉螺,压碎镜检法解剖;病情监测,每年对全市沿江渔民集散地的所有渔民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查病.采用胶体染料法进行血清学筛查,采集血清学阳性者粪便进行粪孵检查;防治措施的落实,对查出的有螺环境采用药物喷洒灭螺,对血清学和病原学阳性者采用吡喹酮治疗,发放宣传单、防护油膏,设立警示牌、张贴宣传标语等进行宣传教育. 结果 2008-2014年调查总框数18 244框,查出活螺框6 515框,活螺框出现率35.71% (6 515/18 244),捕获活螺19 255只,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1.89、1.33、1.57、0.55、1.42、0.97、0.52只/0.1 m2,检获感染性钉螺19只,仅2008年和2009年发现感染性性钉螺.2008-2014年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5.45%、7.27%、4.10%、4.46%、3.70%、4.20%、2.61%,病原学检查36人,未发现阳性.2008-2014年共杀灭钉螺766.63 ha(1 ha=10 000 m2),累计治疗血清学检查阳性者36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 686份、防护油膏2 632支、宣传实物1 272份,设立警示牌177块、血防宣讲182次. 结论 扬中市渔民血吸虫病防治效果很好,但极需加强集散地螺情环境的综合治理,探索适合本地渔民防治的新举措.
-
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原宣武区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特征,为消除疟疾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05-2014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原北京市宣武区报告的疟疾病例信息进行三间分布等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5-2014年原北京市宣武区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336例,其中非洲输入病例占92.26%.本市住址的输入病例165例,占49.11%;外地来京就诊171例,占50.89%.本市住址输入病例主要分布在朝阳区和海淀区,外地来京就诊病例主要来自河北省.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7-11月病例数占54.17%.发病年龄20~59岁占94.34%,男、女性别比为10.2∶1,以干部职员、工人、农民居多.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中,实验室诊断311例(92.56%),临床诊断病例21例(6.25%),疑似病例4例(1.19%);恶性疟占全部病例的65.18%;75.30%的病例在发病后10 d内诊断. 结论 2005-2014年上报的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以非洲输入的恶性疟为主,应加强输入病例监测、实验室诊断、健康教育、医师培训等综合性防控措施.
-
2013年广西疟疾流行状况分析
目的 分析广西地区2013年疟疾流行状况,为今后的疟疾防制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全区各市县(区)全年疟疾疫情报告及疟疾个案调查资料,采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全区疟疾病例的来源分布及各市发病率和感染的疟原虫种类等情况. 结果 2013年广西共报告疟疾疫情1 251例,比2012年全年220例疟疾病例上升了468.64%;全年无内源性疟疾病例,报告的疟疾病例均为本地居民到非洲的16个国家及东南亚的4个国家感染后带回,其中96.88%(1 212/1 251)的病例为在非洲感染,恶性疟占88.24%(1 104/1 251).疟疾病例分布在全区的49个县(市、区),6-7月的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68.91% (862/1 251).3例疟疾危重病例经抢救后全部治愈.经积极防制后全区未发现继发性疟疾病例. 结论 2013年全区由于从非洲务工人员短时期大量返乡导致当地疟疾病例急剧增加,并以恶性疟病例为主.
-
2005-2013年石台县钉螺分布动态分析
目的 分析2005-2013年石台县钉螺分布特点与变化趋势,为制订有效的钉螺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从年度血吸虫病防治报表中收集2005-2013年石台县春季钉螺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不同水系、不同环境和不同疫情类别地区的有螺面积、感染 性钉螺面积、活螺密度以及感染性钉螺密度等螺情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石台县2005年钉螺面积285.33 ha(1 ha=10 000 m2),感染螺面积20.29 ha,沿秋浦河、黄湓河、清溪河三大水系分布,其中,96%的有螺面积和100%的感染螺面积分布于秋浦河与黄湓河水系;沟渠、溪河是钉螺与感染性钉螺分布的主要环境.9年间钉螺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285.33 ha降至2013年的258.20 ha,感染螺环境由2005年的136处20.29 ha降至2013年的0 m2;年间感染螺环境主要分布于传播未控制村,但传播控制村仍发生感染螺环境复现情况.活螺密度从2005年的4.79只/0.1m2下降到2013年的1.14只/0.1 m2,下降了76.2%;活螺框出现率由43.81%下降至21.64%,下降了22.17%(x2=4 953.6,P<0.01),直线相关分析,活螺密度与感染螺密度呈正相关(r=0.755,P<0.05). 结论 石台县螺情呈下降趋势,在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仍应加强螺情控制力度.
-
2005-2014年福建南平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目的 通过对福建省南平市2005-2014年疟疾疫情监测分析,研究其流行特征,为消除疟疾后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5-2014年南平市输入性疟疾病例按年份、季节、地区、职业、感染来源、病例类型、诊治情况等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14年南平市共报告疟疾病例71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非洲占63.38%,东南亚占25.35%,国内其他地区占11.26%;前6年输入性疟疾疫情稳定,每年3~5例;后4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明显上升,每年9~17例,差异显著;由非洲输入的疟疾后4年(39例)与前6年(6例)比病例数呈明显上升,而由国内其他地区输入的后4年(1例)比前6年(7例)则明显下降;输入性疟疾疫情上升主要是由于前往非洲的出国务工人员大量回国引起,病例主要集中在出国务工人员较多的延平区(28例,占39.43%)的炉下镇(8例)、黄墩社区(5例)、四鹤社区(4例)和建瓯市(23例,占32.39%)的瓯宁街道(10例)、建安街道(4例). 结论 南平市近几年输人性疟疾疫情明显上升,主要是由于前往非洲的出国务工人员大量回国引起,今后应加强对劳务输出归国人员的疟疾防治管理工作.
-
一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特异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检测我国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犬血样的效果. 方法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粗抗原作为包被抗原,以链球菌G蛋白标记胶体金制成检测特异抗体的免疫层析试条(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test,ICT).用该试条检测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动物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和甘肃省漳县(非流行区)犬的腿弯处静脉血样品,同时用镜检法、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犬骨髓、静脉血和血清样本,并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差异. 结果 对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105头犬的骨髓涂片镜检,阳性检出率为7.62% (8/105).应用PCR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8.57% (51/105);检测非流行区30份犬静脉血,1份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3.33% (1/30).试条法和ELISA法检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105份犬血样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2.38% (34/105)和33.33% (35/105);检测内脏利什曼病非流行区的30份犬血样均为阴性.镜检法的阳性检出率低于PCR法、试条法和ELISA法(x2=43.58、20.12、21.32,P<0.05),PCR法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镜检法、试条法和ELISA法(x2=43.58、5.71、5.04,P<0.05),试条法和ELISA法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x2--0.02,P>0.05). 结论 快速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适用于检测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犬血样中特异性抗体.
-
厦门、漳州2市11县(区)儿童蛲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厦门与漳州市辖区的城乡儿童蛲虫感染情况,分析蛲虫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蛲虫病的防治提供指导. 方法 2011年选取厦门与漳州市辖区的11个县市(区)11所幼儿园及3所小学为调查点,采用圆底试管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2~12周岁的儿童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蛲虫感染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受检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卫生习惯和学校环境等相关知识,并分析蛲虫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2市11个县(区)11所幼儿园和3所小学的儿童1 651名,回收合格问卷1 452份.儿童蛲虫总感染率为13.57% (224/1 651),其中,漳州市的芗城区感染率高,为30.36% (34/112),厦门市湖里区感染率为0,即未发现蛲虫感染者.漳州镇区蛲虫总感染率18.08%(161/890),显著高于厦门城区总蛲虫感染率2.28% (63/76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3.67,P<0.01).男童感染率为12.97% (114/879),女童感染率为14.25% (110/66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737,P>0.05).蛲虫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儿童的居住地,父母亲文化、职业,教室地面情况和儿童寄读境况等. 结论 漳州镇区的儿童蛲虫感染情况依然严重,应针对蛲虫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以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
-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嗜人按蚊残存分布区2000-2014年疟疾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简称环江县)2000-2014年疟疾控制后期疟疾发病特点,评价控制措施和防治效果,为调整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0-2014年环江县本地发热患者、疟疾病灶点居民、流动人口发热患者和非发热患者疟疾监测以及网络直报病例等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流动人口发热患者与当地居民疟疾感染差异采用卡方检验.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居民疟疾血清抗体. 结果 2000-2014年,环江县嗜人按蚊分布区共监测本地发热患者217 524人次,病灶点居民7 182人次,流动人口发热患者1 701人次,流动人口非发热人群7 730人次,4类人群疟原虫阳性率依次为0.02% (38/217 524)、0.03% (2/7 182)、1.71% (29/1 701)和0(0/7 730).共检出疟疾患者69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占57.97% (40/69),流动人口输入性病例占42.03% (29/69).2000-2014年共捕获蚊虫43 387只,其中中华按蚊占98.06% (42 545/43 387);嗜人按蚊占0.89% (282/43 387),2010-2014年未发现嗜人按蚊.重点人群IFA抗体阳性率仅为0.13% (2/1488). 结论 2006年起,环江县未检出本地传播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疟疾发病以境外输入性病例为主,为如期实现广西消除疟疾目标,应加强对外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务工返回人员疟疾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输入性传染源.
-
3种猪带绦虫重组双歧杆菌候选疫苗在家猪体内的mRNA表达
目的 检测3种猪带绦虫重组双歧杆菌候选疫苗在家猪体内的表达情况. 方法 将40日龄健康家猪分别用1011克隆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的猪带绦虫Bb-TSO45W-4B、Bb-TSOL18和Bb-TSO45W-4B-TSOL18重组候选疫苗对家猪口服灌胃.首次免疫2周后加强免疫1次.于首免后56 d,剖杀家猪,无菌取肝、肺、脾,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上述3种候选疫苗在家猪体内的mRNA表达情况. 结果 在家猪肝脏、肺脏和脾脏中均检测到猪带绦虫TSO45W-4B基因的mRNA,其中肝脏和肺脏的相对表达量为3.3,3.3,1肝脏和肺脏的相对表达量高于脾脏;猪带绦虫TSOL18基因在家猪肝脏和脾脏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脏相对表达量为2.6,高于脾脏的1;猪带绦虫TSO45W-4B-TSOL18融合基因在肝脏、肺脏和脾脏中均有表达,相对表达量依次为0.2、2.4、2.1. 结论 3种猪带绦虫重组双歧杆菌候选疫苗可在家猪体内表达,有利于发挥疫苗的免疫效应.
-
细粒棘球蚴14-3-3蛋白序列、结构及抗原表位的分析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细粒棘球蚴14-3-3 (Eg14-3-3)蛋白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并预测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为后续确定和筛选优势抗原表位、研制安全高效的多肽疫苗及特异性诊断抗原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DNAstar软件、ProPred MHC Class-Ⅱ Binding Peptide Prediction Server和Biosun等软件对Eg14-3-3的序列、结构及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进行预测. 结果 Eg14-3-3为相对分子质量27 940、含有247个氨基酸的酸性蛋白质,其二级结构主要由有6个α-helix结构中间连接短β-折叠及不规则卷曲结构,序列具有高度多变性,预测该蛋白存在14个B细胞表位区域和6个T细胞表位. 结论 分析了蛋白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并预测出Eg14-3-3存在14个B细胞表位和6个T细胞表位.
-
注入生理盐水漂浮法治疗儿童脑内囊性细粒棘球蚴病
目的 探讨注入生理盐水漂浮法(简称注水漂浮法)治疗儿童脑内囊性细粒棘球蚴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4-2013年行注水漂浮法手术治疗的儿童脑内囊性细粒棘球蚴患者资料,观察手术效果,随访术后复发. 结果 共治疗12例儿童脑内囊性细粒棘球蚴患者.囊肿均完整摘除,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神经外科门诊随访6月~1年,患儿术后均恢复良好.11例无复发.1例复发,再次行手术后无复发. 结论 注水漂浮法治疗儿童脑内囊性细粒棘球蚴疗效确切,其对脑组织损伤小,可全切病灶,术后恢复良好.
年 | 期数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