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and Hemopurification 국제이식여혈액정화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国外医学(器官移植分册)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3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399/R
  • 国内刊号: 王世相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ijth@cmaph.org
  • 曾用名: 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国外医学(器官移植分册)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垂体中叶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桂花;李荣山

    垂体中叶紊(IMD),肾上腺髓质素2(AM2)是新近发现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家族成员,其基因结构与肾上腺髓质素(AM)相似.IMD通过与降钙素受体样受体,受体活性修饰蛋白系统(CRLR/RAMPs)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IMD分布广泛,具有舒张血管床,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调节摄食和水盐代谢,调节多个激素分泌等生物学作用.IMD在多种病理状态下表达增高,提示这一新型小分子多肽对调节机体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 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应趋向标准化

    作者:郝晓红;黄平平

    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特定条件下能增殖、分化为血管内皮祖细胞,促进缺血肢体的血管新生.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展相关的标准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中分子物质在尿毒症中再认识和新发现

    作者:刘丽平;卢方平

    自从许多中分子物质显示出能影响白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以来,它们在尿毒症患者的心血管损害和透析当中的可能作用被深入研究和探讨.在临床研究领域,通过弥散或对流的方式来清除此类物质正在广泛的研究中,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此类物质的清除对患者的存活和临床预后的益处,继续寻找新的毒素可以为我们防治各系统病变提供新的干预靶点,同时也对目前血液净化治疗提出了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主要综述目前已知和新发现的中分子物质以及它们的毒性作用.

  • 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作者:薛彩红;李荣山

    挤压综合征是一种少见而凶险的疾病.多由地震、矿井塌方、车祸等外界物体压迫躯体引起.随着对此病认识的逐步提高,有关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震、车祸造成的挤压综合征,其导致死亡原因多认为是肾功能衰竭.我们从肾小管内管型形成、肌红蛋白对肾小管的直接毒性、肾血管痉挛、低血容量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细胞因子等方面阐述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慢性肾脏病

    作者:牟利军;陈丽萌;陶建瓴

    本文综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的结构、功能特点,阐述它与慢性肾脏疾病、特别是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 中性粒细胞在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敏敏;陈江华

    器官移植免疫学的研究重点一直集中在获得性免疫系统,然而近年来病原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使我们对于固有免疫系统开始了再认识的过程,对其在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和耐受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一员,中性粒细胞是早进入移植物的白细胞,其早期浸润与移植免疫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作为专职吞噬细胞,在微生物感染以及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直接和树突状细胞接触将其激活、直接提呈抗原等途径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成为连接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中性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募集移植物中活化的T淋巴细胞,促进T淋巴细胞的活化,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总结近年来关于中性粒细胞在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所做的相关研究.

  • 透析液碳酸氢根浓度对透析中血清钾离子浓度的影响

    作者:杨飞;钟波;王翠;王宁;李莉;朱艳

    目的 分析使用不同碳酸氢根(HCO3)浓度透析液对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清钾离子(K+)浓度下降程度的血液动力学影响.方法 8例稳定血液透析患者进入临床试验,采取双盲、随机、3阶段、交叉对照的设计方案,透析液碳酸氢根浓度制定为:低浓度透析液(LB,27mmol/L)、标准浓度透析液(SB,35 mmol/L)、高浓度透析液(HB,39 mmol/L),每次透析过程血流量均为300 ml/min,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分别在0(基础值)、15、30、60和240 min从透析管路动脉端留取血标本做血液生化检测和血气分析.对血液透析后1 h的血清K+浓度以及通过透析K+的清除量进行检测.每例患者完成3次检测,每次试验检测过程中有1周的实验间期.结果 在低浓度透析液组(LB组),K+浓度从[(5.4±0.26)mmol/L,基础值在15、30、60和240min时分别下降至(4.89±0.25)mmol/L、(4.89±0.22)mmol/L、(4.54±0.25)mmol/L和(4.26±0.44)mmol/L;在标准浓度透析液组(SB组),K+浓度从[(5.38±0.29),基础值]mmo/L在15、30、60和240min时分别下降至(4.89±0.24)mmol/L、(4.43±0.22)mmol/L、(4.08±0.23)mmol/L和(3.90±0.30)mmol/L;在高浓度透析液组(HB组),K+浓度从[(5.38±0.23)mmol/L,基础值在15、30、60和240 min时分别下降至(4.71±0.38)mmol/L、(4.38±0.33)mmol/L、(3.72±0.34)mmol/L和(3.32±0.16)mmol/L,其中高浓度与低浓度和标准浓度(HCO3)在60和240 min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LB组,其他两组中血清K+浓度和HCO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LB组、SB组和HB组透析液,血清K+浓度的反弹率分别为(4.0±9.2)%、(5.2±3.2)%、(7.2±3.4)%.每次透析K+的清除量LB组为119.5±22.6(mmol/L)、SB组为85.5±14.9(mmol/L)、HB组为95.6±15.5(mmol/L).结论 高浓度透析液与在透析过程中血清K+的快速清除相关,该清除过程是因为加强了K+从细胞外移至细胞内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透析本身对K+的清除.

  • 不同模式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勇;胡振杰;李春学;崔莹;王剑;郭晋平

    目的 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和连续性静脉静脉滤过透析(CVVHDF)两种模式治疗脓毒症的效果.方法 18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HVHF模式,10例)置换液流速4L/h;B组(CVVHDF模式.8例)置换液流速2L/h,透析液流速2L/h.于治疗oh、12h和24 h测定血清和超滤液中自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尿素氮和肌酐的变化.结果 A、B两组患者治疗后体温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O.01);A组患者治疗后氧合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A组患者氧合改善较B组更明显(P<0.05);A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B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A组患者APACHEⅡ评分的降低较B组更明显(P<0.01);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尿素氮、肌酐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清IL-6浓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B组患者血清IL-6浓度治疗前较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A组患者血清IL-6浓度降低程度较B组更明显(P<0.05);A、B组患者血清IL-10浓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超滤液中均检测到IL-6、IL-10.结论 HVHF模式较LWVHDF模式更能降低机体基础代谢率及耗氧量.增加机体组织的氧供,改善脓毒症患者脏器功能的指标;HVHF、CVVHDF‘两种模式均能通过超滤清除炎性介质,HVHF模式清除效果优于CVVHDF模式.

  • 血液透析对硫酸吲哚酚清除效果研究

    作者:初启江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对硫酸吲哚酚的清除效果.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分析法对84慢性肾功能衰竭规律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及10例患者透析治疗过程中不同时点透出液中硫酸吲哚酚浓度进行测定.同时测定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浓度.结果 透析前血硫酸Ⅱ引哚酚平均浓度为(35±18)mg,L,透析后平均浓度为(24±13)mg/L,透析后下降率为(29±17)%,透析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透析前、后尿素浓度分别为(29±7)mmol/L、(9±3)mmol/L,透析后下降率为(67±14)%;透析前、后血肌酐浓度分别为(1082±2667)mnol/L、(378±124)μmol/L,透析后下降率为(63±15)%.硫酸吲哚酚透析后下降率与肌酐、尿素氮、尿酸下降率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单纯血液透析对硫酸吲哚酚有一定清除作用,但实际效果不能满足临床充分透析需要.

  • 两种溶栓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探讨

    作者:张雪梅;肖青;范秀芳;冯伟;孟令德

    目的 探讨两种溶栓方法对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研究将72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通过血栓形成部位的动、静脉端血管分别给予尿激酶50万U注射;对照组通过外周静脉血管给予尿激酶100万u静脉滴注,通过观察动-静脉内瘘再通发生率评价治疗效果并对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 糖尿病血管病变、造瘘血管内径细小、透析后按压不当、高凝、透析后低血压、穿刺后血肿形成是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治疗组内瘘再通率为86.1%,对照组内瘘再通率为63.9%,治疗组内瘘再通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发现内瘘血栓及时应用尿激酶是内瘘再通的关键,尿激酶通过血栓形成部位的动、静脉端血管内注射溶栓效果显著.

  • 浅谈现行医疗器械法规体系背景下一次性使用透析器临床试验要点

    作者:邓洁;王永清;张世庆

    本文从技术评价角度,分析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设计的一般要求,阐述了制定一次性使用透析器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以及一次性使用透析器的临床试验要点,提出了目前面临的几个现实性问题,以期共同探讨在现行医疗器械法规体系背景下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推进医疗器械的临床研究与评价的发展.

  • 血液净化的血管通路

    作者:王玉柱

    1 血管通路的发展与现状血液透析是现代肾脏病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透析疗法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至人类文明开始,但直至20世纪以来血液透析才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伴随着血液透析的发展,血管通路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初人们用注射器采血注入透析器,透析后又用注射器注回患者血管内,由此带来的问题可想而知.在1940年后的20余年中,每次透析时都需要切断1根动脉,插入1根玻璃或金属管建立血管通路,治疗结束时把插管拔掉,然后结扎血管,下次透析时再重新插入套管.由于人体可利用的血管是有限的,如此反复结扎血管,很快便由于血管耗竭而被迫中断透析.因此,当时的透析仅限于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中毒,而且由于透析技术的落后,抢救成功率很低.20世纪上半叶,血管通路问题日渐明显,严重影响了血液透析的发展,早期的透析学者如Alwall以及Teschan等曾努力试图改善血管通路,但由于血液凝结及导管材料问题而未获成功.1949年 Alwall及Bergsten等曾用1根玻璃管将1只无尿兔子的颈动脉与颈内静脉连接起来进行透析治疗,但由于凝血问题,治疗只持续了1周.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