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and Hemopurification 국제이식여혈액정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国外医学(器官移植分册)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3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399/R
- 国内刊号: 王世相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C肽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目前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是1型糖尿病主要致死原因,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世界范围内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受到糖尿病肾病的影响[1-2],且糖尿病肾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呈进行性发展且在较短时间内进入终末期肾病.然而,目前糖尿病肾病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2014,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指南指出,糖尿病肾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案仍为控制血糖和血压.但是,这些治疗通常并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进一步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仍是目前医学界的一大重要课题[3].而目前的研究显示,缺乏C肽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理剂量的C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且肾脏中大量受体的发现及功能定位方式的探索为C肽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治疗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本文将详述C肽替代治疗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
甲状旁腺切除术在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慢性肾脏病可导致甲状旁腺组织继发性增生/腺瘤形成及血清甲状旁腺素水平升高,进而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生存率.大多数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患者可通过药物控制病情,但部分患者仍需行手术治疗,即甲状旁腺切除术.成功的手术治疗通常能够显著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同时也可降低并发症引起的死亡.本文就甲状旁腺切除术在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中的临床意义做一简述.
关键词: -
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的治疗新进展
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骨病及软组织血管钙化的重要风险因素,并且可能与肾脏病患者的高血压和贫血治疗抵抗相关[1],严重影响肾脏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关键词: -
N-乙酰半胱氨酸研究进展
一、N-乙酰半胱氨酸的基本特性N-乙酰半胱氨酸是一种具有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半胱氨酸的乙酰基衍生物,是人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前体物质[1].N-乙酰半胱氨酸在早的临床实践中被作为一种祛痰剂使用.但是,随着N-乙酰半胱氨酸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它具有许多独特的功能.例如,N-乙酰半胱氨酸能够通过一氧化氮通路扩张血管,从而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血液供应[1].N-乙酰半胱氨酸作为一种常用的抗氧化剂,在心、肾、呼吸、肝脏以及精神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相关炎症因子及血清脂蛋白(a)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炎症因子、脂蛋白(a)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相关炎症因子及血清脂蛋白(a)的影响.方法 将75例初次透析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血液透析组及血液透析滤过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脂蛋白(a)浓度的变化.结果 血液透析组治疗前后血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及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血液透析滤过组治疗后血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较治疗前及血液透析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与血液透析治疗后比较有所升高(P<0.05).血液透析组治疗后血清脂蛋白(a)浓度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滤过组治疗后血清脂蛋白(a)浓度较治疗前及血液透析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脂蛋白(a)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496),与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比值呈负相关(r=-0.369).结论 血液透析滤过可以通过清除部分炎症因子减轻微炎症状态,同时下调脂蛋白(a)水平,减少尿毒症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
个体化膳食营养教育模式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针对个体化膳食营养教育模式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 000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n=500)和观察组(n=500),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实施个体化膳食营养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营养认知、营养知识水平合格情况、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干预前以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知识水平合格率为95.20%,对照组患者的营养知识水平合格率为6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40%,对照组为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对其实施个体化膳食营养教育模式可以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的膳食营养认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等的发生,总体实施效果显著,可以将其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设计.44例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转换为高通量透析(Fresenius FX60-FX80,超纯透析液)治疗半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试验前(0月)、试验后6个月与试验后12个月患者食欲评分、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体质指数、透析前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血磷、血钙、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白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 高通量透析6、12个月后,较低通量透析时患者食欲、主观营养评估及体质指数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尿素氮、肌酐、尿酸、血钙等生化指标在转化为高通量透析后与低通量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通量透析后12个月与6个月比较,C反应蛋白、白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磷、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亦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通量透析能提高患者的食欲,改善营养状态,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进而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血液透析品管圈活动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品管圈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品管圈活动中,在活动前对参与活动的10名医护人员进行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问卷调查,设定品管的目标值,干预后对参与者再次进行调查并测定目标达成率.结果 干预后,10名参与者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生活满意度[(25.7±2.3)分]和幸福感[(64.6±6.8)分]均高于干预前[(14.0±4.1)分和(41.8±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299、-9.816,均P<0.05),目标达成率为106.5%.结论 积极心理学能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对品管圈活动有促进作用.
-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改善肾性贫血的疗效比较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52例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8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24例,两组患者均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叶酸、蔗糖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结果 治疗前,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与维持性腹膜透析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腹膜透析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升高更为明显,与血液透析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能改善透析患者肾性贫血,但腹膜透析效果更明显.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钙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钙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3月的非住院患者60例,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腹部侧位X线片检测腹主动脉钙化评分(Kauppila法),心脏超声检测心脏瓣膜钙化情况,并计算心血管钙化指数.结果 本组患者影像学检查可见钙化的总发生率为68.3%,腹主动脉钙化的患者中5≤腹主动脉钙化评分< 16者占41.4%,瓣膜钙化以主动脉瓣为主(占64.5%).有钙化组与无钙化组患者的年龄、血钙、心血管钙化指数存在差异(均P <0.05),而透析龄(月)、身高、体质量、握力、血磷、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脂未见差异(均P≥0.05).结论 本组患者心血管钙化部位不均衡,随患者年龄和血钙水平的增加,心血管钙化的发生风险升高.
-
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科符合标准的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病例350例次,将发生体外循环管路或透析器凝血的105例次患者作为凝血组,未发生凝血的患者245例次作为非凝血组,对可能造成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管路凝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350例次患者中,发生管路及透析器凝血者105例次,占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恶性肿瘤、卒中病史、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红蛋白、高血小板计数、高凝血酶原活性度、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缩短、高纤维蛋白原、低白蛋白、血流不佳、透析机上输血、促凝药物使用是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恶性肿瘤、卒中病史、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红蛋白、高血小板计数、血流不佳是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恶性肿瘤、卒中病史、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流不佳、高血红蛋白、高血小板计数患者发生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风险较大,医护人员应在透析前即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及时实施有效干预,大限度地减少无肝素血液透析中体外循环凝血.
-
10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因分析
目的 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死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死亡特点,以便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4月至2015年7月透析死亡患者共107例,统计患者年龄、透析龄、原发病、死亡原因等.结果 死亡患者以60~80岁多见,原发病以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为主,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肺部感染、全身衰竭、猝死,部分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与患者依从性差有关.猝死多发于周末、周一等透析间期长的时段.结论 改善血液透析患者预后应重视其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预防感染、对部分透析患者予心理治疗、增强医患合作.
-
透析用临时性血管通路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护理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建立和维护一条完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有效完成的保障.血管通路大致分为两类:临时性血管通路和永久性血管通路.在临床中许多患者直到需要紧急透析才就诊确定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还有大部分已经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接受血液透析疗法,为能提前建立动静脉内瘘,以致需要紧急透析者、中毒抢救者,不得不采用临时性血管通路导管,即中心静脉导管.但由于中心静脉穿刺导管与外界相通,且留置的时间较长,或者因患者病情危重采取床旁置管,体位的不配合在紧急置管时,易引起置管后感染,危及患者健康.
关键词: -
动静脉血管通路建立策略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功能建立血管通路.历史上,血液透析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血管通路.自从1962年Cimino-Brescia内瘘(标准内瘘)被使用以及后来人工合成的动静脉移植物与中心静脉导管相继出现,临床医师可以为血液透析患者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从此血液透析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普遍推广.目前,世界上有三种永久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即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内瘘与带隧道带涤纶套的中心静脉导管.由于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感染与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低、使用寿命相对较长、患者死亡率低等优点,绝大多数国家将自体内瘘做为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第一选择[1],自体动静脉内瘘占比增加,透析质量有所提高[2].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整体医疗技术与血液净化技术的改进,透析患者的寿命越来越长,血管问题也越来越普遍,因此血液透析血管通路面临越来越多挑战.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