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我院全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做法与体会

黄叶莉;蔡伟萍;王玚;黄海燕

摘要: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践方法与效果.方法 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普及的方式,选取8个试点病区进行护理工作模式改革,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护理人力,完善后勤支持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以试点经验为指导,全面推进医院优质工程的实施.结果 患者对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达97.8%,技术水平满意度达98.5%;陪伴率由90%下降至50%,病区住院环境明显改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由原来的15.32 d下降至目前的13.68 d.结论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陪伴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推进了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了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后勤部门工作效率.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消化道肿瘤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上皮间叶转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乔媛媛;张达矜;何立东;解鹏;赵晓航

    目的 研究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与上皮间叶转变(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干细胞的关系,探寻肿瘤发生与转移的机制.方法 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结肠癌模型C57小鼠,采集全血,用免疫磁珠负性富集方法筛选循环肿瘤细胞,并且鉴定CTCs.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从细胞水平鉴定Snail、N-cadherin的表达及干细胞的标志.结果 检测外周血中的上皮细胞的标志pan-CK+和CD45-,确定CTCs的存在.EMT的标记Sna让和N-cadherin在细胞水平的表达升高,并且鉴定到肿瘤干细胞标志的细胞.结论 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有些具有干细胞特性,并且可能通过EMT过程扩散到循环系统中,表明CTCs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有密切的关系.

  • 地尔硫(艹卓)对缺氧所致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贵喜;李鸣皋;韩磊;蒙果;刘玉;李靖;黄友章

    目的 观察地尔硫(艹卓)对人大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时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单纯缺氧组和加入地尔硫卓后再缺氧组,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并测定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每秒钟线粒体膜电位值,观察缺氧前后人大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单纯缺氧组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降低(P<0.01);加入地尔硫(艹卓)后再进行缺氧组与单纯缺氧组相比,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有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缺氧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地尔硫(艹卓)可抑制缺氧损伤所致的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从而具有稳定线粒体膜电位、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 体重指数与动态血压各指标的关系

    作者:王吉;王丽华;朱智明

    目的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探明体重指数与动态血压各个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42例高血压和正常血压人群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结果 ①肥胖组24 h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血压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②24 h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血压与体重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减轻体重有利于有效控制血压,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和判定肥胖伴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体部伽玛刀治疗剂量调整的临床价值

    作者:聂青;康静波;张丽萍;李方明;杨平;张军

    目的在等效生物学剂量的原则下,观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体部伽玛刀治疗剂量调整后的疗效、生存情况.方法 2001年12月~2003年6月期间收治的158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我科行全身伽玛刀治疗.治疗中根据患者年龄、临床卡氏评分、肿瘤侵及范围、背景健康因素、治疗中副反应进行剂量调整,对于肉眼肿瘤范围≤60 cm3、临床卡氏评分≥80分,没有明确的心肺基础疾病者治疗剂量每次4~5.5 Gy,共计8~10次;60 cm3<肉眼肿瘤范围<100 cm3,70分<卡氏评分<80分,无或有轻度的心肺基础疾病者治疗剂量每次3.5~4.2 Gy,共计10~12次;肉眼肿瘤范围体积≥100 cm3,60分≤卡氏评分≤70分,无或有轻度心或肺基础疾患病史者,治疗剂量每次3~3.5 Gy,共计12~14次;每天或隔天治疗,所有患者均完成全程治疗,随访12~24个月.结果治疗后3个月复查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或核磁共振成像显示病灶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82%.全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52.5%、30.4%;毒性反应:Ⅰ+Ⅱ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8.2%(13/158),Ⅲ级为1.9%(93/158);Ⅰ+Ⅱ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17.7%.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瘤体肿瘤范围、结合临床卡氏评分和所做的剂量调整,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体部伽玛刀治疗中,对确保治疗完成,剂量到位,器官组织耐受及临床获益是十分重要的.

  • 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费宇行;高连如;朱智明;李贤峰;王浩;曹毅;王丽华;张军;杨晔

    目的观察68例不稳定心绞痛,在内科药物治疗24~48 h基础上行介入治疗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全部病例入院后常规予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及抗凝药物治疗(普通肝素静脉滴注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4~48 h,介入性检查当天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酌情增加剂量.介入性治疗后,继续使用肝素5~7 d(部分患者术后全身肝素化1~2 d),口服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1~2月,并酌情使用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他丁类降脂药,出院后继续随诊.结果共计96支病变血管,其中76支病变血管即刻进入介入性处理,余病变血管择期处理.共置入支架85枚,3例置入支架后出现血管夹层,再次置入支架后夹层消失.无血管急性闭塞和亚急性血栓形成,近期无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置入支架以AVE(medrtonic)、BX(cordis)支架为主.除2例出现穿刺部位小血肿外,本组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方法有效、安全.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术前有效地抗血栓治疗和术中对病变的良好判断及手术中器材的选择.治疗中球囊、支架直径和长度的选择及扩张的压力和时间,对预防血管急性闭塞、夹层至关重要;术中尽量减少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造成的血管内膜撕裂、夹层,球囊扩张后出现血管夹层必须使用支架来保证前向血流;对于明显的血栓性病变,术中使用球囊长时间扩张后,置入支架.

  • 11C-CHO PET/CT在脑胶质瘤治疗方案决定中的作用

    作者:李方明;朱奇;聂青;赵文锐;康静波;张丽萍;杨平;张军;贾海威;温居一;郑伟;吴苏东;方恒虎;王斌

    目的 探讨碳-11胆碱(11C-CHO)正电子体层发射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分子显像在脑胶质瘤治疗方案决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23例脑胶质瘤患者,在放疗前或放疗后进行PET/CT分子影像与同期MRI结构影像结果 作对比分析,研究11C-CHOPET/CT在胶质瘤治疗方案的决定中所产生的影响.其中WHO 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5例.根据PET/CT分子显像结果 决定治疗方案.结果 ①11C-CHO PET/CT显示的病变靶区高代谢放射性浓聚区与正常脑组织的代谢分子显像对比度良好,肿瘤边界更清晰准确.②11C-CHO PET/CT分子显像改变了10例(43.48%)的诊断及靶区范围,并由此改变了治疗方案.其中,1例(Ⅲ级)肿瘤靶体积范围较同期MRI扩大;1例(Ⅱ级)由再程放疗(γ)或化疗改为高压氧治疗;1例(Ⅲ级)由预防量放疗改为根治量放疗加化疗;1例(Ⅱ级)由定期复查改为化疗;3例(Ⅱ级)由术后预防量放疗改为根治量放疗;3例(1例Ⅲ级、2例Ⅱ级)由化疗改为定期复查.③WHO Ⅱ、Ⅲ、Ⅳ级患者治疗方案的改变率分别为87.5%(7/8)、30.0%(3/10)、0(0/5).表明11C-CHO PET/CT对Ⅱ、Ⅲ级患者的肿瘤靶区范围的确定以及对放疗后复发的鉴别诊断明显优于MRI,并由此显著地影响医生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决定.结论 放疗前后行11GCHO PET/CT分子显像有助于提高肿瘤靶区的准确性、鉴别肿瘤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可避免过度治疗和漏治,临床意义重大.

  • 高度疑似胶质瘤的颅内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实践与研究附1例报告并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张学斌;潘晓雯;林伟;胡向红;赵文锐;川玲;孟娟;张禹;孟祥恩;胡慧军;潘树义

    目的总结高度疑似胶质瘤的颅内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体会.方法采用形态学检查和功能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选择颅脑磁共振成像平扫和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后,对高度疑似脑胶质瘤的临床案例进行研究.在阐述背景资料基础上,着重就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临床诊断辨析,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局部脑氟脱氧葡萄糖代谢显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并在相应的康复措施(包括抗炎、抗凝用药和高压氧、血液磁极化疗法等)前后,就磁共振成像所见和脑循环动力学指标进行动态的对照观察.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意识、精神状态等恢复正常,脑循环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原脑内的疑似病灶接近消失.明确诊断为:①颅内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②全身性血栓性静脉炎.结论以直窦为主及其引流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表现可酷似脑胶质瘤样改变;熟悉有关本病的危险因素,并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临床诊断辨析是避免贻误诊断的关键所在.

  •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应激激素和白介素-10的影响

    作者:陈惠荣;李军;刘永勤;吕浩;赵海涛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26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和单纯全麻组,每组13例.分别测定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1 h、术毕拔管时血浆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β-内啡肽和白介素-10水平.结果血浆皮质醇在拔管时两组均高于麻醉前(P<0.05);在切皮时、切皮后1 h,单纯全麻组明显高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P<0.05);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术中无明显升高.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拔管时血管紧张素Ⅱ高于麻醉前(P<0.05);单纯全麻组切皮后1 h、拔管时均较麻醉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β-内啡肽术中、拔管时均上升,与麻醉前比较单纯全麻组升高明显(P<0.05).两组患者白介素-10术中、拔管时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减轻但不能消除上腹部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 变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及总IgE检测

    作者:刘元林;鲁祖清

    目的探讨变应性皮炎血清标志物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了20例变应性皮炎、18例荨麻疹患者及20例正常人对照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同时应用不同方法测定了其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及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结果变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及总免疫球蛋白E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可溶性E-选择素与总免疫球蛋白E间具有显著相关性(γ=0.068,P=0.003);变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也有升高.上述血清标志物水平在治疗后降低.结论可溶性E-选择素可能是变应性皮炎严重性及活动性的良好标志物.

  • 肺癌常规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肺炎与放射剂量及照射面积的关系及其防治

    作者:聂青;康静波;张丽萍;李方明

    目的探讨常规放疗剂量和照射面积与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病率的关系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2月~2001年12月183例肺癌于我科常规放射治疗情况,放射剂量均为每次2 Gy,1 /d,每周5次,总剂量为50~70 Gy.结果 19例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病率为10.4%;其中照射55 Gy以下、55~65 Gy、65 Gy以上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分别为6%、8.7%、15.6%;平均照射面积120 cm2以下、120 cm2以上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分别为8.54%、11.88%.本组肺炎经治疗的缓解率为84.21%(16/19).结论急性放射肺炎的发病率随常规照射剂量和照射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经合理治疗可获得明显的症状及体征缓解,但应以预防为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