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细胞粘附分子与缺血性脑损伤

王宇卉;邵福源

摘要: 细胞粘附分子(CAM)与白细胞的滚动、粘附、迁移有关, 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阻断CAM的作用在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并已在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现谨就CAM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治疗前景作一综述.1 急性脑缺血的组织学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脑实质对各种类型的损害的常见反应,组织学特征是白细胞浸润,脑缺血时主要是多形核白细胞(PMNL)和单核/巨噬细胞(MNC).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6~12小时在少灌注区即发现放射性标记PMNL数增多,2~3天时脑脊液(CSF)白细胞数增加[1].一尸解报告脑卒中后2~3天脑实质白细胞浸润强烈.缺血脑实质的炎症反应在动物实验中已有详尽的研究,推测这种炎症反应是迟发的,继发于组织坏死,意在从梗死区清除组织碎片 .但在一侧持续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鼠,早在闭塞后30分钟即在微血管中发现白细胞 ,尤其是PMNL[2],而MCA闭塞模型76~96小时后才检测到坏死[3],提示早期模型脑实质中白细胞存在是不依赖于坏死存在的.并推测这些细胞在缺血脑组织发展为梗死的进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4].白细胞通过一系列机制对缺血脑实质产生有害作用,如阻塞微血管,促成所谓的"无回流”现象:即再灌注后缺血区脑血流量难于完全恢复.在缺血状态下微血管堵塞可能是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c1],这种作用由粘附分子和/或由肌动蛋白聚合作用和伪足突出引起的细胞变形能力丧失来介导[4].缺血期白细胞的其他有害作用可能由于血管收缩因子如过氧离子、血栓素(TXA2)、内皮素-1和前列腺素H2(PGH2)的释放、脑动脉血管反应性的改变和细胞毒性酶、氧自由基、一氧化氮(NO)及磷脂代谢产物的释放,蛋白水解酶如弹性蛋白酶的释放可能破坏内皮细胞膜和基底层,改变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促使缺血后水肿形成[5].此外,内皮细胞基底层完整性的丧失可能使红细胞易于逃逸及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白细胞积聚的程度与脑CT证实的梗死面积之间显著相关[6].2 CAM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白细胞到达缺血区是多步过程,它们首先在小静脉着边,然后粘附于内皮细胞,后迁移进入脑实质.在这三步中的每一步过程中,其功能均由一系列分子调节,这些分子位于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称为粘附分子,包括4个主要家族:免疫球蛋白(Ig)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和Ca2+依赖粘附分子家族,每家族功能不同.正常情况下细胞表面很少或不表达粘附分子,它们的表达由一些炎症过程诱导.Wang和Fenerstein在鼠脑卒中模型中发现损伤后6小时内皮E选择素(E-Sel)表达增加,12 小时达高峰,第5天降至正常,损伤后3小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增加,持续增高5天[7].Clark等[8]用短暂MCA梗死鼠模型研究中枢神经系统(CNS) 再灌注损伤,发现损伤后1小时开始皮质ICAM-1表达,与ICAM-1表达区域PMNL中度浸润相关,还发现P-选择素(P-Sel)表达增加,ICAM-1缺乏鼠则不易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9].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症状发作72小时内白细胞CD11a的表达高于年龄和危险因素匹配的对照者[10].另一研究中发现卒中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sICAM -1)增加,可溶性L-选择素(sL-Sel)降低,可溶性E-选择素(sE-Sel)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浓度增高.sL-Sel降低解释为活化的内皮反作用受体耗尽(mop up ) 血清中的sL-Sel"库”[11].Frijns等[12]报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sP-Se l)和sE-Sel浓度显著增高.后来,他们研究了新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有TIA或轻度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有中重度症状的颈内动脉(ICA)狭窄患者的血浆粘附分子水平,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急性阶段和既往有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sP-sel和 sE-sel浓度均增高,而s I CAM-1和sVCAM-1不增高,认为sE-sel血浆浓度增高提示内皮细胞的活化,而sP-sel浓度增高反映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活化.Sobel等[11]在4例脑皮质梗死患者的血管表面检测到高表达的ICAM-1.人们相信CAM的可溶性形式由活化细胞表面释出,可在血清中定量测出.与正常对照者相比,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内皮-白细胞粘附分子水平初期增高(至卒中后24小时) ,VCAM-1水平持续增高(至5天).这种短暂形式符合目前观点,即选择素如内皮-白细胞粘附分子-1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初期的低亲和性相互作用,并促进白细胞在血流中迁移和滚动;继之,是VCAM-1引起紧密的白细胞-内皮细胞接触和跨内皮迁移[4].另一组CAM整合素家族涉及细胞基质相互作用,它们是由一个亚基与细胞内和胞外区形成的异二聚体膜糖蛋白.在基底膜,整合素使内皮细胞与胞外成分如层蛋白和胶原连接,在脑、内皮细胞、星形细胞和基底膜组成BBB,它们的相互连接由整合素介导,这些分子的破坏可能引起BBB严重受损.Wagner等[13]证实整合素在生理状态下介导星形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期间迅速被破坏.其它整合素在炎性新血管生成、创伤修复和个体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对缺血性损害后组织修复很重要,其中整合素是共有精-甘-门冬氨酸(RGD)序列的分子(如vetronectin、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素和昆布氨酸)的受体,在非人灵长类缺血再灌注模型中早在MCA闭塞后2小时即在基底神经节微血管表达.配体与整合素结合改变胞内区的构造,因而干扰细胞骨架排列, 改变细胞结构,使细胞具有迁移能力,通过这些机制,可能在脑缺血后血管重建的早阶段发挥作用[4].3 抗粘附分子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前景针对脑缺血中炎症机制的治疗在动物实验研究中有效,可能在人急性脑卒中中具有一定的治疗效力.主要有两种:一是与炎性细胞因子有关的治疗对策,二是致力于研究能阻断内皮细胞和白细胞之间粘附的分子,包括抗CAM单抗和其他CAM拮抗剂.3.1 抗CAM单抗研究发现鼠MCA闭塞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用抗整合素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 1( CD11b/CD18)单抗缩小梗死面积,具有剂量依赖性[14],尽管持续MCA闭塞后1 小时单用同一制剂引起的效果不太惊奇[15],用抗ICAM-1或整合素CD11b/CD18治疗也能减少缺血脑区凋亡细胞的数目[16].在鼠短暂MCA闭塞中,用抗ICAM-1抗体减小梗死面积并减少组织PMNL 数目,但该治疗对持续闭塞无效.在一脊髓缺血模型中也发现用抗整合素CD18抗体和ICAM- 1 抗体使神经功能障碍显著减轻,且也有类似的短暂和持续缺血的二分法,这些发现提示阻断白细胞-内皮粘附的药物仅在再灌注存在时才有效[4].Zhang等[17]研究组在鼠脑卒中模型中也发现不同的CAM抗体减小梗死面积和PMNL浸润,近他们研究了在缺血发作后而不是发作时给予抗体的作用(这种情况与临床更接近),结果发现在缺血发作后几小时用抗整合素或抗IC AM-1抗体减小梗死的面积.3.2 其他CAM拮抗剂由于单抗有免疫原性,可能对脑卒中患者有有害作用,目前新的无免疫原性分子正在进行动物实验并有令人鼓舞的结果.这些是肽或糖蛋白,由细菌产生,在结构和功能上酷似CAM并抑制白细胞功能,如肝素寡糖与L-选择素(L-sel)和P-选择素(P -sel)结合,因而抑制它们与其他反作用受体的结合[9].3.3 治疗前景急性脑卒中的治疗在以后的几年中可能会发生变化,重要的转变点之一可能是确定干预的时机,此间用药可能有效(治疗窗),但这不容易,因为病人有个体差异 .迄今进行的多数实验提示在血栓性疾病中有一很窄(3小时)的治疗窗,超过此限治疗无效,更主要的是由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增加.动物和人类研究已表明脑梗死的进展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因此,在较晚时间动脉的再通还有可能[4].能够干扰炎症相关机制的药物应用的一个前景是扩大治疗窗的可能性,在一兔栓塞性脑卒中模型,已发现用抗ICAM-1 抗体延长了溶栓剂有效溶解血凝块的时间[18].脑实质炎症反应的损害作用发生在动物缺血发作后几天,在人类可能也如此,因此,理论上说这些治疗对策可在远远超过严格的时间限制内应用并取得一些有利的效用.将来的药物治疗可能是对促炎症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抑制,或对抗炎症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的增强.一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干扰素(IFN)、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似乎从炎症反应的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均有作用,第一阶段的特征是存在PMNL,第二阶段是单核/巨噬细胞(MNC)浸润并发生症状明显的坏死,阻断这些分子可能保护部分脑实质免于坏死.干扰白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是第二种治疗的选择,一方面尝试增强整合素促进细胞再塑形和新血管形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能的药理作用目标是对细胞因子产生至关重要的特异的转化通道信号(如胞浆内激酶)及其作用.尽管应用阻断白细胞粘附和迁移进入组织的有害作用的制剂可减轻人继发性脑损害,但我们仍必须清楚白细胞粘附和迁移是机体对损伤的自然反应,这些作用的拮抗剂可能减少炎症反应的正性作用.抗ICAM-1的应用可能仅在与溶栓剂合用时是有效的,用药的时机和途径也至关重要,首剂抗ICAM-1抗体延至再灌注后1小时以上,且全身用药可能引起宿主防御功能下降并出现易感染素质,因此,抗ICAM-1抗体的免疫作用需要很审慎地重视.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脑对称指数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淑娟;江茜茜;元小冬;田建平;吴宗武;陶莉;吕淑娟;李刚;张攀攀

    目的 探讨脑对称指数(BSI)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有意识障碍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48例,于发病或病情加重3 d内进行EEG监测,同时采用GCS、NIHSS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量表评价患者的病情,其中21例患者于发病或病情加重第7 d及第14 d进行EEG重复测量.于发病3个月时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B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脑梗死患者7 d时的BSI显著高于3 d及14 d(均P<0.05),脑出血患者第3 d的BSI显著高于第7 d及14 d(均P<0.05).脑梗死患者7 d时患侧δ波、θ波绝对功率值及慢波指数显著低于健侧(均P<0.05),14 d时患侧α波指数、θ波绝对功率值显著低于健侧(均P<0.05).脑出血患者≤3 d时患侧δ波、θ波绝对功率值及慢波指数均显著高于健侧(均P<0.05),14 d时患侧α波指数功率值低于健侧(P<0.05).BSI与患健侧慢波指数功率差呈正相关(t=6.524,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BSI、患健侧θ波功率差的绝对值、GCS评分、NIHSS评分、APACHEⅡ评分对患者预后有影响(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SI与GCS评分对预后有影响(均P<0.05).结论 BSI可相对准确地反映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功能变化,并为患者的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指导.

  • 帕金森病患者黑质高回声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作者:陈鸿旭;王文婷;刘惠苗;姜萌;顾平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高回声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经颅超声(TCS)技术检测黑质回声强度.根据回声强度将81例PD患者分为高回声组和正常回声组,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与正常回声组比较,高回声组男性比率显著升高(P<0.05),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回声组比较,高回声组患者吸烟比率显著降低,嗅觉障碍、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RBD)比率显著升高(P<0.05~0.01).两组间有家族史、毒物接触史、过度日间嗜睡、体位性低血压、便秘、排尿障碍、焦虑、抑郁、认知功能障碍比率及运动症状的进展和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吸烟、嗅觉障碍、RBD可能与黑质高回声有关.

  • β-胡萝卜素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caspase-3、磷酸化tau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彤;刘海军;徐平

    目的 探讨β-胡萝卜素(β-C)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caspase-3、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OSAS模型组(模型组)和OSAS模型组+β-C干预组(干预组),每组8只.采用低氧舱建立OSAS大鼠动物模型.模型组及干预组小鼠于造模前给予β-C灌胃,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完成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实验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组织中caspase-3、p-tau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逃避潜伏期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均P<0.05);干预组第2~5 d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显著缩短(均P<0.05).模型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和干预组(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干预组caspase-3、p-tau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β-C可减轻OSAS所致的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aspase-3、p-tau的蛋白表达有关.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情绪记忆损害特征

    作者:唐向阳;袁良津;汪凯;陈祚胜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情绪记忆的改变.方法 采用情绪记忆神经认知心理学检查评价22例MCI患者(MCI组)及22名健康成年人(正常对照组)的情绪记忆,并采用事件诱发电位(ERPs)检测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CI组MMSE、词汇流畅性试验、数字广度试验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1).MCI组与正常对照组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图片效价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CI组正性和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均显著降低(P<0.05~0.01),中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及正常对照组正性、负性与中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7,F=39.13;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CI组正性和负性图片再认反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中性图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及正常对照组正性、负性与中性图片再认反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4,F=16.48;均P<0.05).MCI组与正常对照组学习阶段ERPs-P300的潜伏期、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CI组再认阶段正性和负性图片ERPs-P300潜伏期显著增加,波幅显著降低(P<0.05~0.01);中性图片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CI组学习阶段(F=55.20,P<0.05;F=43.12,P<0.05)及再认阶段(F=29.36,P<0.05;F=19.39,P<0.05)正性、负性与中性情绪图片ERPs-P300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性与负性ERPs-P300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的学习阶段(F=55.66,P<0.05;F=39.33,P<0.05)及再认阶段(F=114.48,P<0.05;F=51.77,P<0.05)正性、负性与中性情绪图片ERPs-P300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CI患者存在情绪记忆的受损及反应时间延长,且情绪效价"正向"选择性偏向受损.

  • 白藜芦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认知障碍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刘红;王凯;秧杰;牛腾飞;黄东雅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RV)对高脂饮食(HFD)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喂养组(HFD组)、HFD+30 mg/kg RV组(30 mg/kg RV组),HFD+67.5 mg/kg RV组(67.5 mg/kg RV组)和HFD+135 mg/kg RV组(135 mg/kg RV组),每组10只,共干预7个月.于干预结束后,检测小鼠的体质量和血脂水平.采用Morris水迷宫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价学习记忆水平.采用ELISA检测海马区IL-1β、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Western boltting法检测海马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通路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CA1区SIRT1蛋白水平.结果 (1)与HFD组比较,30 mg/kg RV组第4~6个月体质量及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增高(P<0.05~0.01);67.5 mg/kg RV组第4~6个月体质量及总胆固醇(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135 mg/kg RV组第2~7个月体质量及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增高(P<0.05~0.01).与135 mg/kg RV组比较,30 mg/kg RV组TC、TG、LDL-C水平显著增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67.5 mg/kg RV组TC、TG水平显著增高(均P<0.05).与67.5 mg/kg RV组比较,30 mg/kg RV组TC、TG、LDL-C水平显著增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2)与HFD组比较,30 mg/kg RV、67.5 mg/kg RV、135 mg/kg RV组相对识别指数(DI)、穿越平台次数、第5 d进入平台时间显著升高(P<0.05~0.01).与135 mg/kg RV组比较,30 mg/kg RV组DI显著降低(P<0.01).与67.5 mg/kg RV组比较,30 mg/kg RV组DI显著降低(P<0.01).(3)与HFD组比较,30 mg/kg RV、67.5 mg/kg RV、135 mg/kg RV组TNF-α、IL-1β、MDA水平显著降低,SOD水平显著增高(P<0.05~0.01).与135 mg/kg RV组比较,30 mg/kg RV组TNF-α、IL-1β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与67.5 mg/kg RV组比较,30 mg/kg RV组TNF-α、IL-1β水平显著增高(均P<0.05).(4)与HFD组比较,30 mg/kg RV、67.5 mg/kg RV、135 mg/kg RV组SIRT1水平显著升高,乙酰化p53(Ac-p53)、乙酰化核因子-κB(Ac-NF-κB)和乙酰化Forkhead转录因子(Ac-FoxO1)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与135 mg/kg RV组比较,30 mg/kg RV组SIRT1水平显著降低,Ac-p53、FoxO1和Ac-NF-κB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与67.5 mg/kg RV组比较,30 mg/kg RV组Ac-p53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RV具有浓度效应,可以减少小鼠HFD引起的认知障碍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以及促进SIRT1通路的表达有关.

  • Toll样受体4及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作者:谷有全;王天红;陈军;周喆;周超宁;刘赵东;陈小明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及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PD)中的作用.方法 将4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组和TLR4抗体+MPTP组(TLR4抗体组).用腹腔注射MPTP法制作PD小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LR4及CD11b的阳性细胞表达数,RT-qPCR法检测小鼠纹状体内TLR4 mRNA、TNF-αmRNA、IL-1β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MPTP组及TLR4抗体组TLR4阳性细胞及CD11b阳性小胶质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758,F=131.856;均P<0.001).MPTP组TLR4、CD11b阳性细胞数高,对照组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正常对照组、MPTP组及TLR4抗体组小鼠中脑TLR4 mRNA、TNF-αmRNA、IL-1β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85,F=299.599,F=40.191;均P<0.001).MPTP组TLR4 mRNA、TNF-αmRNA、IL-1βmRNA表达量高,对照组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MPTP诱导的PD模型CD11b阳性细胞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上调,而这些上调可以通过TLR4特异性抗体部分阻断.TLR4及小胶质细胞与PD的神经炎症过程密切相关.

  • 孤立性脑桥梗死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江义;王红霞

    目的 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头颅MRI检查测定73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梗死灶大直径、动脉供血分布及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头颅MRA或CTA评价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应用颈动脉彩超评价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根据出院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和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糖尿病发生率、入院及出院NIHSS评分、早期进展率、空腹血糖水平显著增高,男性比率显著降低(P<0.05~0.0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脑桥多发供血区梗死、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狭窄比率及梗死灶大径显著升高(均P<0.01).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及基底动脉狭窄是脑桥梗死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OR=22.137,95%CI:2.563~191.228,P=0.005;OR=28.552,95%CI:2.347~347.313,P=0.009).结论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及基底动脉狭窄是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

  • 癫痫患儿不同眼状态间断性闪光刺激光敏性特征及脑电图分析

    作者:陈新;沙飞;江卫

    目的 研究癫痫患儿不同眼状态间断性闪光刺激(IPS)光敏性特征及EEG分析.方法 选取IPS阳性癫痫患儿,分析不同眼状态下IPS光敏性特征及EEG特征.结果 104例患儿中,背景正常101例(97.1%),背景活动减慢3例(2.8%).间期有癫痫放电99例(95.1%),其中广泛性放电66例(63.5%)、局灶放电20例(19.2%)、广泛性+局灶性放电13例(12.5%).IPS广泛性放电96例(92.3%),局灶性放电8例(7.7%).合眼+闭眼+睁眼IPS阳性患儿IPS时临床发作率显著高于其余患儿(χ2=4.575,P=0.032).光敏感程度随刺激频率增加而逐渐增加,当闪光频率在8~25 Hz时IPS阳性数量呈现峰值.间期广泛性放电患儿IPS均为广泛性放电,65.0%的间期为局灶性放电患儿IPS为广泛性放电;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84,P<0.001).结论 IPS阳性多见于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患儿.合眼、睁眼状态下IPS阳性率高于闭眼状态,且8~25 Hz频段时IPS阳性率高.当三种眼状态IPS均阳性时,IPS易诱发发作.IPS放电特性与间期EEG及发作类型密切相关.

    关键词: 闪光刺激 眼状态 EEG
  • 3-硝基酪氨酸对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洁;赵江明;张丽;吴元波;王黎

    目的 探讨3-硝基酪氨酸(3-NT)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肝性脑病心理测试评分(PHES)量表对90例无显性肝性脑病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9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评测.检测入组者外周血中3-NT、蛋氨酸、瓜氨酸、IL-6、IL-18水平.以PHES为金标准,评估各项指标诊断MH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根据PHES量表,39例患者被诊断为MHE.与非MHE亚组比较,MHE亚组3-NT、IL-6、IL-18、蛋氨酸、瓜氨酸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3-NT(P=0.005)、IL-6(P=0.029)、IL-18(P=0.018)是MHE的相关危险因素,而蛋氨酸(P=0.401)、瓜氨酸(P=0.087)无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提示3-NT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曲线下面积0.967,截断点为13.230 nmol,敏感度为92.5%,特异度为94.0%.结论 3-NT对MHE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简便易行,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

  • 早期与中晚期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比较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桂小红;王黎萍;吴承龙;孙新芳

    目的 比较早期与中晚期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NMS)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非运动并发症30题问卷(PDNMS)以及39项帕金森病生活调查表(PDQ39)评价82例早期PD患者(早期组)及69例中晚期PD患者(中晚期组)的NMS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早期组及中晚期组患者的便秘、兴趣缺乏、幻觉、错觉、嗅觉减退、吞咽困难、排便不尽感、夜尿、跌倒、日间思睡、失眠及多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早期及中晚期PD患者PDNMS总分与PDQ39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0.01).早期PD患者PDNMS的注意力下降、兴趣缺乏以及抑郁与PDQ39总分具有相关性(r=0.420,r=0.366,r=0.364;均P<0.01);中晚期PD患者PDNMS的兴趣缺乏、日间思睡及流涎与PDQ39总分具有相关性(r=0.396,r=0.380,r=0.371;均P<0.01).结论注意力下降、兴趣缺乏及抑郁对早期PD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而兴趣缺乏、日间思睡及流涎对中晚期PD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临床神经病学

北大核心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