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口腔颌面部火器伤研究进展--火器伤模型与伤情判断

雷德林;周树夏;刘彦普;何黎升;谭颖徽;王昭领;李丹

摘要: 现代战争,由于武器的发展,高速小口径枪和小质量投射物的使用,使得现代火器伤与以往战争火器伤相比,在损伤机制、伤情判断和战伤救治上发生了变化。颌面火器伤在战伤中比较常见,其发生率随着武器的不断改进有增加的趋势。平时的火器伤多由于犯罪伤害引起。1 致伤模型1.1 枪伤模型  早期的实验多采用常规的五四式手枪和匹配的制式子弹,手握式目测瞄准法直接射击实验动物,子弹的撞击速度一般小于400 m/s,属于火器伤的低速撞击。由于实验稳定性差,现已较少采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瑞典模型",即采用五三式滑膛弹道枪,将其固定于可调式枪架上,直径5.56 mm(0.7 g)钢珠弹和直径6.32 mm(1.03 g)钢珠弹,射击距离6 m,由装药量控制弹速,枪口速度可控制在800~1 300 m/s,撞击速度约800~1 150 m/s,属于高速投射物火器伤。由于钢珠弹为圆球体,在膛内弹道、空气弹道和侵彻实验动物组织,运行姿态相对稳定,排除了子弹的失稳运动(偏航、翻滚、章动和进动),实验条件易于控制,数据采集可靠,模型的重复性好,具有火器伤研究的代表性,所以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火器伤实验模型。实验中,用TC-150型激光测速仪记录不同时间点投射物通过时间并计算相应时间点投射物的弹速,400 kV脉冲式高速微秒(1/4 000 s)X线机记录瞬时组织内空腔的形成过程和各种组织的挤压、牵拉、撕裂、震荡等变化和位移变化。随着武器的改型和发展,单纯用上述模型已不能完全代表现代火器伤的伤情特点,曾先后用7.62 mm和5.56 mm制式子弹造成狗下颌部贯通伤,观察研究颌面部制式武器火器伤。9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我国先进的5. 80 mm制式子弹进行火器伤颌面部实验研究〔1〕。1.2 爆炸伤模型  瞬发纸质电雷管:将纸质电雷管其爆炸的能量由雷管的装药量控制(装药量0.4 gTNT,爆速 7 000 m/s,压力峰值28 kg/cm2,正压作用时间100 μs,爆热5 000 J/g,爆轰气体体积600 ml/g,爆炸能量释放2 000J),放置于实验动物颌面部体表,用4.5 V直流干电池通电后引爆瞬发纸质电雷管,引爆后造成颌面部爆炸伤(主要为烧伤和冲击波伤)〔2〕。  瞬发纸质电雷管+破片:单纯的纸质电雷管爆炸不能模拟真正的爆炸破片伤,所以在此基础上另外加载破片伤,造成破冲复合伤,即利用高速运动的钢珠触发雷管,模拟爆炸性武器的爆炸破片,以同步电雷管爆炸所产生的爆轰波模拟爆炸性武器的冲击波,此模型比单纯的纸质电雷管爆炸模型所产生的效能更接近实战情况(烧伤、冲击波和破片伤)。装药量:单质猛炸药黑索金RDX 0.9 g,DDNP 0.4 g,爆速6 726 m/s,瞬发纸质电雷管距弹着点的距离分别设定为5、10、15 cm,引爆雷管时可见到直径30~40 cm的闪光区,致伤后可见实验部位有1 .5~3.5 cm入口和2.5~3.5 cm出口,均不规则,形如撕裂状,弹道内充满凝血块、骨碎片、皮肤碎片等物,表面皮肤有燎毛现象。这是目前较具有代表性的颌面部爆炸伤研究模型,被开始广泛采用。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阳极氧化处理后的新型钛合金体外诱导实验及对成骨细胞早期附着的影响

    作者:韩雪;宋九余;华泽权;陶晓杰;李述军;艾红军

    目的:研究新型医用钛合金Ti-24Nb-4Zr-7.9Sn(TNZS)经过阳极氧化(AD)技术处理后体外诱导活性及对人成骨样MG63细胞早期附着的影响.方法:采用阳极氧化处理TNZS合金,对其进行模拟体液(SBF)浸泡实验,分析其表面元素成分及相结构的变化;并将人成骨样MG63细胞接种于Ti6Al4V、TNZS、AD-TNZS表面,观察细胞的早期附着及形态学变化.结果:AD-TNZS在SBF中浸泡6 d后,材料表面有羟基磷灰石形成.在MG63成骨样细胞接种60、120 min时,人成骨样MG63细胞在AD-TNZS表面的附着率均明显高于Ti6Al4V和TNZS表面附着率(P<0.05),并表现出良好的形态.结论:阳极氧化后的新型医用钛合金在模拟体液中可诱导羟基磷灰石形成;对成骨细胞的早期附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研究

    作者:杜建东;余占海;杨倩;张小恒

    目的:建立一种近似人类临床牙周炎动物模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肌肉注射、左上颌第2磨牙钢丝结扎和醋酸泼尼松龙肌肉注射.于实验第6周及第8周分2批处死大鼠.结果:实验组动物激素注射第4天后便出现了进食减少、倦怠少动等表现,符合中医肾虚的症状,并且出现了牙槽骨疏松、牙槽嵴吸收、牙周袋形成及破骨细胞活跃等病理性改变.对照组大鼠则无上述表现.结论:牙间结扎加糖皮质激素注射的方法可成功地建立近似于人类临床牙周炎的动物模型,为研究牙周炎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 口腔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表型分析

    作者:段玉芹;程立军;郭兰涛;张素欣;陈彦平;陈中

    目的:研究口腔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形态、表型,与正常人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15例口腔癌患者(实验组)及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IL-4及TNF-α诱导培养,获取成熟树突状细胞,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CD1a、CD83、CD80、CD86和HLA-DR的表达变化.结果:培养7 d后,2组均诱导出典型形态和表型的树突状细胞,实验组CD83、CD1a的表达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CD86、CD80、HLADR表达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经细胞因子诱导培养,能扩增出较大量高纯度并保持功能活性的成熟DC,为进一步开展以DC为基础的生物治疗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 关中地区汉族成人前牙根管弯曲度调查

    作者:翁希里;于世宾;赵守亮;唐荣银;王捍国;范继红

    目的:了解关中地区汉族成人前牙根管弯曲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影像学手段,运用改良的Schneider测量方法,利用电子测量尺进行测量,分析根管弯曲情况.结果:前牙多数为I型根管,其中上颌尖牙根管弯曲发生率高(68.5%).各牙位的弯曲发生位置偏根尖1/3处.上颌前牙有个别牙为近远中向S型根管弯曲.上颌尖牙根管弯曲度与年龄有显著相关关系(P=0.03).结论:前牙根管弯曲情况复杂,上颌尖牙根管弯曲程度重.上颌尖牙根管弯曲度与年龄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 基于正常(牙合)中国人牙齿特征的直丝弓矫治器的设计开发

    作者:陈琳;高雪梅;曾祥龙

    目的:设计开发基于正常(牙合)中国人牙齿数据的直丝弓矫治器,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病例的矫治.方法: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对67名正常(牙合)中国人牙齿形态和位置的研究结果为基础,设计开发直丝弓矫治器(Z1矫治器).将Z1矫治器应用于临床病例的矫治,对其矫治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已应用Z1矫治器完成30例非拔牙病例与16例拔牙病例的矫治,总体矫治效果良好.结论:Z1矫治器可以应用于国人错(牙合)病例的矫治;但前牙部位的托槽底较厚,有必要改进.

  • 翻瓣对舌引流淋巴结染色定位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刘夏诚;邓芳成;云蔓;王琼超

    目的:探讨注射染料前翻瓣对提高舌引流第一站淋巴结检出率的意义,为临床规范染色法舌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方式提供依据.方法:64只成年兔按注射部位随机均分为舌尖、舌侧缘、舌中央和舌根4组;分0.1、0.2、0.3、0.4 ml 4种美兰注射剂量,每种剂量注射上述每个部位组4只,各2只分别于手术翻瓣前、后进行;记录每次实验引流淋巴管、结开始蓝染时间和排空时间以及引流第一站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64例中60例检出蓝染淋巴结,总成功率为93.75%.注射美兰前翻瓣组均能记录到引流淋巴管、结开始蓝染时间;注射美兰后翻瓣组则不能记录到.未见颈浅淋巴结染色;蓝染的淋巴结均位于Ⅰ-Ⅲ区.结论:美兰作舌癌前哨淋巴结示踪剂是可靠的.舌癌前哨淋巴结不出现于颈浅淋巴结中,故注射美兰前翻瓣不会影响前哨淋巴结染色,可缩短手术寻找前哨淋巴结时间、提高检出率.

  • 舒芬太尼和丁丙诺啡对口腔颌面部手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源;刘军;徐礼鲜;张惠;周丽华;吴利平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丁丙诺啡对口腔颌面部手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ASAⅠ~Ⅱ级80例行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舒芬太尼组(S)和丁丙诺啡组(B),每组40例.S组:舒芬太尼50 μg+生理盐水100 ml;B组:丁丙诺啡0.6 mg+生理盐水100 ml.首先给予负荷剂量4 ml后连接镇痛泵进行静脉内自控镇痛(PCIA).于术后2、10、20、40 h进行VAS和Ramsay评分,持续监测SpO2、ECG、R、HR和NBP,并对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2组间VSA评分、Ramsay评分和有效按压次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B组明显增加,高于S组.结论:舒芬太尼和等药效量的丁丙诺啡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可取得同样的镇痛效果,但舒芬太尼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镇痛方法.

  • 血清饥饿和低氧对口腔鳞癌细胞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津;张宗美;周民战

    目的:探讨血清饥饿和低氧对体外培养的口腔鳞癌细胞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调节.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清饥饿和缺氧条件下口腔鳞癌TSCCa细胞系和颈淋巴转移癌GNM细胞系中VEGF mRNA表达情况,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定量测定了2细胞系中VEGF的活性变化.结果:RT-PCR结果显示GNM细胞VEGF mRNA表达水平均较TSCCa细胞高(P<0.05),血清饥饿和低氧处理时在TSCCa细胞和GNM细胞中VEGF mRNA均有明显的增加,以TSCCa细胞系中VEGF mRNA增加的尤为明显.低氧处理4 h时,VEGF的活性便显著增加,8 h时达到高.GNM细胞中VEGF增加至2倍,而TSCCa细胞中VEGF增加至6倍.血清饥饿组在TSCCa细胞中VEGF的活性增加至4倍,明显高于GNM细胞中的2倍.结论:血清饥饿和低氧能显著上调口腔鳞癌细胞VEGF的表达和活性,可能在口腔鳞癌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肌腱抗原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钟滨;马锴;钱进;朱炎

    目的:检测肌腱抗原(TN)在涎腺肿瘤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方法检测涎腺慢性炎症8例,良性肿瘤50例,恶性肿瘤57例中TN的表达.结果:在恶性肿瘤中,TN表达强度高于良性肿瘤和慢性炎症组织,低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有神经血管侵犯组与无神经血管侵犯组两者无明显差别.结论: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TN可能调节着涎腺肿瘤上皮细胞的黏附过程,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 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峡发生率和位置的研究

    作者:陈伟;杨健

    目的:研究离体单根的上颌第二前磨牙根尖1~6 mm处根管形态及根管峡部的发生率和位置的情况.方法:收集离体上颌第二前磨牙60颗,自根尖开始,片切去除1 mm牙根后,用美蓝染色根切面,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各横截面的根管数和峡部分布情况.在距根尖1~6 mm区域内每隔1 mm处重复以上操作.结果:上颌第二前磨牙双根管率是41.67%;根管峡部在距根尖4 mm水平高.结论: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峡部在距根尖3~5 mm区高发;根尖1~6 mm区域根管系统形态复杂.

实用口腔医学

北大核心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6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6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