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吗啡硬膜外单次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疗效观察

    作者:李月香;程桥

    剖宫产术后疼痛不仅有术后切口的疼痛,而且还包括子宫收缩带来的疼痛,硬膜外单次注入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可起到很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但是随着临床上患者自控镇痛(PCA)日益普及,吗啡硬膜外单次镇痛存在较重的不良反应,该模式已被人们越来越少使用.我院从2005年根据不同经济水平的患者选用单次镇痛和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两种不同模式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 患者自控镇痛在带状疱疹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李秋荣;李玉新;张晓达

    我院2003年3月至2005年4月,将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应用于带状疱疹病人29例,联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1]对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现介绍如下.

  • 智能化技术是提升镇痛安全和质控的高效手段

    作者:曹汉忠;门艳华;屠伟峰

    目的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提升镇痛安全与质控中的作用. 方法 从无法有效控制的术后疼痛一直是困扰手术患者和麻醉医生的难题入手, 介绍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患者自控镇痛(PCA)信息化智能化的无线镇痛管理系统(WAMS), 分析了依托于WAMS的术后智能化管理模式(IMPA)及强调术后3 d, 麻醉科医生及麻醉科护士查房1次/d, 在WAMS中记录评价, 应用WAMS数据库进行信息化质控分析, 阐明了WAMS及麻醉学科规范查房的人文关怀不可或缺, 是麻醉学科镇痛安全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根本保证, 是麻醉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 结果 WAMS已在全国200多家医院应用, 形成了较成熟管理的规范,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从WAMS数据库分析, 静息NRS≥4分的发生率为0.48%;活动NRS≥4的发生率为22.75%, 而其中活动NRS≥5, 发生率仅为6.26%, 活动NRS≥7, 发生率为0.37%;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8.36%, 其中有呕吐的为4.89%;镇静过度发生率为4.60%, 而其中中度镇静为0.37%, 重度镇静的0.09%;患者满意度100%. 结论 WAMS助力镇痛工作达到安全、 高效、 有序的管理目标, WAMS数据库是持续提升镇痛安全与质控的高效手段, IMPA值得推广.

  • 不同镇痛泵参数设置对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

    作者:蒲乐华;党亮;田舜;蔡兴伟;龙颜宏

    目的 比较不同镇痛泵参数设置对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16例择期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资料,根据镇痛泵参数设置的不同,分为低背景输注组(LB组,n=100)和高背景输注组(HB组,n=116),比较2组患者术后24 h及48 h的镇痛、镇静效果、 舒适度评分、镇痛药使用总量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4 h及48 h静态及动态镇痛效果、 镇静效果及舒适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B组患者术后24 h及48 h镇痛药使用总量均明显低于HB组(P<0.05);LB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HB组(P<0.05).结论 在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患者中,设置较高的背景输注量可能并不能提高术后镇痛效果,相反可能增加恶心呕吐发生率.

  • 患者自控镇痛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魏永强

    患者自控镇痛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虽然在镇痛质量控制方法、临床管理模式以及监控手段等环节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但在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静脉曲马多联合硬膜外腔注射吗啡患者自控镇痛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申志刚;刘燕舞

    目的:比较术后镇痛3种不同的方法,目的筛选更好的镇痛方法.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或卵巢囊肿手术患者136例,按照术后给药途径不同的镇痛方法,随机分3组.PCITA组:静脉曲马多自控镇痛;EM组:硬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2mg;MT组:静脉曲马多患者自控镇痛联合硬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1mg.结果:MT组术后24小时,48小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PCITA组(P<0.05),48小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EM组.镇痛总体满意度MT组与EM组均明显比PCITA组高(P<0.05).3组恶心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静脉曲马多自控镇痛联合硬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不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是一种较好的术后镇痛方法.

  • 骨科术后使用自控镇痛的护理体会

    作者:陈戈胜

    疼痛是骨科手术后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不仅使患者感到痛苦,还会带来一系列生理行为反应.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lgesia,PCA)是一种新型的止痛方法,近几年来被广泛用于骨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治疗,具有安全,药量小,疗效好,病人能主动参与到术后镇痛中来的特点.

  • 心外科术后吗啡与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效果观察

    作者:李之明;张彩举;于钦军

    目的观察吗啡和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CIA)用于心外科术后疼痛康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吗啡组和芬太尼组,术后在ICU病房用PCIA进行疼痛康复,观察镇痛起效时间、效果及满意率,以及24 h、48 h和72 h生命体征及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及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生命体征均平稳,但芬太尼组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吗啡组( P<0.05),患者的恶心、呕吐次数明显少于吗啡组( P<0.05).结论吗啡和芬太尼PCIA均能安全地用于心外科术后患者急性疼痛的康复治疗,但芬太尼PCIA明显比吗啡PCIA起效快,恶心、呕吐副作用少.

  • 舒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术后皮下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彭昆;王保国

    目的 评价舒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皮下自控镇痛(PCA)的效果、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 将60例神经外科择期行开颅幕上脑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持续+PCA组(CP组)和单纯PCA组(P组),每组30例.术后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0.12 mg.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术后2 h、20 h、24 h、44 h和48 h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0 h 及24 h P组患者主诉疼痛例数多于CP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P组和P组患者术后48 h 舒芬太尼用药总量分别为(98.73±5.96)μg 和(57.25±9.73)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P组和P组患者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分别为90%和80%.结论 对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选用持续+PCA模式输注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总体满意率高.

  • 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颅脑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程灏;肖峰;金旭;韩如泉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颅脑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 60例神经外科择期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和单独芬太尼行术后镇痛.记录术后4 h、次日晨、术后24 h疼痛评分(VAS)、镇静程度评分(SS)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镇静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颅脑手术后镇痛,可以减少芬太尼用量和芬太尼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镇痛质量.

  • 《术后镇痛泵综合使用单》的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田艳;杨静

    患者自控镇痛(PCA)是通过静脉输液管或硬膜外导管接置有镇痛药物的自控注射泵,为了使患者能安全、有效地使用术后镇痛泵,护士必须对PCA泵有充分的认知和妥善护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与吗啡硬膜外镇痛在爆发性癌痛治疗中的比较

    作者:楼尉;陈骏萍

    疼痛和焦虑严重地影响了晚期癌痛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的镇痛尤其重要.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止痛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晚期癌痛患者应用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和吗啡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来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镇痛效果和副作用,选择更适合控制爆发性癌痛的镇痛方案.

  • 自控镇痛患者术前教育的研究进展

    作者:史崇清;李峥

    近年来,患者自控镇痛(PCA)广泛用于术后及分娩、烧伤、急性疼痛、癌症末期患者的疼痛治疗.PCA要求患者能够独立地控制疼痛,自我控制给药,因此有必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关教育,有关自控镇痛患者术前教育的意义、实施者、理论框架、调查方法、观察指标及局限性也越来越多受到关注.本文对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

  • 患者自控镇痛的问题分析与护理对策

    作者:赵存凤;姚梅芳;赵继军;庹焱

    患者自控镇痛(PCA)是指无论采用何种镇痛方法,患者可以自行决定给药的时机和剂量.[1]它能更有效地维持血药浓度,从而提供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但它有许多副作用和不安全因素,且许多因素可影响其镇痛效果.因此, 2001年2~12月,我们对1570例应用PCA的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与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冯宾;张博;任毅;赵潇雄;彭慧明;曲铁兵;翁习生

    背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重度疼痛的发生率高,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和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是TKA后常用的镇痛方法.目的:比较CFNB与经静脉PCA在TKA围手术期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全身麻醉下行单膝TKA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接受CFNB(A组),静脉PCA(B组)和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PCA(C组)作为术后镇痛方式.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和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动态VAS评分与静态VAS评分差值(Δ动态VAS-静态VAS),关节活动度(ROM)及术后吗啡的使用量.同时记录镇痛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各观察时间点内,A组及C组患者动静态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A组与C组术后VAS评分无差异.A组术后第3天,Δ动态VAS-静态VAS低.术后第6天,三组Δ动态VAS-静态VAS无差异.C组吗啡使用量及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术后第6天,三组膝ROM无统计学差异(A组114°,B组111°,C组114°).A组有2例出现镇痛失败,1例出现术后导管脱落,行静脉PCA补救镇痛.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2%,显著高于A组(8%)及C组(25%).结论:TKA术后,CFNB镇痛可获得有效的静息镇痛及运动镇痛,有助于关节功能恢复,副作用小,但存在镇痛失败的可能.单次股神经阻滞联联合静脉PCA可减少镇痛不全, PCA用药次数和用量,降低单纯使用静脉PCA镇痛的并发症.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王宁;戎玉兰;魏越;杨晓霞;李民;郭向阳

    目的 比较患者自控与恒速输注2种给药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 2010年3月~11月选择6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椎管内麻醉前在超声及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置入连续股神经阻滞导管,将阻滞效果完全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恒速输注组(CI组)和患者自控镇痛组(PCA组).CI组经导管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5 ml/h,PCA组输注0.2%罗哌卡因背景量5 ml/h,单次注射5 ml/次,锁定时间60 min.记录2组患者静息痛及运动状态下疼痛评分、满意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例在首次给药后30 min内没有达到完全阻滞而被排除.术后1~3 d静息及主动锻炼时疼痛评分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 d被动锻炼时疼痛评分PCA组(4.7±1.3.4·5±1.0,4.5±1.0)显著低于CI组(6.5±1.6,6.1.4-1.6,5.9±1.6)(P<0.05=.患者满意度PCA组显著高于CI组[8(6~10)VS·7(4~9)](Z=16.957,P=0.031).2组患者均无耳鸣、口周麻木、眩晕等局麻药中毒症状同,均无因下肢无力而跌倒,无导管脱出.结论 与恒速输注相比,患者自控股神经阻滞能够提高术后康复运动时的镇痛效果.

  • 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芬太尼用于颅脑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更富;姚前进;张江锋

    近几年来,术后疼痛治疗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术后镇痛的方法从开始的肌肉注射哌替啶到后来的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1],再到现在的多模式镇痛,反映了对疼痛机制的不断认识和术后疼痛治疗实践的发展过程.但是,在神经外科术后疼痛仍未得到充分的处理,这可能源于许多医师对颅内操作后痛觉程度的认识存在偏差.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多模式镇痛的常用药物,而酮咯酸氨丁三醇是第一个可供注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本研究将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芬太尼用于颅脑手术术后镇痛,对其镇痛效果进行观察,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作者:

    关键词:
  • 小剂量氯胺酮对结直肠手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水平及术后疼痛的影响

    作者:关健强;甘小亮;黑子清;高婉菱;蔡瑁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作用剂氯胺酮持续小剂量静注对腹部大手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及吗啡的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Ⅰ~Ⅱ级择期腹部大手术患者,信封法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TM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KTM组手术开始前给氯胺酮0.5 mg·kg-1,然后静脉持续输注0.12mg·kg-1·h-1直至手术结束前15 min.对照组:输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术后使用吗啡自控镇痛(PCA).术后1,2,4,24,48 h对患者进行VAS评分.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早需要吗啡时间、额外补充药物的量、吗啡总消耗量、首次排气时间、吗啡相关副作用.分别于术前、切皮后2,6,12,24 h抽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TNF和IL-1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KTM组患者吗啡消耗量少,肠道功能恢复快,副反应无增加.但TNF和IL-1β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KTM组和对照组间无差异.结论:围术期持续静注小剂量氯胺酮可以减少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对吗啡的需求,有利于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但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静脉与硬膜外泵注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的疗效

    作者:刘建华;沈金美;李李;常业恬

    目的:比较术后静脉和硬膜外应用舒芬太尼自控镇痛(PCA)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泵注舒芬太尼自控镇痛(PCIA)组和经硬膜外泵注舒芬太尼自控镇痛(PCEA)组,每组20例,两组舒芬太尼负荷量为15μg,PCA药物配方为舒芬太尼500μg+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不设背景输注,单次PCA剂量1 mL,锁定时间为5 min.于术后4,8,16,24,48 h随访患者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舒芬太尼累积用量、静止和活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的镇痛和镇静效果,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生命体征、静止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镇静程度(OAAS评分)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PCEA组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各时间点均高于PCIA组,术后48 h时PCEA组舒芬太尼用量显著高于PCIA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安全有效,相同剂量舒芬太尼PCIA效果优于PCEA.

213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