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物致敏性与小鼠局部淋巴结细胞表型关系的探讨

    作者:刘瑛;王智琴;严婉静

    目的 分析5种阳性致敏药物对小鼠耳后淋巴结7种免疫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和6个细胞亚型百分比的变化,探讨药物致敏中淋巴结特意免疫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 选用24只健康小鼠,每组4只,在本实验室驯化1周后分别使用致敏药物耳后涂抹刺激后,提取耳后淋巴结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 +CD3+%,CD3+ CD4+%,CD4+CD154+%,CD4+CD28+%,CD45+ CD19+%和CD45+ CD69+%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情况.结果 丁子香酚和2-己基肉桂醛致敏后7种表面分子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应表型表达出现明显差异;戊二醛、2,4-二硝基氯苯和巯基苯并噻唑致敏后出现部分表达的差异性变化.结论 可以初步判断CD4和CD28的表达可能参与了致敏效应,可能成为初筛药物致敏效应的细胞表型.

  • 分支杆菌分子菌种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建琴;吴雪琼;张广宇

    由于全球范围内肺结核及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准确而快速的菌种鉴定技术对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有效化疗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采用传统的分支杆菌菌种鉴定方法需依据细菌生长速度、色素产生及多种生化试验等结果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结果;而BACTEC TB460、TB960培养基系统虽快速(2~6d),但只能初步鉴定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和非结核分支杆菌,不能将细菌鉴定至种.近年来建立的色谱方法虽能达到部分菌种鉴定的目的,但需特殊仪器,临床尚未普遍开展.目前国内外研究者都致力于使分支杆菌菌种鉴定从细胞表型水平进入分子基因水平.现对分支杆菌分子菌种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甲强龙冲击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作者:马莉;顾健;汪中强;吴蔚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多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已证实SLE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冲击治疗SLE获得较理想效果[1].本文应用流式细胞仪(FCM)观察SLE患者使用甲强龙冲击前及冲击后第3天、第10天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了解其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变化.探讨冲击疗法对SLE患者免疫细胞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初发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Tfh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琦;程路峰;孟岩;付伟;杨昭;丁剑冰;罗莉

    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细胞)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真正意义上辅助B细胞功能的T细胞亚群,其辅助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和分泌免疫球蛋白[1].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B细胞分泌大量高亲和力抗体可诱发炎性反应,致关节损伤[2].本实验拟通过对RA患者外周血Tfh细胞表型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探讨其与初发性RA发病的关系.

  • 不同频率张应变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曲明娟;刘波;王汉琴;卞玉兰;严志强;姜宗来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张应变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的影响.方法应用FX-4000T细胞应变加载系统,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施加10%应变,频率分别为0.5 Hz、1 Hz和2 Hz,加载时间12 h和24 h后,采用Real time 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化学等技术检测不同频率张应变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alpha-肌动蛋白(α-actin)的表达变化.以未加载张应变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为对照组.结果血管平滑肌细胞的α-actin的蛋白和RNA表达量在1Hz条件下比相同时相点的其他频率组均高.结论不同频率的张应变可以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α-actin的表达量,提示应变频率的改变可能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的调节.

  • IRE1α调控CD8α+树突状细胞功能

    作者:吕思霖

    未折叠蛋白反应(UPR,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和内质网应激在维持免疫系统稳态中的作用并未完全知晓。本文作者发现树突状细胞,在未发生ER stress的情况下,持续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感受分子IRE-1α及其下游靶分子,转录因子XBP-1。而XBP-1的缺失导致CD11 c +细胞表型缺陷,内质网稳态失衡以及CD8α+树突状细胞抗原呈递功能障碍。然而CD11 b+树突状细胞并未受到影响。XBP-1转录功能丧失导致XBP-1敲除鼠树突状细胞内质网功能失调。IRE1-α依赖的,包括对CD18整合素和MHCⅠ分子复合物mRNA降解,导致敲除鼠表型和功能的缺陷。IRE1α和XBP-1参与的反馈调节机制调控CD8α+树突状细胞。

  • CD30+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研究进展

    作者:王步飞;黄慧强

    1985年,Stein等首先描述了一种表达CD30(Ki-1)的,以多形性大细胞增殖为特征的淋巴瘤,并命名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ALCL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临床上,ALCL可为原发性的,也可以继发于进展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原发ALCL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原发系统型ALCL和原发皮肤型ALCL.从免疫表型看,ALCL可以来源于T细胞,或为非T非B细胞表型.从细胞遗传学来看,部分ALCL有t(2:5)染色体异常并构成一个独特的类型.本文主要介绍近5年来对原发系统型ALCL的细胞免疫学、分子遗传学、临床病理分类、治疗策略和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 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及表型特点

    作者:刘弓伯;邵英梅;单骄宇;吐尔洪江·吐逊;张雪;阿尔孜古丽·吐逊;张志;蒋铁民;林仁勇;温浩

    目的 研究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形态及其细胞表型特点.方法 囊型包虫病患者组(cystic echinococcosis,CE)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healthy donor,HD)15例,采外周血(肝素抗凝)分离单个核细胞后贴壁培养,施加重组细胞因子培养6d,诱导成DC,采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CD86、HLA-DR、CD1a、CD80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HD组比较,CE组PBMC诱导的DC表面的树突状突起较少,且细胞表面的CD86、HLA-DR、CD1a、CD80表达降低(P<0.05).结论 CE组患者PBMC诱导的DC形态不典型,表面分子的表达降低,细胞活力降低,对T细胞的刺激能力减弱.

  • 慢性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型及其功能状态研究

    作者:单骄宇;李海涛;吐尔洪江·吐逊;张雪;李亮;林仁勇;温浩

    目的 探讨慢性肝囊型包虫持续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亚群组成及其功能状态. 方法 囊型包虫病患者(CE组)和健康者(NC组)各15例,采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CD14、CD16的阳性表达率;另一部分分为未干预组和重组抗原B(rAgB)干预组,干预后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IL-12p70、IL-10、IL-4的浓度. 结果 PBMC占外周血白细胞的比例在CE组、NC组分别为(13.42±3.90)%和(6.2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P<0.05);CD1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90±6.96)%和(45.61±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P<0.05);CD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75±8.99)%和(22.83±6.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P>0.05).除NC组rAgB干预后的IL-4与未干预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来源于NC组、CE组rAgB干预后的4种细胞因子浓度与未干预对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E组与NC组相比,rAgB干预下的IFN-γ、IL-12p70及IL-10的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0,2.745,2.213,P值均<0.05),IL-4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2,P>0.05). 结论 慢性CE患者PBMC的CD14低表达致使单核细胞未能达到成熟状态,影响其分化能力,同时联合细粒棘球绦虫主要抗原成分的作用使机体倾向于Th2型反应,是囊型包虫病慢性感染引起机体免疫低下的重要因素.

  • 脐血与外周血NKT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表型比较

    作者:刘嬿;范华骅;阮鸣;高跞;聂晓绚;杨懿铭;陆华中;高峰

    为了建立体外有效扩增脐血与外周血天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的方法并研究其表型的差异,分别采用单加IL-2及同时加IL-2和α-半乳糖神经酰胺(α-Galcer)的方法,从人脐血单个核细胞(UCB-MNC)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扩增NKT细胞;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测定NKT细胞(TCR Vα24+TCR Vβ11+)的比例及其它表型特征.结果显示:UCB-MNC在第7天时,其TCR Vαβ+NKT细胞的扩增量占淋巴细胞的(24.48±4.19)%,是原来的(8.74±4.37)×102倍(P<0.01),而且大多不表达NK1.1(CD161);TCR Vβ11+较TCRVα24+高表达;第14天时,PB-MNC中的TCR Vαβ+NKT细胞扩增量占淋巴细胞的(11.1±3.61)%,是原来的(3.72±2.01)×102倍(P<0.01),且NK1.1高表达,TCR Vβ11+与TCR Vα24+表达率基本一致.结论:α-Galcer对NKT细胞有特异的扩增功能,且脐血NKT的扩增效率较外周血高.以表型划分,脐血中的NKT细胞多为NK1.1-,而外周血多为NK1.1+,是一种新的NKT细胞亚型.

  • 基于细胞表型异常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前体B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作者:吴铭;孙雄飞;徐肇明;张新友;李富荣;王兴根;陈晓琳;林海清;文鸿光;孙璇;宋通微

    为了建立一种基于细胞表型异常的流式细胞术以检测急性前体B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对35份precursor-B-ALL病人骨髓和19例正常对照骨髓应用BIOMED-1推荐的5种3色抗体组合(TdT/CD10/CD19,CD10/CD20/CD19,CD34/CD38/CD19,CD34/CD22/CD19和CD19/CD34/CD45)进行了流式免疫分型,以确定前体B细胞正常和异常抗原表型流式图形特征.在35例患者中初诊病人13例,完成诱导缓解后的病人15例,完成巩固治疗的患者7例.应用不同比例的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和带有CD34/CD38/CD19阳性白血病细胞进行了系列稀释试验.结果显示:在正常对照组中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了3群CD19阳性细胞,代表了B细胞的3个连续成熟阶段.在precursor-B-ALL患者中这3群细胞消失,代之以大量的白血病细胞,而这些白血病细胞的表型特征与正常B细胞不同.当病人获得完全缓解时,这3群细胞会重新出现,而且具有与正常CD19阳性细胞几乎相同的表型特征.用5组3色抗体组合检测病人时,初诊患者12/13(92.3%)可检出抗原表型异常,也即在0.01%的敏感性水平每个患者至少有1种抗体组合的异常.在本研究初诊病人中这些抗体组合的异常频率:CD10/CD20/CD19为8/13(61.5%);CD34/CD38/CD19为5/13(38.5%);CD10/TdT/CD19为4/13(30.8%);CD34/CD22/CD19为3/13(23.1%);CD34/CD45/CD19为2/13(15.4%).刚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抗原表型异常的检出率为5/15(33.3%),其中初诊和缓解时同时检出异常者3/8(37.5%).稀释试验表明,从1:1至1:400 000的范围,流式细胞术检出与已知加入的CD34/CD38/CD19阳性白血病细胞数有良好的线性相关(r=0.80,P<0.05).结论:BIOMED-1协作组建议的基于细胞表型异常的流式细胞术用于precursor-B-ALL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在本研究中能较好地实现.在10 4个正常骨髓细胞中可以有效检出1个precursor-B-ALL白血病细胞.

  • 三维培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及造血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芳;李栋;刘欢;张坤;汪运山;高济凡;肖东杰

    本研究探讨三维立体培养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的细胞表型变化及部分造血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为下一步研究三维立体条件下的造血扩增及诱导分化提供基础.从脐带中分离出MSC,分别在二维及三维条件下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SC表面抗原的表达水平,通过成血管试验比较了两种细胞的成血管能力,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两种培养条件下造血相关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从脐带中成功地分离出了MSC,在三维培养条件下其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和间充质原始干细胞的表面标记CD31、CD133和CD271等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体外成血管能力增强;骨架蛋白β-actin基因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表达上调,G-CSF、LIF、SCF、IL-1 α、IL-1β、IL-3、IL-7和IL-11等与造血调控有关的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LIF、IL-3和IL-7升高尤为明显;免疫调控相关的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也增高,而SDF-1和IL-6的表达虽有轻微的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培养条件下UC-MSC的CD31、CD133和CD271表达上调,体外成血管能力增强,并且多个造血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调.

  • 人外周血来源的过度生长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作者:殷杰;马珍妮;赵小娟;阮长耿

    与内皮干细胞相比,外周血来源的过度生长内皮细胞(blood outgrowth endothelial cells,BOECs)富含血管新生和细胞黏附所需的蛋白,生物学特性更像内皮细胞;同时它克服了成熟的人脐血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扩增量少和表型易发生改变的缺点,成为一种研究血管异常相关性疾病的新工具.本研究旨在建立从人外周血中体外培养、扩增BOECs,并进行鉴定的方法.采集外周血,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接种于胶原铺板的细胞培养皿上,EGM-2培养4周.观察BOECs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抗原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yon Willebrand factor,vWF)多聚体分析BOECs上清vWF多聚体分布,荧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细胞内vWF的贮存及vWF的刺激分泌.结果表明,体外诱导培养4周左右,出现克隆性生长的细胞集落,BOECs呈现“铺路石”样外观.经过3周左右的扩增后,过度生长的内皮细胞表达CD31、CD34、EPCR阳性,CD14、CD45、CD133阴性.收集BOECs上清,进行vWF多聚体分析,与正常血浆相比vWF多聚体分布无差异.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BOECs内贮存vWF,加入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刺激后,细胞内vWF增加,细胞表面可见vWF丝状结构.结论:本研究运用该实验方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BOECs的体外培养、扩增及鉴定.该方法可以为血管性血友病病人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天然的细胞模型,并可能为病人基因治疗提供新工具.

  • 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及其质量检定

    作者:孙瑞婷;陈瑶瑶;王华;靳继德;汪劲松;刘冬梅;王立生;吴祖泽

    目的:研究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扩增工艺及质量检验方法,提出质量控制标准,为临床研究提供合格的干细胞产品。方法新鲜脐带去羊膜及血管,剪碎,组织块放入无菌培养皿,在培养箱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扩增。细胞培养至 P3代,按照《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进行干细胞质量的全面检定。检定内容包括无菌检测,支原体检测,人源特定病毒及猪源病毒检测,内毒素检测,细胞形态、细胞数及细胞活率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干细胞免疫表型检测,STR 图谱分析,免疫抑制活性检测及分化能力检测。结果按照标准化流程对18根脐带进行了 UC-MSCs 的分离、纯化及培养,获得一致性较好的干细胞。通过对干细胞进行质量检定,很好地控制了干细胞的质量。干细胞活性在冻存前≥90%,冻存复苏后≥80%;该工艺生产的脐带MSC 产品无细菌、人源特定病毒及猪细小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污染,内毒素检测阴性;干细胞免疫表型检测 CD90、CD105呈阳性,阳性率不低于95%;CD31、CD34、HLA-DR呈阴性,阳性率不高于2%;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X 或46XY,无缺失及插入突变;STR 图谱分析证实干细胞为单一人来源;UC-MSCs 具有成脂及成骨分化潜能;UC-MSCs能抑制异源淋巴细胞增殖。结论按本工艺及标准制备的 UC-MSCs 符合《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的质量控制标准,为同类干细胞制备及检定过程标准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及其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潘云;李甘地;刘卫平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是一类少见的,来源于不成熟前体淋巴细胞的高侵袭性肿瘤,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s,NHL)的2%~8.5%[1,2],被列入Rappaport 分类的分化不良淋巴细胞淋巴瘤,Lukes 和Collins 分类的曲形核T细胞淋巴瘤,Sternberg肉瘤.随着对淋巴瘤以及急性白血病的进一步认识,发现LBL和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共同界定的同一肿瘤实体[3],这些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基因型、细胞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和预后,因此2001年版WHO分类[4],以REAL分型为参考将LBL和ALL均列入前体B/T细胞中,命名为前体B/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或前体B/T细胞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当骨髓中肿瘤性淋巴母细胞数超过25%为白血病;而少于25%为淋巴瘤.LBL/ALL根据细胞起源不同主要分为T、B细胞,LBL 表达T细胞表型的占大多数,约为80%以上,不到20%表达B细胞或其他罕见表型.本文从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基因型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分别对T、B-LBL/ALL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胰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智勇;刘彤华

    胰腺癌的治疗一直是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 目前胰腺癌的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尽管结合了放疗及化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但结果都不能令人满意, 胰腺癌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 其5年生存率仍低于5%.由于发病部位的特殊性以及症状的隐匿性,绝大多数患者在诊断为胰腺癌时已是晚期,并且多数已不能手术切除,因此在目前还不能明确进行早期诊断的情况下,探讨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已成为胰腺癌研究的重要方向[1].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肿瘤的本质已被逐渐认清.目前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多种基因改变,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同样与多种基因异常有关,如p53、K-ras、p16/MTS1、DPC4/SMAD4、BRCA2等基因改变,研究者已根据这些改变尝试进行基因治疗[2].肿瘤的基因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无根本性突破.目前肿瘤基因治疗的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基因转染纠正某些"基因错误",逆转细胞表型或诱导其凋亡;另一方面是采用对细胞进行直接杀伤措施来清除肿瘤细胞(利用载体的细胞毒性、转染毒性基因表达或增强免疫反应等).有关胰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是根据上述目标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Gamma射线照射对人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曹孟德;张超;肖保国

    Gamma照射通常被用来处理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刺激细胞进而获取单向性的应答,本研究探讨了Gamma射线对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与功能的影响.

  • DC与CIK共培养细胞体外抗肝癌细胞活性研究

    作者:王颖;吴德平;明平静;杨飞兰;刘煜;刘胜军

    目的 研究来源于肝癌患者外周血经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共培养诱导的DCIK细胞体外抗肝癌细胞活性.方法 采集23例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常规诱导出DC、CIK.部分CIK与DC按一定比例共培养,获得DCIK细胞.培养14 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IK、DCIK细胞表型,MTT法检测CIK和DCIK对人肝癌SMCC-7721和HepG2细胞的杀伤活性,酶联免疫法检测CIK和DCIK培养上清中分泌的细胞因子IL-12、IL-4、IFN-γ.并对各组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CIK细胞高表达CD3+CD8+、CD3+CD56+效应细胞,其效应细胞的比例、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以及分泌的IL-12、IFN-γ的浓度较未与DC共培养的CIK细胞更高(P<0.05).结论 与DC共培养可使CIK细胞获得更强的体外杀肝癌细胞活性,可能与其可分化出更多的效应细胞有关.DCIK细胞治疗可以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肝癌免疫治疗策略.

  • 新型乙肝疫苗CpG-BW006佐剂对鼠脾B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现臣;何鹏;胡忠玉;邱少辉;方鑫;梁争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原因,目前尚无治疗HBV感染的特效方法.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安全、有效的手段.然而,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应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约有10%的人群对该疫苗反应低下或无反应[1].CpG为近年来佐剂研究的热点.由于CpG-ODN具有同时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特点,在体内主要诱导Th1型免疫应答,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新型免疫佐剂[2].本研究用一种新设计合成的含有CpG基序的寡核苷酸( BW006)联合HBsAg对B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CpG作为乙肝疫苗佐剂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为新型预防和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发提供依据.

  • 肾移植长期存活受者细胞表型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肖家全;唐孝达;王祥慧;徐达;周佩军;温文倩;凡杰

    在肾移植长期存活受者中,有些受者免疫抑制剂维持量很小或药物浓度很低而肾功能仍然良好.为了探讨该部分受者长期低剂量用药的免疫学基础,本研究对该部分受者淋巴细胞表型进行检测,并与常规剂量用药受者和慢性移植肾失功受者比较,分析细胞表型与移植效果和临床用药的关系,以期发现该类受者的某些免疫学特征,作为调整用药量时参考.

207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