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尼古丁对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颖;王亚静;艾晓杰;乔中东;王莲芸

    尼古丁是香烟中主要成瘾成分,并可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危害人类健康.巨噬细胞除直接吞噬抗原参与免疫反应外,还可通过识别抗原、抗原呈递、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释放黏附分子,介导血流中的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及穿越内皮间隙,在局部组织炎症部位募集,参与炎症反应.

  • 中药清毒栓对HeLa细胞MHC-Ⅰ抗原呈递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曹颖;金哲;楼姣英;杜晨光;徐丁洁;董玉山

    目的:探讨中药清毒栓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分子机制.方法:以HPV18阳性的宫颈癌细胞系HeLa为细胞模型,清毒栓水提醇沉液、β-榄香烯、干扰素α-2b进行干预;分别采用Western blot 及Real-time PCR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 (MHC-Ⅰ)抗原呈递通路相关分子TAP1、TAP2、LMP2、LMP7的蛋白及基因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清毒栓及β-榄香烯均可显著上调HeLa细胞内抗原呈递通路相关分子TAP1、TAP2、LMP2、LMP7的蛋白表达(P<0.05),清毒栓可上调4种分子的基因表达(P<0.05),β-榄香烯仅能可上调TAP2的基因表达(P<0.05),干扰素q-2b对该4种分子的基因表达无影响.结论:中药清毒栓可通过调节抗原呈递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及基因表达,起到促进抗原呈递的作用,这可能是该方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 IRE1α调控CD8α+树突状细胞功能

    作者:吕思霖

    未折叠蛋白反应(UPR,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和内质网应激在维持免疫系统稳态中的作用并未完全知晓。本文作者发现树突状细胞,在未发生ER stress的情况下,持续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感受分子IRE-1α及其下游靶分子,转录因子XBP-1。而XBP-1的缺失导致CD11 c +细胞表型缺陷,内质网稳态失衡以及CD8α+树突状细胞抗原呈递功能障碍。然而CD11 b+树突状细胞并未受到影响。XBP-1转录功能丧失导致XBP-1敲除鼠树突状细胞内质网功能失调。IRE1-α依赖的,包括对CD18整合素和MHCⅠ分子复合物mRNA降解,导致敲除鼠表型和功能的缺陷。IRE1α和XBP-1参与的反馈调节机制调控CD8α+树突状细胞。

  • 囊泡运输相关蛋白VAP-33在小鼠树突状细胞肉瘤细胞株DCS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功能

    作者:杨振丽;刘玉琴;卞晓翠;顾蓓;冯海凉;杨丽娟

    目的 探讨囊泡运输相关蛋白VAP-33在小鼠树突状细胞肉瘤细胞株DCS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功能.方法 用1%TritonX-114提取DCS细胞膜蛋白,用已制备的DCS细胞多克隆抗体(pAb)及蛋白A+G琼脂糖进行免疫沉淀,所得样品利用质谱技术进行分析,检测到VAP-33蛋白在DCS细胞中有表达,继而DCS细胞经不同量抗原(150、850、1500μl)刺激24、48、72 h后观察细胞形态及吞噬能力的变化,同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了VAP-33的分布及表达变化.0.5 mol/L胰岛素刺激DCS细胞20 min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DCS细胞全蛋白、胞质蛋白、膜蛋白中VAP-33、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变化,共聚焦方法观察胰岛素刺激前后VAP-33和GLUT-4在DCS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变化.实验中均以常规培养的DCS细胞作为对照.结果 VAP-33蛋白主要表达在DCS细胞膜和胞质中;在外来抗原刺激下,随抗原量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DCS细胞趋向成熟树突状细胞,VAP-33表达量降低,对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吞噬能力增强.胰岛素刺激后,VAP-33与GLUT-4有共定位.结论 VAP-33在树突状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中表达,与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加工有关,在葡萄糖的转运中起一定作用.

  • 胞浆蛋白NOD1和NOD2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

    作者:胡巢凤

    天然免疫系统存在于所有多细胞动物中,只有脊椎动物同时还具有获得性免疫系统.在微生物感染的早期,天然免疫反应为快速,能区别"自己"与"非己".但是病原体种类繁多,结构各异,而由胚系基因编码的识别分子数量有限,相对较少的识别分子较难识别众多的病原体.病原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保留着高度保守的结构基序,这些基序被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PAMP可被有限的受体识别,这些受体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PRR识别PAMP后即启动天然免疫反应,并通过抗原呈递和共刺激信号为获得性免疫反应提供信号[1].因此,PRR在天然免疫中居于重要地位.

  • 氩氦刀冻融的癌细胞激发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效应

    作者:段蕴铀;王洪武;黄友章;杨平地

    氩氦刀冻融可以杀灭肿瘤细胞,也是一种免疫治疗方法.抗原呈递能力强的树突状细胞(DCs)是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启动和调节因素,经肿瘤抗原致敏的DCs通过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有效激发特异性抗瘤免疫.本实验通过体外观察氩氦刀冻融的肺癌细胞对人骨髓DCs诱生的免疫效应.

  • 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模型鼠的建立

    作者:孙成铭;寇新明;牟晓东;冯文莉;黄世峰;刘钉宾;田文君

    通过SCID小鼠与NOD/Lt品系(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缺陷,循环补体缺乏,抗原呈递细胞分化及功能不良)回交得到的NOD/Ltsz-SCID/SCID小鼠(简称NOD/SCID小鼠).目前,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多采用经尾静脉接种较大数量的白血病细胞[1-3],虽然可以保证成功植入,但对研究小鼠的机体免疫反应实验十分不利,主要原因在于植入的肿瘤细胞不再分裂繁殖且小鼠本身为免疫缺陷鼠.

  • 自然杀伤T细胞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作者:王泽瑞;孟明

    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s,NKT细胞)属于T淋巴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递呈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样分子CDld递呈的糖脂类抗原.活化的NKT细胞能发挥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等作用,参与机体重要的免疫反应.本文对NKT细胞抗病毒作用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分析NKT细胞参与肝损伤等慢性病毒感染的发病进程.

  • 树突细胞在抗原呈递和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施举红;林耀广;李太生

    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和哮喘模型大鼠研究,探讨树突细胞(DC)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初治未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中、重度急性加重期组(A组)哮喘患者20例、缓解期组(B组)患者15例、正常对照组(C组)10名,对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吞噬卵白蛋白(OVA)的能力;检测细胞表面的标记物和共刺激分子(MHC-Ⅱ CD80及CD86)及同种混合 T 淋巴细胞反应.建立哮喘气道炎症大鼠模型,检测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DC呈递功能及糖皮质激素对其影响.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D组,16只)和对照组(E组,8只),根据实验需要又将D组16只大鼠分为OVA致敏激发组(D1组)、激发前激素预处理组(D2组),每组8只.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D1组(大鼠模型)和D2组(给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10 mg/kg)和E组大鼠BALF中DC 的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结果 (1)A组患者外周血DC吞噬OVA的能力、DC细胞表达CD80、MHC-Ⅱ分别为(41±12)%、(32±13)%、(44±15)%,B组分别为(29±10)%、(18±10)%、(22±10)%,C组分别为(29±10)%、(14±7)%、(18±12)%, 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DC表达CD86 A组为(20±10)%, B组为(13±7)%,C组为(13±7)%,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273、0.058).在同种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当DC/T比例为1/5时,DC表现出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指数A组为 2.32±0.44、B组为 1.01±0.11、C组为 1.62±0.27,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哮喘模型大鼠BALF中DC表达MHC-Ⅱ在激发后6 h达高峰,D1组为(15.2±5.0)%,E组为(2.0±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表达CD80及CD86在激发后2 h达高峰,D1组分别为(10.6±3.9)%、(7.5±3.8)%,E组分别为(2.1±0.7)%、(1.7±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地塞米松对DC表达MHC-Ⅱ的抑制作用在激发后6、10 h 时,D1组为(15.2±5.0)%、(7.8±2.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塞米松对CD80及CD86的抑制作用在24 h时D1组分别为(5.8±2.7)%、(5.5±1.5)%, D2组分别为(2.8±1.1)%、(2.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 5).结论哮喘急性加重期患者及哮喘模型大鼠DC均显示功能亢进;地塞米松显著抑制哮喘模型大鼠DC细胞抗原呈递功能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的表达

    作者:程言博;李新华;葛巍;董艳;陈敏;周延龙;董瑞国;耿德勤

    结核性脑膜炎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1],早期诊断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2],但目前尚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3].MTB感染后,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的自噬性吞噬是宿主对MTB感染天然免疫的重要机制,也是获得性免疫抗原呈递过程的重要环节,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意义[4].为探讨中枢神经系统MTB感染的自噬过程,我们测定了结核性脑膜炎和其他类型感染患者脑脊液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的表达.

  • 冠心病相关的炎症新指标OX40L

    作者:王燃燃;彭道泉;赵水平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为一种慢性炎症疾病.T细胞与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关系密切.体内存在多种激活T细胞的受体/配体信号通路,OX40及其配体OX40L为其中的重要一种.OX40L能通过与OX40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时OX40/OX40L可调节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1].新的研究通过定点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技术从两方面证实OX40L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OX40L是迄今在动物模型中筛选出的证据充分的动脉粥样硬化易感基因.人群中的基因多态性研究也表明OX40L与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相关[2,3].但是目前对血浆可溶性OX40L(sOX40L)的表达以及其与冠心病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研究OX40L水平在不同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血浆中的变化,并分析与C反应蛋白(CRP)炎症因子及血脂的相关性.

  • CIITA、LGMN、CTSB和GILT基因在子宫颈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

    作者:齐伟宏;吴宜勇;李叶;康宏伟;崔娣

    目的 通过检测抗原呈递过程中CIITA、LGMN、CTSB、GILT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探讨抗原呈递过程在宫颈癌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子宫颈鳞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和正常宫颈组织石蜡包埋标本各7例.采用QuantiGene2.0 Reagent System定量检测CⅡTA、LGMN、CTSB和GILT基因的表达,cluster3.0聚类分析其基因表达模式特征.结果 CⅡTA、GILT基因在宫颈癌和CIN组织中呈较高表达,正常宫颈中呈较低表达;LGMN基因在宫颈癌和CIN组织中呈较低表达,而在正常宫颈中表达稍高;CTSB基因表达变异较大,在异常组织中表达可上调或下降,而正常组织中表达中等.结论 四个基因可显示免疫系统抗原呈递的特征,可能区分CIN和宫颈鳞癌,有助宫颈癌的预诊,但由于例数少,有待进一步验证.

  • 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颈癌患者病变组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类分子抗原呈递相关蛋白的表达

    作者:杜靖;拉莱·苏祖克;海米提·阿布都力木;郝治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病率高,属于官颈癌高发区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生活在同一环境的其他民族.

  • 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人白细胞I类分子和抗原加工递呈分子的表达

    作者:曾泉;王晓雷;徐震纲;吕宁;郑闪;赵清正;唐平章

    目的 研究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组织中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tyte antigen,HLA)Ⅰ类分子和抗原加工递呈(antigen processing machinery,APM)分子抗原转运相关蛋白1(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TAP-1)和低分子量蛋白7(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peptide,LMP-7)下调的频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01-2002年手术切除的51例喉鳞癌组织中HLA-I类抗原重链HLA-ABC和APM分子TAP-1、LMP-7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HLA-ABC、TAP-1、LMP-7各分子在喉鳞癌组织中的下调率分别是56.9%(29/51)、39.2%(20/51)、45.1%(23/51);丢失率分别是21.6 %(11/51)、33.3%(17/51)、27.5%(14/51).HLA-ABC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与TAP-1(r=0.460,P<0.05)、LMP-7(r=0.685,P<0.05)的表达呈正相关.在喉鳞癌组织中HLA-ABC、TAP-1、LMP-7的表达均与肿瘤T分期相关(x2值分别为8.61、9.72、8.97,P值均<0.05),TAP-1、LMP-7的表达分别与肿瘤TNM分期相关(x2值分别为9.18和7.70,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LA-ABC阴性表达组与表达下调组、阳性表达组间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cumulative survival rate,CS)及3年无瘤生存率( disease-free survival,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组间比较X2值分别为16.18和15.96,DFS组间比较x2值分别为12.54和6.31,P值均<0.05);TAP-1阳性表达组与表达下调组、阴性表达组向5年 CS及3年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组间比较x2值分别为4.23和4.42,DFS组间比较x2值分别为4.12和4.56,P值均<0.05);LMP-7阴性表达组与表达下调组、阳性表达组患者5年CS及3年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组间比较x2值分别为11.46和14.58,DFS组间比较x2值分别为14.17和8.74,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颈淋巴结转移、复发情况和HLA-ABC表达水平是影响本组喉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P值均< 0.05).结论 喉鳞癌组织中HLA-ABC、TAP-1、LMP-7阴性表达与表达下调不利于肿瘤抗原的递呈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向肿瘤实质浸润与杀伤.HLA-Ⅰ类分子、TAP-1、LMP-7阴性表达与表达下调可能促进了癌细胞的发生、侵袭及发展,可能是肿瘤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方式之一.

  •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对鼻咽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测定

    作者:王小路;何维;张素梅;何洪彬;张连山;姜鸿

    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γδ表型细胞与TCRαβ细胞不同,识别抗原的方式类似于免疫球蛋白,以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非限制性方式识别抗原分子[1,2],无需抗原呈递分子配合,直接识别广谱肿瘤抗原.我们以抗体固相法体外扩增7例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及6例健康人外周血的γδT细胞,经原代NPC细胞同步培养,得到高纯度的NPC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γδT细胞纯度,研究两种来源的γδT细胞对Daudi、CNE1、CNE2和新建的传代培养NP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探讨NPC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 角膜上皮树突状细胞免疫学特性研究的现状

    作者:陈文生;刘祖国

    角膜上皮内存在的朗格罕细胞型树突状细胞具有吞噬、加工、递呈抗原及激发T细胞的能力.这些细胞是"职业的"抗原递呈细胞,在眼表免疫系统中起关键的免疫监视作用.近期,有研究证明在正常的角膜缘上皮基底层存在具有慢周期特性的、表达角膜缘干细胞标识物-ATP粘连转运蛋白家族G2成员(ABCG2)的树突状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央角膜炎症反应早期可以诱导角膜缘上皮基底层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型抗原的树突状细胞密度增加并向角膜中央迁移.这些研究提示角膜缘上皮基底层内存在的树突状细胞是角膜炎症反应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 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工具细胞和靶细胞

    作者:郑德华;石炳毅

    目前,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已由诱导免疫应答转向诱导免疫耐受.经典的髓细胞样DC(mDC)及近新发现的类浆细胞样DC(pDC) 亚群的致耐受作用已经明确;DC诱导耐受的特性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作用密切相关;DC细胞具有独特的获取并交叉呈递外来抗原的能力.因此,在非炎性环境中DC可以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本文综述了这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DC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应用前景.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作者:刘峰;姚咏明;董宁;徐姗;盛志勇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离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经不同浓度(1、10、100、1 000ng/ml)的HMGB1刺激,以未加HMGB1的培养细胞为对照组,于不同时间点(6、12、24、48、72h)观察巨噬细胞摄取中性红能力,噻唑蓝法测定其对L1210细胞的杀伤作用,应用Transwell小室趋化装置观察趋化活性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I-Ak抗原表达的变化.结果 1、10、100ng/ml的HMGB1可使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杀伤活性、趋化活性及抗原呈递能力明显提高,其中100ng/ml时的作用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100ng/ml的HMGB1刺激48h后,对细胞吞噬功能、杀伤活性及趋化活性的影响达高峰(P<0.01).结论 一定浓度的HMGB1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

  •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TAP)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作者:张晓娜;韩凌霞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TAP)属于ABC(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体超家族的B亚家族,是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上2个紧密连锁的基因TAP1和TAP2编码蛋白组成的异二聚体,位于内质网和顺式高尔基膜上,功能是将抗原肽从细胞质转运进入内质网池,组装到MHC Ⅰ类分子上构成复合体.TAP蛋白的缺乏和突变会影响抗原肽的提呈,终损害免疫应答功能.

  • 热休克蛋白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靖旻

    热休克蛋白(HSPs)已经被发现在抗原经典呈递与交叉呈递途径、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活化以及树突状细胞的活化成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实验发现热休克蛋白的重组产物可能会被含有暴露疏水残基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所污染,这种污染可能才是造成已发现的大部分体外热休克蛋白细胞因子效应的真正原因.而在体外产生的热休克蛋白抗原呈递和交叉呈递作用则有可能是由其结合或伴随的分子,而非热休克蛋白本身.

86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