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Gamma射线照射对人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曹孟德;张超;肖保国

    Gamma照射通常被用来处理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刺激细胞进而获取单向性的应答,本研究探讨了Gamma射线对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与功能的影响.

  • MUC1/Y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外抗卵巢癌效应的研究

    作者:祁澜;孔北华;杨美香;曲迅

    目的研究人MUC1/Y基因转染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后在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MUC1/Y+卵巢癌效应. 方法通过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DC,采用脂质体法将已构建好的含人MUC1/Y全长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MUC1/Y转染到DC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表达的蛋白定位;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观察其致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MUC1/Y+的卵巢癌细胞A2780的杀伤活性,并与转染空载体的DC诱导的CTL进行比较. 结果 pEGFP-N1/MUC1/Y转染DC后,其绿色荧光蛋白主要表达于DC细胞膜上,可诱导出对卵巢癌细胞系A2780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 结论 MUC1/Y基因修饰的DC可诱导特异的抗MUC1/Y+卵巢癌效应.

  • pMAGE-Al/EGFP转染的人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

    作者: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研制各种肿瘤疫苗[1].肿瘤特异性抗原MAGE-Al在不同来源肿瘤组织中有较高表达[2],因而在肿瘤免疫治疗中一直备受重视.本实验中我们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MAGE-Al/EGFP,体外电转染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并评价其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能力,以期为临床开展MAGE-Al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提供有利的分子生物学工具.

  • 人树突状细胞与肝癌细胞系HLE融合细胞的构建

    作者:关心;彭吉润;冷希圣

    目的构建人源树突状细胞(DC)与肝癌细胞系HLE的融合细胞.方法含15%FCS的RPMI 1640培养HLE细胞, 用GM-CSF和IL-4培养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7 d, 并用TNF-α和PGE2促成熟2 d后获得成熟DC; 用荧光染料PKH67-GL(绿色荧光)和PKH26-GL(红色荧光)分别标记DC和HLE细胞,以50%聚乙二醇和10%二甲基亚砜为融合剂,构建可供流式细胞仪快速筛选的融合细胞.结果成功构建具有红、绿双色荧光的人源DC与HLE的融合细胞, 融合率为16.8%.结论利用PKH67-GL和PKH26-GL为标记,可获得便于快速识别和筛选的DC与肝癌细胞的融合细胞,为使用融合DC疫苗治疗肝癌奠定了基础.

  • 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的生物活性的影响

    作者:杨琨;董武;荣阳;赵艳敏;高笑天;汪明;张月;刘瑞雪

    目的 探讨常用化疗药物紫杉醇(TAX)对人树突状细胞(DC)生物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化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抗肿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体外实验:分别在紫杉醇5 ng/mL(b组)、10 ng/mL(c组)、20 ng/mL(d组)、40 ng/mL(e组)的浓度下及不加紫杉醇的条件下(a组)培养DC细胞,检测各组DC细胞的存活率、细胞成熟标志物及细胞因子分泌量,探究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同时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测定与紫杉醇处理的树突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肺癌A549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测定紫杉醇对树突细胞抗原呈递作用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肿瘤组织块,皮下接种于裸鼠腋下,建立裸鼠肺癌模型.2d后将30只裸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A组(对照组):细胞株A549+盐水(NS);B组:细胞株A549+DC+CIK;C组:细胞株A549+CIK+TAX;D组:细胞株A549+TAX;E组:细胞株A549+TAX+DC+CIK.每3天检测1次肿瘤大小、裸鼠存活时间.结果 体外实验:在共培养6d的前提下,b、c组第6天存活率与第0天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第6天存活率与第0天存活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组存活率仅为17.5%.c组和e组CD86、CD40、MHCⅡ的表达以及IL-12的分泌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增加(P<0.05),d组除了CD86,其他检测指标较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中只有MHCⅡ较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0 ng/mL紫杉醇处理的细胞在效靶比5∶1和10∶1的情况下,杀伤效果明显高于未经紫杉醇处理的细胞.其中紫杉醇处理组的细胞在效靶比为10∶1的情况下,杀伤活性已经到达(91.37±5.24)%.体内实验:B、C、D、E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33.0、34.0、31.8、41.8 d,明显高于对照A组(23.8 d)(P< 0.05).E组平均存活时间大于41.8 d,明显高于B、C、D组(P< 0.01),其中E组中,45 d仍有3只存活,D组在前25 d体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25 d后瘤体增长速度增加,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中浓度的紫杉醇可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并提高其抗原呈递能力.高浓度紫杉醇可杀死树突状细胞,抑制其免疫活性.中浓度紫杉醇能促进树突状细胞分泌白介素12.紫杉醇、DC、CIK联合应用可提高荷瘤裸鼠生存时间.

  • 人树突状细胞与肺癌细胞 A-549融合疫苗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王佳烈;马国强

    目的:探讨人树突状细胞(DC)与人肺癌细胞 A-549融合所得疫苗在制备过程中的生物学特性,总结高效制备融合疫苗的方法。方法应用 GM-CSF 和 IL-4优化的方法制备肺癌患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以获得 DC,寻找 DC 制备率高时间段;同时应用 PKH672GL(绿色荧光)和 PKH262GL(红荧光)分别标记 DC 和肺癌细胞 A-549细胞,筛查佳的融合比例。结果应用 GM-CSF 和 IL-4优化法进行 DC 制备第7天所得百分率为(66.26±5.13)%,高于其他时间( P <0.05);通过对比不同融合比例 DC 与人肺癌细胞 A-549,显示1∶1时所取得的融合百分率为(35.15±2.16)%,高于其他比例( P <0.05)。结论在 DC 制备过程中制备第7天所得 DC 百分率高,应选取此时作为提取 DC 的佳时间;同时 DC 与人肺癌细胞 A-549以1∶1比例相融合所得疫苗百分率高。

  • 抗原致敏的人树突状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护理

    作者:郑亚萍;郑海燕

    近年来,随着树突状细胞疫苗在动物肿瘤模型治疗上的成功,其临床应用及研究逐渐展开[1],尤其是在肿瘤特异性抗原较为明确的如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等肿瘤中已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2,3]."抗原致敏的人树突状细胞(antigen-pulsed human dendritic cells,APDe)"是一种针对晚期大肠癌患者的肿瘤治疗性疫苗,该治疗性疫苗的基本过程是在体外用自体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以抑制和清除肿瘤,并可以显著诱导患者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提高转移性大肠癌治疗的有效率,并具备患者耐受性好的特点.由于其治疗过程的复杂与独特性,其临床护理和观察有许多独特之处.2006年3月-2007年10月,我科对11例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了APDc的静脉回输,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丙型慢性肝炎时的树突状细胞功能

    作者:考藤達哉;渡辺卓爾

    一、什么是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机体内强有力的抗原递呈细胞,是唯一能够刺激天然T细胞的细胞.人树突状细胞依系统分类为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C: 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C: PDC).由骨髓中CD34阳性干细胞诱导为MDC和PDC的前体细胞,并在GM-CSF、TNFα及FLT3配体等细胞因子与造血因子作用下分化为DC.

  • 人树突状细胞分离与鉴定新研究进展

    作者:王茂鹏;杜寿文;李昌;金宁一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DC的发现者Steinman对它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Beutler深入探讨了DC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2011年他们以此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充分表明DC在免疫学领域的重大意义.DC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哨兵(sentinel)"作用,即具有强大的捕获抗原能力,能够监控机体状态,及时捕捉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或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MAMP),加工处理后提呈给其他细胞;"连接(linker)"作用,即能够将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联系起来,建立机体统一的免疫屏障;"组织(orchestrator)"作用,即能够调节机体对某种抗原的反应有无和反应强度.

  • HCoV-OC43逃避人树突状细胞免疫清除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权;庹玖玲;黄旭斌;罗洪娇;周凯;张甜;曹开源;徐霖

    目的:了解人冠状病毒OC43(Human coronavirus OC43,HCoV-OC43)逃避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免疫监视作用的初步机制.方法:利用HCoV-OC43阳性病人的标本感染BSC-1细胞分离OC43病毒,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进行鉴定;利用人细胞因子GM-CSF和IL-4联合体外诱导DC分化,于诱导7 d后用HCoV-OC43病毒感染DC.采用透射电镜观察DC感染后的形态,Real-time PCR检测DC功能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DC比例及其功能相关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HCoV-OC43体外感染DC的体系.HCoV-OC43能感染DC并刺激其产生免疫应答,但培养上清中不能检测到病毒核酸;HCoV-OC43感染会导致DC细胞表达IFN-α、IFN-β、CCL3和CCL5的量显著下调,但其共刺激分子HLA-DR、CD1c和CD86的表达不受抑制. 结论:HCoV-OC43可感染人DC细胞并刺激其产生免疫应答,但不能产生活的子代病毒;HCoV-OC43可通过抑制宿主DC细胞IFN-α等相关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来实现免疫逃逸.

  • 人树突状细胞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作者:戴俊;张学光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是一种专职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亦是目前已知功能强的APC,在自体、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中起着重要的刺激淋巴细胞活化的作用.未成熟DC具有摄取和加工递呈抗原的能力,而刺激初始型T细胞活化的能力却很弱.在炎症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下,DC能从非淋巴组织,进入次级淋巴组织并逐渐成熟,同时上调表达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和共刺激分子如CD40、CD80、CD86等,从而能有效地将抗原递呈给初始型T细胞并使之活化,发挥其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DC表面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及其生物学意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1].

  • IL-1 0对体外培养的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作者:熊文;万军梅;孙业红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L-10并非一种简单的下调因子,它与自身免疫性及过敏性疾病等密切相关,本文作者通过分析II-10对树突状细胞(DC)体外培养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自身免疫类相关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IL-10(R&D公司);Ficoll-Hypaque细胞分层液(上海第二试剂厂);CD1.-FITC,CD80-FITC,CD86-FITC,CD83-FITC,CD1。等抗体(Immunotech);CDi4-PE,HLA-DR-FITC(BD);GM-CSF(先灵保雅公司);IL-4(PharMingen);RPMI 1640(GIBCO);FCS(GIBCO);D-Hank′s液(自配);羊抗鼠IgG-FITC(天津血液病研究所)。

  • 人树突状细胞cDNA质粒文库的构建及其大规模随机测序体系的建立

    作者:

  • 磁转染MUC1/Y基因入树突状细胞抗膀胱肿瘤的免疫效应研究

    作者:孙璇;周四维;庄乾元;管维;叶章群

    目的:研究体外磁转染人MUC1/Y基因至人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以及在体外诱导特异性抗MUC1/Y膀胱癌的免疫效应.方法:以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DMN)作为载体,在多聚赖氨酸(PLL)的辅助下,通过静电作用结合MUC1/Y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MUC1/Y,在铜-硼-锡磁块的固定磁场作用下转染至人DC中,荧光显微镜下以及流式细胞仪观察其转染效率;再将这种转基因DC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观察其致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MUC1/Y特异性抗膀胱癌(膀胱肿瘤BIU87细胞系)的杀伤活性,即分别用LDH释放法检测CTL杀伤活性和透射电镜观察CTL诱导靶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测定基因修饰后的DC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pEGFP-C1/MUC1/Y转染效率为15%左右,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与自体T细胞混合培养后能诱导出显著的MUC1/Y特异性的CTL,对BIU87细胞的杀伤实验表明T-DC-MUC1的杀伤活性约为52%,显著高于对照组T-DC诱导的CTL;在透射电镜下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部分BIU87膀胱肿瘤细胞出现了细胞核核仁消失,染色质浓集于核膜周围等早期凋亡表现;基因修饰后的DC能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高水平的IFN-γ,与未转染的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DMN)在固定磁场的作用下成功将MUC1/Y基因转入DC,并可有效诱导出特异性的抗MUC1/Y膀胱癌的免疫效应.

  • 人树突状细胞SOCS1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涂微;阮健;罗荣城;吕成伟

    目的 构建大树突状细胞(hDCs)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因子1(SOCS1)基因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方法 根据人树突状细胞SOCS1基因(NM-0037),筛选出一个靶序列,设计并合成包含正反义靶序列的互补单链寡核苷酸,与经BamH和Xho酶切后的慢病毒载体质粒pRNA-Lenti-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含U6启动子和EGFP)连接产生pRNA-Lenti-SOCS1-EGFP慢病毒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混合物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收集病毒上清,采取系列稀释法测定慢病毒滴度.然后转染hDCs,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转染情况,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扰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SOCS1的表达情况.结果 将目的序列成功连接到载体上,并经测序分析证实载体构建成功.荧光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慢病毒重组质粒感染hDCs后,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siRNA组mRNA和SOCS1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构建的pRNA-Lenti-SOCS1-EGFP慢病毒载体可有效地抑制hDCs的SOCS1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DCs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效应奠定基础.

  • 人IL-6、TNF-α对登革病毒感染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作者:史毓杰;江振友;曾抗

    目的: 探讨IL-6和TNF-α对登革病毒感染人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 从人外周血中常规分离单核细胞,以GM-CSF和IL-4诱导成DC并进行形态学特征、细胞表型和淋巴细胞刺激能力的鉴定.用不同浓度的IL-6、TNF-α作用于Ⅱ型登革病毒 (DV2)感染的DCs,于感染后6、24、48、72、96 h收集上清,采用甲基纤维素微量病毒空斑法检测病毒的滴度,以MTT比色法测定IL-6和TNF-α对DV感染DC及正常DC数量的变化.结果: 中、低浓度的IL-6对DC中DV2的增殖均有增强作用;高、中浓度的TNF-α对DC中DV2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IL-6和TNF-α对DV感染DC及正常DC数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IL-6和TNF-α通过对DC的影响在DV2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

  • 黏蛋白1基因磁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抗膀胱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

    作者:孙璇;夏昕晖;廖育芬;张东方;王固新;罗刚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s 1,MUC1)基因磁转染体外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可行性,观察其诱导的特异性抗MUC1膀胱癌CTL的免疫效应.方法:以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DMN)作为载体,在多聚赖氨酸(PLL)的辅助下,通过静电作用结合MUC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MUC1,在钕-铁-硼稀土强磁块的磁场作用下转染DC,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并用RT-PCR法检测转基因DC中MUC1基因的表达;再将转染MUC1基因的DC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并分别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所致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对MUCI特异性抗膀胱癌(膀胱肿瘤BIU87细胞系)的杀伤活性,用透射电镜观察CTL诱导靶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测定MUC1基因修饰后的DC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pEGFP-C1-MUC1转染效率为10%左右,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RT-PCR法可检测到MUC1条带,转染MUC1基因的DC与自体T细胞混合培养后能诱导出MUC1特异性的CTL,对BIU87细胞的杀伤实验表明T-DC-MUC1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T-DC-pEGFP-C1和T-DC诱导的CTL(P均<0.05);在透射电镜下也可观察到部分BIU87膀胱肿瘤细胞出现了细胞核核仁消失,染色质浓集于核膜周围等早期凋亡表现;基因修饰后的DC能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高水平的IFN-γ,明显高于未转染的DC(P<0.05).结论: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在同定磁场的作用下成功将MUC1基因转入DC,并可有效诱导出特异性抗MUC1膀胱癌的细胞毒性T细胞.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