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非编码RNA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婷婷;任伟霞;高芳芳;叶磊;韩影;张旗;张育军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常反复发作,并可发生癌变.非编码RNA(ncRNA)如微RNA(microRNA)、长链ncRNA(lncRNA)、环状RNA(circRNA)等在机体生长、发育以及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ncRNA可通过促进炎症细胞浸润、削弱肠黏膜屏障功能、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引起UC发生,并参与其癌变.本文就 ncRNA在 UC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白细胞介素-8基因多态性与艰难梭菌感染之间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婷;王红玲;刘适;王爱平

    背景:艰难梭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感染率较高,而白细胞介素-8(IL-8)在艰难梭菌的炎症反应中起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IL-8-251位点A/T基因多态性与艰难梭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的173例IBD患者、76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以90名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粪便中艰难梭菌感染情况,Sanger测序法测定IL-8-251位点A/T基因多态性,并分析艰难梭菌感染与IL-8-251位点A/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共检出艰难梭菌阳性者31例(9.1%).艰难梭菌阳性患者IL-8-251位点AA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艰难梭菌阴性患者(χ2=96.6718,P<0.0001).结论:IL-8-251位点AA基因型可能是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可增加感染艰难梭菌的机会.

  • DNA甲基转移酶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震凯;杨晓倩;叶雅沁;韦志琴;顾燕;范青青;刘丹;汪芳裕

    背景:DNA甲基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DNA甲基化需要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修饰.目的:探讨DNMTs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80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DNMT1、DNMT3a、DNMT3b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4种胃癌细胞株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中DNMT1、DNMT3a、DNMT3b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DNMT1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68.8%对10.0%,P<0.01).胃癌组织中DNMT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DNMT3a和DNMT3b(68.8%对38.8%、40.0%,P<0.05),而癌旁组织中DNMT1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DNMT3a和DNMT3b(10.0%对60.0%、52.5%,P<0.05).DNMT1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而DNMT3a和DNMT3b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与正常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相比,胃癌细胞株中DNMT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DNMT3a和DNMT3b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DNMT1表达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DNMT1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有重要调节作用.

  • 獐牙菜苦苷对MGC803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

    作者:杨伟强;万伯顺;常庆

    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是抗癌药物研发的关键.目的:研究獐牙菜苦苷在体内外对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MGC803细胞予以不同浓度獐牙菜苦苷(0、30、60、90μg/Ml)培养48 h,以MTT法检测细胞活性,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Bax、Bcl-2含量.建立BALB/c裸鼠MGC803移植瘤模型,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獐牙菜苦苷(0、40、60、80 mg/kg),肿瘤体积长至1000 mm3时处死裸鼠,记录裸鼠开始和终的体质量,以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獐牙菜苦苷可有效抑制MGC803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Bax含量明显升高,Bcl-2含量明显降低(P<0.05).在MGC803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中,不同浓度獐牙菜苦苷组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Ki-67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獐牙菜苦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胃癌的植物单体.

  • TB-IGRA阳性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徐梅琳;孙晓敏;刘占举;钟颖;张秋琴

    背景:克罗恩病(CD)和肠结核在疾病表现上有一定相似性,但治疗方法完全不同.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探讨结核干扰素-γ释放试验(TB-IGRA)阳性在CD与肠结核鉴别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2018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56例拟诊CD、TB-IGRA阳性且终明确诊断为CD(23例)或肠结核(33例)的患者,分析TB-IGRA对诊断、治疗的影响.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TB-IGRA诊断结核感染的cut-off值为100 pg/mL,相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74%.TB-IGRA≥100 pg/mL的患者中4例为CD,29例为肠结核,而TB-IGRA<100 pg/mL的患者中,19例为CD,4例为肠结核(P<0.05).TB-IGRA≥100 pg/mL和<100 pg/mL的CD患者中,有结核病史者分别占75.0%(3/4)和5.3%(1/19)(P<0.05).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TB-IGRA≥100 pg/mL患者中的有效率显著高于TB-IGRA<100 pg/mL者(96.2%对22.2%,P<0.05).结论:在CD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中,100 pg/mL或可成为TB-IGRA的阳性界值.TB-IGRA≥100 pg/mL对肠结核的诊断意义较大,建议首选诊断性抗结核治疗;TB-IGRA<100 pg/mL时则应综合分析、判断.既往结核感染史可能导致TB-IGRA假阳性结果.

  •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崇霞;赵小军;翁鹏娟;高爱华

    背景:幽门螺杆菌(Hp)为世界上流行较为广泛的慢性致病菌之一,根除治疗后极易复发.目的:探讨Hp感染者接受根除治疗后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解放军空军第九八六医院行14 C-尿素呼气试验确诊为Hp感染的803例患者.所有患者成功根除Hp后随访3年,记录随访期内Hp再感染情况.以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721例患者完成随访,Hp再感染率为8.7%.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消化性溃疡、牙周炎以及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为Hp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发酵乳制品、水果、蔬菜摄入为预防Hp再感染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根除Hp后仍具有再感染的风险,临床治疗时应积极控制其危险因素,从而降低Hp的再感染风险.

  • 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联合胃蛋白酶原检测与OLGA/OLGIM胃炎评价标准在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霄腾;吕宾;冀子中

    背景:血清胃蛋白酶原(PGs)作为评估胃黏膜萎缩的指标,可反映胃黏膜功能和形态学状态.OLGA/OLGIM是一种结合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程度和范围的胃炎分类方法,已逐步被接受并应用于胃癌筛查.目的:分析血清幽门螺杆菌(Hp)抗体联合PGs检测(ABC法)与组织学OLGA/OLGIM胃炎评价标准的相关性,评价PGs检测在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因上消化道症状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331例,分别采用血清学ABC法和组织学OLGA/OLGIM胃炎评价标准进行分组,比较不同OLGA/OLGIM组间Hp感染率、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PGR)的差异,分析OLGA/OLGIM胃炎评价标准与ABC法的相关性.结果:OLGA/OLGIM分组中,stage-0组Hp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四组,stage-Ⅳ组则明显高于其他四组(P<0.05),PGR随分组等级升高逐渐降低(P<0.05);OLGA分组中,PGⅠ亦随分组等级的升高呈降低趋势(P<0.05).Gamma系数分析显示OLGA/OLGIM胃炎评价标准与ABC法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G=0.589,P<0.05;G=0.440,P<0.05).结论:血清学ABC法与组织学OLGA/OLGIM胃炎评价标准在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方面存在密切联系.血清PGs检测在我国可用于胃癌前病变筛查,为后续是否需作胃镜精查提供依据.

  • 益生菌联合水溶性膳食纤维在中老年慢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张敏;王斌;周春芳;黄小明

    背景:慢性便秘(CC)是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常见的问题之一,益生菌、膳食纤维均是CC的重要治疗方式.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水溶性膳食纤维对中老年CC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80例中老年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益生菌组、膳食纤维组和益生菌联合膳食纤维组.对照组给予一般健康教育,其余3个组别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水溶性膳食纤维颗粒、益生菌颗粒+水溶性膳食纤维颗粒,治疗2周后观察排便次数、粪便菌群多样性变化,并行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和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PAC-QOL).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益生菌组、膳食纤维组和联合组排便次数、粪便菌群多样性、PAC-SYM评分、PAC-QOL评分、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个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和水溶性膳食纤维能增加C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有效缓解便秘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的人体成分生物电阻抗分析比较研究

    作者:乔宇琪;周密;沈骏;冉志华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累及消化道,患者营养不良患病率高.生物电阻抗分析(BIA)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营养评估.目的:以BIA结合血清学指标分析住院IBD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住院治疗且进行BIA的IBD患者,共19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克罗恩病(CD)129例,溃疡性结肠炎(UC)69例.对CD与UC患者的血清学指标、BIA参数及其相关指数进行比较.结果:CD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体质量和体脂量显著低于UC患者(P<0.05),低体质量者占比显著高于UC患者(P<0.05).男性CD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体脂百分比、体质指数(BMI)、无脂体质量指数(FFMI)、体细胞质量指数(BCMI)、骨骼肌质量指数(SMMI)显著低于男性UC患者(P<0.05),女性CD与UC患者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活动期与缓解期CD患者BMI、BCMI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BD住院患者中,男性CD患者营养状况差于男性UC患者;除血清维生素B12外,女性CD与UC患者营养状况无明显差异.BIA指数能有效评估营养状况,可作为BMI的补充.

  • 内镜下瘤体内注射重组人5型腺病毒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然;李伟娜;吕舒;崔艳欣;管鑫;姜相君

    背景:重组人5型腺病毒是一种溶瘤性腺病毒,可选择性地在恶性肿瘤细胞内大量复制,裂解肿瘤细胞,从而造成肿瘤组织溶解坏死.目的:评价内镜下瘤体内注射重组人5型腺病毒治疗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晚期食管癌患者87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单纯重组人5型腺病毒组(A组)、放化疗组(B组)和重组人5型腺病毒联合放化疗组(C组),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治疗有效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中位总生存期、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而A组与B组上述指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瘤体注射重组人5型腺病毒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效果显著,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是治疗晚期食管肿瘤的一个新途径.

  • 白细胞介素-23 p19RNA干扰对结肠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作者:任渝棠;姜泊;林欣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不良临床结局,目前其生物治疗的靶点主要为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3(IL-23)是近期被关注的重要促炎细胞因子,临床试验显示针对IL-23亚基的单抗类药物可能使IBD患者获益.目的:应用结肠炎小鼠模型,尝试采用RNA干扰抑制IL-23表达,验证其治疗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模型动物分别经尾静脉注射IL-23 p19 shRNA慢病毒和对照shRNA慢病毒,同时设立不予干预的模型对照组.2周后行疾病活动指数和结肠组织炎症活动度评分,采集血清和结肠组织检测IL-23、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并检测结肠组织Th17细胞数量.结果:IL-23 p19 RNA干扰治疗能显著降低结肠炎临床和组织学活动度(P<0.05),有效抑制IL-23表达(P<0.05),减少结肠组织中的Th17细胞数量(P<0.05),进而降低血清和结肠组织IL-17、TNF-α表达水平(P<0.05).结论:以RNA干扰抑制IL-23表达对结肠炎小鼠模型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在于抑制Th17细胞及其效应细胞因子IL-17表达.

胃肠病学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