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镜下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疗效观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全世界新增加的30万食管癌病人中,约有一半发生在中国,且多为鳞癌[1].早期食管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食管黏膜下层以内,未累及肌层,无淋巴结转移,包括原位癌、黏膜内癌、黏膜下癌等[2].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微创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技术逐渐成熟[3].近20年来,内镜下黏膜剥切术(EMR)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其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效果相当.食管癌发病率在本地区位于第2位,仅次于胃癌,大多数病人发现时已为晚期,预后极差.我科2011年2月-2012年5月采用EMR方法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22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内镜下黏膜剥切术治疗小儿息肉59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息肉的临床内镜表现和内镜下黏剥切术(EMR)治疗小儿息肉的疗效.方法 分析2014-2017年接受EMR治疗的小儿息肉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内镜治疗过程、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共59例患儿纳入研究,男24例,女35例,年龄1~14 (4.2±2.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带血,共57例.56例患儿完成全结肠检查,其中升结肠2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8例,乙状结肠30例,直肠17例.患儿息肉直径1.0~4.0 cm,平均(2.04±0.96)cm.所有患儿均接受EMR,1例术后3天并发出血,予内镜下电凝止血成功.无一例出现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术后病理结果:幼年性息肉54例,管状腺瘤2例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炎性息肉3例.结论 幼年性息肉是患儿血便的主要原因.对便血患儿麻醉下全结肠镜检查是必要的,以免漏诊.EMR技术切除小儿广基息肉是安全有效的.
-
内镜下黏膜剥切术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切术(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治疗消化道多发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患有消化道多发息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检查患者息肉,并将其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0例,息肉118枚)和对照组(40例,息肉112枚),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 EMR 联合 APC 治疗消化道多发息肉,而对照组给予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的一次性切除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随访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一次性切除108枚(91.53%),而对照组则一次性切除92枚(82.1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0%,而对照组则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了随访,其中对照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镜下 EMR 联合 APC 用于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耗时少、安全性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