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间苯三酚注射液治疗RC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进行探讨

    作者:李志铭

    目的:探析间苯三酚注射液治疗肾绞痛(RC)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间前来就诊的60例RC患者,将行间苯三酚治疗30例视为观察组,择取同期行山莨菪碱治疗30例与之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0%)、不良反应发生率(10.0%)较参照组(80.0%)、(80.0%)显著优,P<0.05.结论:对RC给予间苯三酚治疗具有可行性,可获得颇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 补髓生血颗粒对溶血性贫血小鼠骨髓及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作者:孙嫚丽;孙劲晖;王磊;王巍;孙伟正

    目的:观察补髓生血颗粒对溶血性贫血小鼠骨髓及外周血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皮下注射盐酸苯肼的方法造成实验用小白鼠溶血性贫血动物模型,分别经口给予补髓生血颗粒(实验组)及再障生血片(对照组)等,观察两组动物的骨髓有核细胞数(BMC)、网织红细胞(R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结果:补髓生血颗粒能够增加溶血性贫血小鼠的RBC、Hb、WBC及PLT,并能降低BMC、RC.结论:本药对小鼠溶血性贫血的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 末端回肠造瘘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应用体会

    作者:郑照正;张贵阳;许小梅

    目的 研究末端回肠保护性造瘘术在超低位直肠癌(rectal cancer,RC)保肛手术中的价值. 方法 对湖州市中心医院2008年5月至2012年1月30例超低位RC患者于保肛手术中行临时性末端回肠保护性造瘘术,观察吻合口瘘发生情况. 结果 全部30例均保肛成功,发生吻合口瘘1例. 结论 末端回肠保护性造瘘可明显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

  • 间苯三酚注射液治疗肾绞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作者:王伟炳;朱华军

    [目的]评价间苯三酚注射液治疗肾绞痛(renal colic,R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5例R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间苯三酚(80mg)、山莨菪碱针(10mg)静脉滴注(ivgtt),观察用药30min后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30%和82.00%,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33%和84.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间苯三酚治疗PC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 双吻合器技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显效性分析(附108例报告)

    作者:童国俊;张贵阳;刘剑;郑照正;陈燕

    [目的]研究超低位直肠癌(rectal cancer,RC)使用双吻合器技术(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DST)在低位保肛手术(sphinctersparing operation,SSO)中的价值.[方法]对本院外科108例2005年1月到2010年1月保肛的RC手术患者按双吻合器吻合法(DST组)及其他吻合法(对照组)分为两组,分别对肿瘤距肛缘的距离、术后吻合口瘘例数、吻合口狭窄的例数、术后1月内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吻合口复发率7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DST病例的排便功能进行分析.[结果]低位及超低位RC病例运用DST明显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例数DST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内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DST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费用、吻合口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DST组术后1年内排便功能基本恢复.[结论]在严格掌握低位SSO适应症的前提下,使用DST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RC 超低位 SSO DST
  • 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参中8种主要皂苷成分的分析研究

    作者:肖新月;尹继飞;张南平;林瑞超

    目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参中主要皂苷类成分的差异,探讨评价园参、移山参和山参药用质量的理化指标.方法:收集并鉴定了不同生长年限(2~25年)和不同药用部位(主根、须根和芦头)的园参、移山参和山参样品共42份,应用等度和梯度淋洗2种RP-HPLC法对所有样品中的人参皂苷Rg1,Re,Rb1,Rf,Rc,Rh1,Rb2,Rd 8种成分进行鉴别或含量测定.色谱条件1:Supelco ODS-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溶液(99:400,pH 2.6);流速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03 nm.色谱条件2:HIQ Sil-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0.2%磷酸溶液(pH 1.9):梯度淋洗程序:A-B(18:82)-0~65 min→A-B(46:54)-65~95 min→A-B(87:13)95~115min→A-B(18:82),115~120 min A-B保持不变;流速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03 nm.结果:得到人参不同生长年限或不同药用部位的样品中主要皂苷(包括Rg1,Re,Rb1,Rf,Rh1,Rc,Rb2,Rd)的液相色谱图,同时测定了Rg1,Re,Rb1,Rf,Rc,Rh1的含量.结论:园参、移山参和山参主根中均含有8种皂苷类成分.随生长年限增长,园参主根中Rg1,Re,Rb1,Rf,Rc,Rh1含量变化不甚明显;移山参和山参主根中Rg1,Re,Pb1,Rf,Rc,Rh1含量变动较为明显.人参不同药用部位8种人参皂苷的含量有差别,尤其是Re、Rb1的含量在须根和芦头中较高.单支人参中,8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高低及比例关系与其参须、芦头和主根在整支参中所占比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