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变迁及其与洪水关系的研究
目的分析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变化趋势以及洪水与江洲滩淤积和新生洲滩形成的关系.方法对安徽省江洲滩现状以及陈桥洲南滩和共和洲2个新生洲滩的形成进行了调查,详细参阅有关水沙关系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江洲滩变迁及其与洪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长江安徽段河道滩地呈涨大于崩的趋势,近年来洲滩每年以266.4万m2速度递增.而且新生洲滩陆续露出水面,钉螺孳生地不断扩大.大部分年份的水沙变化过程基本一致,沙量随水量增减而相应变化,即丰水丰沙,中水中沙,枯水少沙.结论安徽段江洲滩将以淤高延伸扩大为主,每年的洪水对江洲滩淤积、新生滩地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洪水不仅会加速江、洲滩淤积和新生滩地的形成,而且有利于钉螺扩散和蔓延、严重影响了血吸虫病的防治进程.
-
铜陵县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分析及对策
安徽省铜陵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沿线长55.5 km.至2000年底,沿江有8乡镇49村流行血吸虫病,人口12.7万,耕牛4 107头,全县有螺面积3117.08万m2,其中江洲滩2 389.21万m2,占76.7%.现对1996~2000年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加下.
-
铜陵县江滩地区耕牛血吸虫病调查分析
铜陵县有4个江心洲,至2000年底沿江有8个乡镇49个村流行血吸虫病,耕牛4 109头(主要是水牛),江洲滩钉螺面积2 389.21hm2,占全县总有螺面积76.65%,当地农民牵牛上滩散养,致使耕牛成为江滩型地区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
-
大冶市四顾船闸航道钉螺扩散情况调查
当前,钉螺扩散是我国湖区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中严重的问题之一.1995年初,四顾闸改建为通航闸,鉴于四顾闸外长江洲滩上有大面积的钉螺分布,船闸过船时,很可能导致闸外的钉螺随水流或随船扩散至闸内原已消灭钉螺的大冶湖及周围12个乡(镇),并再次对湖区周围构成威胁.为此,对改建船闸工程钉螺扩散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
南京市建邺区双闸街道2004~2013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南京市建邺区双闸街道位于南京市主城区西部,血防区街道户籍人口约1.48万,沿江江滩长1.8km,秦淮新河入江口向上还有1.5 km河滩。有螺滩块为意杨江滩(新闸江滩)、秦淮新河河滩,其中秦淮新河为通江河道河滩。沿江洲滩和通江河道环境呈“冬陆夏水”,每年汛期极易受到钉螺扩散的影响[1,2],具有适合钉螺孳生和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生态条件,是建邺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重点地区之一。为掌握双闸血吸虫病的疫情状态,收集分析2004~2013年该街道的血吸虫监测资料,评价防治效果,为今后的血防工作提供依据。
-
2011年安徽无为县螺情状况调查报告
按照安徽省血防项目实施方案,我们分别在2010年秋和2011年春集中开展了全县江洲滩和内陆环境的螺情现状调查.本次调查系统掌握了全县螺情的消长和感染性螺点分布状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耕牛多次粪检结果比较及其感染度计算方法探讨
在江洲滩地区,耕牛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汪天平等[1]报道,1992~1995年调查安徽省5个江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共发现牛、猪、兔、羊、鼠和狗6种动物传染源,其中牛感染率高为43.08%,滩地污染指数牛占99.83%.2005年6~7月,我们对属洲滩流行区的安徽铜陵县光辉村26头耕牛进行多次粪检,对计算感染度的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
和县沿江地区特大洪水后血吸虫病疫情调查
1998年,和县遭遇特大洪水,高水位12.29m(吴淞水位),淹没垸外江洲滩地时间90天.由于洪水持续时间长,水位高,参加抗洪抢险群众及在垸外接触疫水的频次、人数均超过历史记录.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防止洪水后血吸虫病暴发流行,我站于1999年组织人员对江洲滩地区重疫情村的螺病情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和县1998年洪水后江洲滩地区螺情扩散的调查报告
长江江洲滩是和县钉螺分布的主要地区,历史钉螺面积占全县钉螺面积的80%,1998年洪水前钉螺面积已占全县实有钉螺面积的99.62%.该地区常受外环境影响,消灭钉螺难度大,易反复.1998年特大洪水后江洲滩地区螺情发生变化,1999年春我们对全县沿江江洲滩地开展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春季提前水淹对长江洲滩钉螺存活影响的观察
钉螺的生存需适量的水份,然而,水淹时超过8个月,则可危及钉螺生存,达到灭螺的目的[1].有报道认为不同季节水淹对钉螺卵胎发育、钉螺增殖和生存均有一定的影响[2-4].据预测分析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1-4月份水位将提高,这将意味着部分有螺滩地被提前水淹,提前水淹对长江安徽段江洲滩钉螺存活有何影响,值得观察.为此进行了现场和模拟实验观察,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