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指展肌重建拇对掌功能的解剖观察及临床应用

    作者:初涛;陈青;郝清海;魏昌海;赵杰

    背景:大鱼际肌萎缩瘫痪或缺失将严重影响拇指的对掌功能,在临床上应用小指展肌重建拇对掌功能能够取得良好疗效.目的:探讨小指展肌的解剖学结构特点及由于正中神经损伤引起的大鱼际肌萎缩瘫痪或由于创伤性大鱼际肌缺失引起的拇指对掌功能障碍的重建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应用解剖与临床实验观察,2005-10/2007-10于潍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完成.材料:新鲜上肢尸体标本5具,防腐上肢尸体标本10具:大鱼际肌缺失引起的拇对掌功能障碍进行小指展肌移位的患者16例.方法:对10具防腐固定,5具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手标本进行小指展肌结构及毗邻的解剖测量,其中2例标本模拟重建修复,对16例创伤性大鱼际肌缺损患者进行小指展肌重建拇对掌功能.主要观察指标:观察5具新鲜手标本小指展肌的形态,测量其长度、肌宽、肌厚,观察肌动脉的来源、走行,测量可游离血管神经蒂的长度及外径,观察16例患者重建修复后移植区的外形,测量拇指主动由内收位上垂直对掌角度.结果:解剖学显示小指展肌有其独立的血管神经束,支配小指展肌的血管蒂为尺动脉的掌深支,蒂长(1.10±0.50)cm.支配小指展肌的神经为尺神经深支的小指展肌支,蒂长(1.16±0.35)cm,血管神经蒂于肌近端入肌.临床设计将小指展肌远端止点切断,转位缝合于拇指近节指骨基底部桡侧缘.恢复拇指外展对掌功能,16例肌皮瓣全部成活.患者随访3~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大鱼际处饱满,拇指对掌功能良好,均能触及第4掌骨头掌面,垂直对掌角度均大于60.,完成与第2~5指对指功能及手的持、捏、握、抓及大部分拇指对掌功能.结论:临床应用小指展肌重建拇指对掌术式操作简单,功能疗效满意;经转移后不需重建滑车,同时又能保持大鱼际肌处外形饱满:小指展肌作为一血管神经功能区,为理想的肌皮瓣转移供区.

  • 小指展肌重建拇对掌功能应用研究

    作者:郑正才;梁海;符桃;刘瑞祥;陈琪;刘岸雄

    目的:观察小指展肌重建拇对掌功能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适应证及手术程序。方法以40例拇对掌功能丧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小指展肌(20例)、环指指浅屈肌腱(20例)为动力腱,开展拇对掌功能重建,统计手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小指展肌组预后优良率为90.0%,环指指浅屈肌腱组预后优良率为80.0%,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小指展肌组拇指旋前、屈伸角度更大,环指指浅屈肌腱组拇指外展、桡偏角较大,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以小指展肌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式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对保障拇指的旋前、屈伸功能效果极好,可以作为部分拇对掌功能丧失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

  • 小指展肌肌皮瓣修复拇外伤致大鱼际缺损12例疗效分析

    作者:倪旻;徐毅;陈志跃;蒋森

    目的 研究小指展肌肌皮瓣修复大鱼际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采用小指展肌肌皮瓣修复大鱼际处皮肤肌肉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皮瓣一期成活,切口甲级愈合.所有12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平均1.5年.肌力稳定,大鱼际外观饱满,1例轻度萎缩,1例供区皮肤感觉下降,1例受区皮肤感觉不良.结论 临床应用小指展肌肌皮瓣重建拇指对掌术式操作简单,功能疗效满意,不需重建滑车,大鱼际肌处外形饱满,为理想的肌皮瓣转移术式.

  • 小指展肌移位并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切开改善再造拇指功能

    作者:王加利;丁小珩;赵春霞;陈仲华

    目的 探讨应用小指展肌移位并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切开改善再造拇指的外形与功能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7年8月至2012年5月,对12例拇指Ⅳ°、Ⅴ°缺损患者,采用携带跖趾关节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术中采用小指展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并通过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切开,应用小指展肌、趾短伸肌调节跖趾关节张力,改善再造拇指外形与功能. 结果 12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再造拇指外形及功能明显改善,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9例,良3例. 结论 应用小指展肌移位能重建再造拇指的对掌功能,并结合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切开,调节关节张力,能改善再造拇指外形,手术疗效满意.

  • 用三重刺激技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作者:苏红军;谢炳玓

    目的:评估三重刺激技术(TS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观察及预后的预测作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TST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并定期对其运动功能通过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量表评估,计算TST测试值(TSTtest)和TST对照反应(TSTcontrol)的波幅比率和面积比率,并分析其与运动功能的关系,评估TST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①急性脑梗死患者健侧TST波幅比率为95.0%±3.0%,面积比率为96.0%±2.0%,患侧TST波幅比率为66.5%±16.9%,面积比率为66.6%±17.0%,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患者住院当天及住院30天时通过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分值分别为40.8±11.2分和72.0±15.6分,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分值明显提高(P<0.01).③对TSTtest和TSTcontrol波幅比率和面积比率与通过简化的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r=0.982和r=0.996,两变量呈正相关.结论:定量检测皮质脊髓束在急性脑梗死期传导缺损方面是可能的.因此TST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功能状况的评价和随访研究可提供一个准确而客观的量化指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