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一例并文献分析

    作者:李倩楠;戴光荣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作为临床上少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1937年KAIJSER首次提出.其发病年龄不受限,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选取2015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EG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EG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期为治疗EG患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 外周血阴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内镜及病理18例分析

    作者:崔轶;胡艳艳

    目的:探讨外周血阴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收治腹痛患者18例,通过临床症状、胃镜活检及病理明确诊断。结果:在18例患者中,2例(11.1%)合并肠梗阻,8例(44.4%)有恶心、呕吐症状,16例(88.8%)黏膜层型,2例(11.1%)肌层型。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片状糜烂、浅溃疡,病理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8例患者均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外周血阴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更容易误诊、漏诊,当遇到不明原因反复发作腹痛时,排除其他因素,要考虑此病,需要行胃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7例诊断及临床分析

    作者:朱云波;夏小梅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实验室的诊断方法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7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E)的实验室血常规、骨髓穿刺的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不明原因的腹部疼痛,其它症状体征及胃肠镜检查无特异性,外周血及骨髓结果均示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结论 外周血及骨髓涂片检查是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E)的重要方法,不明原因的腹痛伴外周血及骨髓涂片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考虑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及胃肠镜、病理活检等可以与其它急慢性胃肠炎作出鉴别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 第453例——腹泻、消瘦、糖尿病

    作者:汪劭婷;钟定荣;孙晓红

    慢性腹泻为消化科患者的常见主诉,按其发病机制可有多种类型,而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为其少见病因.患者50岁男性,因腹泻2年余,加重10个月余入院.患者禁食后腹泻减轻,辅助检查示贫血、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脂肪吸收不良和D-木糖吸收试验异常,胃排空延迟.患者终通过胃肠镜黏膜病理诊断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能促进了腹泻的发生.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病情缓解.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

    作者:邵振鸿;冀琳琳;金慧艳

    1 病例报告患者男,18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腹部绞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鲜血及咖啡样物,上述症状可自行缓解.1年前曾在外院诊断为十二指肠球炎.血常规检查提示WBC计数升高,高达28.8×109/L,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入院查体:腹软,上腹部轻压痛,肝脾、肠鸣音肋下未扪及.血常规:WBC计数22.2×109/L,嗜酸性粒细胞(E)0.38×109/L(2013年7月17日);WBC计数12.7×109/L,E0.94×109/L、百分比7.4%(7月29日);尿常规、粪常规、凝血功能、生化、血沉、ANA系列及自身抗体均未见异常;粪培养:无沙门菌、志贺菌生长.

  • 腹水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1例

    作者:余飞;郝建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并不少见,特点为胃部和肠道组织中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由于缺乏特异性,在临床上误诊率较高. 本院2017 年10 月3日收治1例腹水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病例,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

    作者:刘红利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EG)是一种以胃肠道壁嗜酸细胞浸润而引起消化道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具有临床多样性,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或特殊食物过敏史等,易误诊为胃肠道常见炎症性疾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等[1].笔者在临床上治疗该病患者1例,报道如下.

  •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腹水1例

    作者:史殿奎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诊断,极易误诊.现报道我院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腹水1例,供同行参考.

  •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并发结肠破裂1例报告

    作者:方艳伟;李新江;魏浩飞;吴卫中;张爱民;李永军;赵建辉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为临床罕见胃肠道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导致误诊、漏诊[1].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并发结肠破裂则更为罕见,笔者科室近年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病人男性,48岁,因“突发腹痛14h”于2014-04-23入院.病人伴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发热,体温高38.5℃.既往1个月前曾因“腹痛、便血”就诊于本院,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消化道出血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曾行经皮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并口服强的松等药物治疗.

  • 14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张颖

    目的 分析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肠镜及病理、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50%的患者发病有诱发因素,21%患者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所有患者症状中均有腹痛,其次为腹泻(36%).其主要特点为外周血、骨髓、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14例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随访15天至5年,有3例复发,但无恶变患者.结论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主要为青壮男性发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外周血、骨髓中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为本病主要特征,需与急腹症及其他可引起EC增多的疾病相鉴别.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肠梗阻1例

    作者:张剑;洪丽华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cell,EC)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诊断,极易误诊.现将我院先后经消化科、普外科诊治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肠梗阻1例报道如下.

  • 成人无确定性过敏原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方芳;张开光;吴正祥

    目的 探讨无确定过敏原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1例在安徽省立医院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并确诊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成人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检查、内镜及病理学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研究中8例病人血中白细胞升高,1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黏膜型(8例)为常见,且以腹痛、腹泻为首发或主要临床表现.内镜下多部位(6例)累及,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以十二指肠为明显,活检或腹水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确诊.单部位4块或以上组织或多部位活检可提高病理检测阳性率.激素或激素联合抗感染(7例)治疗、单纯抗感染(4例)治疗均可缓解症状,降低嗜酸性粒细胞,预后良好.结论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有提示作用,确诊仍有赖于组织或腹水病理学.感染可能是无过敏史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诱因或病因之一,单纯抗感染和抗感染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样有效,总体预后良好.

  •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

    作者:邓艳伟;白朝霞;李威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临床证实的EG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18例EG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伴腹胀11例,腹泻6例,恶心或呕吐5例.18例中CT有胃肠道异常表现者15例,食管壁肿胀增厚3例,胃壁增厚5例,小肠肠壁增厚7例,结肠或直肠肠壁增厚4例,其中伴胃肠道黏膜增粗5例.此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者4例,少量或中等量腹腔积液7例.18例中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16例.结论 EG的CT表现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壁的部位及深度有关,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 单兆伟辨治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验案2则

    作者:徐艺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亦称嗜酸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组织中有弥散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1].所有种族,所有年龄段均有发病,以男性发病为多[2].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某些特异食物或药物过敏、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 1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合并腹水患儿的护理

    作者:宇丽;汤玉霞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EG)是一种少见的疾病,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 EOS)在胃肠道局限或广泛浸润。常有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状。1937年 EG 由 Kaijser 首次报道,全世界有300余例病例报道[1]。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好发,儿童少见。儿童EG从症状出现到诊断时间为6个月~1年。儿童可因误诊及延误治疗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胃肠穿孔及不必要的手术等。 EG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约80%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高达15%~70%[1,2]。由于该疾病罕见,给临床上的诊断、治疗及护理增加难度,而小儿EG护理却鲜有报道[3]。本科2014年7月收治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腹水的患儿,符合EG的诊断标准[4],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后患儿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伴乳靡样腹水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毕婉蓉;施青;许树长

    1 病历摘要患者汪模海,男,25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5年,再发5 d收入院.患者5年来无明显诱因下间断出现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腹泻糊状或稀水便,曾抗感染治疗好转,但易反复发作.

  • 1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合并腹水患者的护理

    作者:薛四倩;陈兆峰

    总结1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合并腹水患者的护理经验.患者入院确诊前重视心理护理,缓解患者恐惧、焦虑,建立稳定的情绪;详细询问有无家族史及食物、药物过敏史,以正确指导其饮食;确诊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注意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该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痊愈出院.

  • 以幽门梗阻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Kodjo-Kunale Abassa;魏波;尉秀清;郭云蔚

    目的:提高对以幽门梗阻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 GE )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要点的认识。方法报道2例以幽门梗阻为主要表现的EGE,并以“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等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结合检索结果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结果病例1为27岁女性,因上腹痛、恶心、呕吐2周,呕血半小时入院,查血红蛋白63 g/L,嗜酸性粒细胞(EO)正常,胃镜检查发现贲门黏膜撕裂并出血(金属夹钳夹止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并狭窄,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复查胃镜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愈合欠佳,活检病理发现大量EO浸润,加激素治疗后复查胃镜病变愈合。病例2为24岁男性,因腹胀、腹痛、呕吐2年,再发伴发现腹部包块20余日入院。查白细胞7.83×109/L,EO 1.74×109/L。胃镜检查示贲门黏膜隆起灶,十二指肠球降交界部隆起肿物,外科剖腹探查+远端胃切除+毕Ⅱ式术,术后病理示大量EO浸润,予激素、护胃、抑酸等内科治疗后症状消失。PubMed数据库中共收集59例确诊梗阻型EGE,其中35例(59.3%)以幽门梗阻为主要表现,病变分别位于幽门、十二指肠球部或降段,其余24例(40.7%)为大肠和或小肠病变引起的下消化道梗阻(其中以回肠梗阻多见)。结论以幽门梗阻为表现的E GE极其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被临床医生误诊或漏诊。活检病理结果在该病的诊断中起较关键的作用。多了解该病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 酷似胃癌的嗜酸细胞性胃炎并幽门梗阻一例

    作者:徐琪;汤净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 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该文报道1例EG患者因反复上腹痛1月余,行上腹部增强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均可见胰头部肿块,MRCP提示此肿块为良性肿瘤的可能性大,两次胃镜检查,均怀疑胃恶性肿瘤,但活组织病理检查未发现肿瘤证据.由于患者梗阻症状加重,恶病质,考虑胃癌可能性大,行腹腔镜探查术,终依靠腹腔镜探查全胃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肌层型EG.确诊后予相应治疗,患者好转出院.该例提示以幽门梗阻为表现的EG极其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及内镜改变有时类似胃癌,容易被临床医生误诊或漏诊.内镜下多点多次活检,必要时超声内镜指导下进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取大块胃体组织活检,可以提高EG的检出率.

  • 腹水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一例

    作者:刘肖君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近期,我院在临床上发现1例腹水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病例,报道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38岁,因"反复腹泻伴脐周钝痛1个月"于2012年9月21日收入海南省人民医院.入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排便3~5次/d,为黄色稀烂便,伴有脐周钝痛,食欲差,无呕吐,无反酸、嗳气,无里急后重,无便血,无黏液脓血便.曾自行服用黄莲素、"胃药"等药物治疗,效果差.既往无特殊病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神志清,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