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髌旁外侧入路用于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

    作者:仵亚刚;张彦祥;王文亮

    目的 探讨改良髌旁外侧入路用于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人工全膝关节关节置换术的外翻膝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6例.对照组按照传统髌旁外侧入路治疗,试验组则采用改良髌旁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外翻角度、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外翻角度、股胫角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术前,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HSS评分(对照组疼痛除外)较术前明显提升,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髌旁外侧入路用于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效果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外翻膝症状,对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外翻膝手术治疗的良好入路.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

    作者:郭建斌;李坤;王亚康;马涛;宋伟;吴彦杰;刘瑞;张育民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是关节外科的治疗难点,在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难度远大于膝内翻畸形.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2012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膝外翻患者(外翻角大于>15°),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假体及手术入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年KSS评分、WOMAC评分、外翻角,采用EQ-5D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健康状况.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86膝),术后随访13~32个月,平均16个月.KSS临床评分由32.5分提高到92.4分,功能评分由34.5分提高到88.5分,WOMAC评分由60降到15,EQ-5D由0.42改善到0.86.术后X线提示胫骨与股骨解剖轴夹角(anatomic valgus angulation,AVA)2°~8°,平均为6°,膝关节外翻畸形均得以矫正.腓总神经损伤1例,在术后3个月恢复.伤口感染、皮肤坏死1例,经清创皮瓣覆盖、二期翻修治愈.无明显深静脉血栓事件、无髌骨脱位等情况发生.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严重外翻畸形效果满意,但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假体、手术入路及松解方法.

  • 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去除或保留腓肠豆的疗效比较

    作者:侯卫坤;刘林;许珂;杨治;许鹏

    目的:比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中去除或保留腓肠豆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期间,对西安市红会医院200例(200膝)膝骨关节炎(OA)Kellgren &Lawrence分级( K-L分级)Ⅳ级、术前X线片显示均有腓肠豆的患者进行TKA,随机分为腓肠豆去除组和腓肠豆保留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术后1 d、2 d、3 d、1周、1个月及3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 HSS)评分(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以及术后膝关节后外侧疼痛和腓总神经麻痹等指标。在膝外翻病例中,比较两组术中对膝外侧结构的松解程度。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进行检验统计。结果术后200例(200膝)OA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各时间点VAS评分及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OA患者TKA后膝关节后外侧疼痛(6例)及腓总神经麻痹(1例)均发生在腓肠豆保留组。膝外翻病例,腓肠豆保留组10例均需松解后外侧关节囊,而腓肠豆去除组13例中只有8例需松解后外侧关节囊,腓肠豆保留组需对后外侧关节囊的松解更广泛(χ2=4.91,P<0.05)。结论 OA患者在TKA中去除腓肠豆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减少术后膝关节后外侧并发症的发生,对膝外翻病例有助于术中软组织的平衡。

  • 人工膝关节置换辅以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32例

    作者:王百盛;张敬东;韩文锋;刘欣伟;王宁;刘海立;李如珍

    背景:与膝关节内翻畸形相比,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病例数较少,但其手术难度比膝关节内翻畸形大,手术技术要求高,其中截骨技术和软组织平衡技术难把握,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技术规范.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5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32例(35膝)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选择髌旁内侧入路,应用标准化截骨及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以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HSS膝关节评分评价置换后疗效.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6-44个月;②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62.1±15.8)°提升至末次随访时(108.7±25.9)°;股胫角由置换前(28.6±7.0)°降低至末次随访(6.7±2.2)°;HSS膝关节评分由置换前(26.8±7.6)分提升至末次随访时(86.9±18.5)分.患者置换前与末次随访时的HSS评分、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置换后3例(3膝)存在膝关节内侧不稳症状,2例(2膝)置换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症状,均已恢复;④结果提示,应用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短期疗效满意,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恢复患肢正常力线及功能.

  • 高度膝关节外翻畸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合并症的预防

    作者:刘雪峰;孙贵才;刘全;赵承斌;亓云龙;潘世奇;于方堤;张育成;陈立民;张大鹏;刘昊;张捍军;张涛

    目的 探讨预防高度膝关节外翻畸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出现合并症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 21例高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应用膝关节髌骨外侧手术入路Z形切开,假体安放旋转定位,以膝关节周围韧带平衡后下肢力线为基准.膝关节外翻的软组织平衡方法:膝关节屈曲位和伸直位外侧间隙均紧张,在屈曲膝关节90°状态位,松解股骨外髁上外侧副韧带、关节囊后外侧角、腘肌腱;伸直位网格状松解髂胫束上方.屈曲位良好而伸直位紧张,松解髂胫束、外侧副韧带、后关节囊;屈曲位紧张伸直位良好,松解腘肌腱、外侧副韧带、关节囊后外侧角.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9~28个月,2例迟发腓总神经麻痹,3个月后恢复.手术切口一期愈合.KSS评分术前为(43.3±4.1)分,术后12个月为(83.8±5.2)分,24个月为(87.4±4.5)分.结论 应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度外翻膝关节畸形,难于膝关节内翻,采用膝关节外侧手术入路和相应设计的手术方法,能够很好解决外翻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出现的合并症.

  • 髁限制性假体治疗严重外翻畸形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彭侃;姚建锋;许鹏;刘曙光

    目的 研究应用髁限制性假体治疗严重外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12例严重外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髁限制性假体,术后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手术时间80~120 min,平均(93±9.89) min,出血量200~600 mL,平均(379±45.74) mL.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发生手术并发症.12例均获随访,时间3~30个月.HSS膝关节评分:优8例,良3例,差1例,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结论 对于严重外翻畸形膝骨关节炎通过软组织平衡技术不能获得间隙平衡时,应用髁限制性假体能保证膝关节的稳定,延长假体的存留,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假体在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军;张育民;宋伟;马涛;王军伟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TKA术中应用旋转平台及固定平台治疗外翻膝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关节外科由同一医师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48例外翻膝患者(55膝).其中A组23例(28膝)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德国LINK PS),B组25例(27膝)使用旋转平台型假体(德国LINK CR).所有患者术前行KSS、HSS、WOMAC评分,测量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等指标.术后1、3、6、12月及每年门诊随访,门诊临床评估采用KSS、HSS、WOMAC评分,并测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影像学评估常规拍摄膝关节正、侧位片及双下肢全长片,测量假体位置、固定情况及下肢力线.数据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成功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膝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KSS、HSS、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在术后KSS、HSS、WOMAC评分以及胫骨角、膝关节活范围(ROM)改善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固定平台组(101.8±8.8)o与旋转平台组(108.4±7.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平台组没有发现垫片脱出,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脱位、腓总神经麻痹、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的发生,X线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骨溶解及松动发生.结论:在外翻膝的病人中,应用旋转平台(CR)和固定平台(PS)型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两者在外翻膝TKA中是安全可靠的.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在外翻膝TKA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应用旋转平台手术难度较大,手术中恢复下肢力线和屈伸间隙平衡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尽管如此,旋转平台假体为我们外翻膝TKA的假体使用提供了更多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