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显微镜下直接断端寻找法吻合下泪小管断裂50例

    作者:马文平;王启江;林茂昌

    目的:探讨断裂泪小管内侧断端的位置规律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提高急诊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成功率.方法:在显微镜下直接寻找断裂的下泪小管泪囊侧开口,以硬膜外导管作为支撑吻合泪小管断端.结果:50例下泪小管断裂中48例均成功吻合.结论:该方法是一种简便易行可靠的泪小管吻合方法.

  • 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顶压并冷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作者:霍鸣;靳昆;李娟;刘文

    目的:观察显微镜联合三面镜直视下,不借助导光纤维,施行巩膜外顶压并冷凝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并评估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6例全部应用了显微镜联合角膜前置镜或三面镜直视下巩膜外顶压及冷凝的手术方法,并记录了术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混浊和术后早期瞳孔区渗出、冷凝区反应等情况.先做巩膜外垫压和/或环扎带预置缝线,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巩膜和脉络膜引流视网膜下液,然后用冷凝头顶压巩膜直视下确定裂孔及变性区的部位,并冷凝.后完成巩膜外垫压和/或巩膜环扎术.在眼压低时,玻璃体内注入消毒空气.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早期瞳孔区渗出、冷凝区反应、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矫正视力在0.3以上的有14眼.术后瞳孔区和冷凝区视网膜均无过度炎性及冷凝反应.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顶压并冷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简单、方便、快捷的特点,疗效可靠.

  • 显微镜下小量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作者:徐武平;徐学东;朱建刚

    目的:分别观察显微镜下小量外路手术与传统外路手术治疗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53眼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临床资料,其中25例25眼采用显微镜下小量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研究组),28例28眼采用传统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对照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医生完成,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术后裂孔封闭情况、一次视网膜复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佳矫正视力均比术前提高,两组之间术后视力提高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显微镜下小量视网膜外路手术与传统外路视网膜手术在治疗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接近,但小量外路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并发症少.

  • 记忆钢丝引导下硅胶管置入治疗泪小管断裂的观察

    作者:王春芳;陈立新

    目的:探讨记忆钢丝引导下双环硅胶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9/2014-06收治的115例115眼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患者的资料。显微镜下找到泪小管断端,泪道探通后,在记忆钢丝引导下置入硅胶管作为支撑物,行泪小管断端吻合术,并将双环硅胶管在鼻腔内打结。
      结果:患者115例115眼均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mo~1a,其中泪小管通畅96例96眼(83.5%),泪小管狭窄13例13眼(11.3%),泪小管阻塞6例6眼(5.2%)。
      结论:记忆钢丝引导下双环硅胶管治疗泪小管断裂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效果满意,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恢复快的优点,值得推广。

  • 泪小管断裂78例的原因与临床处理

    作者:沈立台;韦秋红;陈琛;李颖;刘超;曾悦

    目的:分析泪小管断裂原因,探讨提高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率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泪小管断裂患者78例78眼,均Ⅰ期显微镜下经硬膜外导管支撑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吻合,术后3mo拔管,随访至1a,下泪小管均通畅.结论:泪小管断裂绝大部分为钝挫撕裂伤.显微镜下Ⅰ期吻合是首选和必须的方法,鼻侧断端的寻找、硬膜外导管的确切植入、内眦的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假泪点同样可以引流泪液.

  • 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雅丽;底煜;杨宏伟;杨飏;陈晓隆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新手术方法,寻求防止初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佳手术方法.方法:初发性翼状胬肉15例15眼,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彻底切除翼状胬肉组织,同时从上方取半圆形球结膜行自体球结膜移植.术后随访3~12mo.结果:患者15例15眼均治愈,未见胬肉复发.术中术后未见并发症.结论:手术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手术,术后复发率低,是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两种术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比较

    作者:范泰昌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胬肉转位术与单纯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61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转位术组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术后随访1~2a.结果:转位组1眼复发,复发率为3%,角膜缘干细胞组1眼复发,复发率为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胬肉转移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角膜创面修复快,复发率低,是一种值得重新评价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显微吻合术治疗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56例

    作者:李雯霖;席兴华;张莉

    目的:探讨下泪小管断裂显微吻合术的疗效.方法:在显微镜下寻找断裂的下泪小管鼻侧断端,以硬膜外导管作为支撑吻合泪小管断端. 结果:共56例(56眼)在显微镜下全部吻合,51例成功,5例好转.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临床效果好,值得广泛推广.

  • 显微镜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昂;刘小阳

    目的:探讨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的有效方法.方法:63例均为外伤引起的下泪小管断裂.利用手术显微镜在粘弹剂与美兰混合液帮助下均一次性吻合成功,术后随访6mo~2a.结果:远期治愈47例,好转9例,不成功3例,未回访者4例,主要并发症为睑外翻,瘢痕增生导致失败.结论:显微镜下行泪小管断裂修复有效可行,远期疗效好.

  • 三面镜联合显微镜直视下定位视网膜裂孔的临床观察

    作者:许大玲;霍鸣;任耘;靳鹍

    目的:探讨三面镜裂孔定位法联合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法在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中运用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10/2009- 05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而做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的连续患者52例52眼(70个裂孔).术前用三面镜检查确定视网膜裂孔距离角膜缘的直线距离和钟点位置,作为手术中指导硅胶填压在已发现裂孔对应巩膜上的依据,放液后在显微镜直视下更精确的定位裂孔并360°常规检查9~20mm以前的视网膜,处理变性区及新裂孔.结果:在52例52眼70个裂孔(包括术中发现的3个新裂孔及1个医源性孔)患者术后复诊观察,仅1例术后视网膜没有复位,因为该患者在三面镜及显微镜下都没有发现明显裂孔,仅仅处理了可疑变性区.还有1例为术后1mo因外伤视网膜脱离复发.术后视网膜脱离复位率达到了98%.结论:术前三面镜裂孔定位法联合术中显微镜下裂孔定位更准确,并可消除裂孔的漏诊,对周边的变性区可以进行预防性的冷冻处理,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及视功能的恢复,减少了视网膜脱离的复发.

  • 广角视野观察系统联合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30例

    作者:李敏;赵昕;崔凌;刘路宏;吕明良;杨珂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中应用广视野系统联合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价值.方法:复杂性视网膜脱离30例30眼,借助广视野系统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视网膜裂孔(实验组);与应用常规缝合式金属环固定角膜接触镜为眼底观察系统联合间接检眼镜直视下进行手术(对照组)30例30眼做同期随机对照研究,对手术疗效、冷凝手术时间、角膜水肿等手术并发症进行随访和评价.结果:两组一次手术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144,P=0.704);术后脱盲率实验组:67%,对照组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2,P=0.595).冷凝手术时间实验组:4.5±0.9min,对照组17.7±1.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26, P<0.01).术中角膜上皮缺损实验组:2例,对照组11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4,P<0.01).两组术中玻璃体出血、术前白内障加重及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角视野观察系统联合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与传统缝合式金属环固定角膜接触镜联合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凝治愈率相当,但手术方式简化,冷凝时间缩短.

  • 巩膜扣带术中应用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65例

    作者:段芳;区显宁;曹珊;梁勇;黄敏丽;衷昕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法在巩膜扣带术中定位和封闭视网膜裂孔的疗效.方法:2000/2004年的住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访超过2mo的患者65例65眼.通过手术显微镜巩膜顶压作裂孔定位,冷凝.根据术前设计分别行环扎+巩膜外加压,或巩膜外加压.结果:术后65例65眼视网膜裂孔均位于手术嵴上,裂孔封闭好.出院后3例视网膜脱离复发,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65例65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发症有高眼压4眼,视网膜脱离复发3眼.一次手术成功率是95%.随访2mo以上,佳矫正视力≥1.0的8眼,≥0.8并<1.0的5眼,≥0.5并<0.8的16眼,≥0.3并<0.5的9眼,≥0.1并<0.3的20眼,≥0.05并<0.1的6眼,<0.05的1眼.结论: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法定位、封闭裂孔准确、操作简单、效果好.

  • 显微镜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应用环形泪道置管的治疗体会

    作者:何宏伟;郑仲;梅海峰

    目的:探讨行外伤性泪小管吻合术时在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并应用泪道环形置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03/2014-12收治的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52例52眼,采用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并应用环形置管行泪小管吻合手术,术后2~3 mo拔出留置的环形管,随访3~12 mo的效果观察。结果:所有患者中47例治愈,3例好转,2例未愈,未愈患者再经泪道激光治疗治愈。结论:在显微镜下应用环形泪道置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方法简便,疗效可靠,且环形管留置期间不影响患者眼部外形和正常工作,减少了眼睑畸形的发生率,是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 显微牙周外科技术在翻瓣术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房付春;吴补领;屈茜;高杰;陈敏;田智慧;龚振东

    目的:探讨显微牙周外科技术对翻瓣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在口腔显微镜辅助下、采用微创器械行牙周翻瓣术;对照组在普通视野下行常规翻瓣术。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术后1、3、7 d的 VAS 疼痛指数,及基线、术后3、6个月的牙周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在术后1 d 及3 d 的 VAS 疼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7和0.004);术后3、6个月时,实验组牙周探诊深度的下降趋势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10和0.047)。结论:显微牙周外科技术比常规翻瓣术更能够显著地改善牙周袋深度,牙龈退缩和临床附着丧失的水平更低,有效减轻疼痛感觉。

  • 下颌侧切牙双根管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晶;耿文韬;谢金芳

    下颌侧切牙多为单根管,但临床工作中发现下颌侧切牙双根管甚至多根管也较常见.目前国内外关于下颌侧切牙双根管的病例报道较多,本文就1971~2016年国内外报道的下颌侧切牙双根管的发生率、根管形态分型及检出方法作一综述.

  • 根管内折断器械的处理措施

    作者:尼娜;叶静;曹申(综述);彭彬(审校)

    根管内器械分离是根管治疗过程中棘手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折断的器械将会阻碍根管系统的清理和成形,使后续治疗难以顺利进行,所以对根管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均具有潜在的影响。导致根管内器械折断的原因非常复杂,且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从而使每个器械分离的病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关于成功取出根管内折断器械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操作过程。本文就近年来报道的有关根管内折断器械的取出技术和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 显微镜下处理根管内断针的临床病例分析

    作者:李颖超;李红梅;刘荣森;李亚男;宫琪玮

    目的:分析总结根管内断针发生的原因、利用根管显微镜取出断针的成功及失败原因.方法:收集临床根管预备中发生断针34例,其中断针在根中1/3的14例,根尖1/3的20例,均在显微镜下用超声根管工作尖取断针.结果:34例根管内断针,取出25支,未取出9支.断针位于根中1/3的取出12例,未取出2例;位于根尖1/3的取出13例,未取出7例.结论:利用显微镜放大功能、提供充足的光源进入根管,直视下使用超声根管器械取出断针,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为临床上处理断针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贲门肿瘤细胞药物诱导后Ca2+浓度变化的意义

    作者:张向阳;门金娥;郑海萍;田珂;刘建霞

    0 引言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分析仪器[1]. 使用钙高度特异性荧光指示剂Flou-3/Am能观察到细胞内Ca2+浓度变化. 大量实验证明,在多种刺激因子作用不同细胞诱导凋亡或病理条件下细胞自发凋亡的过程中,都普遍存在胞质钙的持续升高[2]. 我们通过LSCM检测化疗药物引起贲门肿瘤细胞Ca2+浓度的变化,并同用MTT法测得的药敏结果比较,以探讨Ca2+浓度变化与药敏的关系.

  • 眼球穿通伤显微手术56例

    作者:李群年

    1临床资料2001/2003年住院眼球穿通伤56(男38,女18)例,均为单眼,年龄3~50岁.致伤原因有剪刀、铁丝、树枝、玻璃、鞭炮、自制弓箭等.学龄前儿童24例,学生12例,成人20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清创缝合处理.

  • 肾综合征出血热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引起动物组织细胞脂褐素增多

    作者:黄晓峰;刘彦仿;李向党;戴晓汶;黄梅;俞郦斌;张远强

    目的: 确定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注射入动物体内后,组织细胞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 方法: 用HFRS病毒抗原和相应抗体在体外制备成可溶性IC,经尾静脉注射入正常BALB/c小鼠体内,采用苏丹黑、PAS染色观察脂褐素、糖原在实验动物肝脏和肾脏的组织分布,用电镜观察亚微结构改变. 结果: 随IC注射后取材时间延长,小鼠肝肾细胞胞质内脂褐素逐渐增多. PAS染色显示肝细胞中含有许多糖原, 呈紫红色颗粒状, 在肝细胞分布不均,IC注射后24 h, 主要分布于肝细胞周边部, 靠近血窦; 96~120 h, 主要见于肝细胞胞质空泡状结构的周围, 呈细颗粒状. 肝细胞胞质淡染,空泡化,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或消失, 有髓鞘样结构形成. 细胞内溶酶体增多. 溶酶体包括含有网状颗粒状物质的透明溶酶体和含大量糖原颗粒的溶酶体. 肾小球血管系膜增宽,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空泡,部分肾小管的几乎所有上皮细胞都出现空泡. 细胞内溶酶体增多. 除与肝细胞中相似的透明溶酶体外,还可见致密型溶酶体,含髓鞘样结构的溶酶体和不规则或有角的溶酶体. 在IC注射后的24 h,肾小管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此种溶酶体出现,但在IC注射48 h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近基底面则出现较多此类溶酶体. 肾小球变化不明显. 结论: HFRS病毒抗原和相应抗体在体外制备的可溶性IC,注射入正常BALB/c小鼠体内后,引起组织细胞溶酶体增生,在消化水解IC的同时,残留的成分使细胞内脂褐素(残余体)增多. 糖原分布发生改变.

1379 条记录 63/69 页 « 12...60616263646566...686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