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CTA技术在外周血管闭塞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 讨论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3年间外周血管闭塞患者74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分析CTA在血管闭塞症的影像特点.结果 74例患者共诊断415处狭窄,2级狭窄191处占46%、3级狭窄138处占33%、4级狭窄54处占13%、5级狭窄32处占8%;钙化253处,其中,轻度钙化148处占58.5%、重度钙化105处占41.5%.结论 CTA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在怀疑患者下肢动脉闭塞时可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
超声检查对海南原住居民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海南地区原住居民后循环缺血(PCI)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800例PCI患者及100例健康者,采用TCD及CT血管成像(CTA)检查,探查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记录动脉搏动指数(PI)及频谱形态变化特征.结果 研究组TCD检查管腔闭塞32条,轻度狭窄272条,中度狭窄96条,重度狭窄16条;双侧VA、PCA、BA的PI值及右侧VA、BA的V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双侧PCA的Vd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流速度加快和减慢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CD与CTA具有高度一致性,TCD检查能为PCI的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前筛动脉血管 CT成像分析
目的:利用256排CT进行筛前、筛后动脉血管成像,为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提供术前参考。方法对40例鼻炎和/或鼻窦炎患者进行256排CT头部血管成像,在工作站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分析,辨别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统计其出处(眼动脉O1-O3段),测量筛前动脉与前鼻棘距离及其连线与鼻底的夹角。结果辨别出40例患者筛前动脉75支,辨别出24例患者筛后动脉39支;其中,有70支筛前动脉起自眼动脉O3段,占93.3%,5支起自眼动脉弯,占6.7%。有22支筛后动脉起自眼动脉弯,占56.4%,10支筛后动脉起自O2段,占25.6%,7支筛后动脉起自O3段,占17.9%;表现为同一患者双侧不一定对称;测量筛前动脉与前鼻棘距离(85.1±3.1) mm,与鼻底夹角为(49.3±0.8)°。结论用256排CT进行筛前、筛后动脉血管成像,辨识率较高,相关数据测量有助于术前了解筛动脉情况,有利于预防FESS大出血。
关键词: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 筛动脉 动脉血管成像 -
肾脏肿瘤术前多排螺旋CT肾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肾脏肿瘤术前螺旋CT肾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6例肾脏肿瘤手术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MSCTA)检查,观察肾动脉变异情况,并与术中肾动脉血管分布情况作对照.结果 76例患者中,肾动脉起源正常51例(67.11%),肾动脉解剖变异25例(32.89%);其中肾动脉提前分支6例(7.89%),副肾动脉19例(25.00%);单侧肾动脉解剖变异20例(26.32%),双侧肾动脉解剖变异5例(6.58%),经MSCTA检查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 在肾脏动脉切除术前,开展MSCTA检查可清晰显示肾动脉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对临床肿瘤切除及避免血管损伤有重要价值.
-
双能量CT增强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对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双能量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双源双能量CT增强检查,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虚拟平扫、后处理血管重建;24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5例行肠部分切除手术.结果:应用DE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7例、肠系膜上动脉痉挛1例.本组29例均获得外科手术或DSA介入诊疗证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可有强化相对减弱;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管管壁肿厚、肠系膜水肿、腹腔积液;肠壁气肿只见于全层坏死,而其它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DECT能准确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原因,并有助于判断缺血的程度,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
ATCM技术结合IR降低下肢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结合迭代重建算法(IR)降低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在本院行下肢动脉CTA检查患者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设置管电流时间为300mAs,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法重建算法(FBP)后处理;观察组设定噪声指数(NI)为固定值10,采用ATCM结合3级(约50%)权重IR后处理.分别测量选择层面血管CT值及各层面CT值标准差(SD)、图像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CT剂量容积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吸收剂量(ED)及扫描长度,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两组扫描长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CTDIwol)、DLP、ED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股浅动脉、胭动脉和胫后动脉CT值、SD均高于对照组(P<0.05),SNR与CNR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观图像质量得分为(4.20±0.58)分,与对照组得分(4.08±0.57)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TCM结合IR扫描方案可在保证图像整体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为患者提供无创、准确和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作为下肢动脉CTA低剂量扫描手段之一.
-
MSCT肺动脉造影及图像后处理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行肺动脉血管成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17例均很好地显示肺动脉及各级分支的栓子均能得到满意显示.结论:MSCTPA是肺栓塞安全、无创性诊断方法,其图像后处理技术更为直观全面的显示CTEPH的栓子的形态、部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