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第二产程剖宫产对46例母儿的影响分析
为减少母婴并发症,应提高产科质量,尽量减少第二产程剖宫产.
-
38例宫底按压助产法的护理
宫底按压助产法是在生理腹压的基础上人工用手压迫产妇腹壁以间接作用于子宫,促使胎儿更易娩出从而达到助产目的的简易方法,俗称"加腹压".临床上如果应用得当可适时缩短第二产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按压宫底助产法若应用不当或暴力操作,则易出现并发症,如子宫破裂、低血压、呼吸窘迫、肝破裂、肋骨骨折等.
-
胎头吸引助产术42例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胎头吸引助产术在第二产程中的应用以及适应症。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住院分娩200例孕妇中使用胎头吸引助产术的4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产妇中2例外阴阴道裂伤,经缝合处理后愈合;3例阴道血肿,未做任何特殊处理,血肿自然吸收,37例产妇产后未见任何并发症。42例新生儿中3例出现了头皮血肿,1个月后自然吸收,未做特殊处理,新生儿未见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严格掌握胎头吸引助产术的适应症,熟练掌握操作过程,对产妇及新生儿的损伤较小,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
-
坐位和仰卧位在硬膜外麻醉镇痛产妇第二产程的效果观察
探讨对于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的产妇,在第二产程中采用坐位和仰卧位,分娩效果更佳的体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的产妇348例,第二产程采用坐位分娩的产妇为观察组,采用仰卧位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方法,比较两组产妇在第二产程持续时间、产时产后24h出血量、难产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方面的差异。结果:第二产程采用坐位分娩与采用仰卧位分娩比较,第二产程持续时间短(p﹤0.01);产时产后24h出血量少(p﹤0.05);难产发生率低(p﹤0.05);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第二产程中采用坐位分娩,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出血,降低难产风险,效果优于仰卧位分娩。
-
第二产程剖宫产母婴并发症增高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善,妊娠妇女营养物质摄取过多过剩,产科临症中,头盆不称和巨大儿的比率逐年增高,外测量正常范围的骨盆径线,胎先露衔接下降过程中内旋转成枕后位或枕横位,处理棘手,为确保母婴安全,行二产程剖宫产以结束分娩,其手术难度、母婴并发症远远超过择期剖宫产的数倍,因而使医疗纠纷增多,成为目前产科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我院近5 a头先露和臀先露二产程剖宫产360例,与同期择期剖宫产1 200例进行对照,总结分析如下.
-
第二产程中蹲式体位对初产妇产程时间的影响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中产妇蹲式体位对产程时间的影响.方法:将702例经阴道分娩的单胎头位初产妇分为蹲式体位组(445例)与半卧体位组(257例),在第二产程分别采用蹲式体位及半卧体位用力.结果:蹲式体位组产妇的第二产程平均时间短于半卧体位组;蹲式体位组的胎头下降速率大于半卧体位组(P<0.01).结论:与传统的半卧位体比较,在第二产程开始后宫缩时应用蹲式体位用力可显著缩短第二产程的时间.
-
会阴按摩在初产妇第二产程中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初产妇第二产程中行会阴按摩对减少会阴体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00例,按单双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第二产程给予常规助产,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会阴按摩.比较其会阴损伤情况、第二产程时长、产后2h出血量、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会阴损伤情况、第二产程时长、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产程中行会阴按摩,可促进自然分娩,降低产妇会阴损伤,缩短第二产程,同时减少产后出血,缩短住院天数.
-
改变产妇体位对促进产程进展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产妇在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各采取不同分娩体位对促进产程进展和自然分娩的效果.方法 选择孕37~41周头位分娩初产妇15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0例)第一产程可选择行、走、蹲、侧卧、半卧等自主体位;第二产程采取半卧位,胎头拨露时采取截石位.对照组(72例)产妇第一产程采取卧位(平卧、侧卧交替),第二产程采取截石位.观察2组产程进展和产妇舒适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361.83±58.02)min,第二产程(36.39 4-11.97)min,总产程(398.21±59.72)min;对照组第一产程(560.85±131.98)min,第二产程(58.11±15.44)min,总产程(618.96±139.61)min.观察组较对照组各产程时间均缩短(t值分别为12.24、9.74、12.90,P均<0.01).观察组产后2 h下肢酸麻13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产后12 h下肢酸麻2例,对照组10例.观察组较对照组不同时段产妇舒适度增加(x2值分别为6.90、5.28,P<0.01、P<0.05).结论 第一产程自主体位及第二产程半卧位可有效缩短产程并缓解产后不适.
-
第二产程不可靠胎心监护图形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胎.心监护图形不可靠者和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阴道分娩且具备完整胎心监护资料的孕妇400例,观察第二产程不可靠胎心监护图形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结果:胎心监护图彤不可靠者为观察组(210例),可靠者为对照组(190例).胎心监护图形异常的发生率为52.5%(210/400).其中中度可变减速137例,重度可变减速50例,中度晚期减速2例,重度晚期减速2例,中度可变减速伴延长减速15例,中度可变减速伴中度晚期减速2例,重度可变减速伴重度晚期减速2例..其中伴有心动过速27例,基线变异平直2例,基线变异减弱2例.对照组阴道助产率为10%,观察组为24.8%,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轻度窒息7人,重度窒息1人,窒息发生率3.8%,对照组轻度窒息2人,无重度窒息者,窒息发生率1.1%.x2检验,两组窒息率无差异.结论:不可靠的曲线大多数既无胎儿窘迫又无新生儿窒息表现,因此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预后指标,应根据异常图形出现的频率及特续时间,结合其他监测全面判断,达到既降低了围产病率及死亡率,又避免了过度的产科干预的目的.
-
探讨体位干预结合心理护理对产妇第二产程与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研究体位干预结合心理护理对产妇第二产程与分娩结局的临床影响.方法:数字随机方式抽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产科接收的产妇250例,将其中行常规护理的12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参照组;另将行体位干预结合心理护理的125例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率、SAS评分、SDS评分、分娩控制感、自我效能、总满意率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体位干预结合心理护理有利于缩短产妇第二产程,改善分娩结局,可推广.
-
正确选择胎头吸引术
胎头吸引术是产科常用的一种助产技术,它常被用来缩短第二产程,帮助产妇顺利完成经阴道分娩,但处理不当可给母婴造成损害,甚至产生严重并发症.本文就如何正确选择胎头吸引术作简要叙述.
-
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15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第二产程剖宫产152例(观察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其他时段(包括未临产、第一产程)剖宫产358例(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2组的术中出血量、出血发生率和出血原因.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切口裂伤、胎盘因素,其发生子宫切口裂伤、子宫收缩乏力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第二产程剖宫产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切口裂伤是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产妇的评估及产程观察,尽量避免第二产程剖宫产,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并发症,减少术中出血.
-
第二产程常规吸氧预防新生儿窒息疗效观察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病, 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窒息可引发严重的脑部疾病, 从而造成婴儿智力发育障碍. 我院自2001年5月开始常规在第二产程给产妇吸氧, 以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第二产程延长及延长后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延长的原因及延长后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方法: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分娩并发生第二产程延长的产妇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产妇应用超声进行产前检查观察胎儿体位等情况,分娩过程前观察产妇产道、胎儿体位及胎儿娩出时脐带位置,分析产妇第二产程延长的原因及造成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结果:106例产妇均发生第二产程延长,其中造成第二产程延长的前四位原因为:胎儿体位异常37例(34.91%),产妇宫缩乏力15例(14.15%),脐带位置异常22(20.75%),产道异常14例(13.21%)。其中发生新生儿窒息14例。结论:造成第二产程延长的主要原因为胎儿体位异常、产妇宫缩乏力、产道异常、脐带位置异常,同时胎儿窘迫、脐带位置异常是导致第二产程延长后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因素。
-
不同体位对产妇分娩时第二产程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产妇分娩时第二产程的影响.方法:选择单胎头位,无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头盆不称、孕37~42周的初产妇2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22例和对照组120例.在第二产程中实验组取半卧位+膀胱截石位,对照组取仰卧位+膀胱截石位,至分娩结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第二产程平均时间比较经t检验(t=6.47,P<0.01)有显著性意义,即实验组的第二产程平均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例数比较,经χ2检验处理(χ2=6.88,P<0.01)有显著性意义,即实验组中顺产率高于对照组,而阴道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第二产程中产妇取半卧位,可缩短第二产程时间,提高顺产率,降低手术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
导乐陪伴与第二产程半卧抱膝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导乐陪伴与第二产程半卧抱膝位分娩对产时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的240例产妇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全程陪产,并在第二产程中采用床头抬高60°,呈半卧位双手抱膝位分娩;对照组实施传统服务模式并在第二产程采用膀胱截石位分娩。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 出血量、Apgar 评分。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及产后2 h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新生儿 Apgar 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产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第二产程半卧抱膝位配合导乐陪伴分娩能缩短第二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是一种理想的分娩服务模式。
-
自由体位配合长强穴按摩在初产妇第二产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配合长强穴按摩在初产妇第二产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13年10~12月63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4月67例初产妇作分为观察组。观察组初产妇采用自由体位配合长强穴按摩护理,对照组初产妇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指导产妇在宫缩时使用腹压,比较两组产妇下肢疼痛、麻木,第二产程时间,产后阴道流血量及阴道分娩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下肢疼痛、麻木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初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缩短(P 〈0.05),产妇产后2 h 阴道流血量较对照组减少(P 〈0.05);观察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自由体位配合长强穴按摩能促进第二产程进展,减少产后2 h 阴道出血量,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
第二产程外阴湿热敷按摩对产妇分娩的影响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外阴湿热敷按摩对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将选取2012年5月~2013年3月符合正常分娩条件的初产妇40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法接生;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产妇宫口开全后进行外阴湿热敷按摩,观察两组第二产程时间、宫缩痛程度、会阴裂伤程度及会阴侧切率、产后会阴切口疼痛情况、住院天数。结果: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产妇宫缩疼痛程度、产后切口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会阴撕裂伤、会阴侧切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产程外阴湿热敷按摩提高了产时护理质量,减轻宫缩痛程度,降低会阴裂伤程度及会阴侧切率,减轻产后第1,2天会阴伤口疼痛,缩短了住院天数。
-
盆底肌肉训练对第二产程时间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对第二产程时间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孕14~27周初产妇1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孕期指导,试验组给予盆底肌肉训练指导,比较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分娩结局、阴道收缩压(VSP)、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第二产程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剖宫产、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产后3个月 VSP、VRP 显著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产后3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开展孕期盆底肌肉训练,可有效缩短第二产程时间,改善产后盆底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对第二产程时间影响的观察
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是阴道分娩时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其目的是松弛盆底及阴道组织,麻醉阴部神经末梢,减轻局部的疼痛.因此,在不同的时间进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可影响到自然分娩时第二产程时间的长短,缩短产妇的产痛时间,顺利的完成分娩过程.我们对我院2008年全年自然分娩的产妇,选择不同时间段给予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再观察其第二产程时间的长短,进行对比,总结其结果.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