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磁图在伴发癫(癎)的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坤;刘宏毅;邹元杰;张锐;章文斌;吴婷

    目的 探讨脑磁图在伴发癫(癎)的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CTF脑磁图系统对20例伴发癫(癎)的颅内肿瘤患者行术前致癎灶定位,术中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和皮层脑电描记指导致(癎)灶的处理.结果 16例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致(癎)灶均获处理,术后癫(癎)停止发作20例;随访24~36个月,术后1月及15月各1例再次出现癫(癎)发作,余18例无发作,9例停药.结论 伴发癫(癎)的颅内肿瘤,脑磁图能够较好的定位致(癎)灶,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指导致(癎)灶的处理.

  • 开颅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癎)138例分析

    作者:黄庆玖;常义;马骏;刘宏毅;何升学;张锐;胡波;杨纶先

    目的 评价顽固性癫(癎)的致(癎)灶定位方法和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癎)灶切除,加行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治疗癫(癎)的疗效.方法 对138例顽固性癫(癎)病人的致病灶,采用CT+MRI+.EEC+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皮层脑电图(ECoG)联合检测定位.对检出的阳性病灶在皮层电极监测显微镜下行致(癎)灶切除,切除后检测仍有癫(癎)波者加行MST;致(癎)灶位于重要功能区者单行MST.结果 致(癎)灶阳性检出率86%.皮层电极监测显微镜下致(癎)灶切除加MST,术后91%的病人癫(癎)发作停止,一年后约15%的病人复发,但症状较术前减轻,持续时间较术前短.结论 CT+MRI+EEG+SPECT+ECoG联合检测,对手术定位具有较高价值.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癎)灶切除术及MST创伤轻微、效果比较可靠、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病灶及致(癎)灶的不完全切除和形成皮层软化及疤痕,可能是导致癫(癎)复发的重要原因.

  • VEEG和影像学检查在继发性癫(癎)中的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作者:贺健安;毕方方;李国良;肖波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与影像学检查在继发性癫(癎)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二者之间相互关系.方法 对142例继发性癫(癎)患者完善了视频脑电图及头部MRI检查或CT检查,分析继发性癫(癎)患者发作间期、发作起始期视频脑电图提供的致(癎)灶定位信息,并与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致(癎)灶与病理灶的关系.结果 VEEG可为114例患者提供致(癎)灶的定位信息,继发性癫(癎)患者影像学检查不同的病理学改变可导致不同的临床发作类型;106例患者病理灶和致(癎)灶具有一致性,病理灶和致(癎)灶相反的有3例,8例提示双侧致(癎)灶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却发现为单侧病灶.结论 在继发性癫(癎)患者致(癎)灶的定位诊断中视频脑电图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致(癎)灶的定位信息;影像学检查对继发性癫(癎)患者的病理灶定位有重要意义;VEEG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提高癫(癎)患者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

  • 皮质电刺激对颞叶癫(癎)病人颞后感觉性语言中枢和致(癎)灶关系的评估价值

    作者:朱宏伟;李勇杰;王玉平;张国君;孙伟;杜薇;徐翠萍

    目的 探讨皮质电刺激对颞叶癫(癎)病人颞后感觉性语言中枢和致(癎)灶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15例致(癎)灶可能与语言区毗邻的颞叶癫(癎)病人,行左颞后颅内电极植入,并进行皮质电刺激完成致(癎)灶定位.选择与病人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语言作业,所有病人于术中唤醒下行致(癎)灶切除.结果 所有病人均能通过皮质电刺激确定感觉性语言区的精确位置.致(癎)灶和感觉性语言中枢相离11例,相切2例,相交2例.随访15例,时间21~36个月;根据Engel分级:Ⅰ级8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语言障碍2例,部分恢复1例,无改变1例.结论 感觉性语言中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皮质电刺激能够客观评估感觉性语言中枢的位置,据此判断其与致(癎)灶的关系,是一种有效和可靠的评估手段.

  • 致(癎)灶切除治疗无病灶中央区癫(癎)

    作者:倪端宇;蔡立新;张国君;乔梁;遇涛;李勇杰

    目的 总结致(癎)灶切除术治疗无病灶中央区癫(癎)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无病灶中央区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放置颅内电极,采用皮质脑电图监测定位癫(癎)发作起源区,皮质电刺激定位功能区,采用术中唤醒行致(癎)灶切除术.结果 随访11例,时间17~32个月,按照Engel分级:Ⅰ级3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3例.术后出现肢体功能障碍3例,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2周及3个月恢复;残留手指活动不灵1例.结论 在颅内电极精确定位功能区及致(癎)灶的前提下,采用致(癎)灶切除术治疗无病灶中央区癫(癎),可获得满意疗效.

  • 脑磁图在癫(癎)外科(癎)灶定位中的作用(附47例分析)

    作者:周健;鲍民;滕鹏飞;翟锋;栾国明

    目的 探讨脑磁图(MEG)在癫(癎)外科(癎)灶定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行MEG及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的难治性癫(癎)病人的病例资料.其中39例接受手术治疗:10例开颅行皮质脑电(ECoG)监测.将MEG的结果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V-EEG及ECo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EG显示(癎)灶位置与发作间期和发作期V-EEG结果吻合率分别达76.6%和80.%,与发作间期和发作期ECoG的吻合率均为80.0%.39例手术病人中,术后Engel Ⅰ级21例,Ⅱ级10例,Ⅲ级8例;其中29例拟切除的区域涉及到解剖学意义上的功能区.术中根据MEG显示的功能区位置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术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未加重.结论 MEG为无创性检查,对高频放电检出率较高,弥补了脑电在介质衰减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癫(癎)外科治疗中对功能区的保护.

  • 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对颞叶癫(癎)定位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遇涛;李勇杰;张国君;蔡立新;王玉平;王亮;王志群

    目的 研究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颞叶癫(癎)的致(癎)灶定位作用.方法 对36例颞叶癫(癎)病人和15例正常人进行MRI扫描和1H-MRS成像,采样容积为8.8mm×8.8mm×8.0 mm,选取海马前部相邻3个体素,取平均值,比较病侧、健侧以及对照组氮-乙酰天门氨酸(NAA)/肌酸+胆碱复合物(Cr+Cho)等比值的差异.并分析MRI与1H-MRS在定位致(癎)灶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侧NAA/(Cr+Cho)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RS定位率50%,联合应用MRI与1H-MRS定位准确率可达到83.3%;MRI阴性病例中45.5%的病人MRS为阳性.结论 1H-MRS可有效定位颞叶致(癎)灶,尤其是MRI阴性表现的颞叶癫(癎).联合应用MRI与1H-MRS可提高定位致(癎)灶的比例.

  • 额叶癫(癎)致(癎)灶的定位诊断方法

    作者:郑杰;李文玲;杜亚丽;赵文清

    额叶癫(癎)的发病率及外科手术治疗例数仅次于颞叶癫(癎).由于额叶的解剖和功能复杂,致(癎)灶定位较困难.目前应用的定位方法主要有:症状学定位、视频脑电图(VEEG)、MRJ、功能磁共振(fMRI)、脑电联合同步功能磁共振(EEG-f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脑磁图(MEG)和颅内埋藏电极及皮质电刺激等.多种定位技术联合应用能提高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从而使癫(癎)外科手术取得较好效果.

  • 致(癎)灶的由来与临床意义

    作者:李勇杰;遇涛

    国内癫癎的手术治疗近年来受到众多神经外科医师的追捧,并得到神经内科医师越来越多的支持.在过去10年里,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此类手术1 500例,发表国内外相关文章100余篇,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医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癫癎外科的关键环节是致病灶定位,而致癎灶是癫癎外科的核心概念.本文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这个概念的历史渊源进行梳理,对提高手术有效率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 脑磁图、视频脑电图在癫(癎)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吴国材;李梅;吴南;李飞;崔高宇;邵卫国;李明荣;陈蕾;冯华

    目的 探讨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视频脑电图(video-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单光子发射计算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技术术前定位癫(癎)致(癎)灶的准确性.方法 癫(癎)手术患者73例,术前均采用MEG、V-EEG行致(癎)灶定位,其中52例加行V-EEG+蝶骨电极记录,19例加行PET致(癎)灶定位,48例加行SPECT定位.结果 通过与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结果的比较,73例癫(癎)患者中术前MEG定位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66例,准确率90.41%;V-EEG定位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44例,准确率60.27%;52例癫(癎)行V-EEG+蝶骨电极描记,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34例,准确率为65.39%;19例行PET检查,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10例,准确率为52.63%;48例行SPECT检查,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23例,准确率为47.92%.MEG分别与V-EEG、V-EEG+蝶骨电极、PET、SPE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海马硬化所致颞叶癫(癎)患者,术前MEG定位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8例,准确率57.14%,V-EEG+蝶骨电极定位与术中ECoG致(癎)灶定位符合者12例,准确率85.71%,V-EEG+蝶骨电极与ME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G可提高术前致(癎)灶定位的准确率;对于颞叶内侧深部癫(癎)而言,术前定位以V-EEG+蝶骨电极记录更准确.

  • 癫(癎)发作期PET定位药物难治性癫(癎)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吴朝晖;赵全军;梁英魁;张剑宁;倪伟刚;赵虎林;王福莉;赵文锐;田增民

    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癎)患儿在注射18F-DG药物时发生癫(癎)发作后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示局灶性高代谢灶的意义,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1例1岁零2个月女性患儿有发作性抽搐伴意识丧失13个月,智能发育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视频脑电图显示左额局限性(癎)样放电,MRI显示左侧额叶局灶病变,在注射18F-DG药物时发生癫(癎)发作,斯时所查PET-CT显示左额局灶性高代谢灶,因为与无创检查结果定位一致,遂行左侧额叶后部(癎)灶切除术加中央前回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结果:术前服用抗癫(癎)药物状态下每日发作数10次,术后6个月患儿癫(癎)完全缓解,切除组织病理学提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Ⅱb),手术后13d视频脑电图正常,6个月脑电图左侧额区尖波.患儿手术后6个月时智力有所进步,但仍落后于正常同龄儿.有文献显示在癫(癎)发作期注射18F-DG后PET在局灶性癫(癎)患者中一般显示局灶高代谢灶,并能定位致(癎)灶.结论:癫(癎)发作期注射18F-DGPET所显示的局灶高代谢区对致(癎)灶定位有很大帮助.

  • 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癫(癎)发作及在致(癎)灶定位中的意义

    作者:刘发富;袁琼芝;牛联芳;刘庆

    目的:探讨癫(癎)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特点与发作症状在致(癎)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癫(癎)患者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分析其发作间期、发作期EEG特点及临床发作表现作致(癎)灶定位.结果:80例癫(癎)患者中,发作间期38例和发作期60例EEG及59例临床发作症状可提供明确的致(癎)灶定位信息.结论:在致(癎)灶定位中,发作期与发作间期EEG相比,可提供较高比例的定位信息;综合分析发作间期、发作期EEG和临床发作症状,可以获得大部分癫(癎)患者致(癎)灶的定位信息,为放置颅内电极作准确致(癎)灶定位的重要参考.

  • 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对枕叶致(癎)灶的定位价值

    作者:梅珍;杨朋范;林巧;张辉建;尚明超;洪景芳;魏梁锋;钟忠辉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后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枕叶致(癎)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9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致(癎)灶的药物难治性枕叶癫(癎)(OLE)病人,开颅埋置硬脑膜下条状、栅格状电极和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确定发作起源区,再手术切除致(癎)灶.结果:16例埋置硬脑膜下电极,3例联合应用硬脑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V-EEG监测36~192 h(平均68 h),均记录到发作间期(癎)样放电及发作期EEG情况.行枕叶致(癎)灶切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3例发作消失(Engel Ⅰ级),4例偶发(EngelⅡ级),2例发作减少75%以上(Engel Ⅲ级).结论:在致(癎)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OLE中,开颅埋藏硬脑膜下电极、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根据癫(癎)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可精确定位致(癎)灶.

  • 难治性癫(癎)的病灶定位及手术治疗研究

    作者:刘蓉;朱明霞;陈登奎;庄进学

    目的:探究难治性癫(癎)( intraclable epilepsy,IE)的病灶定位方法,以及皮层电极监测下将致(癎)灶切除或加皮层热凝术对IE的临床治疗效果,企为临床治疗IE提供新思路.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癫(癎)中心接收并确诊的62例IE患者采用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视频脑电图监测(V-EEG)+皮层脑电图(ECoG)+深部脑电图(DEEG)联合对致(癎)病灶进行定位,55例(89%)检出致(癎)灶,在皮层双电极检测显微镜下将检出的致(癎)病灶切除;对于仍有(癎)样放电的患者加行皮层热凝术,但若致(癎)病灶位于重要功能区则单行皮层热凝术.结果:62例IE患者经CT+MRI+ V-EEG+ ECoG+ DEEG联合检出致(癎)病灶者55例,经皮层电极监测显微镜下切除致(癎)灶并加行皮层热凝术后,52例患者术后癫(癎)发作停止,且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3例(5%)患者半年后出现复发,但是表现出的症状明显较未行皮层热凝术术前轻,且癫(癎)发作持续的时间也明显较未行皮层热凝术术前变短.结论:CT+ MRI+ V-EEG+ ECoG+ DEEG联合监测能很好地对IE患者的致(癎)病灶进行定位;ECoG监测显微镜下切除致(癎)病灶加行皮层热凝术,对IE患者疗效确切:出血少、操作简便、安全省时、治愈率较高、术后的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能明显改善IE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 V-EEG与SPECT联合应用在顽固性癫(癎)术前致(癎)灶定位中的价值

    作者:王俊伟;吴南;兰川;黄定德;吴国材;冯华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联合应用在顽固性癫(癎)术前致(癎)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对103例顽固性癫(癎)患者,在MRI扫描的基础上,术前行V-EEG和SPECT检查,联合定位致(癎)灶,通过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检查验证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103例患者发作间期V-EEG检查均有异常,85例患者检查过程中有癫(癎)发作1~3次.SPECT检查异常95例,其中表现为放射性核素稀疏区86例,放射性核素浓聚区9例.术前两者联合定位致(癎)灶91例,与术中ECoG所确定的致(癎)灶部位一致者85例,符合率为93.4%.结论:术前V-EEG与SPECT的联合应用可以较准确地定位顽固性癫(癎)的致(癎)灶,该法对于MRI无异常的癫(癎)患者之术前致(癎)灶定位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 立体定位脑电图对额叶癫(癎)的定位价值

    作者:吴朝晖;田增民;赵全军;张剑宁;林鸿;李志超

    目的:探讨立体定位脑电图视频监测对需要开颅手术处理(癎)灶的顽固性额叶癫(癎)患者的定位作用.方法:通过对5例额叶药物难治性癫(癎)但定侧定位困难的患者,向颅内可疑部位用立体定向技术置入深部电极(1-4根,平均3根),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变化,确定癫(癎)发作起始区,通过手术处理致(癎)灶.结果:本组5例监测时间为1-7d,平均2.6d,均能记录到发作间期(癎)样放电及发作期脑电图情况.在术中皮层电极引导下,对额叶致(癎)灶进行切除,附加胼胝体切开术、扣带回切开术、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或皮层热灼术.术后按照Engel分级,Ⅰ级4例.Ⅲ级1例,5例患者均未出现置入电极和手术并发症.结论:在致(癎)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额叶癫(癎)患者中,采用少量深部电极构成的立体定位脑电图视频监测,可以定位致(癎)灶,从而提高癫(癎)的治愈率.

  • 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癎)的致(癎)灶定位及射频热凝疗效

    作者:吴朝晖;田增民;赵全军;林鸿;尹丰;赵虎林

    目的:总结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癎)患者,以立体脑电辅助定位为基本依据进行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作射频热凝毁损治疗的结果.方法:采用V-EEG监测病毒性脑炎症状体征稳定后6个月以上的药物难治性癫(癎)患者22例(其中因病史与无创检查矛盾,采用立体定位脑电监测1例).结果:①22例患者都能在V-EEG监测中发现(癎)样放电,分布均为两个脑区或以上(100%)(其中1例行立体脑电监测定位);②22例患者接受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颞叶内侧结构或内囊前肢,随访6~36个月(平均15.4个月),发现癫(癎)发作消失(继续服术前药物情况下)1例(4.5%),极少或几乎消失(每6个月发作不超过1次)1例(4.5%),值得的改善(发作较术前减少90%或以上)0例,不值得的改善或无效20例(91%);③22例患者中16例行立体定向术后3 d内发生低热症状(72.7%).结论:绝大多数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癎)患者致(癎)灶不是很局限的,难以明确定位,因而射频热凝疗效较差.

  • 癫(癎)病人同步录像脑电图监测800例分析

    作者:李宁;雍文胜;李明;邬正贵;罗晓琦;倪艳;刘梅

    目的: 分析在癫(癎)外科门诊就诊并行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病人的特点,初步筛选可能需要手术的病人.方法: 回顾性总结800例行V-EEG监测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发病情况、MRI检查及前期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前期均诊断为癫(癎).60.6%为男性病人,74.5%的病人年龄在30岁以下.发病年龄10岁以下者占32.9%,有可能相关病因者占26.9%,76.3%为部分性发作,平均每月发作次数超过4次者占31.3%,癫(癎)合并假性发作者占2.8%.66.4%常规脑电图异常,80.9%的病人描记到发作期脑电活动,从开始监测到出现临床发作平均需要30 h以上,临床以部分性发作为主.30.0%的病人有影像学异常.结论: 癫(癎)外科门诊病人以部分性发作为主.V-EEG监测结果可作局部(癎)灶定位,尤其是发作期EEG,对发作性质的鉴别、癫(癎)类型判断以及致(癎)灶定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癫(癎)的症状与致(癎)灶定位的关系

    作者:吴朝晖;赵虎林

    癫(癎)术前评估的目的是确定致(癎)灶(epileptogenic zone,EZ),这部分皮层产生(癎)性发作,全部切除或离断致(癎)灶对治愈癫(癎)是必须的.然而,没有诊断方法能直接评估致(癎)灶的位置和范围.有五种皮质区[症状产生区(symptomatogenic zone,SZ)、激惹区(irritativezone)、发作起始区(ictalonsetzone)、致(癎)病损(epileptogeniclesion)、和功能缺失区(functional deficift zone)]可以从不同检查方法获得,用来评估致(癎)灶[1].这些区域一致时手术效果满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