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特发性心肌炎的临床与病理学观察——附2例尸检报告

    作者:章华元;葛朝喜

    特发性心肌炎(Idiopathic myocarditis)是一种少见的心脏疾病,至今原因未明,常突发心力衰竭而死亡[1].现收集台州市因医疗事件争议解剖的2例特发性心肌炎病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报道如下.

  • 特发性心肌炎并一氧化碳中毒死亡1例

    作者:李琳;田东萍

    [案例]男,27岁.因"发冷、腹部不适"到某诊所治疗,未缓解,次日洗澡,晕倒于自家卫生间(卫生间密闭,用煤气,无排气设备),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尸长176 cm,右下腹尸绿斑,背部未受压处见弥漫性鲜红色尸斑,双手背见腐败静脉网.眼球结合膜苍白,角膜重度浑浊.左手背见2个注射针孔,双手甲床明显发绀.双侧胸腔见少许淡黄色冰渣,心包腔内见淡黄色积液(约50 mL).

  • 急性化脓性间质性心肌炎急死1例报告

    作者:郭万里;尹铎天

    急性化脓性间质性心肌炎为化脓性细菌在肌间质浸润而引起的病变。单纯因该病引起的急死较少见,本文报告急性化脓性间质性心肌炎急死一例,并结合文献讨论。1 案例资料 王某,女,20岁,在某商厦打工,2000年2月1日加班后当晚洗了许多衣服,拟次日赶回家过春节,2月2日晨被人发现已死在床上。据查死者既往史、家族史均无特殊表现。 尸检,除左环指第一指节处有1.8×1.0cm皮肤擦伤,第二指节有0.3×0.1cm皮肤擦伤外,其余全身各处未见损伤。颅骨、四肢骨均无骨折。颅内无血肿及出血,心脏重380克,右心室壁厚0.3~0.4cm,右心房有鸡脂样凝血块4.5×4×1.5cm,左心室壁厚1.2cm,二尖瓣附着有索条状鸡脂样凝血块,余未见异常。 取本例心脏做组织学检查,常规苏木素一伊红染色,见心肌间有多数细小肌溶灶,该处有以中性白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心肌间质高度水肿;死后凝血块内见白细胞成团,红细胞大部融解。经尸检排除暴力致死;经化验胃及其内容物、血、尿等可排除中毒。2 讨论 心脏肌层炎性病变称心肌炎。它常是指心肌内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心肌炎在心肌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而其邻近心肌细胞没有典型梗死损伤,这对正确理解心肌炎与心肌梗死之间的区别有实际意义。部分心肌炎病人终身无心肌炎临床表现,但死后病理检查确有心肌炎存在的证据。心肌炎常见于青少年或体格健壮者。有人报告,在轻度感冒的患者中,约有50%于电镜下有心肌炎的病理改变。据Manion报告,有50多种疾病都可累及心肌,引起心肌炎。Saphir认为在常规尸检中,心肌炎的发病率为4~9%,是导致急死,特别是小儿急死的重要原因[1]。 心肌炎按不同病因通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变态反应所致的心肌炎:如青霉素等药物可因变态反应而致心肌炎,甚至发生急死。 (2)理化因素引起的心肌炎:有些药物或有毒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对心肌造成损害。如砷、酒精等,都可引起心肌炎。一些接受放疗的病人,如心肌过量放射照射,也可引起心肌炎。 (3)感染病理中发生的心肌炎:由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原虫、蠕虫等引发的心肌炎。临床上以细菌,特别是病毒感染为常见。心内膜炎或心包感染,都可波及心肌而使心肌发炎。其致病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或肺炎球菌为主。脓毒血症、布氏杆菌病、破伤风、脑膜炎球菌菌血症等,都可引起这类心肌炎。 (4)特发性心肌炎:发病原因不明,为心肌内炎性细胞浸润,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尤其是多核巨细胞。

  • 特发性心肌炎的系统化整体护理

    作者:刘萍;孙中莎;孙文英;张平

    8例特发性心肌炎的主要护理问题包括①体温异常:发热,病毒感染所致;②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③心力哀竭和心源性休克等.措施有:①作好降温处理,控制感染;②对症给药处理恶心、呕吐症状;③执行心衰和心源性休克的护理常规.护理人员须具备全面的知识,运用沟通技巧完成对病人的身心整体护理,才能书写出完整的护理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