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电击死后心肌骨骼肌脑的病理学观察

    作者:李兴彪;董缪武;朱金昌;方周溪

    目的探讨电击死后心肌骨骼肌脑的损伤病理机制.方法将电线连接大白鼠左前肢和右后肢,右前肢和左后肢,左耳和右后肢,右耳和左后肢,用220V,5MA交流电定时电击,制造电击死时心肌(左心室)、骨骼肌(四肢)、脑的损伤的动物模型.结果光镜下心肌纤维广泛断裂,间质出血,小血管周围水肿,心肌灶性坏死;骨骼肌肌纤维呈碎裂及断裂,部分肌纤维发生凝固性坏死;脑神经细胞变性,尼氏小体消失,染色质溶解.电镜下心肌线粒体嵴排列紊乱,个别嵴溶解,轻度水肿,有透明血栓形成,内皮细胞不清楚,基底膜疏松,肌纤维中部分线粒体肿胀,嵴消失,其排列紊乱,集合成束;骨骼肌肌纤维中间可见两条带状坏死,部分肌丝有溶解现象,上图局部放大,可见肌丝排列紊乱、断裂、均质化,肌浆网扩张;脑组织神经胶质细胞核肿胀,胞浆结构模糊,核蛋白体部分消失,部分不正常聚集成堆,基底膜水肿,Will's间隙扩张,未见足突,神经胶质细胞胞浆见大量空泡.结论本实验光镜和电镜的研究对电击死法医学鉴定提供病理学基础.

  • 40例意外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分析及预防

    作者:杨卫红;王克杰;闫红涛;王倩

    目的 了解收集的40例意外电击死的法医病理报告情况,探讨发生意外电击死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收集的意外电击死的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意外电击死者中,不同职业中以农民(工)所占比例大,占70%;文化程度较低者(文盲和小学生)占85%,夏、秋季节及21-50岁意外电击死的例数较多,且男多于女,损伤分布以上、下肢多见.结论 文化程度较低、工作等过程中意外接触损坏的带电器或带电物体、主观上缺乏安全意识等是意外触电的主要影响因素,对青壮年、儿童等高危人群应加强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增强对带电物体安全性的防范意识,减少和避免意外触电后果的发生.

  • 电击致死兔对称肢体骨骼肌中c-fos mRNA测定

    作者:王晔;闫红涛;程薇波;刘敏;李凡;廖志钢

    目的:探求电击死者电流通路的推断方法.方法:1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组,即电击死组与对照组,每组5只.电击死组,用220 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致死.对照组,经耳缘静脉注射空气致死.采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左、右后肢股四头肌与左、右前肢肱二头肌中c-fo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通电肢体兔骨骼肌c-fos mRNA水平远高于非通电肢体骨骼肌(P<0.05).结论:机体对称部位骨骼肌c-fos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有助于推断电流通路.

  • 八通道生物体组织局部电流电压检测仪研制及应用

    作者:汪家文;于晓军;郭庆;吴宇;王晓雁

    目的:电击生物体各组织局部电流电压等电学参数的测定,可为电击死研究提供客观的物理电学基础,对于研究电击生物体组织损伤程度与各种电学参数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研制了一种用于电击实验动物或人尸体组织的八通道生物体局部电流电压检测仪及其应用介绍,期望为电击伤/死研究提供一种新仪器和新思路.方法:仪器主要由程控可变交流电源模块、信号处理模块、AVR单片机模块、上位机显示及控制模块组成,系统采用仿真逼近原理,通过虚拟仪器技术实现对日常电压电击下流经生物体局部组织电流电压的准确测量.建立电击模型,同时检测电击实验大鼠肢体和躯体8个不同部位电流电压,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所研制的八通道生物体组织局部电流电压检测仪进行测试,得出同一大鼠不同部位、不同大鼠同一部位电流电压值,操作简便、安全,同一大鼠不同部位、不同大鼠同一部位电流电压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八通道生物体组织局部电流电压检测仪可实时同步分段检测生物体各部位局部电流电压的分布和流经情况,阐释电击时生物组织损伤改变与物理电学基本参数变化的关系,可为医学尤其是法医学研究生物体电击伤/死提供较为准确的组织电击伤的基础电学数据.

  • 电击死大鼠骨骼肌肌肉细胞特异性泛素蛋白连接酶1-mRNA表达的法医学研究

    作者:袁增琼;万立华

    目的:研究电击死早期骨骼肌肌肉细胞特异性泛素蛋白连接酶1 (muscle-specific RING finger protein 1,MuRF1)-mRNA随时间的变化归律及其在鉴别生前电击死与死后电击中的应用.方法:60只健康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每组20只.电击死组大鼠用220 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右前肢与左后肢,通电90 s致死,于电击死后0、1、3、6h取材;死后电击组大鼠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后,分别于0、1、3、6h电击90 s取材;空白对照组大鼠直接颈椎脱臼法处死,不进行电击,于死后0、1、3、6h取材.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左后肢腓肠肌、胫骨前肌MuRF1-mRNA表达水平.结果:电击死组大鼠左后肢腓肠肌MuRF1-mRNA表达量于死后即刻升高,1、3h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6h低于空白对照组(P=0.925);电击死组大鼠左后肢胫骨前肌MuRF1-mRNA表达量于死后即刻升高,1h达峰值,3h开始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死后电击组左后肢腓肠肌、胫骨前肌较空白对照组高,但升高不如电击死组显著;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左后肢胫骨前肌MuRF1-mRNA含量均较腓肠肌高.结论:大鼠电击死6h内左后肢骨骼肌MuRF1-mRNA在Ⅰ型肌纤维、Ⅱ型肌纤维中的表达量不同,且其表达具有时间规律性,可为电击死早期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还可以作为生前电击死与死后电击鉴别的辅助指标.

  • 无电流斑电击死兔的红细胞与血管内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王晔;刘敏;李凡;彭雪梅;张奎;彭其毅;廖志钢

    目的 探讨无电流斑电击死动物的红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建立两种无明显电流斑电击死动物模型.模型A:用220 V或110 V交流电直接电击浸湿的右前肢与左后肢致死.模型B:用220 V或110 V交流电电击水中兔致死.取电击死兔血液及肺动脉与主动脉,扫描电镜观察红细胞及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两种电击死动物模型兔的红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均可见穿孔,红细胞穿孔细胞指数高,其次为肺动脉内皮细胞,主动脉穿孔细胞穿孔指数较肺动脉内皮与红细胞稍低,而对照组则未见穿孔现象.结论 细胞穿孔可以作为无明显电流斑电击死的一个诊断指标.

  • 电击致死者心脏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作者:伍四春;林善平;赵明泽

    随着电及电器设备的广泛应用,电击致死的事故时有发生.电流对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损害机制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人体的危害也不相同.电流对心脏的损害是致人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所造成的心脏在形态学上的改变,是心脏生理功能改变的基础,本文仅对电击致死者心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阐述.

  • 电击死心脏窦房结组织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

    作者:李贵花;王星;刘德斌;李志军;张少杰

    目的 通过研究电击死心脏窦房结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蛋白水平,为电击死的诊断及死亡时间鉴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电击死亡人窦房结15例(人电击组)、重度颅脑损伤人窦房结15例(人对照组)、电击死亡兔窦房结35例(兔电击组分7组:0 h、1 h、3 h、6 h、12 h、24 h、48 h)和断颈处死兔窦房结35例(兔对照组分7组:0 h、1 h、3 h、6 h、12 h、24 h、48 h)的F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人电击组Fn阳性表达率为100%,有强弱之分;人对照组Fn阳性表达率为6.67%,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兔电击组电击后即刻(0 h)就有Fn表达,与兔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击后3 h、6 h至12 h Fn表达分布越来越广泛,与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Fn表达在电击死后24 h逐渐下降,至电击死后48 h仍与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性对照组则未见类似改变.结论 电击使窦房结Fn表达明显增强,并且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窦房结Fn蛋白阳性表达的光密度值呈规律性变化,可为法医学电击死诊断和死亡时间的鉴定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依据.

  • 高压电致非典型电击征象法医学分析1例

    作者:宋利军;陈宁;孙德江;赵春梅;张玉婷;李玉峰;庞健;辛宇

    案例资料简要案情 任某,男,28岁,建筑工人.2010年4月7日10时许,在某区建筑工地平房顶部施工时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现场情况 现场位于平房顶部西北角,其斜上方2.8m处有10kV供电线路,周围散落长约2m的金属工具,屋顶水泥地面可见局部呈放射状黑色痕迹.物证检验 死者着绿色迷彩服,脚穿黑色胶底布鞋,鞋底厚度为0.55cm.右侧鞋底脚掌外侧缘、脚跟内侧缘及左侧鞋底脚掌外侧缘缝线处可见烧灼样痕迹,相应鞋底处花纹内可见黑色颗粒物质附着;电镜下清楚可见鞋底缝线炭化,断端呈黑色、较锐;右侧鞋底脚掌及脚跟处可见圆形击穿孔4处,直径为0.1cm.

  • 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法鉴定电击死1例

    作者:唐金河;赵春梅;王繁泷;赵伟;朱晓斌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2007年9月24日,某钢厂天车上发现1具无名男性尸体.尸体高度腐败,部分区域呈乌黑色,躯干及双上肢大部分皮肤皮革样化,除四肢外身体皮肤没有明显损伤,右手掌近掌指关节处可见可疑电流斑1处,呈火山口形,中间皮肤缺损,结合现场环境情况,怀疑死者是触电而死.

  • 攀爬铁路电力机车致电击死亡1例

    作者:宋红光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2003年7月3日20时02分,电字83008次货车进站时,司机发现机车突然断电,失去动力的列车靠滑行进入站台.停稳后,经检查机车自身电力系统无异常,机车受电弓已脱离接触网并折叠回缩归位.司机在车下观察没发现异常情况,并连续两次尝试上举受电弓,皆因瞬间发生短路而失败.经查发现在机车A节车顶有一男性尸体仰卧在机车上,头部有血迹在车后缘处,腿部被压在回缩的受电弓下,身上有烧焦的痕迹.

  • 无电流斑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表达研究

    作者:王晔;陈国俊;刘敏;何桂琼;李凡;廖志钢

    目的 探讨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及电流通路的推断方法.方法 1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即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对照组.电击死组,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致死.死后电击组,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于死后即刻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3rain.对照组直接从耳缘静脉注射50ral空气致死,不进行电击.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骨骼肌白介素6信使核糖核酸(il-6mRNA)表达水平,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死后即刻电击者(P<0.05);电击死兔对称肢体中通电肢体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非通电肢体(P<0.05).结论 骨骼肌il-6mRNA表达变化町用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机体对称部位骨骼肌il-rmRNA表达差异有助于推断电流通路.

  • 电击伤佳病理取材部位的初步研究

    作者:赖小平;于晓军;刘福其;汪家文;吕俊耀

    目的 探讨日常低电压电击后机体电流通路上极向化等病变规律和佳病理取材部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电击组和对照组,建立左前爪-右后爪路径220V电击大鼠模型,取电极接触处皮肤、四肢血管、神经和周边组织及腹腔大血管,常规HE染色病理组织学图像分析.结果 电极接触处皮肤基底细胞(skin basal cell, SBC)核明显极向化改变,长/短径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高度显著,P<0.001;电流通路上腕和踝部血管及腹主动脉内皮、平滑肌细胞核的极向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腕和踝部病理改变明显;周围骨骼肌细胞核的长/短径比值无明显规律性.结论 在电击死中常见的"手-足通路",腕、踝部血管可能为病理取材的佳部位.同时,由于腕和踝部距离手脚掌较远,直接接触热源和化学试剂等其他可能引起"极向化"改变的因素机会少,因此,腕和踝部血管及其周边组织的极向化改变更具有电损伤的特异性.

  • 大鼠电击死心脑肺及皮肤超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竞花兰;姜富学;成建定;张有宾;张宜骏;李章旺;吴金浪

    目的观察电击致死大鼠的心、脑、肺、皮肤超微结构形态学改变,寻找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依据.方法大鼠12只,其中电击致死6只,另6只对照;取心、脑、肺、皮肤,用戊二醛固定、锇酸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所取组织细胞均见明显细胞凋亡样改变,其中红细胞肿胀变形,充填整个毛细血管管腔.结论心、脑、肺、皮肤组织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对鉴定电流死有参考价值.

  • 电击死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实验观察

    作者:欧桂生;竞花兰;姜富学;李艳容;谢秀琴

    目的研究电击死大鼠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为电击死和电损伤的鉴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取大鼠12只,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只.应用SABC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同时应用常规染色作比较.结果电击死心肌内出现纤维连接蛋白的阳性,与对照组差别有意义(P<0.01).结论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强阳性表达对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 远离电击部位电流通路上骨骼肌的病理学研究

    作者:陈玉川;冯明华;竞花兰;胡丙杰

    研究电损伤时骨骼肌中肌红蛋白(Mb)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异常分布情况.采用大鼠模型和人体电击死标本,对电流通路上骨骼肌组织进行肌红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免疫组化(LSAB)检测.结果显示:电流通路上肌细胞呈现深浅不同竹节样改变,免疫组化法见Mb脱失,Fn呈阳性,呈蟒蛇状纹理.电流通路上骨骼肌竹节样和蟒蛇纹理改变对无典型电流斑法医学鉴定有实用价值.

  • 理疗减肥仪漏电电击死亡2例

    作者:尤家斌;李如波;朱宝利;王鹏飞;王昌亮;徐国辉;王晓龙;冯春梅;于浩;张国华

    1 案例资料1.1 案例1简要案情崔某,女,45岁.某年7月18日14时许,在某美容院用理疗减肥仪做减肥过程中发生抽搐,急送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尸表检验左乳头下5cm处有3个平行的类圆形皮肤紫红印迹,直径2.5cm.腹中部脐上4.5cm处在37cm×16cm范围内有4排共35个类圆形皮肤印迹,直径2.5cm.皮肤印迹边缘表皮剥脱、凹陷,质地略硬、颜色略深,中心部苍白.有的皮肤印迹不完整,呈半圆形、弧形(图1),切开见局部皮内较致密、苍白,皮下散在紫红变色.解剖检验心腔内充满暗红色流动血液.双肺组织实质内暗紫色,淤血、水肿明显.病理组织学检查胸、腹部皮肤印迹处表皮层不完整,边缘区残留的表皮细胞核致密、浓染,棘细胞和基底细胞极性紊乱,细胞核伸长、浓染,呈栅栏状或梳状排列;真皮层致密,胶原肿胀,嗜伊红染色偏蓝;皮下组织内小血管内皮细胞、管壁平滑肌细胞、毛囊、汗腺上皮细胞核伸长、浓染,符合电流斑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图2).心外膜下和心肌间质血管扩张、淤血.心肌纤维嗜伊红染色增强、断裂、波浪变.心肌间质小血管内皮细胞、管壁平滑肌纤维和肺内小血管、支气管壁平滑肌细胞核伸长、浓染,呈栅栏状排列.肺淤血、水肿.

  • 高压电场感应电电击死亡1例分析

    作者:傅文赫;崔轶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张某,男,24 岁.2013 年 7 月 16 日 11 时,在某变电站拆除 2 号废旧高压线塔电线时突然触电,悬挂于塔端,被解救后发现其呼吸心跳已停止.案发时为雨后,天气晴,空气较潮湿.现场勘查情况:线塔架上有一条裸露的铝线,一端捆绑于线塔上,另一端悬于空中.该线塔与 1 号线塔相距 80m,有 7 条电线相连.距废线塔南、北侧 15m 分别有110kV、220kV 的高压输电线塔,高压线均正常输电.

  • 电子捕猎器致人死亡法医学分析1例

    作者:袁阳刚;张军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张某,男.某日下午6时许外出用电子捕猎器捕杀野兔,一夜未归,次日10时许在某村山洼的一排水沟内发现张某俯卧于泥水中.尸体上有一根从头至脚方向的电子捕猎器铁丝,捕猎器及其连接的铁丝处于带电状态.尸体旁发现有一局部烧灼的深色购物袋,袋内装有一只野兔、打火机、头灯等物品.

  • 37例电击死的法医学分析

    作者:邓兴忠;王忠富;崔应平

    随着电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触电事故也逐渐增多.法医学对电击死鉴定的关键在于寻找皮肤电流损伤斑迹,但由于触电环境、电流强度、电压高低的不同,所造成的损伤形态特征或电流斑也各有不同.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