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婴幼儿腭裂修复1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腭裂修复术的安全性与修复效果.方法:对118例5~18个月腭裂婴幼儿采用两瓣法、完全性腭裂采用两瓣法+犁骨瓣联合修复、不完全腭裂及软腭裂多用改良兰氏法.术中应用高频电刀止血,术后口腔留置口咽通气管,保持呼吸通畅.结果:118例患儿麻醉及手术顺利,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患儿反应轻,进食情况好,切口糜烂3例,穿孔2例,其余均一期愈合.随访87例,语音恢复良好,近90%病例达到或接近正常儿童语音水平.结论:婴幼儿期腭裂手术在麻醉条件具备、掌握好适应证并熟练操作技术的情况下是安全有效的.
-
腭裂修复术后松弛创腔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腭裂修复手术松弛切口创腔直接暴露于口腔和填塞碘仿纱条的疗效.方法:将172例腭裂手术患者分为A、B组;A组90例术后松弛切口创腔填塞碘仿纱条,B组82例术中裸露松弛切口创腔;观察两组手术后12 h内出血和手术4天后发热、复裂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复裂、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体温升高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B组术后饮食和精神状况表现良好.结论:腭裂松弛切口创腔裸露比填塞碘仿纱条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
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腭裂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0例使用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30例未使用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切口疼痛持续时间、饮食情况、术后体温、体重变化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使用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观察组创面红肿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切口疼痛持续时间短,正常饮食恢复早,术后第7天体重减轻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而术后两组体温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腭裂修复时使用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有效地促进和加快切口愈合,效果好,安全可靠.
关键词: 腭裂/外科手术 切口愈合 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
腭裂整复术麻醉安全时机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腭裂整复术的有利麻醉时机.方法:随机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择期整复术患儿180例.按年龄平均分为3组:A组1~2岁;B组2~3岁;C组4~7岁.观察麻醉期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和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SpO2变化均明显高于A组(P<0.01);拔管后舌后坠、喉痉挛及气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而B组、C组之间的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腭裂整复术的有利麻醉时机应选择在2~3岁为宜.
-
单侧腭黏骨膜瓣修复腭裂1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单侧腭黏骨膜瓣后推修复腭裂的方法.方法:术中将患侧腭黏骨膜瓣彻底松解、腭帆提肌吊带重建、血管蒂牵拉提升,使腭瓣松弛充分、后退,对侧裂缘仅作简单切口,即可将裂隙封闭.结果:本法修复单侧腭裂116例,仅2例于近期出现腭瘘;术后语言质量和发音明显改善.结论:单侧腭黏骨膜瓣修复腭裂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临床应用方便可行.
-
儿童腭裂口腔内切口的护理
目的:总结儿童腭裂口腔内切口的护理.方法:对36例腭裂患儿手术前、后常规护理的同时,重点对术后口腔内切口的专项护理.结果:手术疗效满意,36例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腭裂口腔内切口的专项护理,是防止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
先天性腭裂修补术126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先天性腭裂修补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126例先天性腭裂修补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结果:104例切口I期愈合,22例切口穿孔复裂.结论:腭裂修补治疗效果除了与手术方法、术者技术有关外,还与术前、术后的护理密切相关.
-
腭裂修复术后切口的局部系列护理116例分析
目的:探讨腭裂修复术后局部系列护理对促进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比较腭裂术后308例局部系列护理组和普通口腔护理组切口的Ⅰ、Ⅱ、Ⅲ期愈合比例和鼻腔面感染情况.结果:局部系列护理组与普通口腔护理组其切口愈合的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前者的Ⅰ期愈合率高于后者,Ⅱ期切口愈合低于后者,Ⅲ期愈合两组无明显不同;前者鼻腔面感染率低于后者(P<0.05).结论:腭裂术后采用局部系列护理较普通口腔护理能明显促进切口愈合,减少并发症.
-
语音训练对腭裂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语言训练对腭裂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对腭裂术后实行或未实行系统语音训练的儿童的语音清晰度及心理状况进行测定. 结果:未实行语音训练儿童的汉语语音清晰度明显低于实行语音训练的儿童(P<0.001),因而引起显著的自卑、抑郁、社交退缩等病态心理.结论:系统语音训练不但可提高腭裂儿童语音清晰度,而且可有效地促进腭裂儿童的心理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
硬腭中央裂1例
患儿女性,3岁.患儿出生时家属发现前腭裂开,不能吸吮,稍大时说话不清.否认唇裂及腭裂手术修补史,否认外伤史.检查:口腔颌面对称,上下唇发育完好,面部无畸形、瘢痕.
-
腭裂修复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目的:探讨腭裂手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要点和经验.方法:对160例腭裂患者的手术、术中配合及护理的过程进行对比和总结.结果:通过积极的术中配合和护理,并随访观察,仅6例出现腭漏,其余均一期愈合.结论:在腭裂手术中,对配合和护理严格把关,抓好各个环节及操作管理,能帮助和促进腭裂手术的一次成功.
-
腭裂患者术后语言训练的康复指导
目的:观察腭裂患者术后康复指导对语言恢复的效果. 方法:对15例腭裂患者及家属在出院前进行语言康复指导,出院后定期复查评价,并根据情况再次给予纠正指导. 结果:经过指导训练,患者语言能力得到长足进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优2例,良8例,中5例. 结论:康复指导对腭裂术后的康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术后及早地开展康复训练.能明显地改善患者语言状况,为疾病的完全康复奠定基础.
-
腭裂修复术后患儿的局部系列护理
目的阐述腭裂修复术后患儿护理规范化、系统化的必要性。方法雾化吸入,口腔洗浴,滴鼻。结果接受ABCD系列护理的患儿体温、口腔清洁状况基本正常,伤口正常愈合。结论认为术后护理应是腭裂序列治疗的组成部分,并应使之规范化、系统化。
-
兰氏法加环扎在腭裂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腭裂手术方法与改善发育的关系.方法:将36例腭裂患者选用兰氏法加环扎,并设对照组.结果:兰氏法加环扎与单纯兰氏法相比,前者发音改善明显优于后者.结论:兰氏法加环扎修复腭裂有利于促进腭咽闭合,从而改善发音.
-
腭裂手术切口设计与术后VPI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腭裂手术切口设计的改良对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90例腭裂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改良"腭裂根治术"术式.切口设计:(1)A组软腭至悬雍垂裂隙边缘切口均偏向口腔侧2~4mm;将软腭组织不等份剖开,鼻腔侧多于口腔侧.(2)B组软腭至悬雍垂裂隙边缘切口均位于边缘顶端,将软腭口腔侧、鼻腔侧软组织等份剖开.结果 A组术后悬雍垂均不同程度向上后偏移,B组术后悬雍垂均偏向口腔侧且下垂,A组术后语音质量、鼻漏气量显著优于B组.结论腭裂手术切口设计的改良对改善腭咽闭合不全有显著效果.
-
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在唇腭裂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用于唇腭裂手术麻醉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10例唇腭裂患儿分为两组(K组及MK组).K组肌注氯胺酮;MK组肌注氯胺酮加咪唑安定,两组均给予羟丁酸钠后行气管插管.监测并记录麻醉前、诱导后5min、插管时和手术开始后5min四个时点HR及MAP值.结果:K组各时点值均高于基础值(P<0.05),而MK组各时点值均低于K组(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能有效地减轻单纯氯胺酮麻醉时心血管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