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股沟斜疝、直疝补片修补15例体会
目的:探讨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斜疝、直疝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5例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2- 73岁,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10例,占总数65%以上.单侧病为13例,双侧病2例,复发病1例.结果:本组随访至今,无复发,术后能早期下床活动,无局部牵拉感,疼痛轻,5- lOd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结论: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直疝的治疗中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复发率较低,比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费用低等优点.
-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直疝36例分析
目的:观察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直疝的效果.方法:采用疝环填充式补片对腹股沟直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创口局部疼痛轻微,无明显牵扯感;患者住院3~6天出院;随访1~5年,36例患者无1例出现复发.结论: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直疝,术后疼痛轻微,无明显牵扯感,下床早、恢复快,复发率明显降低.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股沟斜疝与直疝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股沟斜疝与直疝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113例腹沟斜疝或直疝患者腹股沟二维超声声像图表现及应用彩色多普勒显示腹壁下动脉的血流图像及其在体表投影,并进行观察分析腹壁下动脉与两疝囊的关系.结果通过对彩色多普勒观察腹股沟疝囊及疝囊内容物和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后发现:若疝囊在腹壁动脉外侧方穿过时则为腹股沟斜疝;若疝囊在腹壁下动脉内侧方穿过时则为腹股沟直疝.腹壁下动脉是鉴别腹股沟斜疝或直疝的一个重要标志.结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二维超声声像图表现极为相似,有时难以对两病作出鉴别,通过彩色多普勒显示腹壁下动脉的血流图像及其在体表投影与两病的位置关系,可作为二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
善释D-10补片在老年直疝修补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善释D-10 补片在老年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共计101 例腹股沟直疝患者按随机原则实施分组,接受善释D-10 补片前入路腹膜前修补术(A 组)或Lichtenstein 平片手术(B 组).对患者手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复发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合并疾病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随访1~3 年,A 组无复发,B 组4 例复发.结论 应用善释D-10 补片行开放性前入路腹膜前修补其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费用相对低,尤其适用于疝环或腹横筋膜缺损范围较大的老年直疝患者.值得推广.
-
同侧腹股沟斜、直疝并存34例诊治体会
我院1992-2011年收治各种类型腹股沟疝1056例,其中同侧腹股沟斜、直疝并存34例(3.2%).现将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同侧腹股沟斜、直疝并存患者34例,均为男性;年龄42~76岁,中位年龄57岁;病史14个月~31年,平均7年2个月.本组斜疝均为阴囊疝.其中合并不同程度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习惯性便秘、前列腺肥大、高血压及冠心病等疾病29例,有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史19例.术前确诊为同侧双疝并存21例,术中发现7例,术后因近期疝"复发"而发现6例.
-
腹股沟直疝疝囊突入阴囊1例报告
腹股沟直疝是腹股沟疝的一种常见类型.国家级教科书认为腹股沟直疝疝囊不突入阴囊[1],但我院诊治1例腹股沟直疝疝囊突入阴囊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
疝入阴囊腹股沟直疝解剖学观察
目的 对腹股沟直疝和斜疝进入阴囊的病人进行解剖学观察,探讨直疝进入阴囊的机制.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的48例腹股沟疝进入阴囊的病人,其中直疝3例、斜疝45例,分析精索与提睾肌、外环口的关系,比较直疝与斜疝疝囊的解剖学差异.结果 48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均顺利完成.解剖学观察发现,直疝疝囊位于精索内下方,与精索容易分离,并经精索外筋膜与提睾肌之间进入阴囊,疝囊外面仅包绕薄弱的腹横筋膜.斜疝疝囊位于精索上方,与精索紧密粘连,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外面包绕着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及提睾肌.结论 直疝疝囊长期对外环口进行冲击,导致外环口扩大,疝囊经精索外筋膜与提睾肌之间穿出外环口,精索位于疝囊的外上方.
-
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对102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应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经过顺利,手术时间50~70 min,平均60 min,住院时间7~12 d,平均9 d.本组患者均无严重异物排斥反应.随访时间1~2年,平均14个月,其中治愈101例,复发1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99%.结论:无张力修补术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本质、有效的方法.
-
以直疝疝囊突入阴囊为表现的腹股沟马鞍疝1例报告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当同侧直疝和斜疝并存,又可称为马鞍疝.<外科学>教材及<黄家驷外科学>等专著均认为斜疝疝囊可突入阴囊而直疝疝囊不突入阴囊.
-
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腹股沟疝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腹股沟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腹股沟疝患者85例采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进行检查,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腹股沟疝85例,病灶总计92个.手术及术后病理结果证实斜疝72个,直疝20个.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诊断准确86个病灶,准确率93.5%;误诊5个,其中1个为囊性肿块,2个为睾丸鞘膜积液,2个混合型肿块;漏诊1个.误漏诊率6.5%.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楚显示腹股沟疝的二维图像,彩色多普勒可以观察疝内容物的血流分布及性质,为临床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侧新月征在CT诊断腹股沟直疝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CT诊断腹股沟直疝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股沟直疝患者的术前轴位CT图像,全部病例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或增强扫描,重建薄层图像后对轴位图像进行观察。结果13例病人共16个直疝,右侧者10个,左侧者6个,均无嵌顿,CT诊断与手术所见符合率100%。结论 MSCT可准确诊断腹股沟直疝,并与斜疝、股疝鉴别。
-
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直疝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斜疝、直疝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自1998年2月至2001年6月行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直疝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股沟斜疝154例,直疝9例.初发疝155例,复发疝8例.疝环直径<2.5 cm 148例,疝环直径≥2.5 cm 15例.急诊手术12例.年龄65岁以上占30.1%.结果本组随访6~36个月,术后5例复发(3.1%),无死亡,术后能早期下床活动,无局部牵拉感,疼痛轻,5~10 d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复发率较低.结论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直疝的治疗中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复发率较低,比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费用低等优点.适用于初发性或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直疝和疝环较大但腹横筋膜无明显薄弱的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嵌顿性斜疝的急诊手术.
-
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经验
目的:探讨疝气的临床治疗体会,并结合我科应用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经验,对疗效、安全性等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的患者应用局麻下无张力疝修补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腹股沟疝手术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疼痛率、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等指标进行统计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平均为70min,平均住院天数为4.5d,平均出血量11ml,疼痛率为14.8%,术后访视未发现复发及并发症.对照组手术用时平均为90min,平均住院天数为9.5d,平均出血量38.7ml,疼痛率为37.0%,复发率18.5%,并发症率33.3%.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麻下无张力疝修补术能缩短病人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及疼痛率,不易出现复发及并发症,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
小儿多用珠疝兜的制作与应用
小儿疝气是一种常见病,疝气是腹腔脏器由疝环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是婴儿常见的一种预后良好的先天性发育缺陷.婴儿疝气仅有极少数需要手术治疗,除非有嵌顿情况,一般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多能愈合[1].
-
医用胶和钉合固定直疝假性疝囊预防直疝术后血清肿的比较
目的 比较医用胶和钉合固定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固定直疝假性疝囊预防直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效果.方法 94例腹股沟直疝患者,按随机表数字法随机均分为医用胶组和钉合组2组,分别采用医用胶和疝钉合器固定直疝假性疝囊,术后随访2年,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第1和第7天的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血清肿、伤口感染、伤口出血)、住院费用以及1年和2年内疝的复发率.结果 医用胶组与钉合组比较,其手术时间短[(35±5.1)min比(41±7.5) min]、住院时间短[(4±0.51)d比(5±0.83)d]、术后疼痛评分低[第1天(5±0.52)分比(6±0.33)分;第7天(3±0.67)分比(4±0.53)分]以及住院费用低[(5 731±560.50)元比(8 715±534.33)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血清肿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1年及2年疝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医用胶固定直疝假性疝囊预防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费用低,宜于在各级医院推广.
-
腹股沟直疝突入阴囊12例报道
目的 探讨腹股沟直疝突入阴囊的可能原因及其手术修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353例次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3例次腹股沟直疝患者,发生疝囊突入阴囊12例次,发生率为3.4%.与未突入阴囊组比较,突入阴囊组患者的年龄大、病程长、疝环口及疝囊大,且多伴有慢性支气管炎、便秘等导致慢性腹内压增高的疾患.12例次中采用“疝环充填+平片”修补术1例次,其余11例次均采用腹膜前修补术.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7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股沟直疝在少数情况下可以突入阴囊,宜选择腹膜前间隙疝无张力修补术.
-
左侧腹股沟直疝嵌顿并回肠穿孔1例
患者男性,55岁,因"腹痛1+天"于2006年3月4日入院.1天前突发下腹痛,以左下腹为重,伴发热,左侧腹股沟疝多年.入院当日在门诊曾予左侧腹股沟疝手法复位,还纳疝内容物.
-
成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和股疝的多排螺旋CT检查影像学特征
目的 探讨腹股沟斜疝、直疝和股疝的多排螺旋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斜疝、直疝和股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检查.观察指标:(1)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斜疝、直疝和股疝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2)多排螺旋CT检查示腹股沟区解剖情况.(3)多排螺旋CT检查示疝囊与周围结构关系.(4)疝内容物、疝囊在“十”字交叉法象限分区中所在象限及并发症.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行×列的x2检验.结果 (1)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斜疝、直疝和股疝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106例患者中斜疝66例(70个疝囊),直疝22例(27个疝囊),股疝18例(20个疝囊).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斜疝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7%、96.3%、98.5%及89.7%;诊断直疝的上述指标分别为96.3%、95.7%、89.7%及98.5%;诊断股疝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均为100.0%;腹股沟疝(斜疝、直疝和股疝)的诊断符合率为95.9%,正确指数为0.920.(2)多排螺旋CT检查示腹股沟区解剖情况:106例患者的腹壁下动脉、腹股沟韧带、腹直肌、股静脉等解剖结构在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上均能辨认,6例患者腹股沟管内环观察不清;对于腹股沟管内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以冠状位显示佳,横断位次之,矢状位不易观察;对于腹股沟韧带与疝囊的关系以矢状位显示佳,冠状位连续层面观察亦能明确显示,横断位显示较差;直疝三角及腹股沟管内环在斜冠状位显示佳;股三角在冠状位显示佳;侧新月征、“十”字交叉法象限分区需要在横断位观察.(3)多排螺旋CT检查示疝囊与周围结构关系:斜疝通过腹股沟管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通过直疝三角疝出,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92.6% (25/27)伴侧新月征;斜疝与直疝疝囊均走行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股疝通过股三角疝出,疝囊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侧.(4)疝内容物、疝囊在“十”字交叉法象限分区中所在象限及并发症:常见的疝内容物为小肠,部分患者内容物由多种成份组成;斜疝内容物依次为小肠35个、肠系膜29个、积液25个、腹腔内脂肪9个、结肠8个、卵巢1个;直疝内容物依次为小肠14个、腹腔内脂肪11个、积液6个、肠系膜6个、结肠3个、膀胱2个;股疝内容物依次为小肠12个、腹腔内脂肪8个、积液3个、肠系膜2个.斜疝、直疝和股疝的疝容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389,P<0.05);斜疝、直疝和股疝的主体疝囊位于前外象限分别为70、27和15个,并且股疝还有5个疝囊仅位于后外象限,3种疝的疝囊在“十”字交叉法象限分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8.904,P<0.05);斜疝、直疝及股疝发生肠梗阻分别为8、14、12例,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674,P<0.05).结论 斜疝、直疝和股疝具有特征性影像学征像.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以显示腹股沟区解剖细节,对斜疝、直疝和股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对疝内容物的显示及对并发症的诊断,为评估风险、制订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