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排(层)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张庆;魏兆龙;李琨;程雪;贾姝丽

    目的 降低被检者受照剂量,且不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多排(层)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制.结果 根据人体横断面形状呈非对称的椭圆形,在不同的投射角度和不同的解剖层面上,对X射线的衰减差异较大,减少衰减X射线少的投影方向上的X射线剂量,不降低图像质量,而是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结论 Sure Exp.3D技术在胸部平扫中成功地应用,已成为常规扫描技术.

  • 降低儿童X射线CT检查辐射剂量的研究进展

    作者:顾建华;卓维海

    目的:归纳总结减少儿童X射线CT检查所致受检者辐射剂量的方法,为降低儿童接受X射线CT检查的辐射危害风险提供参考.方法:针对X射线CT检查所致儿童的辐射剂量,通过调研相关文献,基于各自研究的目的和原理,归纳总结降低儿童受照剂量的方法.结果: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能根据儿童受检者体型自行改变管电流,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能根据预先设定的影像质量水平并结合X射线在受检者的衰减自动选择管电压,这两种技术均能自动降低个体的受照剂量;先进的影像重建技术可减少低剂量扫描影像的噪声,间接起到降低个体和群体的受照剂量;非扫描区的合理屏蔽也能有效降低个体和群体的受照剂量;制定剂量参考水平有助于优化X射线CT检查扫描参数,起到降低群体受照剂量的作用.结论:可结合儿童受检者的体型、扫描部位以及X射线CT机的性能,综合运用自动管电流或管电压调制技术、影像重建技术以及屏蔽防护等多种方法,可大限度地降低儿童X射线CT检查的受照剂量.

  • 自动管电流调制范围选择对头颈动脉CTA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影响

    作者:华海琴;康德强;徐晓娟;李超;刘冰;刘明;傅瑶;王志群

    目的 探讨相同管电压和噪声指数(NI)条件下,自动毫安调制范围的选择对头颈动脉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头颈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600 mA;B组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400 mA.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测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中部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对血管后处理图像进行评分,包括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记录并统计辐射剂量参数,包括CTDIvol和DLP,同时记录主动脉弓、颈4椎体、齿状突、垂体窝水平层面管电流的值.结果 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腔内信噪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辐射剂量比较,A组CTDIvol、DLP显著大于B组.A、B组在主动脉弓水平组织较厚,管电流均保持为大值;主动脉弓、颈4椎体水平、齿状突,A组管电流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垂体窝水平管电流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理适当的选择管电流调节范围,有效利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有助于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头颈CTA的辐射剂量.

  • CT低剂量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徐列印

    医源性辐射越来越被关注,在不影响诊断效能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已成为业界共识.CT低剂量技术相关研究已成为当前热点,笔者就低管电压、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不同机型PET-CT中CT采集条件与受检者有效剂量关系的研究

    作者:吴一田;耿建华;杜召猛;毕高畅;齐雍鹤;张朝坤;郑容;吴宁

    目的:研究不同机型PET-CT中CT采集条件与受检者有效剂量的关系,为确定适合不同机型的临床优化采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使用GE Discovery ST-16和Discovery Elite两种机型的PET-CT,CT部分所致剂量使用仿真人体模型(Model RS-550)实验获得.CT采集条件:①自动管电流30~250 mA,噪声指数(NI)值8~30,间隔2,其他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临床实际采集条件,即管电压120kV,螺距(Pitch):Discovery ST-16型为1.75,Discovery Elite型为0.984,转速:Discovery ST-16型为0.8s,Discovery Elite型为0.5s;②自动管电流低限均为30 mA,高限为210~350 mA,间隔为20 mA,NI值为14,其他临床实际采集条件同上;③Pitch:Discovery ST-16型分别为1.75、1.375和0.938,Discovery Elite分别为1.375和0.984,管电压120kV,自动管电流为30~250mA,NI值为14,转速:Discovery ST-16型为0.8s,Discovery Elite型为0.5s;④两机型转速均分别为0.5s、0.8s和1.0s,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为30~250mA,NI值14,Pitch:Discovery ST-16型为1.75,Discovery Elite型为0.984.模拟临床PET-CT分段扫描方式使用上述条件分别对仿真人体模型RS-550进行扫描,记录各种条件下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CT).结果:①对固定的自动管电流、Pitch及转速,两机型CT部分所致有效剂量随NI值增加而降低,且Discovery ST-16型降低幅度大于Discovery Elite型;②对固定的NI值、Pitch及转速,两机型的EDCT随自动管电流的增加线性增加,Discovery ST-16型增加幅度大于Discovery Elite型;③对固定的自动管电流、NI值及转速,EDCT随Pitch的增加而降低;④对固定的管电流、NI值及Pitch,有效剂量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⑤不同扫描条件下,两机型总有效剂量在4.93~24.00 mSv范围内;⑥在临床扫描条件下,Discovery Elite型受检者EDCT均低于Discovery ST-16型.结论:不同型号的PET-CT,在临床使用中多采用不同CT扫描条件,而扫描所致辐射剂量也因此有较大变化.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临床需求选择适用于不同机型的佳采集方案.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