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攻击性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研究

    作者:李海玲;潘婷

    本研究通过采用点探测范式,考查不同内隐攻击性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情况.结果表明,高攻击个体对愤怒面孔存在注意偏向,低攻击个体不存注意偏向.

  • 自尊、归因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作者:韩利萍;丁凌云

    目的 探讨自尊、归因与内隐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尊、归因、攻击性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量65名大学生的自尊、归因方式、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结果 ①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自尊、归因和攻击性3个方面,男生和女生愤怒因子差异显著(t=-2.562,P<0.05),其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尊与外显攻击性上的言语攻击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350,P<0.01);内外归因维度与身体攻击、愤怒、攻击总分呈显著性相关(r=0.364,0.394,0.421,P均<0.01),与敌对呈显著相关(r=0.346,P<0.05);持续短暂维度与内隐攻击性有显著相关(r=0.269,P<0.05);普遍特殊维度与身体攻击维度呈显著相关(r=0.287,P<0.05),与愤怒、敌对和攻击总分呈显著相关(r=0.288,0.499,0.380;P均<0.01).结论 个体的攻击行为与自尊和归因密切相关,它们是攻击行为发生的2个重要因素.

  • 挫折因素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作者:何欣嘏;孙凯

    目的 研究挫折因素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及其表现方式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性质的词组为实验材料,以偏好组词为测量方法,随机抽取102名在校大学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受挫任务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 ①大学生表现出对攻击性词汇的偏好(男性:t=7.147,P<0.000;女性:t=8.248,P<0.000);②不论男性被试(t1 =3.193,P1<0.01)还是女性被试(t2=3.763,P2<0.000),身体攻击性词组的均值均显著大于言语攻击性词组的均值;③方差分析显示交互作用显著[F(1,202)=10.213,P1<0.01];且中性词汇组的前测大于其后测(F=5.400,P<0.05),攻击性词汇组后测均值大于前测(F=4.820,P<0.05).结论 在内隐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攻击性倾向显著高于言语攻击性倾向,且具有较高的性别一致性;受挫任务能够显著增强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倾向.

  • 汉族与蒙古族青少年攻击性结构与人格倾向的比较研究

    作者:降彩虹

    目的 了解蒙古族青少年在外显攻击、内隐攻击、人格方面和汉族有何异同,进而分析所产生的原因.方法 采用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IAT测验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279名汉族与蒙古族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 民族与艾森克各维度、外显攻击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汉族青少年在内隐攻击、外显攻击各维度上都显著低于蒙古族,并在神经质、精神质维度上差异显著,但在内外向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结论 民族差异可能是导致攻击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青少年进行攻击性行为指导和矫正时充分考虑其生活环境的因素,加强青少年道德认知教育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 中学生自我控制对内隐和外显攻击性的影响

    作者:戴春林;应贤慧;刘玉玲

    目的 探讨中学生自我控制与攻击性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控制量表和攻击性问卷对29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采取IAT实验程序测量被试内隐攻击性.结果 中学生的思维自控、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与内隐攻击性无显著相关(r=-0.11,r=-0.07,r=-0.03,P>0.05),但对外显攻击性均有显著抑制效应(β=-0.232,β=-0.188,β=-0.231,P<0.05);内隐攻击性对自我控制与外显攻击性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R2=0.007,P>0.05).结论 自我控制可以有效抑制外显攻击性,且这种抑制效应不受个体内隐攻击性高低的影响.

  • 精神分裂症患者内隐攻击性对照研究

    作者:张胜荣;季爱民;周爱华;缪金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隐攻击性,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2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患者组,112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偏好组词法测评两组内隐攻击性,采用暴力攻击行为筛查标准筛查患者组的暴力行为,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冲动性量表、攻击性量表评定患者的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结果有暴力攻击行为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及行为紊乱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无暴力攻击行为组(P<0.05或0.01),冲动性量表总分及行动分量表因子分显著高于无暴力攻击行为组(P<0.01),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无暴力攻击行为组( P<0.05或0.01)。患者组与对照组及有暴力攻击行为组与无暴力攻击行为组偏好组词法测评攻击性词及身体攻击性词和语言攻击性词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正常人有更多的暴力攻击行为,其原因是由精神症状及性格缺陷所致。

  • 挫折情境对不同心理弹性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启动

    作者:王玉龙;钟振

    目的:探讨挫折情境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是否会受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2(挫折情境:有/无)×2(心理弹性:高/低)×2(词汇:攻击性/非攻击性)三因素混合设计,以254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挫折情境对低心理弹性者的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显著,而对高心理弹性者的启动效应不显著.结论:在挫折情境下,低心理弹性者比高心理弹性者更容易启动内隐攻击性.

  • 攻击性:关于感觉寻求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可选模型

    作者:吴晓薇;何晓琴;唐海波;胡青竹;蒲唯丹

    目的:探讨感觉寻求、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和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版大学生感觉寻求问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和攻击性内隐联想测验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外显攻击性与感觉寻求呈显著正相关、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而内隐攻击性与这两个变量相关不显著;②控制性别变量后,感觉寻求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均对外显攻击性有显著预测作用;③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感觉寻求与外显攻击性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解释总效应的10.65%),但调节效应不显著(t=-1.48,P=0.14>0.05).结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感觉寻求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 情景线索对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作者:章淑慧;钟毅平;阳威

    目的:比较不同情景线索对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向被试呈现不同情景线索材料(积极情景线索、中性情景线索、消极情景线索短片视频),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比较不同情景线索下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的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含有公益助人信息的积极情景线索能降低个体的内隐攻击性,而含有暴力攻击信息的消极情景线索则能增加个体的内隐攻击性;情景线索对不同群体人的内隐攻击性影响存在差异,对运动员的影响大于普通人群;中性情景线索对不同性别的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情景线索能影响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

  • 暴力视频游戏对不同年龄女性内隐攻击性的短时效应

    作者:刘元;周宗奎;张从丽;魏华;陈武

    目的:探讨暴力视频游戏对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的内隐攻击性的短时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2×2完全随机设计,以119名女性在校学生为被试,其中中学生62人(年龄为14-18岁),大学生57人(年龄为19-22岁).用IAT对内隐攻击性进行测量.结果:①短时间接触暴力视频游戏会增加个体的内隐攻击性.②性别和游戏存在交互作用:对于女中学生来说,暴力视频游戏对她们的内隐攻击性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女大学生,暴力视频游戏增加了她们的内隐攻击性.结论:短时间接触暴力视频游戏对不同年龄女性内隐攻击性影响不同.

  • 网络暴力游戏对不同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作者:刘衍玲;陈海英;滕召军;杨营凯

    目的 了解网络暴力游戏对不同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现实暴力接触问卷》调查373名大学生的现实暴力接触现状,并从中筛选出62名大学生作为试验被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考察暴力游戏对其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 ①性别主效应不显著,男女大学生在内隐攻击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游戏类型主效应显著,网络暴力游戏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显著(P<0.05);③现实暴力的主效应显著,高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低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P<0.05);④游戏类型和高低现实暴力接触对内隐攻击性的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网络暴力游戏对低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影响显著(P<0.05).结论 网络暴力游戏对低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增强作用显著.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