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近况

    作者:王道福;王莹;鲍洪军

    目前已经进入临床应用的第2代抗组胺药有17种.其共同特点:一是分子量比第一代大,有一个长的侧链,脂溶性差,故很难透过血脑屏障,无镇静作用,也不会加强乙醇的中枢抑制作用;二是对H1R的选择性增强,亲和力强,因而作用强度大.时间较长,不良反应减少,一般每日只需服1次即可维持疗效;三是耐受性好,国外报道,第2代H1受体拮抗剂大多耐受性好;四是无抗胆碱作用,除了西替利嗪有轻微的口干外,大多数第2代H1受体拮抗剂均无抗胆碱作用而继发的口干、前列腺肥大症状,但其化学结构差异较大,因而体内代谢过程有很大差异.现将其临床应用概况及前景分述如下.

  • 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的变态反应回顾性分析

    作者:胡蓉

    目的:分析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变态反应的特点,为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1986-2007年国内文献源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变态反应的资料.不良反应按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的方法分类.结果:54例变态反应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是阿司咪唑(29例)和西替利嗪(12例);不良反应预后较好.结论:患者的性别、合并用药等因素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过敏性休克应特别警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第2代抗组胺药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作者:徐珽;吴逢波;杨梅;唐尧

    目的:分析第2代抗组胺药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1986~2006年国内文献库收载的第2代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资料,得到符合标准的病例128例,并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的不良反应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研究.结果:128例ADR报告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不良反应以心血管系统损害多(38例,占29.69%),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6例,占28.13%)和全身性损害(20例,占15.63%);不良反应预后较好.结论:患者的性别、体质、合并用药等因素均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引起过敏性休克和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临床应提高警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