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安纪文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7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后总结所得结果.结果:70例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后,可见供血动脉的患者有60例,共计69支,其中30例患者为原发性肝癌,31支供血动脉,20例患者为肝转移癌,18支供血动脉,12例患者为肝局灶结节增生,11支供血动脉,8例患者为肝血管瘤,8支供血动脉.结论: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可以将肿瘤血供状况充分显示,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萧剑彬;林少芒;张智辉;李强;艾文佳;刘金铃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于2010月4月-2012年3月收治的具有ASO临床症状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冠状、矢状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建,并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血管狭窄程度;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与MSCTA进行对比,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按照国际常用的外周血管狭窄分级方法分别对DSA和MSCTA的诊断结果进行分级,通过比较MSCTA与DSA的吻合度,评估MSCTA对糖尿病ASO的诊断效果.结果 62例患者的MSCTA的图像质量均较为理想.通过MSCTA共发现411个狭窄及闭塞,其中Ⅰ级狭窄128个,Ⅱ级狭窄158个,Ⅲ级狭窄84个,Ⅳ级狭窄41个;采用MSCTA与DSA对ASO诊断,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MSCTA对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以及闭塞的诊断吻合率达到97.1%,对血管不同病变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80%.结论 MSCTA可以清晰的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部位以及程度,与DSA具有相当的效能,可以作为糖尿病ASO术前评价和筛选的理想方法.

  •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仰涢霞;姚志伟;向四国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应用于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58例糖尿病AS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SCT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MSCTA的应用效果.结果 58例患者共有1200支动脉节段,MSCTA诊断可评估节段为1120支(93.33%).在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评估方面,DSA检查结果显示,572支(51.07%)为Ⅰ级,87支(7.77%)为Ⅱ级,121支(10.80%)为Ⅲ级,127支(11.34%)Ⅳ级,213支(19.02%)为Ⅴ级;MSCTA检查结果显示,572支(51.07%)为Ⅰ级,86支(7.68%)为Ⅱ级,107支(9.55%)为Ⅲ级,137支(12.23%)为Ⅳ级,218支(19.46%)为Ⅴ级.两种检查方式评估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MSCTA在骼外动脉、骼总动脉、股浅动脉、骼内动脉等各病变部位诊断上均表现出较高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以及阴性、阳性预测值.结论 MSCTA应用于糖尿病ASO诊断,可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节段部位及狭窄程度,且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均较高,可作为该病诊断首选方法.

  •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探析

    作者:马文可

    目的: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被确诊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对这90例患者分别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然后观察并比较用这两种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率.结果:(1)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其进行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结果显示:①其中有脑出血患者18例,有脑梗死患者62例,有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在5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47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小于18mm,有15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大于18mm.②这9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其中,有大脑前动脉狭窄的患者14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42例,有大脑后动脉狭窄的患者28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6例.结论: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脑部的病变情况,能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此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张朋旗;吕永斌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7例患有AD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MSCTA进行检查,并将原始数据进行曲面重建(CPR)、多层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重建(SSD)等技术后处理,分析主动脉破口、真假腔、内膜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和范围、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等情况,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影像技术对主动脉破口、真假腔、内膜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和范围、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等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结论 MSCTA能快速、准确、安全的诊断AD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协助临床上及时制定相应的方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MSCTA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

    作者:蒋永明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SCTA)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提高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经血管造影(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前的MSCTA图像数据,根据不同重建技术后颅内动脉瘤的图像特征,对瘤体的形态、空间关系和显示情况进行质量评分和对比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MSCTA共发现前交通动脉颅内动脉瘤49例,后交通动脉颅内动脉瘤71例,大脑前动脉颅内动脉瘤13例,大脑中动脉颅内动脉瘤26例,大脑后动脉颅内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末端颅内动脉瘤7例.容积再现(V R)的瘤体检出率(90.4%)高于大密度投影(MIP)的检出率(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平面重建(MPR)的载瘤动脉检出率(100.0%)高于MIP的检出率(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R的质量评分高于MPR和MI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的后处理技术各具优缺点,充分利用不同的重建方法能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立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AD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扫描AD.结果:40例AD患者中StanfordA型12例(30.00%)B型28例(70.00%);AD真腔组平均强化值278.94 0±47.93HU,明显高于假腔组平均强化值261.89±49.5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例(82.50%)AD患者明确可见第一破口,7例(17.50%)未显示第破口者均为Stanford A型,25其中例(63.50%)仅1个第一破口,155例(36.50%)存在2个或者多个第一破口.30例(75.00%)存在再破口,其中28例(70.00%)存在2个或者2个以上再破口,再破口多是散在分布于主动脉各段.真腔强化值大于假腔强化值33例(82.50%)第一破口大小为12.56±6.68 mm;真腔强化值与假腔强化值25例(62.50%),内膜第一破口大小200.56±8.56 mm.真腔密度大于假腔密度者第1破大小明显低于真假腔密度(P<0.05).假腔累及IA5例(12.5%)、ICA4例(10.00%)、CA18例(45.00%)、SMA13例(13.00%)、LRA12例(30.00%)、LCIA24例(60.00%)、RCIA26例(65.00%);假腔出发IA1例(2.5%)、ICA2例(5.0%)、CA2例(5.0%)、SMA4例(1.00%)、LRA3例(7.5%)、LCIA5例(12.50%)、RCIA7例(17.50%).假腔累及情况明显高于假腔出发情况(P<0.05).内破口MPR33例(82.50%)、MIP1例(2.50%)、CRP23例(57.50%)、CTVE24例(60.00%)、VR1例(2.50%);内膜瓣MPR39例(97.50%)、MIP1例(2.50%)、CRP28例(70.00%)、CTVE31例(77.50%)、VR36例(90.00%);真假腔MPR40例(100.00%)、MIP33例(82.50%)、CRP33例(82.50%)、CTVE6例(15.00%)、VR39例(97.50%).结论: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诊断性能较高,可推荐使用.

  • 探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伟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研究组25例ADA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检查,对照组25例ADA患者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ADA患者的动脉壁钙化、夹层血栓、ADA累及分为、破口位置、主动脉破口数以及AD分型等指标差异.结果:两组ADA患者的破口位置、主动脉破口数以及ADA分型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研究组25例ADA患者的动脉壁钙化、夹层血栓以及ADS累及分支范围的阳性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诊断工作中推广运用.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头颈部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于峣;范治国;戴捷;曹俊华;强少文;钱华;丁晓娟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烟雾病中的成像特点,以提高其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8例患者,利用MSCTA技术特点,分析其在头颈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68例患者中右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前动脉、中动脉受累31例;单纯前动脉及中动脉受累4例;中动脉受累3例;左侧颈内动脉末端及中动脉、前动脉受累16例,单纯前动脉及中动脉受累4例,单纯中动脉受累3例,前动脉受累4例;双侧颈内动脉均受累3例,其中1例合并左侧大脑前动脉及中动脉受累。血管成像影像诊断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有效吻合率为98.3%。结论:MSCTA技术可作为烟雾病的一种筛查手段在临床中应用,同时可降低脑血管造影中的危险性,显著提高烟雾病的临床诊断率。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

    作者:夏露花;夏欢;赵艳萍;董占飞;古力努尔·哈布力哈吉;王新华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对肺癌支气管动脉的显示,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L1 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进行分析研究,比较L1R1型肺癌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开口直径,走形方向的差异,了解其左右支气管动脉的特点,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肺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 收集113例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的MSCTA图像进行详细观察分析,比较其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在开口位置,走形方向,开口直径的差异.结果 L1R1型肺癌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的开口位置,走形方向,开口直径存在差异.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解剖信息,为经支气管动脉进行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提供帮助.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出血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叶佳国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脑出血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MSCTA检查结果、疾病诱发原因和肿瘤发生位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发病位置包括大脑中动脉、椎基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等,不同部位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异常原因包括静脉性血管畸形、烟雾病、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和其他原因等,且不同异常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脑出血的早期检查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为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