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溶栓后介入治疗和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李俊霞

    目的 研究观察溶栓后介入治疗和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35)与研究组(n=35),对照组患者均行直接PCI治疗,研究组则行溶栓后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其IRA再通率、ST段下移率与LVEF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溶栓后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急性心梗患者直接PCI术后并发肠梗阻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吴志勇;漆红梅;祝志云;盛国太;葛郁芝;李华泰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合并肠梗阻的预测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行直接PCI术的患者共计1220例,其中符合入选、排除标准的1 025例,将入选的1 025例患者用SPSS17.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并随机分为2个队列,其中排序前2/3为模型产生队列,后1/3为模型验证队列.根据模型产生队列是否发生肠梗阻又分成肠梗阻组和对照组并分析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将肠梗阻组与对照组比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再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确定预测因素.按β回归系数所占的比重,对预测因素给予赋值,建立评分模型,采用ROC曲线在模型验证队列中评价评分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1 025例患者中共有103例患者发生不同类型肠梗阻,发生率约10.0%,肠梗阻类型以低位、不全性及单纯性肠梗阻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5岁(OR=1.44,95%CI:1.26~4.63,P=0.000)、糖尿病(OR=3.37,95% CI:2.39~9.47,P=0.000)、便秘习惯(OR=4.75,95% CI:3.58 ~ 11.24,P=0.024)、下壁和广泛前壁部位心梗(OR=2.16,95% CI:1.94-4.79,P=0.017)、心功能≥3级(killip分级)(OR=2.86,95% CI:1.98 ~ 5.67,P=0.002)、经股动脉穿刺(OR=2.76,95% CI:1.38 ~ 6.12,P=0.002)、K+<3.5 mmol/L(OR=1.86,95%CI:1.11 ~ 5.47,P=0.005)、通便药(OR=3.59,95% CI:2.99~10.21,P=0.000)及吗啡使用(OR=1.98,95% CI:1.07-3.12,P=0.021)及eGFR <60 mL·min-1.1.73m-2(OR=1.19,95%CI:1.10 ~3.22,P=0.031)是AMI患者直接PCI术后并发肠梗阻的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证实根据这些因素建立的评分模型对AMI患者直接PCI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AUC =0.815,95% CI:0.802~0.883,P=0.000).结论 年龄>65岁、糖尿病、便秘习惯、下壁和广泛前壁部位心梗、心功能≥3级(killip分级)、经股动脉穿刺、K+<3.5 mmol/L、通便药及吗啡使用及eGFR <60 mL· min-1·1.73m-2是AMI患者直接PCI术后并发肠梗阻的预测因素.由此建立的评分模型对直接PCI术后发生肠梗阻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无/慢复流发生与炎症

    作者:丛洪良;杜纪兵;齐学艳;张梅;王伟;陈树涛;周长钰;李广平;黄体钢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术(PCI)后无/慢复流现象发生与炎症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65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的患者,其中632例患者随访至一年,60例发生PCI术后无/慢复流现象为复流不良组;从其余的572例患者中,用Excel随机函数表随机抽取1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为避免统计学偏差.结果 复流不良组炎症指标,如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死亡率、心脏不良事件、糖尿病及胰岛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复流不良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减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P<0.01).结论 炎症反应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无/慢复流现象的发生有关,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 STEMI直接PCI患者发生室颤的原因分析

    作者:吴龙梅;田新利;张健;王世宏;石宇杰;李俊峡

    目的:观察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发生室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直接PCI的STEMI患者325例,分为发生室颤(VF)和无室颤两组,分析发生室颤的相关因素。结果325例STEMI患者在PCI术中发生室颤24例,24例患者出现室颤时均需要电除颤复律,其中9例患者应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利多卡因)。两组患者PCI术中均无死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LVEF、血浆CK峰值、梗死部位、从发病至IRA开通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F组无复流发生率、低血钾发生率较对无VT组升高(P<0.05)。院内死亡3例,其中VF组1例,无VF组2例。结论对于STEMI患者,应注意预防无复流及低血钾的发生。

  • 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效果对比观察

    作者:李文强;刘前君;余宏斌;朱洪斌

    目的 比较直接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AMI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措施不同分为3组,直接组38例(行直接PCI治疗),延迟组35例(行延迟PCI治疗),对照组36例(行保守治疗).测定三组患者AMI治疗后1周、6个月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房内径(LAd)、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测AMI后1周、6个月时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动脉平均压(mPAP)、平均二尖瓣压力差(mMPG),并记录患者6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6个月,直接组和延迟组LAd、ESV、EDV 均低于对照组,且直接组LAd(34.04±5.10)mm、ESV (46.01±15.40)ml、EDV(114.24±25.68)ml均较延迟组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组和延迟组治疗后6个月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直接组LVEF(60.41%±10.06%)高于延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直接组和延迟组mPAP、mMPG均低于对照组,且直接组mPAP(4.36±0.51)P/kD、mMPG(0.98±0.36)P/kD低于延迟组(P<0.05);直接组在治疗后6个月内AMI再次发作7.89%,心力衰竭再住院2.6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均可改善AMI患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且直接PCI效果更佳.

  • 预防性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对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崔广凯

    目的 探究分析预防性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对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初发并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于PCI术前静脉滴注替罗非班,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于PCI术前预防性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对照组患者则行等剂量生理盐水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血流计帧数(LTFL)、ST段回落情况、CK-MB峰值及IRA无复流情况,同时比较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PCI术后IRA分布(3.92%)及CK-MB峰值(187±62)明显低于对照组(19.61%;288±115),其TIMIⅢ级血流比例(100.0%)、校正TIMI帧数(27±3)及ST段回落>50%比例(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84.31%、22±1、76.47%),且其术后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96%、7.84%、5.88%)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29.41%、23.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的冠脉微循环及心肌灌注,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直接PCI术后心肌梗死面积,对改善心功能有积极意义.

  • 直接PCI和溶栓后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作者:李瑞洁;李宝寅;秦雷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直接PCI和溶栓后PCI治疗术后的效果.方法 临床纳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2例,根据患者到达医院90min内能否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而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其中治疗一组有71例患者为入院后在90min内能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采用直接PCI治疗,治疗两组有71例患者为入院后在90分钟内不能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采用溶栓后PCI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症状进行观察并记录,判断治疗后的疗效;行冠脉造影术了解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开通情况;并对患者进行一年的追踪调查,评价其并发症.结果 经治疗后的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直接PCI组为92.96%,溶栓后PCI组为64.79%,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患者PCI后的总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4.51%和91.55%,无显著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一年的追踪调查,并发症发生情况:直接PCI组为4.23%,溶栓后PCI组为29.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直接PCI较溶栓后PCI的临床疗效更好,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因此,对于有医疗条件的医院,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应积极行直接PCI.

  • 介入与溶栓治疗应用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

    作者:梁峰;胡大一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选择介入与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对二者进行比较.方法:采取国内外文献综述方法.结果:几十年来,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溶栓治疗的局限性,直接PCI已逐渐成为首选的再灌注治疗.直接PCI可使TIMI3级血流率达90%以上,较溶栓降低死亡、再梗死、脑出血、缺血复发、梗死血管再闭塞.然而当行PCI治疗需延迟几小时时,溶栓治疗可在发病后即刻给予,促进梗死血管早期再灌注.结论:希望建立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而使有效的治疗相对迅速地用于每个STEMI患者,而预防仍然是重要的.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颜涛;杨志敏;林仁华;杨洁;周芳

    目的 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174例,分为溶栓组68例和PCI组106例,对比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血管(IRA)再通率、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PCI组IRA再通率明显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病死率明显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直接PCI治疗优于溶栓治疗.

  •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研究

    作者:汤克虎;高俊峰;莫华;任进平;吴玉国

    目的 探讨直接PCI联合应用血管抽吸导管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80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直接PCI治疗组和直接PCI联合应用血管抽吸导管治疗组各40例,分别记录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化验检查、心电图、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后的心肌酶学峰值变化及心电图ST段回落的差异.结果 两治疗组治疗前的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与直接PCI组相比心电图ST段回落>50%比率明显升高(P<0.05).直接PCI联合应用血管抽吸导管治疗组心肌酶CK-MB峰值明显低于直接PCI组(P=0.038).结论 直接PCI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够更大程度的达到心肌再灌注,减小心肌梗死面积的效果.

  • 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作者:李燕;李亮;马宁;孙家安;范卫泽

    目的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首次AMI患者94例,发病时间均在12 h以内.36例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 5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并于PCI术后1周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了解二者对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后即刻PCI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组多;溶栓后即刻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周时溶栓后即刻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后造影剂相关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树军;张建维;贾三庆;王雷

    目的 了解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直接PCI后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7年3月期间在北京友谊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236例,所有患者均应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测定介入治疗前和术后第1、2、3天肾功能,分析造影剂对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CI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36例患者中,男性184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64.6±11.5)岁,发生CIN 46例,发病率为19.5%;CIN组中原有肾功能不全者(基线Ccr<60 ml/min)达6/46,心功能不全者达19/46,同非CI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造影剂剂量CIN组为328±166ml,非CIN组为248±124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原有肾功能不全(基线Ccr<60 ml/min)、造影剂的剂量、LVEF<40%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IN在STEMI患者直接PCI后发病率较高,原有肾功能不全、造影剂的剂量、LVEF<40%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 直接PCI患者LVEF与BNP的相关性及其预后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鸿举;刘孝钧;尚咏琦;梁毅;丁少娟;王相智;吴慧敏;李文;李莉;叶兴

    目的 研究直接PCI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脑型钠尿肽(BN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LVEF与血BNP对于直接PCI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57例连续选入的接受直接PCI植入支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入院后24 h内、1周、2周、1月和6月进行血BNP检测及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所有患者随访1年,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MACE与BNP以及LVE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入院后24 h内、1周、2周、1月和6月的血BNP与LVEF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96(P=0.000)、-0.891(P=0.000)、-0.887(P=0.000)、-0.871(P=0.000)和-0.876(P=0.000).随访1年,共发生MACE 36例,MACE与入院后24 h(r=0.742,P=0.000)、1周(r=0.719,P=0.000)的血B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MACE与入院后24 h(r=-0.813,P=0.000)、1周(r=-0.762,P=0.000)、2周(r=-0.867,P=0.000)的LVEF呈显著负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1周的BNP值以及入院24 h的LVEF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入院1周BNP的ROC曲线下面积0.812(P=0.000),其面积95%可信区间为[0.729,0.893],不包括0.5;入院1周LVEF的ROC曲线下面积0.822(P=0.000),其面积95%可信区间为[0.764,0.923],也不包括0.5;入院1周的BNP值以及入院1周的LVEF的拐点分别为226.36ng/L和48%.结论 对于接受直接PCI植入支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与LVEF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入院1周的BNP值以及入院24 h的LVEF可有效预测入院后1年内的MACE事件发生情况.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多支病变患者直接PCI时支架后扩张的临床评价

    作者:赵春勇;吉庆伟;甄雷;师树田;赵雪东;聂绍平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病变的患者行直接PCI(pPCI)时后扩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2005年至2014年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的STEMI合并多支病变行pPCI并植入支架患者1081例,根据是否后扩张,分为后扩张组及未后扩组,其中后扩张组455例、未后扩组626例,比较两组即刻效果及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心肌梗死部位、冠脉病变特征(梗死相关血管、非梗死相关血管、冠脉狭窄≥70%病变数量)、围术期用药、心功能分级等一般情况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两组平均支架直径、残余狭窄≥30%、分叉支架等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后扩张组血栓抽吸后扩张比例低于未后扩组,起病至pPCI时间长于未后扩组,重叠支架、支架数量、支架总长、预扩均多于未后扩组.两组术后即刻无复血流或慢血流、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IABP使用等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两组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再次急性心肌梗死、梗后心绞痛、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心功能分级、出院前复查EF值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后扩张组平均住院天数短于未后扩组.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多支病变患者直接PCI安全可行,支架后扩张不增加即刻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

  • 72例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体会

    作者:郑鹏翔;张书富;朱小枫;陈德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对72例AMI患者行直接PCI术.对其中68按AMI后行直接PCI时间分为:<6h直接PCI组(A组)和>6h直接PCI组(B组),通过心脏超声(UCG)随访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ES).结果72例AM患者中,70例成功施行了PCI术,成功率达97.2%(70/72).A、B而组住院期间(术后1周)EF、ED、ES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均有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行直接PCI安全、有效,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的佳方法.AMI后<6h内行直接PCI能改善左心功能.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存活患者心功能的近期随访结果

    作者:王健;颜红兵;朱小玲;高海;李南;艾辉

    目的 评估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存活患者心功能的近期随访结果.方法 1999年3月至2006年6月共对557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男449例,女108例)患者施行直接PCI.其中32例发生无复流而存活患者可供随访,简称无复流存活组.选择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临床基线特征和血管造影特征与无复流存活组匹配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指标:3个月和6个月超声心动图心功能状态以及病死率.结果 ①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无复流存活组和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38±0.11和0.49±0.10(P<0.05),病死率分别为6.3%和0.②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无复流存活组和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39±0.12和0.50±0.11,P<0.05,病死率分别为12.5%和2.2%.结论 STEMI直接PCI发生无复流患者的住院病死率高,无复流存活患者的近中期病死率高,并且心功能状态明显较没有发生元复流的存活患者差.提示预防直接PCI时发生无复流,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 发病24 h内急性心肌梗死三种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梅;黄体钢;李广平;张承宗;丛洪良;王伟;陈树涛;徐延敏;焦占全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acul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死率的影响及其他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4月的88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区别.24 h内发病的6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3组:直接支架术(percul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组、溶栓组和保守治疗组.[结果]3组中,PCI组的患者年龄低于溶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9.71±11.06)岁,(65.36±10.98)岁,(67.39±12.27)岁,P<0.05.男性比例较大.PCI组他汀类和氯吡格雷等药物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两组.急诊PCI组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分别为1.6%,13.4%,13.5%,P

  • 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

    作者:赵冠棋;师树田;王晓;聂绍平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较为常见,且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在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直接PCI(PPCI)时是否应同期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与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相比,对非梗死相关血管同期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预后较好.然而,有关非梗死相关血管的选择和处理时机仍然颇具争议.本文回顾了新的临床证据,旨在为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的诊治提供思路.

  • 直接和补救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疗效和费用效果比

    作者:尹力;李广平;姜铁民;丛洪良;陈树涛;高玉霞;张梅;李立丰;张承宗;黄体钢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直接PCI)和补救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费用效果比.方法采用观察性对列研究的方法.连续选取2000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59例以及补救PCI治疗的患者29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及随访期的临床疗效、费用及费用效果比.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完全匹配.冠脉造影显示血管的情况无差别.虽然从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补救PCI组长于直接PCI组(219.47min±103.59min比116.05min±54.46min)(P=0.000),但PCI术成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别.住院期间心衰、心绞痛、再发心梗、出血等的发生率,病死率,监护日及住院日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累计心衰的发生率直接PCI组为13.60%,补救PCI组为31.00%(P=0.050);再发心梗、再人院、再次冠脉介入或搭桥手术的发生率及总病死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住院费用和总费用,补救PCI组高于直接PCI组;心功能获益的费用效果比,直接PCI组优于补救PCI组.结论补救PCI与直接PCI相比,手术同样安全有效.但是,慢性期心衰的发生率补救PCI高于直接PCI,费用也高于直接PCI.费用效果比,直接PCI优于补救PCI.

  • 不同时段给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勇;李占虎;郭丽娟;郑群;张慧晶;张俊岭

    目的 评估院前对比院内开始他汀治疗对直接PCI术后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前启动他汀药物治疗的时机.方法 选择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1)院前组(n=82):入院前即医疗接触、救护车转运时即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口服;(2)院内组(n=78):入院后、直接PCI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口服.术后2组均给予20 mg每晚1次口服.观察2组患者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达到3级比例及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术后1 h ST段回落(STR)情况.STR以50%为截点,小于50%定义为STR不良.比较2组患者术后30 d和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梗死后心绞痛或再发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血管死亡)发生率.结果 与院内组比较,院前组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TIMI 3级血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8%、85.3%,χ2=0.34,P>0.05),但校正TIMI帧数明显减低(20.68±0.62、32.49±0.58,t=2.340,P<0.05),术后1 h STR率大于50%者院前组明显高于院内组(84.0%、60.5%,χ2=10.99,P<0.01).术后30 d、6个月,院前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院内组(1.2%、7.7%,χ2=4.01,P<0.05;7.3%、17.9%,χ2=4.13,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FMC)即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改善直接PCI术后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可能更有益.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