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舌侧矫治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李凯

    随着成人正畸患者的增多,矫治过程中的美观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些“隐形”矫治技术快速发展且应用于正畸临床,如舌侧矫治技术、无托槽矫治技术等.伴随材料学、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的发展,舌侧矫治技术日趋成熟,作为一种高效美观的矫治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对舌侧矫治技术的发展、组成、优缺点、临床操作、生物力学以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 个性化舌侧技术现状与进展

    作者:周林曦;姚政铎

    舌侧矫治技术自问世以来已有40余年历史.近十年出现的个性化舌侧矫治技术,克服了传统舌侧矫治技术的一些弊端,并逐渐成为正畸治疗的主流技术之一.本文就个性化舌侧矫治器设计原理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舌侧隐形矫正技术临床要点

    作者:梁炜;林久祥

    随着成人正畸需求的不断发展,舌侧隐形矫正技术已成为口腔正畸学的热点技术.舌侧隐形矫正能实现正畸治疗的“全程美”,同时也有生物力学上的一些优势.舌侧隐形矫正与唇侧正畸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在临床应用中须充分注意其中的差异.本文讨论了舌侧隐形矫正技术的力学特点、优缺点、适应证和禁忌证、间接粘接技术和临床粘接、托槽选择、弓形特点、关闭间隙过程的临床特点等内容,包含了舌侧正畸技术的一些新进展,并用典型临床病例展示舌侧隐形矫正的效果.

  • 舌侧正畸对患者口腔功能和美观的影响分析

    作者:孟宪瑞;李素红;周斌;于飞

    目的:分析并研究舌侧正畸对患者口腔功能和美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的唇侧正畸非拔牙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舌侧正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口腔不适感和治疗对美观的影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口腔软组织不适感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进食程度进行比较,对照组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语言功能,对照组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后2个月的美观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舌侧正畸法进行治疗,虽对患者的进食和语言有一定的影响,但有助于确保美观性,另外对操作医师具有较高的要求,值得临床辩证推广使用。

  • 舌侧正畸治疗对牙周组织状况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白晓东;王忠朝;范丽苑;钟应权;江蓉;雷博

    目的:了解舌侧正畸治疗对牙周组织状况的影响.方法:对30例因牙列不齐而采用舌侧正畸治疗的患者,收集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牙周指数的变化,包括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lar bleeding index,SBI)及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结果:治疗前患者的GI、PLI、SBI、PD分别为1.10±0.80、1.23±0.73、1.30±1.02及(1.38±0.77)mm,治疗后的GI、PLI、SBI、PD分别为1.30±0.65、1.40±0.72、1.57±1.14及(1.57±0.72)mm,舌侧正畸治疗后牙周指数略高于治疗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侧正畸治疗对牙周状况无显著影响,是一项可以推广的正畸治疗技术.

  • 个性化舌侧自锁矫治器咬合过程瞬态动力学分析及优化

    作者:夏琴香;常琛扬;蔡斌;翟敬梅

    目的 研究瞬态咬合力作用下个性化舌侧自锁矫治器的应力分布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CT扫描、逆向工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构建全牙列、个性化舌侧矫治器及弓丝的整体三维模型,对其进行咬合过程的瞬态动态动力学非线性分析及优化设计,并通过制造出优化后的舌侧矫治器进行试验研究,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结果 托槽底板处产生的等效应力均要大于托槽体上其他部位的应力;通过在托槽盖上设置加强筋,使得托槽盖的大等效应力降低了60.9%,避免了弓丝与托槽盖作用时过大的应力集中;托槽盖加载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结论 临床进行舌侧正畸时,应关注咬合力作用点与矫治器的相对位置,避免影响矫治器的自锁性能;通过对矫治器进行优化,可将弓丝的弹性势能更加有效地传递到牙齿上,减少正畸力的损耗.

  • Biaggini Ray Set 间接粘接系统在舌侧正畸中的应用

    作者:梁炜;林久祥;徐宝华;吴威

    目的介绍一种粘接舌侧托槽的间接粘接系统.方法将Biaggini Ray Set应用到舌侧正畸,介绍整个粘接系统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结果该系统托槽定位精确,不需要进行排牙试验.结论将Ray Set间接粘接的方法和理念应用到舌侧正畸中,能达到满意的托槽定位效果.

  • 舌侧与唇侧自锁托槽应用于上颌前牙内收患者的适应性和疗效比较

    作者:曹智辉

    目的:以唇侧正畸为参照,探讨舌侧正畸治疗时患者的适应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0例上颌轻微前突患者前牙内收治疗的临床资料,主要从疼痛、言语障碍、心理压力3个方面评估患者对这两种正畸方式的适应性.采用X线测量患者矫治前后SNA、SNB、ANB、U1-SN、U1-NA以及OVER JET,对比两种正畸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患者疼痛感明显缓解(P<0.01),唇侧与舌侧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言语障碍明显好转(P<0.01),但舌侧正畸患者各时间段语言功能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唇侧正畸;各时段舌侧正畸患者的心理压力明显低于唇侧(P<0.01);X线头影测量对比矫治前后前牙内收程度表明两种正畸方式治疗效果相当.结论:舌侧正畸患者的适应性明显优于唇侧正畸,X线头影测量各项指标与唇侧相当.

  • 舌侧正畸的进展

    作者:徐佳瑛;蔡中

    舌侧正畸作为矫治器中美观效果好的矫治技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正畸界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因其不影响患者的颜面外观,又被称为"隐形的正畸治疗".由于舌侧特殊的解剖位置,其矫治理论和技术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传统的唇侧矫治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项新治疗方法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仅就舌侧正畸的历史、舌侧托槽、技工室制作程序、临床应用和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 应用ORMCO舌侧拖槽矫治牙颌畸形10例

    作者:王伟;邵益森;张琛玮;陈天云;孙符庭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成年错牙合畸形的患者,他们对美观要求强烈,想矫治畸形,但因窘迫牙齿唇面黏有拖槽而不得不放弃矫治,而舌侧矫治技术将矫治器戴在牙齿的舌面,避免了牙齿颊侧的牙龈增生,有较好的牙齿排列和面部轮廓的矫治效果[1],使成年人错牙合畸形得到了矫治,从而扩大了矫治的年龄范围.

  • 舌侧正畸与唇侧正畸非拔牙治疗错颌的临床对比

    作者:王海燕

    目的:对比分析舌侧正畸和唇侧正畸非拔牙治疗错颌畸形的效果。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错颌畸形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唇侧正畸非拔牙治疗,观察组行舌侧正畸治疗,行 VAS 评分、自制的牙齿美观期待量表。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6、12个月对牙齿美观预期值分别为(1.96±0.86)分、(2.54±0.91)分、(3.36±0.5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1、4周进食困难、口腔软组织不适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1周后语音影响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1、4周美观功能影响程度评分分别为(0.29±0.32)分、(0.06±0.51)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舌侧正畸治疗1个月后易出现进食困难和发音障碍,但治疗后对美观程度的影响程度较低。

  • 中国汉族成人正常(牙合)牙体舌侧形态的测量研究

    作者:周奉城;姚峻峰;王有朝;刘月华

    目的:对中国汉族年轻成人正常(牙合)牙齿的舌侧形态进行三维测量,为研发基于中国人牙体舌侧形态的舌侧直丝弓托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上海正雅齿科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化正畸设计系统软件,对普查获得的64副中国汉族正常(牙合)个体的牙齿模型进行三维扫描,并对三维数字模型舌侧面进行计算机定点及测量分析.结果:获得正常(牙合)人群牙齿舌侧的轴倾度、转矩角、冠凸距和尖牙与磨牙补偿角指标的参考值,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近.结论:本研究的测量结果可用于研发中国人舌侧直丝弓托槽标准型.

  • 舌侧矫治技术整体内收上前牙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作者:刘代斌;方志欣;周嫣;黄敏方

    目的 建立舌侧矫治技术整体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探讨舌侧矫治技术整体内收上前牙的生物力学特征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志愿者的CT扫描数据及舌侧托槽等实体数据通过一系列专用软件的运行,建立包含上颌骨、牙槽骨、牙周膜、牙(拔除左右第一双尖牙)、舌侧托槽、有牵引钩(不同长度)的舌侧弓丝及上颌腭侧微种植体在内的整体上颌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建立了牵引钩长度分别为2 mm、4 mm、6 mm、8mm、10 mm的五个上颌有限元模型,每个模型均包括42个实体模型.结论 所建立的舌侧矫治技术整体内收上前牙阶段具有不同长度牵引钩的整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强,临床模拟度较高,为后续的模拟加力研究创造了条件.

  • 常规固定正畸治疗与舌侧正畸治疗对牙周状况影响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忠朝;范丽苑;蔡炜;谭丹

    目的 比较常规固定正畸治疗与舌侧正畸治疗对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实验,将试验对象分成常规固定正畸治疗组和舌侧正畸治疗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指数的变化.结果 正畸治疗后牙周指数略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牙周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正畸治疗对牙周状况无显著影响,常规固定正畸治疗与舌侧正畸治疗对牙周状况影响无明显区别.

  •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治疗双颌前突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启锋

    目的:研究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均角型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均角型双颌前突患者31例(29°<SN/MP<40°),根据患者对矫治器的主观要求分为舌侧活动翼矫治器组和唇侧活动翼矫治器组.舌侧治疗组11例,唇侧治疗组20例.所有病例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将两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和两组治疗前后测量数据的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矢状方向:①舌侧组上下切牙分别内收4.89mm和3.68mm,直立16.91°和10.61°.且两组差值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矫治后两组磨牙均有所前移,唇侧组上磨牙前移2.31mm,下磨牙前移2.72mm.舌侧组上磨牙前移2.5mm,下磨牙前移2.72mm,并且两组差值无明显差异,均达到中强支抗.垂直方向:①舌侧组上磨牙伸长1.03mm,下颌磨牙伸长0.99mm.②两组的Y轴角、面角、FMA、SN/MP治疗前后均没有统计学意义,OP/FH有所增加,后面高有所增加.软组织方面:①两组的上下唇厚度明显减少、上下唇明显内收、鼻唇角增大.②舌侧组上切牙和上唇内收量的比为1:0.4009,下切牙和下唇内收量的比为1:0.7092.结论:舌侧活动翼能一定程度上弥补舌体解剖上的个体差异性.在支抗维护与垂直方向控制上效果较好,上下颌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软组织侧貌有明显改善,能有效地改善双颌前突畸形.

  • 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舌侧弓形对比分析

    作者:方志欣;周嫣;陈世稳;黄敏方

    目的:比较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上颌舌侧弓形特点.方法:测量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后的上颌牙(牙合)模型60 副(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各30 副)得出其舌侧牙弓宽度、深度的均值及标准差,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绘制其舌侧弓形图作分析比较.结果:拔牙组前牙区舌侧牙弓宽度、深度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磨牙区舌侧牙弓深度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的牙弓形态前牙区较一致,前磨牙、第一磨牙区2 组差异较大,从第一磨牙远中舌尖向后弓形又趋于一致.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上颌舌侧弓形整体形态相似,但拔牙组前部弓形较非拔牙组深.

  • 舌侧矫治技术不同长度牵引钩整体内收前牙牙齿移动趋势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作者:刘代斌;方志欣;周嫣;黄敏方

    目的:分析舌侧矫治技术不同长度牵引钩条件下,滑动法整体内收上前牙时牙移动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利用所建立的舌侧矫治技术内收上前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于上前牙区牵引钩(长度2~10 mm)和腭侧的微种植钉间加力1.5 N,内收上颌前牙并分析其牙列位移趋势.结果:牵引钩长度在4 mm以内时,均表现为上颌切牙牙冠的腭侧移动趋势,从6 mm开始,中切牙和尖牙牙冠出现唇侧移动趋势,并随牵引钩加长唇倾越明显.结论:随着牵引钩的加长,前牙牙冠的腭侧倾斜移动趋势减小,长牵引钩可能更有利于上前牙的整体内收移动.

  • 3D 舌侧自锁托槽应用于口腔正畸的临床效果

    作者:沈兰花;王鑫;孟玲娜

    目的:考察3D 舌侧隐形矫治器的矫治效果及操作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间接诊的10例采用3D 舌侧矫治技术进行口腔正畸的患者,对其正畸过程技术要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正畸治疗,治疗周期为(17.5±4.2)个月。所有患者的磨牙及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牙列整齐,覆盖均匀,牙弓线居中,牙领正常。结论:舌侧正畸具有外观美观、治疗视野优良、支抗控制好等优势。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应当重点掌握弓丝形状、前牙内收以及支抗控制的相关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 浅析舌侧正畸治疗对牙周组织状况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孟丹

    目的:对接受舌侧正畸治疗的患者牙周组织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对因牙列不齐而采用舌侧正畸治疗的患者30例开展分析研究,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对比分析患者的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lar bleeding index,SBI)及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结果:治疗前,患者的GI平均值是1.10±0.80、PLI平均值是1.23±0.73、SBI平均值是1.30±1.02、PD平均值是(1.38±0.77)mm,治疗后四项指标分别是1.30±0.65、1.40±0.72、1.57±1.14及(1.57±0.72)mm,治疗后的牙周指数比治疗前高,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接受舌侧正畸治疗的患者其牙周状态不会受到影响,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39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