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基因V600E位点突变及半乳糖凝集素-3、间皮表面微绒毛抗原、细胞角蛋白19表达特征研究
目的 观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组织中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3)、间皮表面微绒毛抗原(MC)、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特征,探讨Gal-3、MC、CK19表达与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48例PTMC、74例甲状腺良性疾病(4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5例甲状腺腺瘤)中Gal-3、MC、CK19蛋白表达,分析这些蛋白与PTM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MC组织中BRAF突变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疾病(67.6%比4.1%,P=0.000);Gal-3、MC、CK19在PTM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疾病(91.2%比8.1%、83.8%比13.5%、95.9%比4.1%,P=0.000);Gal-3、MC、CK19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07、0.000、0.036);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包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 =0.000、0.005);联合检测BRAF+ Gal-3、BRAF+ MC、BRAF+ CK19诊断PTMC的灵敏度分别为93.2%、85.1%、96.6%,并以BRAF+ CK19组合检测诊断PTMC的灵敏度高.结论 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及Gal-3、MC、CK19蛋白表达有助于PTMC的诊断;联合检测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及Gal-3、MC、CK19蛋白表达有助于提高PTMC的诊断;Gal-3、MC、CK19蛋白的表达可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BRAF基因的突变可能使肿瘤更具有侵袭性,更容易发现淋巴结转移.
-
胶质瘤中MGMT、BRAF和EGFR的变化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针对胶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靶向药物治疗的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根据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研发的药物也在脑胶质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同类型的胶质瘤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基于不同分子标志物的药物为胶质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或联合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胶质瘤中MGMT、BRAF和EGFR的变化及其与胶质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胶质瘤中MGMT、BRAF和EGFR的变化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针对胶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靶向药物治疗的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根据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研发的药物也在脑胶质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同类型的胶质瘤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基于不同分子标志物的药物为胶质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或联合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胶质瘤中MGMT、BRAF和EGFR的变化及其与胶质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