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葫芦巴的研究进展
胡芦巴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为豆科蝶形花亚科葫芦巴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因其花朵呈"白色的小三角形", 故在拉丁语中被命名为Trigonella[1].葫芦巴早起源于中亚, 目前印度是其主要的生产国[2].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使用历史[3], 葫芦巴在朝宋时期由中亚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 作为一味"补虚"药, 用于治疗"肾脏虚冷"等多种虚损性疾病.本文将从葫芦巴所含的化学成分、传统用途、现代应用、安全性等方面, 对其进行如下综述.
-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中医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disease, PD) 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临床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睡眠障碍 (Sleep Disorder, SD) 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 (Parkinson Disease with Sleep Disorder, PDSD) 发病率为65%~95%[1],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加重运动症状.目前治疗PDSD西药多采用三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短效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 (唑吡坦等) 、SSRIs及SNRI类等药物.有相关研究发现镇静催眠药易导致日间失忆、日间睡眠过多及认知障碍等毒副作用[2-3], 且长期用药会出现药效减退及依赖性等不良反应,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学在临床过程中强调辨证论治及综合治疗, 不仅能显著改善PD患者的睡眠障碍, 且无成瘾依赖, 作用持久、停药后不反弹等自身优势, 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西药毒副作用的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PD疾病进展.现将中医药治疗PDS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卒中后抑郁 (PSD) 是脑卒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率约为13%~80%, 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该病的出现不仅不利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而且不利于远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 并使其生存空间减少和生活质量下降, 大大增加脑卒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目前, 西医对PS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主要有内源性神经递质学说和反应性机制学说, 而对于PSD的治疗, 亦存在毒副作用多、价格昂贵、难以戒断停药等缺陷.中医学将本病归属"郁证"和"中风"合病的范畴, 其发生根本在于痰浊瘀血阻滞脉络, 清气不升, 脑窍闭阻, 其标在于气滞郁结于体, 故治疗当以标本兼治, 治以化痰、祛瘀、开窍.现将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心肌纤维化发病机制及活血化瘀方药抗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心肌纤维化是指心肌组织中胶原纤维过量沉积, 胶原浓度和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增加, 各型胶原比例失调及排列紊乱, 其病理基础是心肌间质数量所占心肌组织比例的增加.心肌间质是由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 F) 、肌成纤维细胞 (Myofibroblast, MF) 、周细胞、瓣膜间质细胞 (Valvular Interstitial Cells, VICs) 等多种细胞及细胞外基质 (ECM) 组成的纤维结缔组织[1].心肌纤维化、重塑的过程可引起心肌功能、代谢及传导的异常, 从而导致心力衰竭、各种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2].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如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糖尿病心肌病等中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心肌纤维化的发生.现将心肌纤维化发病机制及活血化瘀方药抗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 (Diabete Mellitus, DM) 是一种以持续性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以控制为主、难以治愈的终身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本病的90%以上, 2型糖尿病主要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受损为主, 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成年人[1].长期的高糖状态易引起微血管病变, 导致多器官损伤, 引起诸多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眼病、糖尿病足等[2], 在老年人群中属高致残的疾病[3].国际糖尿病联盟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调查显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将从2013年的3.82亿预计增至2035年的5.92亿[4], IDF新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糖尿病患者达1.1亿, 居全球首位[5], 其中约有5百万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2], 逐年增加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支出, 使得人们的负担日益加重, 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因此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深远.目前西医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除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外, 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案, 但口服降糖药可加重胰岛负荷、造成肝肾功能损害等, 而胰岛素治疗需长期注射, 患者易产生恐惧, 且注射部位易瘀血形成硬结、感染等, 故依从性较差.中医药在改善糖尿病症状、抑制并发症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毒副作用小, 极受患者的重视.现将近年来中医药诊治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湖南省农村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 (一)
湖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中医药历史悠久, 因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逐渐发展出独具湖南特色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 也逐渐涌现出了诸多著名的医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中医药学术继承, 弘扬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加强对历代医家及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 对其学术源流、学术特点、特色疗法等应组织宣传推广.农村名中医是全国名老中医的一部分, 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于2005年组织了首批"湖南省农村名中医"的评选, 共有79名长期扎根在县、乡农村基层临床第一线的中医专家获此殊荣, 他们都是具有独到经验且造福一方百姓的农村名医, 对其学术思想、经验传承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现将部分农村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按照地域区划综述如下.
-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中风所致痉挛性偏瘫是临床常见病, 该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和肌张力增高所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萎缩和运动功能障碍等,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针灸治疗本病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近5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 是一种与病毒感染相关的自限性甲状腺炎, 其临床表现为颈前甲状腺部位明显疼痛, 吞咽时加重, 可放射至耳部, 可伴有发热、多汗、心动过速、肌肉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体格检查可发现甲状腺弥漫性或不对称肿大, 质地较硬, 部分伴有结节, 压痛明显[1].西医治疗本病时, 轻症患者仅需予非甾体类消炎药, 如布洛芬、吲哚美辛, 对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无效且持续高热、疼痛剧烈、甲状腺肿大的重症患者需予糖皮质激素[2].实践证明, 非甾体类消炎药只能缓解症状, 糖皮质激素虽然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但减药及停药过程中易复发, 据统计, 其复发率可达11%~47%[3], 且容易产生内分泌紊乱等不良反应.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糖尿病胃轻瘫的相关机制研究及治疗现状
糖尿病胃轻瘫 (Diabetic Gastroparesis, DGP) 是一种公认的以胃排空延迟为特征, 但不伴有胃机械性梗阻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1], 据国外文献报道, 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胃轻瘫[2].DGP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厌食、恶心、早饱、餐后上腹饱胀及呕吐等症状[3].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做了大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现综述如下.
-
当归补血汤的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为金代医家李东垣所写的补气生血经典名方, 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物组成.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 敛疮生肌之功效,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1].两者相互配伍, 临床对气滞血瘀、疮疡溃烂、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劳倦内伤等证效果显著.现将当归补血汤的现代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慢性难愈合创面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慢性难愈合创面是指因多种外界或内在因素引起经治疗1个月以上愈合进展缓慢或仍未愈合的创面, 主要包括创伤性溃疡、糖尿病溃疡、压疮、动静脉溃疡、癌性溃疡及感染性溃疡等[1].该疾病由于多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综合作用, 致使创面存在持续的感染及慢性炎症而迁延难愈, 所以在实验中动物模型应体现这一特点.因此, 不断改进慢性难愈合创面造模方法并建立与临床溃疡面一致的动物模型, 对中药促愈机制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将对以上各类慢性创面动物造模方法的新进展作如下综述.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退行性疾病, 是指因腰椎间盘变性, 纤维环部分或全部断裂, 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以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1-2].根据其临床表现, 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腰腿痛""痹证"的范畴, 其发病机制可归纳为肾精气亏虚, 腰府失其濡养、温煦;或外邪痹阻经脉, 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腰痛.中医治疗本病具有方法多样、治疗费用低、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的优势, 在临床广泛使用, 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将近年来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 作综述如下.
-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研究概况
荨麻疹是皮肤黏膜由于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 是皮肤性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 其病程超过6周者可诊断为慢性荨麻疹 (CU) .慢性荨麻疹发作时以皮肤上突然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 发无定处, 骤起骤消, 退后常不留痕迹为特征, 伴瘙痒或烧灼感, 其皮损易反复发作.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瘾疹", 根据其发病特点, 中医文献中又有"癗""风瘙隐胗""赤白游风""风疹块""鬼饭疙瘩"等病名.现将本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针灸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 具有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不适、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是经检查无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综合征.2016年正式发布的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提出该疾病属肠-脑互动障碍[1-2].有研究表明, FD与情绪障碍关系密切, 临床上多联合抗焦虑抑郁药和心理干预治疗[3].针灸治疗FD已被列入I级针灸病谱.近年研究表明针灸不仅可缓解FD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有效改善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评分[4-6].因此, 本文就从肝论治FD的针灸治疗进展做如下综述.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运用于微创外科的研究进展
随着手术器械在安全性和术式的改进和升级, 椎间孔镜技术日趋成熟, 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在微创外科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 其疗效确切, 适应症也越来越大, 得到了广大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推崇.本文就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微创外科中的运用进展综述如下.
-
从经筋理论研究筋性类冠心病概况
冠心病中医学称"胸痹", 是一种临床中常见的较难治愈的心脏疾病, 其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出现左胸痛、心悸和胸部压迫感等自觉症状;循环系统的有关检查显示心缺血指征为阳性.现代中医病因学研究多从内治法的角度出发, 如对心、肺、脾、肾等进行研究, 取得一定的进展[1-2].但是, 在临床中常会发现一些具有冠心病症状的患者, 在循环系统的各项检查中均未见异常, 而在相应部位筋肉体表可触及硬性的结节, 在通过中医学"消灶"或"解结"之后, 其冠心病的症状得以缓解.于是, 有学者[3-4]根据以上临床症状提出"筋性类冠心病"的全新说法, 认为人体经筋损伤与冠心病之间存在更深层次的联系.基于此, 本文主要从经筋理论的角度论述二者的关系, 以期对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外治"思路.
-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概况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未经及时正确治疗的RA可迁延不愈, 出现关节骨质的侵蚀和破坏, 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现代医学治疗RA主要有抗风湿药、生物制剂、非甾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这些药物虽能缓解RA病情, 但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RA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双向性、针对性等优势[1].近年来, 中医药在RA病因病机及治疗上的研究日趋完善, 现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