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4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建军

    目的 比较手法复位与诱发体位训练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临床效果及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54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分别给予诱发体位训练与Epley手法复位治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次数、治疗后并发症、随访残留症状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首次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随访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残留头晕症状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给予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诱发体位训练治疗,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种耳朵问题导致眩晕

    作者:印春

    临床上常见的是后半规管的耳石脱落。当病人转动头部时,耳石也跟着在内耳里转动,造成晕眩。这种眩晕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发作时病人却很难受,除了头晕还想呕吐。病人往往是在睡醒后起床时感到天旋地转,不过,头晕的时间很短,可能只有几分钟,听力也不会受损。这种突然眩晕的症状,一般两星期内会消失,但是也有拖延两三个月的。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分析

    作者:杨佩珍;陈彦林;马焱燚;陈志鹏;王冬青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科诊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分析发病因素及治疗方式,旨在协助临床医生提高精准诊治.方法 以眩晕问卷形式收集2010年6月-2016年11月接诊1200例BPPV患者,分别采用Epley复位法、Barbecue复位法、Semont复位法及Brandt-Daroff习服法,药物与心理辅助治疗.分析发病原因、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结果 1200例BPPV患者中,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2;60-70岁年龄段发病多;症状仅表现为体位发作性眩晕,无基础病和合并症者多;诊断分型后半规管BPPV1012例(84.33%)、水平半规管BPPV162(13.50%)、上半规管BPPV0例(0.00%)、多个半规管BPPV26例(2.17%);耳石复位是首选治疗方法,首次复位有效率为88%.结论 详细收集病史及临床特征,综合评估做出正确诊断,给予个性化治疗是有效治疗BPPV的关键.

  • 手法复位联合葛根素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作者:黄成林;郭中成;郭海霞;陈友杰;郑宇飞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葛根素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后半规管BPPV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葛根素治疗.治疗后7天,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痊愈率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 (P<0.05);总有效率9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观察组复发率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7%(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葛根素治疗后半规管BPPV,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自发眼震发生率

    作者:刘金梅;彭新;王恩彤;单希征

    目的 研究自发眼震在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其不同亚型中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武警总医院眩晕病研究所收治的特发性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自发眼震在BPPV及其不同亚型中的发生率.结果 在140例BPPV病例中,有29例伴有自发眼震,其总的发生率为20.7%,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和多半规管BPPV 3组病例的自发眼震发生率分别为11.6%、28.0%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47,P=0.028).结论 自发眼震不仅可存在于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也见于其他BPPV亚型患者,水平半规管BPPV及累及有水平半规管的多半规管BPPV患者的自发眼震发生率明显高于后半规管BPPV患者.

  • 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9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丽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在体位改变时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前庭功能障碍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属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于数周至数个月后渐愈,发病率为64/10万.我院采用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canal BPPV,PC-BPPV)患者9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手术中后半规管安全区的疗效

    作者:董海艳;杨静媛;李幼琼;刘帅辰;周建英

    目的:目的寻找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手术中切除后半规管的安全区域。方法120例名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男72例,女4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进行检测。结果用CT测量了5个参数:L1为横断面中通过总骨角与后半规管平行的线,L2是该横断面的正中矢状线。A是内听道后壁位于总骨角水平的点,B是L1和内听道后壁的交点。 L3是冠状面上通过后半规管的线,L4是该冠状面的正中矢状线。点 C是总骨角,点D是壶腹部,点 E是位于后半规管所在平面的内听道后壁点。 L1和 L2的交角分别是右侧(41.76±5.64)°,左侧(43.40±5.25)°,P=0.003。点A、B的距离是(0.59±0.13)cm。 L3和L4的交角分别是右侧(16.57±6.51)°,左侧(17.57±6.98)°,P=0.017。点C、D的距离是(0.60±0.05)cm。点E到直线CD的距离是(0.48±0.09)cm。结论本次研究所确定的安全区较以往更加精确,值得推广应用。

  • 改良Epley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进敬;吴元庆;张丙文

    目的:探讨改良Epley方法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10~2014-06间行改良Epley方法治疗的31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5周时治愈25例,占80.65%;有效3例,占9.68%;无效2例,占6.45%;复发1例,占3.23%,且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改良Epley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好,适于临床推广。

  • 后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5例复位治疗

    作者:李辉;周卫东;李继红

    目的:深入探讨耳石复位方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与注意事项.方法:45例患者分别采用Epley、semont及barbecue方法进行复位治疗.结果:所选病例中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次复位后痊愈30例,2次复位后痊愈10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过1次复位后痊愈4例,复位2次仍有眩晕发作1例,后采用健侧卧位12 h后痊愈.结论: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肯定.

  • 经幕上、下联合进路岩斜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罗滨;邹连生;彭韶平;徐能全

    目的:为岩斜区病变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显微镜下在30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对岩斜区进行解剖学观测并模拟幕上、下联合进路手术.结果:(1)前半规管拱峰离岩骨表面(弓状隆起)较浅,平均深2.19 mm.后半规管靠近乙状窦,乙状窦前缘到后半规管后点平均9.49 mm;(2)弓状隆起至岩尖,后半规管后点至耳蜗、内耳门后缘以及乙状窦前缘至内耳门后缘的距离(mm)分别为34.09±4.87,14.29±1.76,15.13±1.97,21.89±2.37.结论:临床上应用经幕上、下联合进路能较好地暴露岩斜区的解剖结构,可取得岩斜区病变手术治疗的满意效果.

  • 360°旋转复位与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比较

    作者:王暖;周昊;黄红莉

    目的:比较360°旋转复位与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被随机分入研究组(35例,接受360°旋转复位治疗)和对照组(34例,接受Epley手法复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以及痊愈后的残留症状.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1次治疗后即可获得治愈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1.4% (32/35)和88.2% (30/34),需要接受2次治疗才能达到治愈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6% (3/35)和11.8% (4/34),但2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组治愈后有残留症状(包括头晕、行走不稳、颈部不适)的患者所占比例为17.1% (6/3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9.4% (10/35)](P<0.05).结论:360°旋转复位与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相似,但前者的残留症状更少,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操作更加简便、舒适度更优,显示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前列地尔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老年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作者:陆金鑫;沈雅庭;刘彦波;刘丽丽;方志荣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gi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发作,临床上很常见. 以后半规管发病多见,其次为外半规管,少见于前半规管[1] ,国内外均有研究报道. 临床上还存在多半规管BPPV,多半规管BPPV甚至占所有BPPV的9.3%~20.0%[2]. 目前普遍认为发病机制是耳石脱落学说,主要分为嵴帽结石和半规管结石[3]. 该症是耳鼻喉科和神经内科的交叉疾患. 临床上可见于年轻人,多就诊于耳鼻喉科,但是老年人发病居多[4] ,主要就诊于神经内科. 有研究报道,男性的发病率较女性低[5]. 单一传统的手法复位治疗老年性后半规管BPPV短期疗效较好,见效快,但是复发率较高. 解放军第四一三医院神经内科在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采用前列地尔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老年性后半规管BPPV,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更好且复发率低. 现报道如下.

  • 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圣华;李军荣;余艳华

    目的 观察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2例PC-BPPV患者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即刻、15 d、1个月及3个月的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经1次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痊愈47例(65.3%),改善15例,总有效率86.1%.15d后痊愈55例(76.4%),改善12例,总有效率93.0%;1个月痊愈52例(72.2%),改善13例,总有效率90.2%;至3个月时,痊愈54例(75.0%),改善12例,总有效率91.7%.结论 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PC-BPPV安全有效.

  •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6例手法复位治疗

    作者:陆灵美

    目的: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进行手法复位治疗,观察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6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进行改良Epley手法复位治疗,效果不佳者再行Semont手法复位.结果:经1次改良Epley手法治疗,首次治疗成功率为76.1%.眩晕无明显改善的3例患者进一步行Semont手法复位,眩晕缓解.两种手法复位总治疗有效成功率为95.7%.另2例患者症状始终无明显缓解,无效率为4.3%,可能为非耳石因素引起的眩晕.随访1年,4例复发,复发率9.1%,复发者再行手法复位治疗仍有效.结论:改良Epley手法复位及Semont手法复位,对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疗效肯定,短期复发率低,可为治疗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首选的方法.

  • 三阶段序贯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

    作者:陆灵美;朱慧;汤乃洋;樊春笋;崔昕燕

    目的 评估三阶段序贯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确诊后半规管BPPV患者60例,采用改良李氏手法复位联合后续2次Epley手法复位的序贯复位方法治疗,评估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1个月,治愈54例,好转6例,男性与女性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愈50例,好转10例,男性治愈率高于女性(93.5% vs.72.4%)(P<0.05).结论 三阶段序贯复位治疗后半规管BPPV能够获得良好的疗效,男性患者效果更佳.

  • 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疗效分析

    作者:薛源;花锦超

    目的 探讨改良Epley方法对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回顾性分析行改良Epley方法治疗的28例PC-BPPV患者的疗效.结果 随访5周时治愈23例(82.14%),有效3例(10.71%),无效2例(7.1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改良Epley方法治疗PC-BPPV安全有效,适于临床推广.

  •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两种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为安;李静;童秋玲;张扬

    目的 探讨改良管石复位法(改良Epley法)和嵴顶耳石解脱法(Semont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PC-BPPV患者70例,随机分为改良Epley法组和Semont法组,分别采用相应治疗,观察患者眩晕及眼震改善情况,并随访2周.结果 在治疗后即刻、1、2周两种方法的治愈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两种方法总有效率相近,优先采用改良Epley复位法,尤其适用于体型肥胖及高龄患者,疗效不佳时或嵴帽结石者选择Semont法.

  •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急性发作时的临床表现

    作者:刘学升;李筱瑜;邓玮

    目的:观察和总结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SC-BPPV)急性发作时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PSC-BPPV患者急性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分析并总结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发病时状态、头晕性质、眩晕发作与头部活动间的关系、眼震、伴随症状、辅助检查等临床特征。结果 PSC-BPPV急性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具有以下特征:①女性多于男性;②易累及50岁以上人群;③在起床、躺卧、翻身或活动中头部主动或被动到某一位置时突然发病,特别是晨起发病居多;④剧烈的眩晕伴有恶心、呕吐;⑤部分患者在初次查体时表现出旋转性眼震;⑥不伴有耳蜗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⑦颅脑影像学检查无阳性相关发现。结论急诊时如患者在起床、躺下、翻身或头部活动到某一位置时突然出现剧烈的眩晕发作,不伴有耳蜗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颅脑影像学检查无相关阳性发现,应当考虑PSC-BPPV的诊断,及早行Dix-Hallpke诱发试验能够确立诊断。

  • 继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作者:孙祥;于亚峰

    目的 探讨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研究继发性后半规管BPPV的内耳疾病6例病历资料,诊断依据为病史及Dix-Hallpike试验诱导出现的眼震结果.结果 6例内耳疾病(分别为突发性聋3例,梅尼埃病2例,前庭神经元炎1例)伴有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被确诊,通过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垂直扭转型眼震.结论 继发性BPPV临床较少见,常为后半规管受累,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Epley手法复位可以确诊和治愈.

  • 眼震形式预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疗效观察

    作者:严金柱;季晓林;叶华;邹漳钰;林细康;张雯

    目的 探讨Epley手法第2、4步骤出现的眼震形式与复位效果的关系.方法 应用Epley 手法对73例确诊BPPV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患者进行治疗,在裸眼状态下观察治疗过程中位置性眼震的特点,并根据Epley 手法复位第2步骤眼震形式将患者分为3组: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Ⅰ组)、相反方向的眼震(Ⅱ组)、无眼震(Ⅲ组).结果 在手法复位第2步骤,有56例患者出现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与其Dix-Hallpike试验第1步骤眼震一致),6例患者出现反向的眼震,11例患者未出现眼震.56例患者中有40例首次复位成功,12例第2次复位成功;相反,经过2次复位后,6例出现反向眼震的患者中有4例,11例无眼震的患者中有7例,均复位失败.在首次或第2次复位成功过程中, 42例的Ⅰ组患者在手法复位第4步骤时出现下跳性眼震.结论 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出现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以及第4步骤出现下跳性眼震,大多数可以预示着复位成功.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