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所属专业:
颈本体觉文献资料
-
手法对颈本体觉紊乱眩晕头颅空间回复能力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手法对于颈本体觉紊乱的眩晕患者的头颅空间回复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头颅三维空间运动测量仪,观察临床72例颈本体觉紊乱的眩晕患者手法治疗前后其头颅空间回复能力的变化.另外随机选取51例颈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患者及138例正常人作对照组.结果:手法治疗后本体觉紊乱组在三个运动轴线上的头颅空间偏移度均有明显减小,在颈屈伸方向上明显.椎动脉供血不足组在颈屈伸方向也有头颅空间偏移度的减小.结论:手法有即刻改善颈本体觉功能的作用,在临床椎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发病也存在着本体觉紊乱的因素.
-
颈源性眩晕临床研究及手法治疗进展(下)
(接2003年第5期)1.3颈本体觉紊乱1.3.1本体感受器主要有肌梭和高尔基腱组织、关节感受器、前庭器官.人体姿势的维持和以下因素有关:①前庭器官;②视觉提供身体与环境的关系;⑧颈反射.前庭脊髓外侧束对躯体运动可能有易化作用,前庭脊髓内侧束则只与颈肌和上肢肌有关,具有抑制作用,通过中间神经元影响α和γ运动神经元,参与头颈部肌肉共济活动,以维持头位平衡.任意随意运动均不能脱离感觉系统的调控,尤其是本体感觉、内耳前庭平衡觉和视觉的调控[38].因此,头部对于身体姿势的来源非常重要,中枢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协调各肌群作出姿势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