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京骨"和"大钟"原络配穴的神经解剖学基础——霍乱毒素亚单位B结合荧光素488和594双标法

    作者:崔晶晶;朱新龙;吉长福;景向红;白万柱

    目的:用霍乱毒素亚单位B结合荧光素488和594(cholera toxin subunit B conjugated with Alexa Fluor 488,594,CTB-Alexa 488,594)双标记示踪技术揭示"京骨"和"大钟"穴在大鼠神经系统中的特异性联系,探讨原络配穴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0.1%CTB-Alexa 488和CTB-Alexa 594两种示踪剂各5 μL分别注入3只雄性SD大鼠后肢"京骨"和"大钟"穴区.72 h后将动物灌流固定,取出脑、脊髓和脊神经节,并制成组织切片,然后直接用荧光显微镜系统观察和记录被标记的神经元.结果:在相应的激发光下,CTB-Alexa 488和594标记的神经元分别呈绿色和红色,双重标记的神经元呈黄色,均位于示踪剂注入侧的相关神经组织中.在所标记到的神经元中,与"京骨"和"大钟"穴相关联的感觉神经元集中在L4~ L5脊神经节,少量分布在L3和L6脊神经节,其中双标的感觉神经元主要出现在L4~L5脊神经节;与两穴相关联的运动神经元以L4~L5节段为中心呈柱状分布在L3~L6节段脊髓前角第IA层的后外侧部.结论:应用CTB-Alexa 488和594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观察到了与原穴"京骨"和络穴"大钟"相关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和脊髓的分布规律.

  • 大鼠“涌泉”穴区相关神经元及其纤维投射的节段和区域性分布——霍乱毒素亚单位B法

    作者:哈丽娟;崔晶晶;朱新龙;王富春;景向红;白万柱

    目的:用霍乱毒素亚单位B (CTB)神经示踪技术揭示涌泉穴区相关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特征.方法:将5 μL 1% CTB分别注入5只SD大鼠后足掌心相当于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的部位.3d后将实验动物灌流固定,取出脊神经节、脊髓和脑.然后将各部位组织进行切片并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显示CTB标记的神经成分.结果:被CTB标记的神经成分均出现在示踪剂注入侧的相关神经组织,包括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以及跨神经节纤维投射.其中感觉神经元位于腰3至腰5的脊神经节中,以腰4居多;运动神经元位于腰3至腰6脊髓前角的后外侧部,以腰5居多;跨神经节纤维投射分布在腰3至腰5脊髓后角第3、4层的内侧端,并上达至薄束核.结论:应用CTB神经示踪技术有效地揭示了“涌泉”穴区的神经支配,其相关神经元及其纤维投射呈节段或区域性分布,分别位于脊神经节、脊髓前后角和薄束核.

  • 大鼠“肾俞”穴区与肾上腺神经支配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知云;徐东升;王慧;佘琛;王佳;崔晶晶;白万柱

    目的:探索“肾俞”穴与肾上腺相关感觉、交感和运动神经元的分布特征,揭示“肾俞”穴与肾上腺之间的神经解剖学联系.方法:以6只正常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将Alexa荧光素488结合霍乱毒素亚单位B(AF 488-CTB)注射在大鼠第2腰椎(L)左侧相当于人体肾俞穴的位置,将Alexa荧光素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位B(AF 594-CTB)注入肾上腺实质.3d后灌流固定,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脊神经节、交感神经链和脊髓标记到的神经元进行观察.结果:被AF 488-CTB和AF 594-CTB标记的神经元均出现在相应神经组织的左侧,与大鼠“肾俞”穴区和肾上腺相关的感觉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胸(T) 10至L2节段脊神经节,并分别集中在T 12-T 13和T 11-T 12脊神经节中,T 12-L 1脊神经节中分布有少量的AF 488/594-CTB双标记神经元.在腰部交感神经链仅观察到由AF 488-CTB和AF 594-CTB各自标记的交感节后神经元,而在T 11-T 13节段脊髓侧角中只有AF 594-CTB标记的交感节前神经元.在颈(C)7-C 8以及T 11-L1节段脊髓前角观察到AF 488-CTB标记的运动神经元.结论:大鼠“肾俞”穴区和肾上腺在感觉和交感神经支配方面存在节段性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针刺“肾俞”穴调节肾上腺功能的神经解剖学途径.

  • 局部应用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潘世鹏;刘强;吴斗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GDNF组和生理盐水(NS)组各24只.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致相应眷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于L5.6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置管,GDNF组注入外源性GDNF 6μl(10μg/ml),NS组同法注6μl生理盐水.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L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HE染色,尼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结果:GDNF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NS组有明显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外源性GDNF对相应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 足三里穴区不同层次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研究

    作者:李瑞午;李翠红;汪智民

    对"足三里"穴区不同层次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足三里"穴区皮内、皮下、肌层的感觉运动神经的节段性分布略有不同.皮内注射其感觉神经元分布偏于头侧,相对数量较多,节段分布窄,较为集中,以中小细胞标记为主;皮下注射感觉神经元分布较少;肌层注射感觉神经元分布偏于尾侧数量较多,标记细胞节段分布宽,较为分散,以大中型细胞为主.因此,认为肌层的经穴神经分布可能与经脉脏腑相关的关系更为密切.

  • 针刺引发肌束震颤二例

    作者:罗春燕;黄红云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选择性侵袭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下部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的进行性加重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呼吸障碍,吞咽困难.此病属中医"痿证"范畴,古代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故临床上历来取穴以选取阳明经穴位为主,肌肉萎缩也以局部选穴为主.

  • 烧山火手法治疗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15例

    作者:吴国凤;任飞;张硕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均属运动神经元变性,影响脊髓前角细胞或锥体束运动系统,主要表现为部分肌肉萎缩无力及肌束颤动等症状,亦属中医"痿证"范畴.笔者采用传统的烧山火手法临床治疗本病15例.

  • 面神经截端收集液对运动神经元促进作用

    作者:杨慧;高炳庆;李胜富;梁传余

    为了检测面神经截端收集液(本文内称神经再生液)对运动神经元的营养活性,藉以探讨面神经再生微环境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同时检验穴位针刺对面神经再生微环境的影响.作者建立兔面神经再生微环境的动物模型,并分为针刺组和未针刺组,5d后收集神经再生液,与纯化的运动神经元一起培养,通过动态观察胞体面积、突起长度及MTT法检验各组神经元的细胞活性.结果发现实验组(包括针刺组和未针刺组)神经元的胞体面积、突起长度及OD值总体上大于对照组;但针刺组和未针刺组两组无明显差异.作者提出面神经再生液对运动神经元有营养活性作用;尚不能证实针刺对面神经再生微环境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 Ⅱ相酶诱导剂CPDT抑制大鼠脊髓片内THA引起的运动神经元损伤

    作者:李哲;卜晖;刘晓云;李彬;孙萌萌;李春岩

    目的 探讨Ⅱ相酶诱导剂CPDT(5,6-二氢环戊烯并1,2-二硫杂环戊烯-3-硫酮)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制作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脊髓片培养模型.乳大鼠脊髓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100 μmol/L苏-羟天冬氨酸;THA)和Ⅱ相酶诱导剂CPDT(5、15和30μmol/L)干预组.以神经元特异性抗体SMI-32组化染色,对脊髓腹角α运动神经元进行鉴定、计数,并测定不同时间点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THA使脊髓片腹角d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P<0.01),培养液中LDH、MDA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CPDT提前干预(15和30 μmol/L)可使α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P<0.05),突起也较为丰富,培养液中LDH、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 Ⅱ相酶诱导剂CPDT可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物或清除自由基来保护脊髓选择性运动神经元不受损.

  • 大鼠足厥阴肝经的形态学与辣椒素对生殖股神经放电频率的影响

    作者:刘克;王薇;李爱辉;李若凡;张晓东;谢益宽

    目的:研究支配大鼠足厥阴肝经下肢所属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的定位及它们的树突投射关系;同时探讨同经线肌肉与经线外肌肉注射辣椒素对生殖股神经传出放电的影响.方法:应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示踪法检测大鼠足厥阴肝经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的分布.用电生理学方法,比较不同经穴位点肌肉注射辣椒素对生殖股神经传出放电的影响.结果:(1)足厥阴肝经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横切片上标记神经元集中于脊髓L2~S1腹前外侧核,且运动神经元的突起向侧角及中间内侧核分布;纵切片上标记细胞形成首尾走向的长(7.0±0.5)mm的运动神经元柱,且神经元的树突在标记神经元之间定向投射.(2)在同经线上的腓肠肌内侧头和大收肌注射辣椒素后,与基础放电频率相比,生殖股神经传出放电明显增加;在股外侧肌注射辣椒素对生殖股神经传出放电无明显影响.结论:支配同一经络所属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形成特定的运动神经元细胞柱,它们之间具有特异的相互投射及电生理特性,是构成循经感传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刺激经穴调节内脏活动可能是通过"躯体-内脏联系微环路"(somatic-visceral micro-cycle)来完成.

  • 灵芝孢子对大鼠脊神经腹根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及其NT-3、NOS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伟;曾园山;陈穗君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萌动激活赤灵芝孢子)对大鼠脊髓受损伤运动神经元存活和表达神经营养素-3(NT-3)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对单侧腹根切断后的大鼠胃饲不同剂量的灵芝孢子,计算受损伤运动神经元存活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T-3的表达;用酶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OS的活性.结果腹根切断后35 d,对照组运动神经元存活率为47.32%,灵芝孢子低、中、高剂量组的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分别为67.11%、72.67%和81.67%;腹根切断后高剂量组存活的运动神经元NT-3和NOS的表达都高于对照组. 结论灵芝孢子促进大鼠脊髓前角受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其存活率与用药剂量有关;灵芝孢子促进大鼠脊髓存活的运动神经元表达NT-3和NOS.

  • 睾酮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燕红;张星漪;鞠躬

    目的 探讨睾酮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12只性成熟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芝麻油对照组(n=6)和睾酮实验组(n=6).采用单侧坐骨神经切断损伤模型,手术后分别隔日皮下注射芝麻油和睾酮.两周后通过尼氏染色统计腰骶髓坐骨神经损伤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和截面积. 结果 睾酮实验组腰骶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状态要好于芝麻油对照组,胞体饱满,突起较多.神经元数量和平均截面积明显大于芝麻油对照组(P<0.01). 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睾酮对支配该神经的运动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增加存活运动神经元的数量和截面积.

  • 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再生后脊髓前角异体神经元的分离和凝集素的表达变化及作用

    作者:海波;刘宇;陈朝晖;李伟;钟伟;肖传国

    目的 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以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再生后,凝集素(agrin)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及其差异,探讨异体神经再生中参与突触形成和维持的相关因子.方法 建立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动物模型和体神经-体神经吻合动物模型,通过荧光染料逆行追踪、标记L4脊髓前角支配盆神经节的运动神经元(异体神经元).流式细胞仪分选被标记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测定分选细胞中agrin的mRNA水平.用荧光染料顺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标记盆神经节处的新突触.结果 模型鼠吻合再生4个月后,体神经能够再生并替代内脏神经长入盆神经节,并终形成新的突触结构.在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这种结构.应用荧光染料逆行追踪结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能满意分离出L4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实时定量PCR测得agrin在各组分选神经元中均有表达,模型组中agrin表达水平较模型对照组和正常组有少许降低(P<0.05).结论 异体神经再生长入盆节后能够形成新的突触结构,agrin参与形成和维持这种突触结构,其表达量的少许下调,可能与支配的靶器官改变而引起相应内环境的改变有关.

  • 50例球麻痹的临床护理

    作者:谢珊华

    临床上将因舌肌、软腭、咽喉肌功能失调所出现的言语及吞咽功能障碍称之为球麻痹.其中由于延髓神经核或周围神经核病变所致者称为真性球麻痹,而支配其运动神经的上位运动神经元病变者称为假性球麻痹[1].球麻痹患者吞咽困难,进食易呛咳.如处理不当足以危害病人生命.本科自1989年10月~1999年10月共收治此类病人50例,护理体会较深,现介绍如下.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胡杨;秦文;廉凯

    目的:观察重组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Wistar乳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进行原代分离培养,通过去除培养液中氧气来模拟脊髓缺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EPO受体(EPOR)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及乳酸盐脱氢酶(LDH)活力测定观察加入不同浓度EPO对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组脊髓运动神经元缺氧后EPOR表达及LDH浓度明显增加(P<0.0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与缺氧组比较, EPO组EPOR表达及LDH浓度降低(P<0.05),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强(P<0.01),且与浓度相关。结论EPO可减轻缺氧对运动神经元的损害,而EPOR表达上调可能是EPO发挥其对缺氧神经元保护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 两种体系下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运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差异

    作者:李哲;方明珠;陈红;郭钢花;范家宏;毛志娟

    目的 将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定向分化为脊髓运动神经元前体细胞(MNP),并比较在有无饲养层两种体系下的分化效率.方法 分别在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和无饲养层体系中培养人iPSCs.诱导6 d获得神经上皮前体细胞(NEP),诱导12 d获得MNP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iPSCs、NEP、MNP标记物,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EP相关基因SOX1、HOXA3,MNP相关基因OLIG2、PAX6,及多能性基因SOX2、OCT4的转录水平.结果 两种体系中iPSCs均表达多能性标记物,NEP及MNP均高表达神经相关标记物,低表达多能性标记物,有饲养层体系中NEP细胞SOX1、HOXA3,MNP细胞OLIG2、OCT4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无饲养层,PAX6和SOX2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PSCs在两种培养体系均可有效分化为MNP细胞,在有饲养层体系中分化效率较高.

  • 面神经损伤后rhEPO对面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代喻兵;骆文龙;陈红江;聂江华;方黎;赖晓霏;李晶兢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大鼠受损面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对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75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rhEPO治疗组(n=25)、对照组(n=25)、假手术组(n=25),50只大鼠建立左侧面神经干损伤动物模型,rhEPO组大鼠致伤后即刻及每天腹腔内注射rhEPO(5000U/kg),连续两周,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3、7、14、21、28天采用Toluidine blue染色计算面神经元存活率,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的表达.结果:从伤后第7天开始治疗组和对照组左侧面神经元存活率逐渐下降,每个时间点治疗组面神经元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伤后第3天未见Tunel染色阳性细胞.对照组第7天见表达,第14天数量达高峰,治疗组在伤后第7、14、21天面神经元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伤后第3天对照组见Caspase-3表达增加.第14天达高峰,第28天仍见少许表达,治疗组在各时间点Caspase-3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EPO对受损大鼠面神经元有保护作用;降低Caspase-3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rhEPO治疗创伤性面瘫的重要机制.

  • 督脉电针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促进SCI横断大鼠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及减轻后肢肌萎缩的研究

    作者:李晓滨;曾园山;陈玉玲;陈穗君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以及减轻后肢肌萎缩有无促进作用.方法:将正常组、对照组、督脉电针组(电针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NSCs组)和督脉电针+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电针NSCs组)成年大鼠T10脊髓段做全横断损伤,其中NSCs组和电针NSCs组在损伤处移植神经干细胞,电针组和电针NSCs组在术后开始接受督脉电针治疗.所有实验动物在脊髓损伤后存活65天.结果:电针NSCs组大鼠其腰段脊髓受损伤运动神经元的存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实验对照组大鼠.电针NSCs组大鼠后肢的股二头肌萎缩程度明显小于其他实验对照组大鼠.结论:督脉电针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能够促进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受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以及减轻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瘫痪的后肢股二头肌的萎缩状况.

  • HRP神经逆行示踪评价GDNF修饰的神经移植复合体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文捷;周跃;陈菁;王建忠;陈建梅

    目的:采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桥接动物模型,应用霍乱毒素B-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神经逆行示踪技术对构建的GDNF修饰的神经移植复合体的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进行评价.方法:2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n=5)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B组(n=5)雪旺细胞-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C组(n=5)GDNF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D组(n=5)自体神经桥接组.损伤各组12周时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进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再生评价.结果:12周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评价结果提示:C组优于A、B组,而与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雪旺细胞的转基因处理可能弥补单纯细胞移植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不足,而可能达到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效果.

  • 臂丛神经损伤对热休克蛋白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郑玲玲;吴建中;支晔;韦培湧;薛雯娣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远侧不同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热休克蛋白27(Hsp27),以及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运动神经元存活和再生的相互关系.方法:选用1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肌皮神经切断组、挫伤组和对照组.术后2个月进行Grooming实验,检测其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后取脊髓C5节段标本.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中三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切断组和挫伤组的运动功能恢复均较明显,4级以上的百分比挫伤组(86%)优于切断组(57%).与对照组相比,两实验组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中三种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上调.切断组较挫伤组表达较高水平的Hsp70(140.61+1.25,130.08±2.38)和Hsp27(143.86±1.32,138.93±1.58);而nNOS蛋白在挫伤组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挫伤组:106.12±0.91;切断组:68.18±0.63).结论:肌皮神经切断和挫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中三种蛋白表达有所不同,其与损伤后功能恢复直接相关.

362 条记录 1/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