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急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段英杰

    近年来,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与包括脑卒中等在内的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引起了关注。Yi 等[1]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等3种方法对3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0例对照组患者颈内动脉的 HCMV-DNA 和抗原进行检测,发现脑卒中组患者的 HCMV 即刻早期基因/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尽管大部分研究认为 HCMV 感染与脑卒中危险性相关,但也有少数流行病学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果[2,3]。另外,以往更多研究检测HCMV 方式是 HCMV 抗体检测,不能反映潜在的HCMV 感染情况。本研究拟采用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 HCMV,探讨 HCMV 与脑卒中的关系。

  • 精子发生相关CG14片段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其与杂交不育的关系

    作者:黄海燕;王桂玉;王春梅;刘润梅;冯晓峰;李伟雄

    目的:确定精子发生相关CG14片段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其与杂交不育的初步关系.方法:采用CG14片段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对心、肝、肾、脑、睾丸及附睾组织的mRNA进行Northern杂交.将CG14片段转录为RNA作探针,对成年雄性SD大鼠、牦牛、犏牛一代(杂交不育)、犏牛三代(回交生育功能恢复)睾丸组织进行原位杂交.结果:在睾丸组织有一条约1 258 bp的mRNA特异杂交带;在附睾组织有一条约1 351 bp的mRNA特异杂交带,而在心、肝、肾及脑无杂交带.在SD大鼠、牦牛及犏牛三代的睾丸组织冰冻切片存在明显的CG14正义探针阳性杂交信号;在犏牛一代睾丸组织未见特异性阳性杂交信号;在各个组织切片中反义探针均未出现阳性杂交信号.结论:精子发生相关CG14片段在睾丸及附睾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在SD大鼠、具有生育能力的牦牛以及生育机能恢复的犏牛三代初级精母细胞中表达CG14片段的mRNA,而在杂种不育的犏牛一代初级精母细胞中未见CG14片段的mRNA.

  • 胚泡着床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小鼠子宫内膜的转录和表达

    作者:郝晶;高英茂;李盛芳;邴鲁军

    为进一步阐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胚泡着床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采用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受精后4~8天处死孕鼠.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不同孕期的子宫内膜bFGF的转录和表达状况.结果:子宫内膜多种细胞可产生bFGF,受精后第4~5天,bFGF表达仅限于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bFGF在蜕膜细胞的转录则早出现于受精的第5天,随胚泡植入的进程,蜕膜细胞bFGF的转录和表达明显增加,但在胚泡着床部位周围蜕膜细胞转录和表达由有至无.表明bFGF通过自或旁分泌的方式参与调节胚泡着床的生理过程.

  • 原位杂交检测乙肝病毒携带者精子中乙肝病毒-DNA的研究

    作者:梅顺利;刘平;张小为;黄锦;张秋芳;张莹

    目的 通过检测乙肝病毒携带者经辅助生育技术洗涤后的精子是否携带有乙型肝炎病毒,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经精子传播乙型肝炎的可能性.方法 用地高辛标记,针对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设计的探针,对来我院要求行辅助生育治疗的2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精子,经洗涤离心上游后进行检测.结果 发现8例携带者精子中有乙肝病毒DNA,分布于精子的头部,阳性精子计数占每片精子总数的3‰~10‰.结论 经辅助生育技术洗涤后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精子仍可传播HBV-DNA.

  • 白血病抑制因子及其受体在人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段于峰;王玉爱;李小阳;柳洁;罗宏志;王介东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及其受体(LIFR)在人输卵管中的表达和定位. 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22例人输卵管组织中的LIF mRNA及LIF和LIFR蛋白的表达. 结果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有LIF mRNA及LIF和LIFR蛋白表达;分娩后未转经及月经增殖期妇女的输卵管组织的表达较弱,而在月经分泌期妇女输卵管组织的表达则较强. 结论人输卵管组织中存在LIF和LIFR表达,且在卵巢周期中有相应的变化.

  • TnC基因在小鼠正常腭突发育和腭裂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朱江波;朱玉平;万旭英;朱勇飞;马玺里;张天宝

    目的 观察TnC基因在正常小鼠腭突发育和全反式视黄酸诱导的小鼠腭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TnC基因的表达在腭裂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real-time PCR和原位杂交方法动态检测TnC基因在正常腭突组织和全反式视黄酸诱导的腭裂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real-time PCR结果表明,TnC在GD11~16正常腭突和腭裂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正常腭中第16天TnC表达丰度高,与其他胚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腭裂组中的表达丰度明显低于正常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腭裂组织中各胚龄TnC的表达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TnC在GD13、GD14天正常腭组织的腭板前部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中均有表达,而在GD14天腭板后部上皮细胞和间充质中虽有表达,量较少;TnC在GD13天腭裂前部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在GD14天的腭裂腭板前部和后部的间充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均未检测到TnC的表达.结论 TnC基因在维持小鼠腭突组织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而在腭突组织中的抑制表达与腭裂的发生有关.

  • 锌缺乏对培养小鼠胚胎长骨骺板c-fos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影响

    作者:马丽英;杨青;刘开泰;李灵芝;张永亮;李云;王瑞淑

    采用体外培养方法研究锌缺乏对小鼠胚胎长骨骺板c-fos基因(c-fos)转录与表达的影响.将孕龄16天的小鼠胚胎长骨体外培养48小时(培养基为GBJb),通过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培养长骨骺板c-fos转录与表达的变化,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培养基的锌浓度将实验分为对照组、缺锌组、缺锌补锌组、锌刺激量组.结果显示当缺锌时,c-fos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减弱,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当培养基锌浓度为100μmol/L时,小鼠胚胎长骨骺板增殖区、肥大区和静止区c-fos转录与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研究表明锌可影响c-fos转录与表达.

  • 核心结合因子a1在小鼠矿化期牙胚中的表达

    作者:陈艳艳;潘克清;李会旭

    目的 研究核心结合因子a1 (core binding factor a1,Cbfa1)蛋白及mRNA在小鼠矿化期牙胚的各细胞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定位,探讨其对牙齿发育的作用.方法 取出生后第5-7天BALB/c小鼠,拉颈处死,分离解剖含下颌第一磨牙区下颌骨,新鲜配制4%多聚甲醛固定过夜,常规石蜡包埋,近远中向5μm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Cbfa1蛋白和mRNA在矿化期牙胚中的表达及特点.结果 Cbfa1蛋白在前期牙本质和牙槽骨中表达;Cbfa1 mRNA表达较为广泛,不仅在前期牙本质和牙槽骨、成骨细胞中强阳性表达,还在多种软组织中表达,如牙囊细胞,牙髓细胞,中间层细胞,星网状层细胞中均可见Cbfa1 mRNA表达;但在成牙本质细胞、成釉细胞和牙本质中,Cbfa1 mRNA和蛋白均未见表达.结论 Cbfa1与矿化期牙胚的发育密切相关,对不同的组织细胞发挥特异性的调控作用.Cbfa1可能对早期牙槽骨和前期牙本质的形成及矿化启动具有重要作用,并参与调控牙囊细胞、牙髓细胞等的分化及星网状层细胞和中间层细胞等的相互作用,但是对此期的成矛本质细胞、成釉细胞及已经形成的牙本质,Cbfa1的作用可能不明显.

  • 乳腺癌组织中nm23H1基因的转录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谷化平;刘艳茹;倪灿荣

    目的:探讨nm23H1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CSA法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对94例乳腺癌组织进行nm23H1 mRNA及其蛋白检测.结果:nm23H1 mRNA及其蛋白阳性表达均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和预后呈负相关.nm23H1 mRNA阴性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生存率低.结论:nm23Hl的表达在乳腺癌的转移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标志.

  • 骨肉瘤耐药表型与核DNA阿霉素结合能力

    作者:曾恒;陈安民;杨彩虹;范骥

    目的:骨肉瘤的MDR基因表达与否是影响骨肉瘤患者愈后的重要因素之.但是现行检测MDR表达的方法尚无种可以满意的应用于临床,本实验中主要研究核DNA同阿霉素结合能力评价(Adriamycin Bind Assay ABA)作为一种临床检测骨肉瘤MDR表型的方法可行性及可信性.方法:10例骨肉瘤患者术中切除的标本行ABA检测.核DNA同阿霉素结合的骨肉瘤细胞百分比(AB%)同标本切片后MDR探针原位杂交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0位患者中3位患者的AB%>80%(93.3±2.517%),而 6位患者的原位杂交结果MDR表达阳性.经等级相关分析示二者为负相关(rs=0.711,P<0.05),MDR阳性的患者的AB%平均为31%,而MDR阴性患者AB%为8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从本实验的结果来看ABA法操作简单,检测所需周期短,结果高度可信,是种可以应用于临床、指导骨肉瘤的术后化疗的有效指标,并直接反应骨肉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可行方法.

  • TTV DNA在肝组织中表达研究

    作者:朱惠明;姜岭梅;黄勋;周伯平;乐晓华;徐六妹

    目的探索TTV DNA在肝组织表达特点.方法选择TTV DNA高保守区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扩增法,以地高辛标记TTV ORF1部分基因序列,合成Gla,G2b两种亚型的双链TTV DNA探针.应用巢氏PCR法筛选出TTV DNA阳性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肝组织标本共60份,同时用两种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TTV DNA主要见于肝细胞、肝癌细胞的细胞核内,极少数肝细胞胞浆内TTVDNA呈弱阳性.TTVDNA阳性细胞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组织中均呈散在分布.肝癌组织与癌周组织中TTVDNA阳性细胞密集程度差别不明显.结论TTV是一种嗜肝病毒,TTVDNA在被感染肝组织及肝癌的细胞核内表达及复制.

  • 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胃癌组织c-erbB-2和c-myc癌基因扩增的研究

    作者:王克强;李雁;晁储璋;韩国新;刘振忠;东野圣伊;吴家锋;史继学

    目的研究c-erbB-2和c-myc癌基因在胃癌组织中扩增的意义.方法应用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胃癌标本中c-erbB-2和c-myc的扩增情况.结果 c-erbB-2和c-myc在胃癌中的扩增率分别为50.6%和67.9%.c-erbB-2基因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分化程度越差、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有转移,c-erbB-2基因表达率越高,而c-myc癌基因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两基因的扩增具有显著的相关性(χ2=7.26,P<0.01).结论 c-erbB-2和c-myc扩增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因素,且两者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 乳腺癌和非癌组织中DLC1基因及蛋白表达与Ki-67的关系

    作者:张兆祥;刘宇飞;淡汉进;陈路;黄益玲;高艳;韩林

    目的:探讨乳腺癌和非癌组织中DLC1表达及其与Ki-67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5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42例非癌组织(包括癌旁乳腺组织20例和乳腺纤维腺瘤22例)中DLCl-mRNA、DLC1和Ki-67的表达.结果:DLC1-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50%和57.7%)低于非癌乳腺组织(90.5%和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518和10.729,P<0.01).DLC1-mRNA与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79,P<0.01).Ki-67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为61.5%,而在非癌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39.186,P<0.01).乳腺癌中DLCl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s=-0.507,P<0.01).结论:DLC1-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中呈低表达或缺失,提示其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DLC1有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功能,可作为乳腺癌新的分子标记物.联合检测DLC1和Ki-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有望成为估价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 乳腺癌中DLC1和DLC1-mRNA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兆祥;刘宇飞;韩林;胡余昌;陈路;罗代珍;王飞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肝癌缺失基因1(deleted in liver cancer-1,DLC1)和DLC1-mRNA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 二步法,检测5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42例非癌乳腺组织(包括癌旁乳腺组织20例和乳腺纤维腺瘤22例)中DLC1和DLC1-mRNA2的表达,分析乳腺癌中DLC1和DLC1-mR.NA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直径、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统计学处理分别采用x2检验、Fisher's 精确概率法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52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的33例,无转移的19例)患者年龄30~77岁,平均年龄49.5岁,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及化疗.DLC1和DLC1-mRNA2在乳腺癌和非癌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7%,50%)和(92.9%,90.5%),DLC1和DLC1-mRNA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非癌乳腺组织(x2=14.717,P=0.000;x2=17.518,P=0.000),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癌中DLC1和DLC1-mRNA2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rs=-0.811,P=0.000;rz=-0.422,P<0.05)、腋淋巴结转移(rs=-0.410,P<0.01;rs=-0.445,P<0.01)和TNM分期(rs=-0.319,P<0.05;rs=-0.405,P<0.05)均呈负相关;DLC1-mRNA2的表达与肿瘤大直径(rs=-0.347,P<0.05)亦呈负相关.DLC1与肿瘤大直径(rs=0.073)和DLC1、DLC1-mRNA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rs=0.077;rs=0.008)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C1蛋白和DLC1-mRNA2在乳腺癌中呈低表达或失表达,在乳腺癌的恶性演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检测乳腺癌中DLC1和DLC1-mRNA2的表达,结合相关临床病理参数,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诊断尖锐湿疣的对比研究

    作者:吴勇军;李筝;唐仪

    目的:探讨原位杂交(ISH)和免疫组化(IHC)方法诊断尖锐湿疣(C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与组织病理相比较;了解湘潭地区CA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基因类型及分布.方法:分别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对临床和(或)病理组织学诊断CA的124例病例进行检测.结果:IHC检测HPV-P阳性84例,HPV16阳性82例,总阳性率为69.4%(86/124),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棘细胞上层及颗粒细胞层;ISH检测HPV6/11阳性108例(87.09%),HPV16/18阳性14例(11.29%),HPV16/18阳性的12例中有6例合并有HPV6/11阳性(4.8%).ISH总阳性率为93.5%(116/124),HPV6/11、HPV16/18同时感染42.85%,阳性细胞广泛出现在棘层中上层、颗粒层及角化不全细胞核内,在角化不全层被挤压的细胞核内也可见到阳性表达可见.结论: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是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辅助手段;原位杂交法检测HPV6/11、HPV16/18比免疫组化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要高,且定位准确、背景清晰,能对感染有准确的组织学定位,更有助于HPV分型研究,因此是诊断和研究CA的较好和先进的方法.湘潭地区CA以HPV11和6感染为主,有较高的混合感染率.

  • 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在小鼠卵巢的定位表达分析

    作者:梁蓉;郁卫东;杜军保;杨丽君;尚美;郭静竹

    目的了解胱硫醚β合成醚(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在卵巢中的定位表达模式,并推测其在卵母细胞发育中生物学功能. 方法利用mRNA原位杂交和RT-PCR的方法检测CBS在成年小鼠卵巢中的表达. 结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CBS在卵泡细胞中广泛表达;在初级卵泡细胞中,CBS阳性杂交信号强于次级卵泡以及窦卵泡的细胞;在窦卵泡内部,CBS阳性信号既存在于近窦腔的颗粒细胞,也存在于卵丘细胞中.与经过孕母马血清(PMSG)作用的窦卵泡相比,未受PMSG作用的窦卵泡中,CBS阳性杂交信号尤其集中在靠近窦腔的颗粒细胞以及卵丘细胞.而在卵泡中的整个发育过程中的卵母细胞,都未发现有CBS的表达.利用RT-PCR的方法,以培养的各级卵泡进行的表达分析也证实了CBS表达的广泛性和卵母细胞中不表达的现象. 结论 CBS参与了卵母细胞发育成熟的整个过程;其在卵泡细胞中表达而在卵母细胞中不表达的特点说明了CBS是通过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相互作用而影响卵母细胞的生长发育的.

  • 胃癌与胃炎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宏;杨秀兰;赵风云;米亚英;田秀娟

    目的 研究胃癌与胃炎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标本60例和胃炎标本40例,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60例胃癌标本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8.3%,其中高分化腺癌组阳性率为90%,中分化腺癌组阳性率为95%,低分化腺癌组阳性率为80%;40例胃炎标本中端粒酶阳性率为20%,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阳性率为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阳性率为35%.胃癌组与两组胃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与慢性浅表性性胃炎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O.01);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和部分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增高;端粒酶活性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关系不明显.

  •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作者:李宁;战淑慧;宣世英;强新

    目的 研究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 选取34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0例非肝癌手术患者肝组织作对照组.将两组标本制成病理切片,用于螺杆菌属的cDNA-mRNA原位杂交实验.通过定位测定来评价肝组织螺杆菌感染与HCC的相关性.结果 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螺杆菌属16S rRNA-mRNA,实验组有22例阳性,对照组皆为阴性(P<0.01).进一步用幽门螺杆菌(Hp)和肝螺杆菌(Hh)的c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Hp探针杂交结果与螺杆菌属探针杂交结果相符,阳性率为64.71%,而Hh探针杂交结果为阴性.结论 HCC组织中存在Hp感染.

  •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肝组织中输血传播病毒核酸

    作者:李伯安;程云;王利平;李靖;高蓉;赵景民;王松山;张敏;罗清华

    目的 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在人肝组织中的分布状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对肝组织中的TTV基因进行原位杂交定位检测.结果 原位杂交染色阳性者为细胞核团块状.5例正常人中有1例阳性,5例乙型肝炎患者有3例阳性,4例丙型肝炎患者有2例阳性,3例戊型肝炎患者有1例阳性.结论 TTV可感染肝细胞并在肝细胞核内复制.正常人及不同型肝炎病人的肝细胞内均可感染TTV.

  • 组织原位杂交法研究输血传播病毒的致病性

    作者:阎惠平;郎振为;黄德庄;金荣华;罗朝霞;贺立香;周育森;王海涛

    目的根据肝组织中TT病毒(TTV)感染和复制状况探讨病毒的致病性。方法以重组质粒为模板、地高辛素为标记物、对称和不对称PCR法分别标记TTV双链探针和2条单链探针。原位杂交检测56例肝组织,其中6例TTV阳性者分别做单链探针杂交。结果 51例非甲~非庚型肝炎肝组织中TTV阳性率27.5%(14/51)。对照组5例杂交阴性。TTV DNA主要见于肝细胞核内,受染细胞的病变和坏死不十分明显;在急性、慢性和重症肝炎及肝硬化组织中均有检出。用单链探针检测病毒基因链的结果与双链探针杂交结果一致,杂交信号强度相仿;2例肝组织TTV基因链与互补链同时存在,信号强度较弱。结论TTV可能导致肝损伤,并在肝脏内有复制;但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肝炎病毒 原位杂交
2682 条记录 1/135 页 « 12345678...13413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