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研究

    作者:邹丽芳;朱琦;程毅敏;姚一芸;胡钧培

    目的 动态观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缓解和进展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疾病进展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4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AT活性.结果 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及其疾病缓解期组中存在着Fbg的升高(P<0.05),至疾病进展期中PLT、Fbg出现了下降(P<0.05).且出现了PT、aPTT的延长(P<0.05);2.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GMP-140、TF、TAT、TFPI和TpP含量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在疾病进展期中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有凝血因子Ⅴ、Ⅵ、Ⅷ、Ⅸ的降低(P<0.05),而在疾病缓解期时同样存在着GMP-140、TF、TpP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同样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的含量的升高(P<0.05),疾病进展期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且同时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数量下降、功能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降低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常规止凝血指标PLT、Fbg的变化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而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对其疾病合并有止凝血功能异常的意义更明显,可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疾病的进展和缓解的敏感指标.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复发转移患者止凝血功能的研究

    作者:邹丽芳;姚一芸;窦红菊;朱琦;胡钧培

    目的 动态观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有无肿瘤复发转移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和4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 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均有Fbg升高(P<0.05),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升高更加明显(P <0.01),同时在复发转移组中又出现了PT、aPTP的缩短(P<0.05).②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TAT和TpP的升高(P<0.05)、且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 < 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凝血因子Ⅶ、Ⅹ活性的升高和AT活性的降低(P<0.05).③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这些指标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而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指标除Fbg含量变化与肿瘤复发转移明显相关外,其余指标变化不大,而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复发转移的止凝血功能异常的意义更明显,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预测、肿瘤复发转移以及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 恶性肿瘤患者抗凝治疗前后止凝血功能的改变

    作者:邹丽芳;姚一芸;程毅敏;窦红菊;朱琦;胡钧培

    目的动态观察恶性肿瘤患者抗凝治疗前后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对56例恶性肿瘤高危血栓患者在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抗凝治疗前后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以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V、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 在恶性肿瘤高危血栓组患者应用LMWH抗凝治疗后出现了Fbg、TF、TAT、TpP和D-D含量的降低(P<0.05或P<0.01),TFPI含量和AT活性的上升(P<0.05),与抗凝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PLT略有下降和PT、aPTT、TT略有延长,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LMWH在恶性肿瘤高危血栓组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凝血因子的活化,减少凝血的激活,增加机体抗凝血的作用,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起到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作用.

  • 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琦;唐勇;姚一芸;邹丽芳;窦红菊;汪雷;胡钧培

    目的探究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动态检测和比较2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静脉输注硼替佐米前后血浆内皮素-1和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小板大聚集率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α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 静脉输注硼替佐米1 h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比输注前显著升高(P<0.05),而血小板大聚集率比输注前明显降低(P<0.01),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 硼替佐米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调变血管内皮细胞抗凝活性而降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动静脉血栓的风险.

  • 头颈部恶性肿瘤复发转移患者止凝血功能的研究

    作者:邹丽芳;姚一芸;窦红菊;朱琦;胡钧培

    目的 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有尤复发、转移不同时期患者的诊断、复发转移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8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苗和凝血凶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 (1)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患者中均有Fbg升高(P<0.05),且在疾病复发转移后更加明显(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出现PT、aPTT的缩短(P<0.05).(2)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TAT和TpP的升高(P<0.05),且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凝血因子Ⅶ、Ⅹ活性的升高和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后这些指标升高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果 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指标除Fbg含量变化与肿瘤复发转移明显相关外,其余指标变化不大.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有复发转移者中变化更加明显,可作为头颈部恶性肿瘤预测、肿瘤复发和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异常的研究

    作者:姚一芸;胡钧培;叶为德

    目的 通过测定血浆止凝血指标及细胞因子IL-6、TNFα的浓度变化,初步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异常的原因.方法 测定4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TF、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以及Fbg、D二聚体、tPA、IL-6、TNFα血浆浓度,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TF、Fbg、D二聚体、tPA血浆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或P<0.01).结论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止凝血指标异常,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均处于激活状态.

  • 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琦;胡钧培;叶为德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动态检测和比较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前后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以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服用沙利度胺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抗凝血酶活性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调节抗凝及纤溶活性而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动静脉血栓的风险.

  • 恶性肿瘤与止凝血功能

    作者:邹丽芳;胡钧培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已成为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多的国家,20年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约50%,而同期恶性肿瘤的5年总体生存率提高了80%[1].

  •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改变

    作者:邹丽芳;姚一芸;朱琦;窦红菊;陈琼;胡钧培

    目的:回顾性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JAK2V617F突变率,及在有无伴有JAK2V617F突变患者的止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3年5月我院48例MPN病人进行JAK2V617F突变的检测,并对其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血常规(WBC,RBC和Hb及PLT)、常规出凝血指标(PT、aPTT、Fbg)及止凝血机制分子标志物(GMP-140、TF、TAT、AT、TFPI、PAP、D-D等)的检测。结果(1)在48例MPN患者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0例,其中JAK2V617F突变阳性患者16例,占80%。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2例,其中JAK2V617F突变阳性患者12例,占54.5%。特发性骨髓纤维化(PMF)6例,其中 JAK2V617F 突变阳性患者2例,为33.3%。(2)无论患者有无JAK2V617F突变,均存在着血常规和止凝血机制的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且有JAK2V617F突变的患者较没有JAK2V617F突变的患者的血常规和止凝血机制的改变更明显一些,二者也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特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等Bcr-abl阴性的经典MPN患者中存在着较高的JAK2V617F突变率,并且无论有无JAK2V617F突变均存在着血常规的改变和血液中血小板活化、凝血亢进、抗凝的抑制及纤溶激活等止凝血功能的改变,且在JAK2V617F突变阳性的患者中这些改变更明显。

  • 止凝血功能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曹洋

    止凝血检查对于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除了对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外,还用于对各种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和预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疾病的实验诊断以及对各种抗凝治疗患者的用药指导和预后评估等.因此,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现将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止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监测

    作者:关朝亮;李焯文;麻春桃

    目的 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变化,筛选出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特异性监测指标及其佳检测时机,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的依据.方法 纳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30例,健康对照30例.手术病例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天和7天采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P-选择素(P -selection),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结果用重复性测量方差分析和单变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7天康复顺利无明显血栓并发症.①PT,APTT手术前后7天内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TT术后3天与术前相比有所下降(P<0.05),但仍在参考范围以内(16-18s).②vWF、TAT和P- selection术后3天较术前明显升高(vWF,127.08 ±7.20% vs 121.38 ±5.55%,P<0.01;P-selection 77.96±8.84ng/ml vs 73.88±5.16ng/ml,P<0.01;TAT 16.84±6.30ng/mL vs 11.00±5.41ng/mL,P<0.05).tPA术后3天较术前下降明显(17.37±3.48g/mL vs 21.39±6.65g/mL,P<0.05).结论 PT、APTT、TT对于监测术后血栓前状态价值不大.术后3天vWF、P-selection和TAT处于高水平,tPA处于低水平,提示术后3天血栓前倾向严重,建议临床选择vWF、P-selection、tPA和TAT 等特异性指标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进行临床抗凝干预,防止术后血栓并发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