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误诊为结核病的临床诊治过程分析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好发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尤其是HIV感染人群.其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培养条件较苛刻,阳性检出率低,临床极易误诊为结核病.笔者报告1例非HIV感染、病变由局部向全身播散、被误诊为结核病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分析探讨经验得失,以供临床参考.
-
青霉源抗菌肽类霉肽素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目的 研究抗菌肽类霉肽素(AF)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通过抑菌圈法和二倍稀释法检测AF的抗菌谱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通过检测在AF中传代菌的敏感性确定细菌是否容易对AF产生抗药菌;将AF和细菌在不同温度和pH环境作用后检测抑菌活性,明确AF发挥活性的适温度和pH值.结果 AF对大部分供试细菌和抗药菌有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8 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在AF中传代200代后敏感性不变.在14℃到30℃之间AF的抑菌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pH 3到pH 10之间AF的活性随pH值升高而降低.结论 AF是一种对抗性菌有效的广谱抗菌肽,而且不容易诱导细菌产生抗药性.
-
丰肉结海绵相关真菌产黄青霉HLS111菌株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目的对我国南海水域丰肉结海绵相关真菌产黄青霉菌HLS111的活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
方法采用 HPLC-DAD 技术与活性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硅胶柱、凝胶柱及 HPLC 等色谱方法对 HLS111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分析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抗 HIV、抗炎活性测定。
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其中2个黑麦酮酸类化合物:黑麦酮酸 F(1)和D(2);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环(L-色氨酸-L-苯丙氨酸)(3)、citreoindole(4)、meleagrin (5)、脑苷脂B(6);4个甾体类化合物:麦角甾醇(7)、(22E,24R)-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烯-3β-醇(8)、globosterol(9)、β-谷甾醇(10);1个三萜类化合物: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反式阿魏酸(11);1个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12)。对化合物4的氢谱、碳谱数据进行了归属。初步的药理研究表明,黑麦酮酸类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 citreoindole 表现出一定的抗 HIV及抗炎活性。
结论海绵相关真菌产黄青霉 HLS111菌株体现了次生代谢产物化学结构的多样性;黑麦酮酸类化合物为产黄青霉HLS111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 -
艾滋病伴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
1 病例报告男,33岁.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咳嗽咯白色粘痰,痰中带血,量少,偶伴潮热、盗汗,低至中热,在我市结防所诊断为粟粒型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因纳差厌油加重1个月于2004-07-06入院.查体:t37.9℃,R20次/min,P80次/min,BP110/70mmHg.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症 青霉 产黄 真菌病/并发症 -
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8例误诊分析
近年来,由于艾滋病发病率的升高,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亦旱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在中国南方地区.但是,由于既往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一种发病率不高的深部真菌病,且由于该病初发时无特征性表现以及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致使误诊率高.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青霉 产黄 误诊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分析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在全球迅速蔓延,随着AIDS患者人数的增多,各种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马尔尼菲青霉菌(PM)由于气候的原因好发于我国南部的广东、广西及云贵地区.目前,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也是我院AIDS患者的特征性感染之一.该病发病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现回顾性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的6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总结如下.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青霉 产黄 体征和症状 -
马尔尼菲青霉菌细胞化学染色研究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机会致病菌,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引起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累为主的全身多部位化脓性、慢性肉芽肿性或坏死性感染.在东南亚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分支杆菌和新型隐球菌,居第三位,是引起艾滋病患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近年内,马尔尼菲青霉菌形态学、真菌培养及与荚膜组织胞浆菌、黑热病小体鉴别的资料日渐增多,但马尔尼菲青霉菌细胞化学特点报道尚少.笔者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马尔尼菲青霉菌败血症[1]骨髓和血涂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进行了12种细胞化学染色,证明马尔尼菲青霉菌含有多种酶类、糖原、黏多糖、脂质、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及铁颗粒,现报道如下.
-
非HIV感染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
目的 探讨非HIV感染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PSM)早期诊治方法,以减少病死率.方法 收集该院收治的1例非HIV感染播散性PSM患者的痰、脓液、胸腔积液、胸膜、血液、支气管灌洗液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脓液、支气管灌洗液和血液标本均检出马尔尼菲青霉菌,25 ℃呈青霉相,产生红葡萄酒色素,光镜下见典型帚状枝;37 ℃呈酵母相,镜下见光滑卵圆形孢子.结论 该病例提示患有白癜风、糖尿病等引起免疫功能抑制者均为PSM高危人群,若出现长时间发热不退、贫血、肺部感染症状和(或)伴多发性皮肤结节或溃疡、抗生素疗效欠佳时应及时采集呼吸道、皮疹、血液、骨髓标本进行相关PSM检查,无论其是否为HIV感染者对于PSM早期诊治、预后和降低病死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败血症的实验室诊断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败血症的病原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取患者外周血、骨髓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同时做真菌培养,分别置25℃和37℃孵育,观察菌落形态和特征性的菌丝,并对血涂片及培养物涂片进行PAS染色.结果 外周血和骨髓的血细胞内、外均可发现圆形、椭圆形或腊肠状且大小不一的孢子,约3~6μm.25℃培养为青霉相,沙保罗培养48 h后产生特征性的红色可溶性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扫帚状菌丝;37℃培养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形似腊肠的酵母样孢子.PAS染色可见菌体胞壁染红色,清晰连续,内容物不易着色,呈腊肠状菌体内可见一明显的横隔.结论 本致病菌为双相菌,根据分离出细菌典型的扫帚状菌丝、红色可溶性色素,PAS染色特点,可以排除夹膜组织胞浆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的临床表现及骨髓中的形态特点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被认为是东南亚地区艾滋病(AIDS)患者常见、重要的机会菌感染之一.HIV感染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由Piehl等于1988年在美国首次报道,现将2007年7月在该院确诊的1例AIDS患者合并PM感染报道如下.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青霉 产黄 感染 骨髓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