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年龄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研究

    作者:肖军;赵翠枝;奚日光

    目的:分析各个年龄段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的增多症患儿临床的特点.方法:本次所选患儿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0例均于2013年04月份-2018年04月份在我院接受治疗,根据年龄不同,划分成3岁以下组,3-7岁组,7-14岁组,然后实施临床分析与实验室检查,观察临床的特点.结果:7-14岁患儿脾大发生率明显高于3岁以下组、3-7岁组,3-7岁组脾大发生率明显比3岁以下组高,组间对比发现互相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的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部分指标与年龄有相关性,需要临床重视.

  • 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燕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治疗体会,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分析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集的90例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人.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组采用更昔洛韦,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90例患儿进行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探讨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加以应用.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系统护理干预分析

    作者:于露

    目的:探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系统护理干预分析.方法:选取时间段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儿进行同等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及指导的基础上,系统性护理干预患者的饮食、思想、作息等,对照组进行单纯性常规指导及护理.对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效排痰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相较于对照组16.7%,在进行治疗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5.6%显著较低,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72.2%,在进行治疗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儿有效排痰率83.3%显著较高,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2.2%,在进行治疗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儿94.4%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18.1±11.2d,在进行治疗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13.2±5.9d显著较短,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通过患儿不同情况给予的系统护理干预,有利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韩红满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异型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0例医院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息儿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段40例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仪测量两组患儿T细胞亚群以及异型淋巴细胞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相比,CD3、CD8表达水平更高(P<0.05),CD4表达水平以及CD4/CD8比值更低(P<0.05);观察组患儿异型淋巴细胞CD2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存在免疫异常的现象,因此异型淋巴细胞表达水平高于其他患儿.

  •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3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林;李薇

    目的:分析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该病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33例成人I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热31例,咽峡炎21例,颈淋巴结肿大27例,脾脏肿大26例,肝脏肿大者10例,皮疹占13例;纳差、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12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10 9/L 24例、淋巴细胞>50%19例、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者25例;尿常规:蛋白尿13例;血生化:ALT升高28例、AST升高(>40IU/L) 30例、LDH (>220IU/L) 32例、HBDH (>182IU/L) 32例、BUN和CREA均未见异常;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抗体(E B v-IgA)阳性23例.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淋巴结、肝、脾、肾、消化系统多器官受累的疾病,约1/3患者出现皮疹,临床上应注意全面及时观察,早期正确诊治.

  • 三仁汤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秦克力;肖飞;佟影;王桂媛;赵淑艳;史苍柏

    目的:探讨三仁汤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三仁汤治疗、对照组予更昔洛韦治疗,两组均治疗10天,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及外周血CD21和IL10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消退或减轻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21及IL10的变化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三仁汤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且疗效优于更昔洛韦;②三仁汤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断了病毒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或者竞争性抑制病毒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而发挥疗效.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9例临床分析

    作者:庄承;丁立人;闻萍

    目的总结和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89例I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干扰能组、病毒唑组、阿昔洛韦组、干扰能+阿昔洛韦组4组治疗,分别从发热、淋巴结、肝脏及脾脏大小4方面观察各治疗组的疗效,各组间未发现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果临床表现发热79例(88.8%),颈淋巴结肿大71例(79.8%),咽峡部充血84例(94.4%),肝脏肿大27例(30.3%),脾脏肿大41例(46.1%).IgM-VCA阳性65例(73.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70例(78.7%),异常淋巴细胞≥10%60例(67.4%),肺部X线异常23例(25.8%).结论对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及咽炎等表现而抗生素治疗无效者,累及肝脏、心肌、肺功能损害者须高度怀疑IM,需进一步作血液学及免疫学检查.各种抗病毒治疗方法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 更昔洛韦与阿糖腺苷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陈桂梅

    目的 评价更昔洛韦与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60例,随机分为分为更昔洛韦组、阿糖腺苷组各30例.更昔洛韦组给予更昔洛韦5 mg/kg.次,bid*7d静脉输入,阿糖腺苷组给予阿糖腺苷10 mg/kg.d,qd*7 d输入.每3d复查血常规和血细胞形态,每周复查肝功能、颈部、腹部彩超.比较二组临床疗效.结果 更昔洛韦组退热时间(3.65±1.78)d,颈部淋巴结肿大恢复至1 cm以下时间(5.25±1.27)d,肝脾肿大恢复时间(5.98±1.36)d,较阿糖腺苷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更昔洛韦组出现肝损害1例,停药后自行恢复;阿糖腺苷组发生呕吐1例.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优于阿糖腺苷,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有临床应用价值.

  • 不明原因发热儿童血清检测EBV-CA-IgM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丽丽;乔森

    目的 了解不明原因发热的儿童患者中EBV-CA-IgM抗体检出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住院的1364例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情况分为婴幼儿组(0~3岁)、学龄前组(3~6岁)和学龄组(>6岁),统计各组EBV-CA-IgM抗体阳性及相关疾病的分布情况.结果 1364例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中,EBV-CA-IgM抗体阳性共321例,且学龄前组>婴幼儿组>学龄组.主要疾病谱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2.70%)和呼吸道感染(41.12%).结论 可引起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有很多,给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困难.儿童易感染EB病毒,故对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进行EBV-CA-IgM抗体检测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4例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方红辉

    目的 研究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接收的1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就诊时,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颈淋巴结肿大、咽痛;部分患者伴随扁头体肿大、皮疹、头痛与咳嗽等症状;经抗病毒与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后,治愈率达到100.0%.结论 临床诊断此种疾病,应仔细观察临床表现,以便可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 探究异型淋巴细胞的检验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作者:徐伟宏

    在临床领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病毒引起的机体淋巴细胞增生加快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于青少年与儿童,这也是造成其长期长期发热的主要因素。尽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良性的疾病,但病情很严重时依然会致人死亡。所以,如何采取科学及时的诊疗措施意义重大。淋巴细胞发生病变时会进一步改变形成异型淋巴细胞,这对该疾病的临床检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分类、产生机理以及检验的等方面开展综述。

  •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评价

    作者:陈叶;冼雄辉;包忠宪

    目的:对于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8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每天给予更昔洛韦5mg/(kg·次),Q12H静滴,将更昔洛韦稀释到1mg/ml的浓度,每次不少于1小时;对照组患者使用利巴韦林静滴进行治疗,10mg/(kg·天)。两组疗程均为7天。然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发热、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缓解、淋巴结以及肝脾肿大开始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以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显效人数以及总有效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能明显提高疗效。

  • 异型淋巴细胞在快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

    作者:韩平;杨延敏

    目的:探讨异型淋巴细胞在快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分析2013年2月-2013年5月我院儿科门诊发热患儿血常规的数据分析和血涂片检查结果。结果:仪器法与涂片法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在发热患儿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仪器法与涂片法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在观察组内相关性好,r=0.90,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有意义。结论:发热伴异型淋巴细胞增高患儿同时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提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gM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余艳玲

    目的: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检测中采用EBV-IgM抗体检测,探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3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3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EBV-IgM抗体检测,对比分析2组患儿阳性率以及敏感度、特异度、诊断准确率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阳性率明显更高,对比对照组患儿而言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采用EBV-IgM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较为重要且临床优势诸多,敏感性强,特异性强,值得临床推荐.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护理措施研究

    作者:侯莉

    目的:研究与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 2017 年 1 月-2018 年 6 月收治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 40 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基于此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体温恢复、住院等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住院等时间较对照组显著较短,且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0.0%,比对照组 5.0%显著较低,且 P<0.05.结论:针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加强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非常显著,既能有效缩短其体温恢复及住院时间,还能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口服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松;饶睿;魏琼;黄茂;鲁志力;王俐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口服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探索新方案,并为减少其血液系统并发症进行初步实践.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6年两年间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在我科住院治疗患儿160例,年龄2-1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干扰素雾化组(治疗组A)、干扰素雾化+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口服治疗组(治疗组B).观察各组血常规、变异淋巴细胞计数;EBV抗体;肝肾功.记录体温变化,扁桃腺大小变化情况分度,肝脾大小变化情况(以肋下距离为准).结果:经治疗后,住院时间比较:治疗组A、B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短于治疗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发热时间比较:治疗组A、B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短于治疗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峡炎好转时间比较:治疗组A、B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短于治疗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ALT比较:治疗组A、B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B肝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比较:治疗组B明显短于治疗组A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肝、脾肿大开始缩小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显著疗效,且与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联合用药可进一步减轻其炎症反应,如促进咽峡炎、眼睑浮肿及鼻塞的缓解,可作为临床治疗考虑.

  •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

    作者:蹇友志

    目的 了解当前临床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主要治疗手段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对象来自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在此群体中随机抽取200例,所有患儿在确诊病情后立即采取针对性治疗手段,对其临床数据以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并归纳预后效果.结果 对患儿治疗后病情进行评估,提示总有效率达到93.5%(187/200);治疗前后对患儿各项血常规进行检测并记录数据,提示前后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记录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数据,提示前后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患儿治疗后各项典型症状、体征改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在相对满意的范围内.结论 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应该尽快发现病情并及时制定干预方案,一般而言可得到较好的预后效果,保障小儿的健康和顺利成长.

  • 48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作者:刘青

    目的 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及发病趋势、并发症.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方法 对48例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表现:发热46例(95.8%),咽峡炎48例(100%),淋巴结肿大45例(93.75%),肝脾肿大32例(66.7%),双眼浮肿28例(58.33%),皮疹10例(20.83%),鼻塞20例(41.7%),并发肝功受损35例72.9%,并发支气管肺炎5例10.4%,并发心肌损害21例(43.75%),并发脑炎1例(2%).EBV-IgM阳性46例(95.83%),异常淋巴细胞〉10%42例(87.5%).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性,可伴器官的损害.但大多数预后良好,可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 16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作者:刘莹;丁传刚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疗效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IM小儿的临床资料.结果:IM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熟悉并掌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合理治疗能改善患儿预后.

  • 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 中的应用

    作者:贾明霞

    目的:分析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应用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接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治的患者中进行随机抽取,本研究纳入对象共计109例并作为研究组,选取111例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患者并作为参考组,比较2组患者仪器法、涂片法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涂片法阳性以及仪器法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参考组患者,2组患者涂片法阳性率以及仪器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应用异型淋巴细胞计数能够使传染性单核细胞细胞增多症诊断准确率得到提高.

1012 条记录 50/51 页 « 12...43444546474849505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